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總有一些物件是會觸動心扉的,每每看到,就會響起記憶深處的那個人……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上黨梆子,是流傳在上黨地區特有的戲曲表演形式,其音樂唱腔獨具個性,深受本地老百姓喜愛。其主奏樂器頭把,音色明亮純淨,為上黨梆子所獨有,是形成劇種音樂特色的重要因素。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王金書,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鎮焦河村人,今年78歲。自古以來,高平就是一個民間文藝繁盛的地方,而王金書就出生在一個音樂氛圍很濃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能製作樂器。受父親影響,他很小就喜歡上了音樂。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40歲的張文強是他的二兒子。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在村裡的一個普通院落,東屋放著一臺小電鋸和一臺小車床,堂屋的地上則堆滿了已經粘好的琴筒和其他一些部件,顯得有些雜亂。這就是王金書和張文強父子製作頭把的地方。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父子倆運用祖傳的技藝,在農閒時以做頭把為主,同時也製作上黨梆子用的二把和梆板,上黨落子用的板胡和二胡等樂器。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跟想象的不同,老人並不是和樂器打了一輩子交道,而是做了大半輩子工人,真正鑽研樂器製作是在他退休之後。參加工作後,他先在晉城“一鋼”上班,後又轉到高平絲織廠工作,直到退休。

之後,老人不斷琢磨、摸索,嘗試各種材料,不但熟練地掌握了做頭把的技藝,而且精益求精,成了上黨地區戲曲音樂界人人稱道的樂器製作高手。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據老人介紹,頭把的製作工藝也在隨時代的發展而悄然變化。近幾十年,上黨梆子在音樂唱腔方面有了一些改革和創新,相應的頭把製作工藝和規格方面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一些改變。比如,先前的琴筒比現在的長、粗,個頭相當於現在琴筒的一個半大,而改良後的琴筒比先前小多了。

由於身體原因,現在老人已不再做樂器了,主要由兒子文強來做,老人只做做調音等零碎工作。先前兒子對音樂懂得不多,但由於長期的耳濡目染,如今,他對音調音色有了敏銳的感覺,做起活來已經得心應手。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正是王金書父子倆不懈的努力、堅持和傳承,才使焦河村這個不知名的小山村,在晉城、長治、甚至山東棗莊等戲劇界揚名,王金書父子倆也名聲遠播。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非遺傳承人的世代相守

這些“老古件”才得以有如此鮮活的生命力

謝謝你們!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一個“老古件”,一份傳承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