用聲音構建繪本的圖畫世界

小繪本,大世界。繪本中蘊藏著寶貴的康復及教育價值,聽覺、語言、情緒情感、想象力……走進繪本,開啟一場神奇的體驗。

繪本與康復】系列內容,將結合豐富趣味的繪本及案例,與大家共同探究繪本的本質,從而學會科學合理的運用繪本,發揮繪本潛在的康復教育價值。


用聲音構建繪本的圖畫世界


用聲音構建繪本的圖畫世界

白園園,南陽師範學院教育學專業,本科學歷;國際註冊蒙氏教育高級指導師,全腦潛能開發師(高級),國際註冊親子指導師(高級);2010年至今,就職於鄭州康園聽力言語康復中心,擔任中心超早期干預門診負責人,中心骨幹教師,科研帶頭人。

用聲音構建繪本的圖畫世界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說:“繪本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在親子閱讀圖畫書時,幼兒依偎在父母的懷中,成人藉由自己的聲音將圖畫的內容以及對孩子的情感傳遞給幼兒,幼兒尋聲探文發現繪本中的樂趣,是一場用聲音構建的聽覺盛宴。

01

聽障兒童的聽能發展,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的親子共讀的意義何在?


親子共讀時,父母藉助閱讀技巧將繪本中的圖畫內容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有聲世界,藉此將聽障兒童引入其中,使其更為持久的關注聲音,主動地探索聲音的真實意義。

02

親子共讀繪本時所使用的技巧


聽覺優先


談及親子共讀繪本時所使用的技巧,有的是刻意而為之的技能,如:聽覺優先。低幼的繪本中存在著大量豐富的可被擬人化的詞語,狹義的講就是充滿了大量的擬聲詞。

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父母藉助聽覺優先的策略,以聲音作為每一節故事的切入口,再加之動作及表情的輔助,便能設置出懸念,激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故事的慾望,保證幼兒更多、更積極、更持久的傾聽行為。

用聲音構建繪本的圖畫世界


以繪本《晚安,貓頭鷹》中的具體圖畫為例,便能不言自明。

繪本故事中的貓頭鷹在白日的時候希望能夠安穩的睡上一覺,無奈青天白日各種各樣的鳥鳴蟲吟嘰嘰喳喳的攪得它無法安然入睡。可是到了入夜時分,大家都準備安然入睡之際,剛剛睡醒的貓頭鷹嗚呼—嗚呼—的大叫起來把大家都吵醒了,故事結局可謂是啼笑皆非啦!


用聲音構建繪本的圖畫世界


兒向語言

有的則是無意而為之的本能,兒向語言便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舉。兒向語言是一種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成人自然而然使用的特殊語言,又稱為baby talk(保姆式語言)、motherese(媽媽語)。

成人的兒向語言比成人之間的話語音調更高、音頻範圍更寬、語速更慢、停頓更長,成人往往會將聲調過分誇張,發音也力求準確。

這些特徵都使得兒向語言成為吸引聽障兒童高效率傾聽(傾聽更有興趣、傾聽更輕鬆、傾聽更專注、傾聽更持久)的信號。

用聲音構建繪本的圖畫世界

重複

繪本中獨有的重複性的情節結構,將故事不斷變化的情景嵌置在重疊復沓的結構中,不斷地吸引幼兒繼續傾聽,繼續探索。

如一重反覆的繪本故事《好餓的小蛇》和環型重複的繪本故事《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語言作為親子共讀的有聲載體,依託重複的故事情節,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的被幼兒覺知著、吸收著、體悟著,這種重複可以使幼兒的語言和認識得到強化。

重複雖不能增加信息量,但可以增加信息的強度,“重複、重複、再重複”成為兒童教育家的口頭禪。在聽障兒童的康復教育中有意義的重複也是發展聽障兒童聽覺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有意義的重複增加了目標詞的復現率,幫助聽障兒童快速準確地察覺、辨識到主要的語音信息,並在情景中理解該目標詞的意義。

用聲音構建繪本的圖畫世界

此外,在臨床的一線康復教學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在聽障兒童親子共讀或是師生共讀的過程中由於短時間內某幾個固定的詞彙伴隨故事情節重複出現,父母有情感地不斷重複的講述,幼兒在不斷傾聽的過程中,他的語言模仿行為便被誘發出來。

對於有一定言語模仿能力的幼兒便能跟著模仿,然而即便是十個月左右的幼兒也會有發音上有所改變,其發音特點也趨向於這些重複出現的詞彙。

用聲音構建繪本的圖畫世界

親子共讀為聽障兒童聽覺能力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幼兒成為一個正真的閱讀者奠定了基礎。但這些都不及父母將孩子擁入懷中的那份情感共融。

當父母手指翻動著一頁一頁的紙張,孩子傾聽著溫和輕柔的聲音,目光鎖定著一幅幅畫面,可以躺在溫暖的床上,可以蜷縮在柔軟的沙發上,可以沐浴在繁星下,這將是一個孩子一生都可追憶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