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崛起先進製造業

2019中國先進製造業城市發展指數出爐,蘇州連續兩年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第一;全國首批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25只科創板股票中,有3只來自蘇州。

這是蘇州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的亮麗註腳。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外向型經濟突飛猛進,從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到先進製造業體系日臻成熟,蘇州根植製造業先發優勢,打造先進製造業強市。

今年前7個月,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電網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9891.9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3.9%。

經歷陣痛,產業重構騰空間

產業持續升級的亮眼成績背後,蘇州也曾經歷成長陣痛。地處長三角腹地,水網密佈,環境和土地日益成為制約蘇州轉型的絆腳石。“農村招商有三寶,傢俱、廢塑、小五金。”在相城區北橋街道莊基村,一句順口溜勾勒出過去十多年鄉村經濟的發展軌跡。

必須淘汰落後產能,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騰出空間。

2017年以來,莊基村泗塘工業區149家“散亂汙”企業和作坊集中關停。“麻雀飛回來了,村民鼻炎也犯得少了。”莊基村黨委書記張忠林介紹。村旁的元和塘,水質最差時為劣Ⅴ類,去年下半年已穩定在Ⅲ類。騰退出的400餘畝連片土地納入市級規劃,已成功引入兩家大型智能家居綠色產業項目。

“果斷舍,才能更好得,接下來的轉型升級才有空間。”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說。2017年以來,相城區整治淘汰1.13萬家“散亂汙”企業,騰出可用土地6700餘畝。一批新興產業落戶相城。集聚大數據企業358家、工業互聯網企業69家,相城區實現產業重構和新舊動能轉換。不只是相城一地,整個蘇州都在改變。

突破瓶頸,綠色智能湧新潮

蘇州市經信委有個工業“大數據”平臺,上面有全市50032家企業的綜合評價,將工業企業分成ABCD四檔。蘇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汪香元介紹,通過政策和市場化手段,對A類企業優先發展、B類企業鼓勵發展,對D類企業限制發展,促使企業尋求綠色發展。工業“大數據”平臺顯示,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畝均稅收為30.54萬元,增速在10%以上,工業增加值率提高0.5%。

智能製造成為眾多企業的不二選擇。

走進位於吳江區盛澤鎮的京奕特種纖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幾乎看不到工人。每臺28米長的渦流紡紗機旁邊,遊動著4個接頭機器人,哪個線頭斷了,就有“人”自動過來接頭。公司總經理陳路說,得益於車間自動化,京奕人均產值500萬元左右,利潤水平明顯領先於同行。

汪香元介紹,2018年,蘇州制定出臺《關於加強智能製造生態體系建設的若干措施》,初步構建了多行業深度參與、協調發展的生態體系。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獲得國家智能製造新模式和試點示範項目13個,省示範智能工廠3個,省級示範智能車間262個,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創新引領,轉型升級在路上

科創版就是一面照見創新的鏡子。令人矚目的科創板“蘇州板塊”背後,創新引領發展功不可沒。

高新技術產業勇立創新潮頭。當前,蘇州全市活躍著5000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引進大院大所,推動區域創新裂變式發展。近年來,蘇州累計吸引超過130家科研院所、研發機構和技術中心進駐。“大院大所為地方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將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蘇州市副市長陸春雲說。

傳統企業創新內生動力澎湃。2017年,蘇州推選20家企業為首批市自主品牌大企業和領軍企業先進技術研究院,累計新增研發投入112億元,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90項。

越來越多的“蘇字號”創新型產業,正在國內乃至全球嶄露頭角。張家港的沙鋼集團建成國內首條工業化超薄帶生產線;崑山經過數年佈局,補足芯片和顯示屏產業鏈;常熟氫能源汽車產業園啟動,翻開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新的一頁……

“轉型升級一直在路上,考驗的是發展定力。”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說,經歷十餘年的研發,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全國範圍內生物醫藥產業最具競爭力的區域之一。僅2018年就新增一類新藥臨床批件34張,約佔全國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