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歷史記載我國木結構應用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了,早在遼朝(1056年)的山西省應縣木塔是我國較早的木結構建築。我國古代建築多以木結構為主,因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揚木材受壓和受彎之長,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國的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要想真正說清楚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可從文化取向、建築目的、建築理念上來分析中國古代建築何以形成木結構的主流?中國古代建築的主流是木結構,而歐洲古建築的主流是石結構,兩者間的差別十分明顯。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以筆者的管見,大約有如下幾種可能。

其一是建築目的方面。西方人往往會花上百年的時間,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現世的,建造者也就並不期待在很短的時間內建造成功。而中國古代的主流建築是為現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宮殿、苑囿,政府衙署與各種不同等級的住宅,這是中國建築的主流部分。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對石頭有著特殊的愛好。古代希臘神話中,遭遇大洪水的人類,是通過石頭再造出來的,石頭是創造人類的物質,因而,用石頭建造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合情合理的。中國的情況就不一樣,古代中國人講求陰陽五行。五行中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對應五個方位(西、東、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負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大地,代表國家的社稷壇,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東方,是象徵生命與生長的力量。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國人最崇尚的五種材料中,只有土與木是最適合建造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材料。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其三是建築理念方面。古代羅馬建築師,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三原則。建築首先要堅固,堅固與久遠是聯繫在一起的,欲求堅固與久遠,石頭是最恰當的建築材料。另外,西方人關注建築的外在的美,即建築應該給人以愉悅的感覺。因而,十分重視建築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對於建築之內部空間上的品質,卻討論的不多。無論建築多麼巨大,室內多麼陰沉,只要堅固耐用,只要外觀愉目,就是好的。中國人則不同,古代中國人既不求建築堅固久遠,也不簡單地將建築外形的美觀作為一個目標。中國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間的適宜與陰陽的和合。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中國古代建築以其靈活便利的木框架結構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理性與智慧,若從理論上,將這一問題闡釋的十分清楚,還需要大量考證發掘與旁徵博引的功夫。但無論如何,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中西方傳統建築各有其最可寶貴的優點。西方建築的優越之處大家談論的比較多了,而中國建築以其靈活便利的木框架結構,更易於創造靈活多變的空間;用可以再生,且不會造成汙染的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更具有環境的可持續性;建築物的兩山與北面是厚重的牆,而面臨庭院的正面是輕盈的門窗格柵,房屋的進深十分適中,這樣的格局,既阻擋了西北風的侵襲,也接納了充足的陽光與空氣,還用坡屋頂防止了夏日的暴曬,其中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理性與智慧。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靈活便利的木結構在歷史建築形式中,現已堪稱“國寶”

感謝您的關注和轉發,河南丙盛木業願與您一同欣賞世界各地木屋風采,破除行業壁壘,共同學習交流木結構方面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