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益陽人是熟悉應劭的,在需要介紹益陽曆史的文章和講話中,我們可以多次看到應劭的大名。尤其是介紹益陽的來歷時,我們曾習慣於用下述定型文字:“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看來,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

這裡之所以用“曾習慣於”,是說在益陽兔子山簡牘挖掘出土之前,從明朝建立《益陽縣誌》以來,我們就一直是用上述文字對益陽的來歷作註解。應劭是此說的提論人,故此知道應劭。

但在介紹應劭時,我們卻把他定義為“東漢人”。這個定義雖沒錯,但卻不準。應劭與曹操、劉備、袁紹、關羽等為同時代人。三國的起始時間,從政治歷史劃分,以曹丕稱帝起始,即公元220年,但從中華歷史與文學歷史來看,史學家一致的觀點應該是公元184甲子年“黃巾作亂”為始,因只有這樣,《三國志》《三國演義》《三國評書》乃至戲曲等,才有成立的地位和意義,否則、董卓、曹操、周瑜、袁紹、袁術、董卓、呂布、貂蟬、劉表等都不能算三國人物,只能為“東漢人”了,那我們談三國還有什麼意義?

應劭為英年早逝,在寫益陽三國文化的故事中,筆者認為很有必要把他列入到益陽的三國名人之中,原因很簡單:應劭所處的時期就是東漢末年的“黃巾作亂”之後,也是三國形成時期最精彩的年段,應劭原本是跨那個時段的人物,並且,他與益陽的關係密切,因此,在益陽的三國人物中,他應該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應劭來過益陽,這一點,相信多數都不會懷疑,因除有應劭本人所留下的諸多文字記載外,酈道元的《水經注》也證實應劭到過益陽,並且,還可推理出應劭在益陽還考察過許多地方,不然,不會得出“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的結論。

那麼,我們既然引用應劭這個結論上千年,我們這裡就更應該瞭解應劭這個人了,但可惜的是,我們前提引用了一句;“據東漢時應劭說”,把應劭定位在東漢,這樣,似乎就把應劭與益陽的關係拉遠了,如果說是三國時期,應劭說.....那關係就會一下拉近許多,下面,就是“三國”應劭的簡介: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應劭(約153—196年),東漢三國時期的學者,字仲遠,汝南郡南頓縣(今項城)人。少年時專心好學,博覽多聞,靈帝時(168—188年)被推舉為孝廉。中平六年(184甲子年,也是黃巾起義的年代,所謂“歲在甲子”,也是應劭舉孝廉後的16年)出任泰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191年)任泰山太守時,奉曹操命令送曹父曹嵩返鄉,應劭未至、陶謙先到,劫殺了曹嵩,應劭畏懼曹操怪罪,而投奔袁紹,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縣。

應劭博學多識,平生著作11種、136卷,現存《漢官儀》《風俗通義》等。《風俗通義》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禪梁父》篇記述泰山封禪軼事,《五嶽》篇詳載了岱廟,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輯入《後漢書·祭祀志》,為應劭所引用的馬第伯《封禪儀記》,是中國最早的遊記文學作品之一。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這些輯入《後漢書》介紹應劭的文字,說明了應劭是一位聰慧過人的大學問家,官至泰山太守,193年,因宰相曹操的父親曹嵩過泰山境到兗州去,他作為地方官,有責任護送過境,誰知卻被曹操的仇人徐州太守陶謙先趕到泰山地面,遣輕騎將曹嵩等一行人殺害,關於這個曹操父親死於陶謙之手,史上說法不一,《吳書》甚至認為陶謙是去護駕,討好曹操,因所派的部將張闓在半路貪利而截殺之,但不管死因如何,曹操與陶謙結下了“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於是,曹操戴孝遣兵到徐州去討伐陶謙。

按理說,曹操是個恩怨分明的人,曹嵩死於應劭管轄的境內,應劭至少罪不至死,或許曹操大度,甚至對應劭的責怪都不會,但“天威難測”,應劭也感到了自己有管轄不力的責任,曹操將他問責,撤職罷官、打入大牢乃至於遷怒於自己殺頭都有可能,於是,選擇了“走為上策”,棄官逃到了袁紹處。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袁紹當時已經是十分做大的冀州諸侯,其兵力已經超過曹操的漢天子軍的十倍,並有“廣納天下英雄義士”的美名,天下恃才恃藝投奔的精英無數,但應劭是大聰明人,早看出了袁紹華而不實的本質,這與五年後劉備投靠到袁紹帳下的看法一致,於是,在公元194年,找些理由與說辭來到了荊州地面,其身份還是“朝廷泰山太守”,而應劭的學術權威之名則比他的官名更響,因此,他來到湖南益陽時,應該是被當時官場極力討好和尊敬的人物。

應劭打著朝廷巡查益陽的牌子,這在官場上是毋庸置疑和認同的,但他個人的喜好和目的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可從他後來寫出的《風俗通義》和《封禪儀記》來看,應劭更像一位民俗學問的研究者和旅遊家,不管怎麼樣,應劭到了益陽,並對益陽的地貌、民俗進行了仔細地觀察和研究。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益陽人說起三國益陽,都是以建安二十年(215)關羽在益陽單刀赴會為始,其實,這次單刀赴會並非偶然,益陽作為蜀國的根據地,劉備早就有規劃的,我們現今知道的諸葛井,就是諸葛亮在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那年夏天所鑿,而從資陽區張家塞所考察,沅江縣誌所記載的“臥龍墨池”所得出,諸葛亮至少在建安十一年(206)就在此考察地形和觀察關羽的水軍訓練,而這之前的諸葛亮“雲遊在外”,說不定更早就來益陽進行考察。

而劉備,在《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都具體記載,建安六年(201)投靠荊州劉表以後,不被其信任,在暫居新野時,曾秘密遣關羽到益陽建立根據地,並在洞庭湖、皇家湖訓練水軍。而此前,劉備乃“織蓆販履”之匹夫,很有可能就是在益陽獲得這一稱號的,因益陽早就是席履之鄉。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不管三國人物是如何頻繁地活動在益陽的地面上,但真正可考察有記載的,應劭應該是最早的第一人,至少比劉備要早五年以上,因應劭要比劉備大八歲,所以,我們說應劭是最早來益陽的三國名人是有依據的。

但應劭在益陽幹了些什麼?我們只能應劭的書中與酈道元的水經注中見到些文字性的東西,當然,寫在文中的都是文雅之事,下面寫的這個故事與益陽有關: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長沙太守汝南郅惲君章,少時,為郡功曹。郡俗冬饗,百里內縣,皆齎牛酒,到府宴飲。時太守司徒歐陽歙,臨饗,禮訖,教曰:“西部督郵繇延,天資忠貞,稟性公方,典部折衝,摧破奸雄,不嚴而治。書曰:‘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蓋舉善以教,則不能者勸,今與諸儒,共論延功,顯之於朝。”主簿讀教,戶吏引延受賜。惲前跪曰: “司正舉觥,以君之罪,告謝於天,明府有言而誤,不可覆掩。按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民,所在荒亂,虛而不治,怨慝並作,百姓苦之。而明府以惡為善,股肱莫爭。此既無君,又復無臣,君臣俱喪,孰與偏有。君雖傾危,臣子扶持,不至於亡。惲敢再拜奉觥。”歙甚慚。

上述應劭記述在《風俗通義》第29頁的一個故事,由於古文、古字、古習俗與今天差異很大,即使譯成白話文,都還要加很多註解,因此,舍繁求簡,直接講明經過大意,說的是時任長沙太守郅惲在年青少壯時的一個故事:

郅惲在年青時為長沙郡的“辦公室主任”(功曹),當時長沙郡有入冬感恩耕牛的“齎牛酒”風俗(東漢時禁酒,此節為合法的飲酒日),即把耕牛牽來掛紅賞食喂酒舉行慶典節日,到會的都是官員與鄉紳賢達,郡守司徒歐陽歙到會並主持講話,趁機樹立榜樣教育大家說:益陽(東漢年間益陽因血吸蟲人口銳減,降格為“亭”)的督郵(一把手)繇延,是一位品行好的官吏,能力強,本事大,當地百姓都很愛戴他等。並要司儀的主持人(司正)宣讀繇延的政績與郡守的獎賞決定,要“組織部長”(戶吏)給繇延頒獎。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但就在繇延跪下受獎時,郅惲也上前跪下稟告陳情:並要主持人自罰一角酒,糾正剛才的獎賞之詞。說督郵繇延這個人品行很壞,拉幫結派,處事圓滑,幹了許多壞事,所管轄的益陽老百姓深受其害,並希望歐陽歙郡守不要顛倒善惡,表彰繇延這樣的人,這樣會弄得官場是非莫辯,君臣俱喪,是政息人亡的做法。歙太守只有收回成命,我們才敢來敬您的酒。於是,歐陽歙郡守只好放棄表彰,並感到慚愧。

上述這個故事,我們可看到東漢時期益陽的官場風氣與社會民俗,也知道了益陽的行政長官曾是“督郵”的歷史。這可說是對益陽最早的文字記載,也可見應劭對益陽的風土人情瞭解較深。

但民間則還一直流傳一個應劭給“益陽”定名的故事:

相傳東漢興平元年(194),前太尉曹嵩和二兒子曹德從琅琊入泰山,朝廷司隸校尉兼泰安牧應劭派兵迎接卻沒迎到,原來是被徐州牧陶謙因怨恨曹嵩之長子曹操數次攻打,使輕騎追擊曹嵩父子並殺之於應劭地界。應劭害怕曹操追責問罪,棄官出走到南方的益陽,當時應劭登上益陽的浮邱山最高峰,俯瞰馬跡塘、蓮子塘、赫山、石筍、筆架山一帶,發現該地形狀如雄狗,匍地探頭窺視地母之陰戶(洞庭),頓時大驚失色,驚呼道:如此非常之地,定有姦淫擄掠成眾,乃藏汙納垢之丘也。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當時益陽還有黃巾作亂,陪同前來的長沙太守郅惲乃求應劭賜名設法,點化地名以避其邪。但應劭占卜據《易經.說卦傳》懂得:點化人之後將淫亂不堪,聲名狼藉。於是,應劭搖頭不語,適陰部瘙癢,抓撓一番,乃去。太守對此迷惑不解,眾人議而解惑曰:如此之地,雄狗匍匐洞庭之陰,乃男丁之福地也,應先生如是動作,乃益陽也。太守頓時徹悟:妙!妙!妙!今有洞若庭,地母之陰,滋生萬物,必當益陽人!於是“益陽”之名流傳下來,至今沒有得到點化。

上述傳說是益陽清末民初經一些益陽學究與私塾先生整理出來的故事,曾還印刻在一些鄉土志與家族族譜上,許多老人都見過這個故事的印本,筆者也聽許多人講述過這個故事,即把“益陽”之名的由來歸功於應劭,並還傳說,應劭也正因為窺透了地母之陰洞庭,起名“益陽”,乃是洩露天機,故此短壽夭折,一年之後便去世,只活43歲。

當然,此文不是考證益陽地名的由來,益陽地名也不是自應劭以後才有的,早這許多年前就叫“益陽”了,在戰國時期就叫益陽縣,此說是往應劭身上歸功,看來,益陽人是喜歡應劭的。

但三國名人,勤奮好學的官吏學者應劭到過益陽,並查勘益陽的山山水水,寫過益陽的通義民俗,這卻是千真萬確的。


起名“益陽”洩露天機?東漢大才子應劭43歲而卒

老漢,本名鄧亞龍。

老漢,本名鄧亞龍,生於一九五六年初,幼時處饑荒年代,患黃疸肝炎命懸一線,故一生體弱,面相黃白,2000年病退。

可生性坦然,百無禁忌,生活上煙、酒、茶、檳榔、肥肉均有喜好,率性偏愛中華傳統文化,言多喜談,所言之事聽者多信者少,除無權威外,主要是經不起大家和高手的檢驗。

一生讀書,雜而不專,對娛樂體育,除象棋外別無愛好,老來常以網上看書讀文為樂,經常徹夜達旦,見多悟少,但由於喜文史。

曾寫有《大話湖湘文化》《梅山文化初探》《老漢趣說益陽地名》《走進益陽》《老漢說益陽》《關羽魯肅演義益陽》等系列文章。

還是由於個性偏執,忒自信且頑固自負,不信任何宗教,自然也就談不上宗教信仰,生死隨心所欲、順其自然。

此書所寫的《益陽的故事》,乃是自2008年以來停止在網上和報刊上發表的新的考察故事,傳統與現代不限,所思所感,率性寫作,但儘量求真務實,不求流芳,只求不傳訛誤人,日後若還有精力,或許會更細膩地玩下去,也算對生我養我的這塊土地作一個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