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說話:甲骨文

國寶說話:甲骨文

這是最早的“王”字,像豎放的鉞。鉞是一種兵器,是軍事統率權的象徵。王權最大依仗是軍權。“王”字由此而來。

商晚期,王室為了占卜和記事契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王”是甲骨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之一。這片獸骨記錄了商王的一次田獵。壬午日,王在巡遊,為了田獵而進入麥山之麓,捕獲了一隻野牛。

這是我國博物館現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鑲嵌綠松石的甲骨。田獵好比當時的軍事演習,是重要的儀式。野牛體型巨大,難於捕獲。為了紀念這次田獵,王將此事刻在野牛的肋骨上,並嵌入象徵王權禮器的綠松石,彰顯權威。

商王無事不佔,無日不卜,這些龜甲上裂紋的形狀,占卜著祭祀、收成、病患、生育……裂紋,就是洩露的天機。

專門的卜官與看守,管理著這些國家檔案。3000年前的生活,被4000個字記錄,十五萬四千片甲骨的碎片裡,我們依據目前能認出的1500多個字,可以回憶起商人的一天。

早上,丈“夫”起來,束髮的髮簪是他可以擔起家庭的證明。清水前,他彎腰打扮,照鏡子。然後出門打獵。為了“走”快些,他雙手用力上下襬動。

在林子裡,男人豎起“耳”朵,留心響動,是一隻小“鹿”,他搭箭拉弓“射”了出去,收穫了獵物。

彎彎的“月”亮已經掛在天上。他滿載而歸。妻子已備好晚飯,是用圓腹,有足有耳的炊具“鼎”燒煮的飯菜。

商人以細緻的觀察力和驚人的想象力,將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為、所感轉化成字符,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其中蘊含了後代的主要造字方法。

以田為代表的象形字,是將物體的形態用文字的線條勾畫出來。指事字則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提示性的符號,如上,下便是以一長橫為界,短橫在上為“上”,在下為“下”。會意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成,如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便是“酒”。形聲字,是指“徉”這類由“形旁”“聲旁”構成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華文明就有了記錄與傳承的工具。經過演變傳承,從祖先的心裡流傳到我們的指尖。從此,從個體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識、思想、經驗,通過文字,一代代流傳下來,中華文明得以塑造與傳揚。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畫地刻在骨頭上。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解說詞摘登)

國寶說話:甲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