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金廂鎮江梅村名稱的由來嗎?

港尾·江梅

你知道金廂鎮江梅村名稱的由來嗎?

村子旁邊有一條並不寬的小河,河水清澈,綠波盪漾,映著藍天白雲,彷彿一幅不用筆墨書就的中國畫。畫裡鴨子戲水,魚兒遊動,岸邊垂柳依依,水鳥忽飛忽落……沒想到這條人們司空見慣的河流就是這個村莊最早的名字的來歷——港尾。

你知道金廂鎮江梅村名稱的由來嗎?

一百多年前,一條寬闊的內港穿村而過,許多出海捕魚的船隻都到這裡停泊。內港的終點就到此結束了,人們就根據這條港的特點習慣叫港尾。

一百多年的港尾,為什麼後來改為“江梅”呢?一位九十多歲高齡的鄭老爺爺告訴我:過去很多人或者貧窮的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為了活命,很多人背井離鄉遠走他鄉謀生。有的去了東南亞的印尼,有的去了馬來西亞……

當地人叫做“過番”。番是對外國人的稱呼,在人們眼裡,只要是走了,不管在哪裡,都是去“過番”。等到在異國他鄉安定下來,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在信息不暢通的情況下,寫信是唯一通往故鄉的方法。

信上的地址卻因為當地的方言“尾”和“美”同音,陸豐帶“美”的地名有博美,城美……因此很多信由於地址搞不清楚,讓寫信人痛苦,收信人要穿秋水牽腸掛肚,最後才取了一個用當地話和“港尾”相同的名字“江梅”。

你知道金廂鎮江梅村名稱的由來嗎?

江梅村最早的住戶是姓葉、王、廖、查,他們不知從何而來,拖家帶口來到這個村子。住了沒多久,因為長年乾旱,土地龜裂,河流枯竭,人們唯有期盼老天保佑風調雨順,賞口飯吃。可惜事與願違,來自西北的雨遮天蓋地,日月無光,如潑似倒,但是雨再大就是不會越過江梅山。村裡人只有望雨哀嘆老天無情,旱死苦命人。慢慢地,人們離開了這裡。

後來有一對姓李的叔侄流落此處,分居村頭村尾,結婚生子,開枝散葉,李姓家族人丁興旺,為了方便祭祀祖宗,後代根據居住的位置分為埕腳李和七處李(這個家族生了七個兒子),生息繁衍,逐漸成為江梅村的大姓。

在自然經濟落後的村莊,村民只能靠天吃飯。地裡的莊稼沒有雨水的滋養,就只能眼巴巴的餓肚子。人們為了感動上蒼,每年都要求雨。

求雨,心誠則靈。八聯鄉(望堯、大遼、江梅、米坑、竹橋、何公嶺、古寨、山門。)的族長相聚商議求雨事宜。抬著三牲,三跪九叩往碣石玄武山朝拜。他們懷著虔誠的心靈,要求全村男女看上齋戒沐浴,焚香敬拜神明。直到訴求上達天聽,天降甘霖,解民疾苦。

如果天遂人願,到了來年的正月初九,八聯鄉的耆老就聯合民眾請來戲幫,在米坑和竹橋交界的“包茄墩”(地名)舉行隆重的謝神儀式。張燈結綵,鼓樂喧天,鄉親們邀請親友,清街掃巷,沐浴淨衣。熱情接待親朋好友。一時之間,鄉村處處洋溢著快樂,歡聲笑語在人與人之間相互感染。

儘管生活貧苦,人們總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他們覺得天生人就會養人。不會眼睜睜的看著置人於死地。因此,酬謝神恩,敬拜神明,賜福人間的思想深深地植根純樸善良的鄉親的心田。

陸豐,人傑地靈,孕育出中國最早的革命火種。許多走出去的中國人不甘心自己的祖國積貧積弱,軟弱無能忍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忍受反動軍閥土豪劣紳的剝削欺壓,紛紛投身革命洪流。在城市,在農村掀起驚天動地的土地革命。

大革命時期,通玄觀曾為陸豐地下黨的一個秘密基地。1927年10月間,南昌起義軍轉戰進入潮汕地區的陸豐,通玄觀成為當時地下黨監視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保安團動靜的聯絡點。李秀、李樂等黨員協同黃秀文、楊石魂接應周恩來、葉挺、聶榮臻一行人。

1932年紅軍打葵潭失敗,二十多位傷員撤退到金廂大遼村後,因為反動派活動猖獗,隱蔽療傷的李秀、李樂等傷病員帶領江梅村的村民鄭石棉、胡六妹、黃春興等二十多人輪流抬傷員轉移到江梅山通玄觀避難療傷。李宰仔負責傷病員員的飲食,一個多月後,傷員痊癒歸隊。

祖籍江梅村的李炳權先生,在一九二三年,就踏上革命的道路,成為當地思想最先進的革命者。

你知道金廂鎮江梅村名稱的由來嗎?

根據陸豐縣縣誌記載,出生於江梅村的李友光烈士,一九二八任金廂區委書記。他們在那個血與火的歲月裡,懷著崇高的理想,滿懷激情投身革命事業,譜寫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