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

李容海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智商开始了一个大爆发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多门派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走上历史的前台,要么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各国君主,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和政治理想。要么闭门著书,希望在历史上能留下自己光辉的名字。

当然,每一个学派的思想家,并不希望自己的思想,仅仅是藏之山林,束之高阁,他们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运用到现实社会中,能参与国家的治理,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思想,其实都是政治理想。

在战国时期,中国和世界一样,进入了思想的爆发期,进入了德国哲学家所说的“人类文化的轴心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思想家,与古希腊的哲人、伊斯兰和古印度的哲人一起,共同闪耀了世界思想史的天空。

在战国时期,号称是产生了诸子百家,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真正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的,有以下几家。

第一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在“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人的道德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

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仁者爱人”,这种爱人是有差等的,需要我们本着理性的精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从自己的父母爱起,这就是孝。而孝是人的道德和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仁者爱人”、爱有差等的原则下,孔子的思想发展出了礼。

而所谓的礼,其实就是名。孔子是高度重视“正名”的。“名”其实就是社会秩序,也就是说,一切社会的运行,必须遵守一种等级秩序。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要遵守君主的规范,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要有臣子的规范,做儿女的,要有儿女的样子,要遵守儿女的规范。儒家正是用礼,编织起了一张以封建宗法制为纽带的大网。

在个人的道德理想上,孔子强调我们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做个圣人,做个君子,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道德提升的途径,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严格限制自己,而不是要放任欲望,然后才能达到复礼的目的。

第二是道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孔子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如果说孔子的人生观是社会伦理学,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老子的哲学则是自然哲学。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而这个道,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是推进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高于天地鬼神而存在的。天地和人类社会,都要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则,而“道法自然”,其实是说要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按照人类所想要的样子。在“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下,老子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在人生观上,老子认为我们要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因为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不要妄想去改变自然,而是要顺应自然。到了庄子的时代,庄子更是提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理论,这就进一步强化了道家的顺应自然安时顺命的人身观。

在国家的治理上,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要去管,实行一种无政府主义,而是说要按照道的法则,去治理国家。用老子的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你不要去瞎折腾,因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要给老百姓以自由生活的空间。在这个逻辑下面,老子更是提出了“小国寡民”的国家模式。追求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模式。

第三,关于孟子的思想。孟子是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完善者。如果说孔子打好了儒家学说的地基的话,而孟子则是基本上建立起了儒家的大厦。

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思想。在个人的道德上,他首先提出人“性善论”,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如大丈夫的人格理想,自省反思的思想、关于性与命的辩证法等。

在社会政治理想上,孟子提出了推恩与人的“王道”理想与“仁政”措施。孟子最精彩的思想,莫过于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个思想在那个时代,绝对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

第四,关于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从儒家逃出来的,他原来是儒家弟子,后来因为与儒家思想有冲突,干脆就做了儒家的叛徒,自立门户成了了墨家学派。

墨子强烈反对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因为孔子的“仁者爱人”,并不是真爱,他是有差别的。墨子认为这绝对不是真爱,真正的仁者,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这叫作“兼爱”。

在兼爱的原则下,墨子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对社会做出贡献,甚至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政治理想上,墨子希望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人人平等,人人劳作,大家互相帮助。这就相当于买保险,你去爱别人帮助别人,别人在你困难的时候,也会帮助你。国君是贤明的,在选拔人才上,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和平相处的。很显然,墨子的思想,只是一种温情脉脉的空想。

第五,关于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并非是法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所谓法家,其实是相对于儒家而言的。在国家的治理上,儒家是强调德治的,这是建立在人性善的理论基础上的。而法家认为,社会很混乱,人性很自私,君主治理国家,驾驭臣下,绝对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

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人性自私论。他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如果不加限制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必然要陷入争斗之中。必须用法律来规范人性。简单地说,法家其实就是教君主,如何用阴谋诡计算计臣下,如何用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的学说。


好玩的国学


一,孔子的主张:“德”,“仁”,“礼”。

1,“德”。孔子认为“德”的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

2,“仁”。他提出以“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仁”。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3,“礼”。孔子认为“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就是对自己有个要求,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复礼”。“克己复礼为仁”影响许许多多的人。

二,孟子的主张:“仁政”“性善论”,“正经界”,“制民之产”,“管理制度”,“取民有制”。

1“仁政”。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 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 反对兼并战争。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 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的“仁政”,就必须让百姓们得到实际的好处,能够生活的衣食无忧、幸福安宁。

2,“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者.仁、义、礼。

3孟子提出了以下几点经济主张:

(1)正经界。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2)制民之产。“制民之产”就是让人们具有一定的财产,这实际上是井田制的内容之一。

(3)管理原则

孟子还讲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取民有制

这是孟子提出的税收政策。其主要内容为:

1、“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对于商人在市场上储存的货物不征税,如果出现了滞销,政府则按照政策的规定进行征购,避免积压。

2、“关,讥而不征”。关卡对于来往的旅客只稽查,不征税。

3、“耕者,助而不税”。实行井田制,农民只需助耕公田,不需纳税。

孟子的主张,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些主张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l三,墨子的十大主张

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一,兼爱。“兼爱”即是“兼相爱,交相利”。

1,“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认为要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首先是我对别人亲爱和有利,然后别人也回报我以爱和利。

2,非攻。“非攻”即反对战争,是“兼相爱,交相利”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墨子反对破坏生产,保全其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主张。

3,尚贤。墨子反对世袭制度,主张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靠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即使是农民与工匠,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推举出来做官。这种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的思想。

4,“尚同”这是墨子在当时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其积极的意义。

5,“节用”、“节葬”。“节用”、“节葬”的思想,是墨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墨子认为。他认为并不需要扩张领土,只要尽量开发本国的资源,厉行节约,去掉不必要的开支,物质财富就可以成倍增长了,墨子激烈反对儒家的“厚葬”、“久丧”,而主张“节葬”。

6,非乐。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废除音乐。

7,“天志”、“明鬼”。“天志”、“明鬼”是他的“兼爱”学说的理论。孟子说:“天命”的说法,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墨子揭露了“命”并非是“天”产生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这里包含了无神论思想的。


四,老子的主张:"道"。“无为”,“有为”。

1,“道”。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式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式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2,“无为”。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老子所处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的时代。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活而不平。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3,“有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应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无 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和“有为”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五,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术,势”。

1,“以法治国”。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2,“术”。帮非子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韩非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势”。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王松林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他们都是各家代表人物,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 一书传世。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韩非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韩非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就是实践。韩非认为,不经过实践(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易彦铭


孔子的主张,是“仁”。

<strong>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备受后世推崇,被称为“至圣”。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以“礼”为形式,主张仁者爱人,要推己及人的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可瘦中庸之道,达到个人素质和品格的修炼的完美。

墨子的主张,是兼爱非攻。

墨子最早师从儒家学派,但后来不认同其中的一些观点,经过思考和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也成为孔子之后重要的思想家。

墨子的兼爱是爱无等差,意思是爱别人要像爱自己一样,非攻是反对诸侯之间为掠夺而进行的战争,这会造成对百姓的损害。墨子的主张充分考虑平民的利益,代表了平民的立场,体现出人人平等的原则,是反对阶级统治压迫的。

孟子的主张,是仁义。

<strong>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说继承发展的重要任务,也被后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性善论,仁义说中的仁主要是以亲情之爱为基础的情感,义主要是以道德原则为诉求的理性;仁与自然本能、血缘亲情难解难分,义与道德自觉、社会理性关系密切。

老子的主张,是道法自然。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世奉为道教鼻祖。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万物都是遵循规律运行的,人作为万物的一份子,也应该遵循这种规律,就是要做到无为,而达到自化。


韩非子的主张,是“法治”。

<strong>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倡君王为核心,法术势三者并用来统御天下。他、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言闲语还碎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

墨子:不要仁爱要兼爱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跟孔子一样,也认为这世界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没有爱。因此,他跟孔子有三点相同:这世界有救,救世的药方就是爱,应该以救世为己任。这是墨家与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区别就在于仁爱的出发点是亲情,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人,到蛮夷戎狄。最后,让世界充满爱。

孟子:重民权

因为在孟子那里,民权高于君权。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君,可以高高在上,可以养尊处优,可以也应该独一无二,叫“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但,如果他不合格,就不能享受这份尊崇,人民也就有权利革命。

当然,孟子从来就没反对过君主制,也不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但他跟孔子一样,不讲平等,却讲对等。对等,就是我有义务,你也有;你有权利,我也有。大家礼尚往来,谁都不能盛气凌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老子:无为而治

不喜欢政府,也不喜欢领导的。至少。他们认为,政府和领导最好没有。就算不能取消,也得等于没有。形象的说法,叫“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标枝,就是树顶上的叶子。它存在吗?存在。管事吗?不管。

有名的一句话:“太上,下知有之”

无为不是“不治”,而是“大治”。要知道,在老子那里,但凡可以称之为“大”的,必定是“无”,比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免成。 既然最大的器物不用做,最好的天下也不用治。不治之治,是为大治。

韩非子:无为的专制

首先,君无为,才尊贵。

韩非说,天底下最高级的,莫过于道和德。道,弘大而无形;德,核理而普至。它们有什么作为呢?没有,却至高无上无与伦比。而且,正因为居高临下无所作为,道才能生万物,德才能成阴阳。此外,秤能知轻重,尺能正长短,君能驭群臣,也都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独尊者无为,无为者独尊。君主既然要唯我独尊,就不能像群臣那样整天忙忙碌碌;君主既然要当裁判员,那就不能再当运动员。

其次,君无为,才明智。

道理也很简单:一件事情,有人做,就有人不做。你做了,他就不做。你一个人做了,大家就都不做。然而一个国家,要做的事情数也数不清,君主一个人做得完吗?既然做不完,不如一件都不做。相反,君主不做,臣下自然会做;君主闲下来,臣下就忙起来。这就叫“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那么,是君主一个人忙合算,还是大家去忙合算?是君主一个人忙可行,还是大家去忙可行?不用说吧!

第三,君无为,才安全

道理同样简单:君主一旦做事,臣下就会揣摩。事情做得越多,臣下揣摩到的东西就越多。如果君主还表现出操作具体事务的能力,底牌就会被摸得一清二楚。没有了神秘感,君主还怎么当?所以韩非说:“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插图]相反,如果君主永远都一言不发,面无表情,不置可否,高深莫测,臣下就战战兢兢,既不敢偷奸耍滑,又不敢欺上瞒下,更不敢觊觎政权。用韩非的话说,就叫“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悚)惧乎下”。


国内ERP专题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学派,他们纷纷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学术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后世便把这个时期这一现象称为百家争鸣。而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等人便是这其中最为耀眼的人物。那么他们都有什么主张呢?下面我们看一下。

一、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

1、在思想上,其内容核心是“仁”和“礼”, 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的是为君者要以德治国,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3、在学习上,主张“有教无类”,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并大力发展私学。

4、但同时孔子思想也有其保守部分,他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等。

二、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1、在思想上,其核心是主张“兼爱”、“非攻”,所谓的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之间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而非攻则是反对攻伐之战,维护平民百姓的生活。

2、在政治上,提出“尚贤”﹑“尚同”等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官僚,都要选择天下的贤者来担当。

三、孟子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

1、孟子主张“仁政” ,并且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2、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本性都是向善的;

3、主张“养浩然之气”,重视对人格精神的培养,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而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这个本源,不能强加干涉。


2、在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 不应积极发动战争;

3、老子还主张“物极必反”,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双面性,不能过分的去强求什么,否则只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五、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几大思想流派的精华于一身,学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集大成者,又归本于道家。

1、他的思想核心主张是“法治”,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主张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

2、其次,他还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该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际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一家之言,不足之处,欢迎补充;出错之处,敬请指正!


听戏听戏


毛主席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但孔子会说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所有压迫活动都要按礼教来实行,反抗即野蛮,将所有压迫都隐藏在严格等级之中(所以鲁迅讲礼教吃人)所以孔子会说压迫要程序化,压迫久了,大家习惯了就不反抗啦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要希望大家发扬侠义精神,路见不平一声吼,只要看见压迫就反抗,很像无政府主义,所以最先衰退。

孟子在孔子基础上提出义字当先,主要是怕压迫过程中有刺头乱了规矩,要给把反抗压迫的用大帽子压死。

老子讲自然无为,就是因为有压迫这个概念,才有了反抗。要是大家都返璞归真,根本不知道啥叫压迫,还有谁会反抗呢?

韩非子就简单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没有反抗,如果有反抗就说明你压迫力度还不够!

一定要注意先秦诸子尤其这几位基本都是为解决当时的政治社会问题而著书立说的,他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帝王诸侯,第一目标就是维护稳定(太平)。所以我们读他们著作时切忌太过,进的去出不来,拿古代帝王的人生准则约束自己。就像没有当皇帝的命,得了当皇帝的病


PhoenixfKing


仁、愛、善、道、法



道可道文创


以上几人分属不同的学术派别,有着不同的学术主张。

按照他们的学术主张,他们是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为儒家代表人物。墨子为墨家代表人物。老子为到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为法家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政治、军事、社会、伦理、自然等领域提出了各种思想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写成文章,形成理论,带来了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几个学术流派。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主张领域有不同,主张内容也不同: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的主张主要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德治”、“仁政”。一方面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国家稳定人民幸福要依靠教育,使所有人都成为有道德的人,而不能依靠严格的刑罚来管理。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个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德治”、“仁政”的思想,并进一步继承发展,例如在教育思想上,继承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出了“易子而教”的教育方法。在道德伦理上,孟子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将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种,逐渐形成了社会的道德规范。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墨子的学说领域包括政治、经济、伦理、自然等各方面。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以人才治国,并且反对侵略战争;经济上主张节俭的思想,反对奢侈浪费;伦理上主张大爱观点,人不分亲疏、贵贱、上下、等级。墨子还提出了“非命”观点,也就是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努力可以改变人生。因为墨子及其以后的墨家学说代表人物都处于社会中低层,而且思想观点不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和采用,未得以发展壮大。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子研究的领域主要是自然规律,以“道”解释一切事物的规律,讲究天到无为、道法自然、阴阳转换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他的《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研究的领域主要领域在政治、经济方面,一方面他提出采取中央集权制;另一方面他主张变法改革,实行法治,严格刑罚,进一步加强统治。韩非子还提出了矛盾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其著作《韩非子》中记载了老马识途、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学说内容繁杂,理论深刻,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他们主要的学说领域和各自主张,望题主理解。


朋友A朋友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1.仁,是孔子思想的体系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保守部分。

3.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4.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5.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诚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墨子,其思想是墨家思想,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公”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皇宫贵族”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功”反对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稳生活的愿望。“尚贤” 主张任人为贤,反对王公贵族任人唯亲。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老子,道家思想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的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是“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韩非子,是提倡“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出国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德约束)。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