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媽媽大打出手,父母的養育從控制脾氣開始,扎心

導語:一個愛發脾氣的媽媽,會培養一個怎樣的孩子?

脾氣這個被反覆討論又用爛的詞,讓人咋一聽就有點生畏。但脾氣深埋在我們的身體裡,無論怎樣的沉澱淨化,一旦點燃就前功盡棄。

孩子對媽媽大打出手,父母的養育從控制脾氣開始,扎心


對著鏡子發現暴躁的樣子真醜

人生來只長一雙眼睛,我們經常用他來審視別人,卻往往忘記審視自己。尤其看到別的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時,會特別的鄙夷媽媽的行為,同時又感同身受的理解,看到那個委屈流淚的孩子,往往會讓我想到自家的那兩個小子。

衝動的母親,言行身教出暴躁的孩子

前幾天在網上流傳著備受爭議的視頻,只見一個9歲左右的孩子揮手打向自己的母親,母親站在在原地,沒有還手。網上流傳著很多種說法,一是說孩子備受父母的溺愛,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超高的滿足,把孩子照顧成了“白眼狼”。還有討論孩子的感恩之心的,現在的孩子大多自私自利,有什麼東西都緊著孩子,才養出了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孩子。

孩子對媽媽大打出手,父母的養育從控制脾氣開始,扎心


我們不知道孩子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但脾氣如此暴躁的孩子,要麼家裡又一個拳頭相向的父親,要麼孩子的母親也是個脾氣暴躁卻經常動手的媽媽。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有源可追,他們的世界裡在一遍一遍重複著父母的行為。

我就是典型的暴脾氣媽媽,孩子有什麼不順我心或是不順我意的事情,經常會氣血攻頭的河東獅吼,前幾次吼過的孩子,被媽媽的這突如其來的言行徹底嚇壞了,他們特別的順從和聽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學會了媽媽吼的本領,開始對媽媽,對周圍的小朋友和爺爺奶奶展示他們的這項本領。

孩子對媽媽大打出手,父母的養育從控制脾氣開始,扎心


慢慢的他們適應了這樣的交流方式,學會了媽媽吼叫技巧用於交際。我是在孩子上一年級以後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的,孩子真是家長的照妖鏡,一言一行,一個動作,被他們都表現的如出一轍,一之手掐腰,一隻手指著你:

“那個媽媽你怎麼老是這樣不聽話,我受不了你的,滾出去!”

當時看到孩子這樣完全的驚呆了,這不就是平常的我嗎?他是那樣的用盡力氣,全身充滿著負能量,能吞下一頭大象,那樣子嚇人,又惹人討厭。

真的不是誰不經學習就可以做父母,後來我嘗試著閱讀自我成長及育兒的書籍,《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養育男孩》,《深度自然遊戲》,《孩子我願意這樣愛你》等等看了許多關於育兒及父母成長的書籍。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家長的功利心特別重,對自己付出的東西完全的追求回報,而不是帶著觀察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去聽孩子的行為,和行為背後的原因。那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控制出脾氣呢?

孩子對媽媽大打出手,父母的養育從控制脾氣開始,扎心


01.多看一些關於父母成長類的書籍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非暴力溝通》,書中有很多真實的案例,父母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解讀孩子的行為。如果有一種方法讓我們有效的溝通,站在理解孩子的行為上解決問題,相信很多的事情都能很好的解決。

比如:孩子把剛剛你為他準備的牛奶弄撒了,孩子很抱歉,還沒有來得及告訴媽媽。你看到滿身和地上的牛奶,會怎麼做?很多父母聽從大腦的原始指令,用最生理的反應解決問題:“你怎麼回事,每天搗亂,你什麼時候能消停,想氣死我呀?”

經過思考後的媽媽:“牛奶撒了,你喝的太急了嗎?你看怎麼處理一下?

第二種媽媽的語言並不太多,而孩子能看到尊重,並能把場面處理好。孩子拿過來毛巾,垃圾桶,儘管處理的不乾淨,但孩子下回會注意怎樣避免撒掉牛奶。而第一種孩子的要麼站在一邊哭,要麼用同樣的語氣來回應媽媽。

孩子對媽媽大打出手,父母的養育從控制脾氣開始,扎心


02.用幽默的話語來化解彼此的壞脾氣

我家的孩子已經隨了我們的壞脾氣,怎樣才糾正過來?

脾氣大部分是後天形成的,6歲之前是關鍵期。那孩子是不是脾氣壞了,就糾正不過來了?

其實不完全這樣,在和孩子交往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不要硬碰硬,用”以柔克剛“的方法來拆解孩子的壞脾氣。

和孩子意見不統一,他會瞪著圓圓的大眼睛,滿臉的怒氣。

我平時就是這樣做:“你看看你那濃眉大眼,臉上閃過一道寒光,差點沒把把我電死。你就這麼忍心對待疼你,愛你又溫柔的媽媽嗎?怎麼捨得用這樣的眼光看我?”

兒子的反應通常是瞬間溫柔:

“媽媽我沒有嚇著你吧?”然後抱抱我,和弟弟屁顛屁顛的玩去了。

再好的脾氣也有爆發的時候

作為父母要正確的看待脾氣,脾氣是體內鬱結的一股煞氣,如果不能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就要找到排解情緒的出口,和孩子一起運動,找個釋放的情緒的方式。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單單是陪伴,而是教會孩子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孩子對媽媽大打出手,父母的養育從控制脾氣開始,扎心


脾氣每個人都有,像《小歡喜》中的劉靜,她的脾氣很多家長都羨慕,但因為得知病情,在開車的道上和人起了爭執。脾氣不可怕,它需要我們正確的化解和引導,讓他轉變為我們所用的動力。

關注媽媽要成長,我們一起關注健康,關注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