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茶館│三隻野豬過河

孔子是一個好老師,他老人家教授的學生眾多,桃李遍天下。孔子去世後,孔門喪亂“

儒分為八”,弟子們分崩離析,分出了不少派系,但儒家之所以能普及開,也離不開他的這些弟子們四處奔走。在他眾多的學生中,有一個比較怪的學生叫做子夏。孔子的儒家思想能夠在黃河以西之地廣泛傳播,就離不開他的努力。

國學茶館│三隻野豬過河


子夏姬姓,卜氏,名字叫卜商,字子夏。年紀比孔子小了四十四歲,是孔門的後起之秀,在孔子的門徒中以“文學”著稱,而且極其聰明,孔子就曾誇讚說:“起予者,商也!

“卜商,你的提問讓身為老師的我都受到了啟發喲!”

之所以說他怪,是因為子夏雖然是儒家傳承者,但是思想卻非常活躍,不像自己的那些師兄們那麼保守,遇事情非常講求變通之道,比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就是他的名言。再加上年輕人心浮氣躁一些,難免有的時候不聽老師的話,為此孔子也沒少罵他,最重的一次大概罵了他“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你要好好遵循仁與禮啊。

國學茶館│三隻野豬過河


當然見沒見成效就不知道了,孔子死了以後,子夏跑到晉國之地河西去教授學問。後來三家分晉,中國進入到了戰國的時代,那塊地方就成了魏國的土地。魏文侯對子夏極為推崇,尊他為師傅,就連那個“槓精”田子方,也受到過子夏的教誨,甚至著名的變法者李悝、軍事家吳起,都曾經受教於他,可見子夏學識淵博,而且有點雜糅百家的意思。

傳說當年子夏去晉國的時候,途徑衛國。那個時候子夏的眼睛已經不太好了,但還是堅持讓人唸書給他聽有人給他念史書,念著念著,唸到了這麼一句:“晉師三豕涉河。

晉國軍隊跟三隻野豬渡過了黃河。

國學茶館│三隻野豬過河


子夏一聽,趕忙叫停,說,你念錯了,不是“三豕”,是“己亥”。應該是“晉師己亥涉河”——晉國軍隊在己亥這一天渡過了黃河。

讀書的那個人死不承認,書裡明明是這麼寫的,怎麼會是錯的?


實際上在古代,“三”與“己”,“豕”與“亥”,在寫法上極其相近,抄來抄去,極有可能出現傳抄的錯誤。子夏他們到了晉國,去查閱晉國的史書,一問,果然是“己亥涉河”,跟那三隻野豬,一點關係沒有。

國學茶館│三隻野豬過河


後來《呂氏春秋》在記載這個故事的時候說:“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東西太多了,必須要好好區分。怎麼區分呢?要“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您得用腦子、用常識去想。

倒不是子夏多麼博聞強識,博古通今,連晉國的史書都背的下來。關鍵的一點是,他大膽去質疑書裡的記載——哪有軍隊跟著三頭野豬一起過河的?書裡的記載有真有假,照本宣科不是本事,如何去辨析裡面的真偽活學活用,這才是學問。

得用腦子。

畢竟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