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不是相聲名家嗎?為什麼侯耀華作為長子,他卻不說相聲?

星十九


其實不光是候家的二代,馬志明少馬爺一開始也不是說相聲的。往上推馬三立的老子馬德祿給三立大師設計的人生之路也不是相聲。再說候寶林一開始也不想說相聲。馬候是大家,可是他們從心底裡看不起說相聲的,至於說因為苦才不讓兒女說相聲只是藉口。最後一句候耀華只是老二。


老崔65347117


一代相聲大師侯寶林,一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侯耀中,二兒子侯耀華,三兒子侯耀文。


儘管侯寶林並不太支持孩子學相聲,但後來由於天分和各種機緣巧合,侯耀華和侯耀文都說過相聲,而且侯耀文是一生以相聲為業,侯耀華在早年和晚年也都說過相聲。兄弟三人當中,只有侯耀中從來沒有說過相聲。侯耀中的兒子,就是如今身在德雲社的侯震。

侯耀文從小熱愛相聲

出於種種考慮,比如孩子的天分高低,侯寶林儘管早已在相聲界成名成家,但開明的他認為新社會有很多就業機會,幾個兒子沒有必要都像自己小時候那樣,只能去街頭賣藝學京劇學相聲。


對於孩子的前途,侯寶林主張自然發展,不勉強他們一定要追隨自己的腳步學習相聲。可是由於受到家庭的影響,侯耀文是從小就喜歡相聲。侯寶林怕耽誤他的學習,並沒有當面傳授過他相聲技藝,但侯耀文天資聰穎,從小就學會了“偷藝”,受到來往家中的一些曲藝高手的影響。有時候當著外人的面說上一小段,連侯寶林也認為孺子可教。


後來慢慢地,侯耀文就走上了相聲道路,而且沒有依靠侯寶林的關係,靠著自己的本事考入鐵路文工團當上了相聲演員。

侯耀華青年和老年時代說相聲

相對於侯耀文,侯耀華小時候倒也接觸過相聲,但他並沒有像弟弟那樣認定要當一個相聲演員。

長大之後,侯耀華也說過幾年相聲。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經表演過幾段相聲,以諷刺為主,但當時沒有正式的師承關係。

在相聲方面沒有太大起色的侯耀華,80年代後期開始進軍影視。1988年他和葛優、張國立等人出演電影《頑主》,到90年代更因出演《編輯部的故事》中的餘德利開始走紅,而後又在很多晚會上表演小品,相聲也就更少演了。

對於兒子侯耀華走上影視這條路,侯寶林也顯得比較淡然,既不強烈支持也不強烈反對。看到《編輯部的故事》中侯耀華的表演,侯寶林只是淡淡地說,“行,餓不死了。”

其實回想一下,不管侯耀華後來表現如何,他在此劇中扮演的於德利還是可圈可點,既充滿了社會性,但又不因為油膩而討厭,其實是拿捏得比較到位的。對於這樣的表演侯寶林只是發表那麼平淡的評價,可見他對藝術的追求之高。


成名之後侯耀華出演過很多影視劇,也在各種晚會上表演過小品,相聲倒是很少說。直到這些年步入晚年,有時候參加一些慰問性質的演出,倒經常和別人搭檔一起說上一段。有些演出視頻網上也能找到,說的還是比較陳舊的相聲,從內容到表演都算不上精品,比起他那些經典影視作品還是差了很多。


第三代中侯震還和相聲沾邊

看一下侯寶林的後代,其間多多少少都做過與相聲有關的事情,其中相聲成就最高的是侯耀文,可惜他已經在十多年前去世。第三代中,侯耀華的兒子侯軍有相聲師承,但基本沒有表演過相聲。


也只有總被郭德綱稱為侯寶林長子長孫的侯震,現在算是在相聲團體當中。但他目前也已經很少說相聲,很多時候只是擔任大型商演的報幕員,工作非常簡單,很多時候就作為司機給郭德綱開車。



侯寶林那麼優秀的相聲大師,後代基本沒有繼承他的相聲事業,一方面可以承認人各有志,另一方面公眾也多少感覺有些可惜。



鄭捕頭


一,侯耀華不是長子,是次子。

二,長子起初是學相聲的,後來沒大有天賦,成為夜餘的了(侯震他爹)。

三,次子三子侯寶林不允許他們學相聲。

四,侯耀華未敢違父命。

五,侯耀文鐵路工作後偷偷的表演相聲後來公開了,不得以侯寶林還得教他。所以說侯耀文也是半路“岀家”。

六,常寶華年青時的婚事,侯母操心不少。侯母想要侯耀文拜常寶華,侯寶林沒表態,常寶華未敢應。

七,侯寶林找了高英培,請他傳話給高英培的大師兄,李伯祥。可否讓侯耀文拜已經去世的趙佩茹。李伯祥同意,也就成了侯耀文的代拉大師兄。

八,侯母覺得對不住常寶華,就要侯耀華拜常寶華。常寶華覺得欠侯母一段情,把侯耀華立為門長大弟子。(這又虧待了牛群)世間沒有十全十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