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古老文字,它叫“骨刻文”


一種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古老文字,它叫“骨刻文”

​一直以來,我們普遍認為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時期較為成熟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大多刻在龜甲、牛肩胛骨等動物骨頭上,又稱作“殷墟文字、“甲骨卜辭、契文、龜甲獸骨文”等。

甲骨文的圖畫、象形痕跡很明顯,字形對稱、穩定,具備了書法的三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一種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古老文字,它叫“骨刻文”

​甲骨文符合漢字書寫的六書原則,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假借”。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89年),甲骨文被首次發現,當時震驚中外,此後諸多國家的學者開始收藏。

目前可知有單字大約四千五百多個,其中能夠釋讀的文字為兩千多個。

公元2017年,甲骨文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入選為《世界記憶名錄》。

國外學者一直認為,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就是商朝,因為有甲骨文可以作為證據。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是夏朝。

但是很多國外學者不認可,認為找不到關於夏代的文字、文物來佐證,不能列入可信史,而屬於神話傳說範疇。

一種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古老文字,它叫“骨刻文”

​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在山東多地、內蒙赤峰、陝西關中一帶,陸續出土了一種有別於甲骨文的古老文字。

經測定早於商朝甲骨文一千多年,正是我國的夏朝時期。

這種古老的文字,被著名考古學家劉鳳君首次發現,並將其命名為“東夷文字”,後改稱為“骨刻文”。

考證認為,“骨刻文”是以瑪瑙等銳角寶石刻在獸骨上的文字,距今約四千六百年至三千三百年之間,屬於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

骨刻文和甲骨文很相似,可以看出兩者上下傳承的痕跡。

著名東夷文化學者丁再獻對骨刻文進行了系統的破譯,論證了骨刻文和甲骨文以及現代文字之間的傳承關係,確定骨刻文為現代漢字的源頭。

即便是沒有骨刻文的發現,早期的甲骨文距離夏朝僅有數百年的歷史,無疑是從夏朝文字延續下來的。

一種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古老文字,它叫“骨刻文”

​關於夏朝文字最早的記載見於周朝時期的史料。

周宣王在位時期,史官史籀[zhòu]撰寫的《大篆》十五篇,其中的篆字即“夏篆”,“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

骨刻文的發現,使得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又可追溯到四千多年之前,證明了古代關於夏朝的記載是史實,而非神話傳說。

同時也證明中華文明才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明之一,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一種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古老文字,它叫“骨刻文”

​而古老的骨刻文、甲骨文歷經演變,傳承至今,實在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