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遊牧民族,匈奴和突厥都西遷並建立國家,但鮮卑為何不西遷?

用戶61403323


本題先不講對錯,先分析一下這三個遊牧政權本身。巧的是匈奴、鮮卑、突厥這三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基本是首尾相接的,對應的中央農耕政權按順序是兩漢三國、兩晉南朝、隋唐。

先說匈奴。遊牧於北方大草原的匈奴在秦統一七國時還沒有完成部落統一,所以匈奴這個名稱是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才發現的,從軍臣單于到冒頓單于,西漢不是對手,用賄賂與和親暫時換取和平,這說明匈奴完全沒有入主中原之心,匈奴遊牧的河南地離長安只有幾百里路,隨時攻取長安,然而這一切並沒有發生,反而是西漢經過文景之治,武帝五擊匈奴,使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在東漢持續打擊下,北匈奴遠遁漠北不見於史冊,南匈奴和親歸漢,安置於塞上游牧。關於北匈奴的去向,本人傾向於部落聯盟瓦解,各部落分頭遷徙,不再以匈奴為名。其中西遷的各部落基本融合於東歐至中亞廣闊的草原地帶上的原有遊牧部落了,但它過去的威名仍有傳說,可能被一些東歐中亞西西伯利亞發源的遊牧部落冒用,以HUN的名義大鬧了歐洲的版圖,間接促使日耳曼部落西遷,羅馬帝國瓦解。後世建立的匈牙利國家,其主體民族是馬扎爾人,其語言來自烏拉爾,和芬蘭語同類,但父系基因比例和周邊奧地利的日耳曼人、捷克斯洛伐克的西斯拉夫人、羅馬尼亞的拉丁人、南斯拉夫人差基本一致,和語言同類芬蘭人相差甚遠,主要是芬蘭烏拉爾人父系是黃種人N系居多,而匈牙利人N系很少。這說明無論匈人是來自東歐中亞西西伯利亞草原,還是馬扎爾人來自芬蘭烏拉爾,他們都只是極少數貴族階層,他們打下匈牙利草原建國後很快被當地民族融合了。因此無論是當時的匈人還是剛來匈牙利草原的馬扎爾人都和今天的匈牙利人血緣關係很遠,和北匈奴幾乎扯不到一起。北匈奴不見史冊後,而歸漢的南匈奴在東漢到三國的曹魏一直服服帖帖,貴族子弟都在中原受教育,受到很深的漢化,待到西晉建立,南匈奴已沒有統一政權,而是被西晉分而治之的各地部落。三國後期連年征戰、人口凋敝,西晉八王之亂後,境況惡化,使得中央被迫將邊疆少數民族內遷以發展農業生產。由於中央控制力的減弱,加上少數民族漢化後文化和科技水平與漢人持平,這才有了進取中原之心,出身南匈奴卻以大漢外甥自居的劉淵建立了漢,後來由於他們祖先當初被安置在上黨地區,於是他兒子劉聰攻下長安、洛陽滅亡西晉後,再傳改稱趙,史稱前趙或漢趙。這其實是說遊牧民族漢化(當時的現代化)後才逐漸找到中央王朝的薄弱環節和利用了中央的衰弱趨勢一舉成功的。他們建立的王朝大多是局部和短暫的,原因就在於漢化不徹底,因此後來北方接著匈奴的消失就出了個雖然未曾統一過全族,卻統一了整個北方甚至可以說全中國的民族政權,它成功的原因在於徹底漢化。

這個民族就是鮮卑。鮮卑這名字出現較早,匈奴出現後不多久鮮卑也出現了,當時匈奴橫跨西到裡海以西,東到日本海的廣大北方草原地帶,它向現在東北擴張時遇到森林漁獵民族東胡,在匈奴的直接打擊下東胡分裂為北部的鮮卑和南部的烏桓,都臣屬於匈奴。三國時烏桓被曹操所滅,鮮卑就逐漸控制了東北大部。隨著北匈奴的瓦解和南匈奴歸漢,北方草原已沒有強權,大量留在北方草原遊牧的原匈奴部落再次陷入春秋戰國以前的情景,這時東面的鮮卑勢力逐步進入了草原,迅速掌握了遊牧技能,建立起數個和原匈奴部落融合或聯盟的大部落,之後草原部落皆稱某某鮮卑。在五胡亂華的後期,鮮卑已然在幾個不同部落聯盟進入中原的嘗試中獲得經驗,尤其是慕容聯盟。最終由拓拔聯盟在大同建立統一北方的政權,後來南遷洛陽,徹底漢化,鮮卑的另一個分支宇文聯盟後來建立的北周實際上基本統一了全國,然而被鮮卑化的漢人,關隴軍事貴族隨國公楊堅篡奪了皇位,建立了隋朝,後來光彩奪目、氣勢恢宏的大唐就是在隋或者說北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華夏文明。然而鮮卑民族本身卻從未真正統一過,檀石隗等只是名義上短暫統一過。想想鮮卑剛剛重整匈奴遊牧殘餘組成幾個部落聯盟時,只能看著漢化的南匈奴、匈奴的僕從部落羯人、來自河湟的羌人和氐人輪番在中原坐莊,其時並沒有介入之心,然而越看越帶勁,特別是慕容聯盟親自下海得了許多便宜後,鮮卑各聯盟才撲通撲通都下海了!這裡有兩個奇葩,一個是直接殺到青海建立起遊牧政權的吐谷渾,一個是留在匈奴故地蒐羅了大量匈奴遺民的柔然,均素不以鮮卑為號。他們都是出身鮮卑卻特立獨行,時不時騷擾一下入主中原的親戚們,自己就是不進去。故此說鮮卑從未大一統,卻幾乎把中國大一統。它本無入主中原之心,卻實在看不下去一群弱雞在中原表演。儘管如此,還是有兩大政權不參與中原之事。反而把拓拔北魏當做過去的中原王朝加以騷擾。北魏漢化後也不準以鮮卑為號。對了,有人說後來又來了一個襲擾東歐的遊牧民族,連前輩匈牙利也一併襲擾了,還打了一系列日耳曼弱雞,叫做阿瓦爾人,認為他們就是柔然,我想這裡不是有誤會,就是這個阿瓦爾人冒稱柔然。對東歐來說,東方遊牧大國柔然之名,說出來都嚇你半死,其實阿瓦爾人跟柔然毛關係沒有,恐怕他們是來自高加索山脈一帶的遊牧民強盜,行為類似維京海盜罷了。既然柔然坐上了北方草原遊牧帝國的寶座,那怎麼著也得有一眾跟班的,不是望風而降的,就是打敗認輸的,其中有一幫抓來打鐵的奴隸部落,它的名字叫做突厥,首領姓阿史那。

這阿史那突厥是隋代才被中原知道名字的,打聽下來只知道他們是柔然抓來的奴隸,專門負責打鐵,由於生存的地方有山形似帽兜,故名突厥,出身好像是跟漢代的丁零有關。總之他們包括首領都認為幫柔然打打鐵也就到頭了,沒想到柔然在和親戚北魏的長期消耗中逐漸衰弱了,而負責打鐵的突厥卻由於掌握了兵器和馬具的製造而重要一時。南面的北魏也陷入內戰,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不久又變為北齊和北周。天時地利人和,突厥居然鹹魚翻身了!一舉拿下柔然,從此北方草原新霸主誕生了。此時南方已叫大隋。隋朝早已意識到北方遊牧政權不管叫什麼只要一統一就有大麻煩,於是有個大臣巧妙的用計兵不雪刃使強盛一時兵強馬壯的突厥起了內訌,分裂為東西兩部,接著李世民登臺亮相了。因為不久大隋被大唐取代,南方早已被隋統一,唐最緊要的是發展經濟,暫時無力連續征戰,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憑藉昂貴的賄賂和屈辱的和親以及適當的亮肌肉,憑藉自己過人的膽識和卓越的交際能力,居然使得突厥在唐朝首都之前退軍!這不僅為唐朝爭取了可貴的時間恢復元氣,也說明了突厥並無進取中原之心,他們只是來獲取現成的利益的,並不想經營他們不熟悉的事物,和後來的吐蕃一個樣。在太宗高宗時期東西突厥分別被唐軍所滅,後來阿史那宗室建立的後突厥又被回鶻和唐聯手絞殺。從此草原上再也沒出現過突厥的名字。歐洲文藝復興後,一個塞爾柱帝國下屬侯爵國在首領奧斯曼的帶領下興起,取代了塞爾柱,它就是奧斯曼帝國,它在小亞細亞很牛,暴打亞美尼亞人和東南歐人,後來又暴打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以及北非人,把帝國擴大到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地步,特別是在它舉全國之力賭上國運把君士坦丁堡打下來滅亡東羅馬帝國以後。不過它也有狼狽的時候,就是被來自中亞的帖木兒帝國暴打,蘇丹都被活捉,後來花了大錢才贖回去,好在他們不怎麼要臉,傳統現在依然。到了近代,在與自詡東羅馬帝國繼承者的沙俄幾百年互耗下,在西歐工業化國家聯手打擊下,奧斯曼帝國終於淪為西亞病夫,損失了絕大部分領土,要不是軍隊出身的凱末爾發動政變,現代並不會有土耳其這個國家,也會少了點麻煩和笑話。正是在近代奧斯曼逐步削弱中,國內激進人士參考泛德意志主義拷貝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奇葩理論,叫做泛突厥主義。他們認為所有說突厥語的都是奧斯曼人的同宗兄弟,所有突厥人的土地都屬於奧斯曼帝國。並且開始公開宣稱自己是奧斯曼突厥人,也就是今天說的土耳其人!我們知道這是當時奧斯曼帝國的迴光返照,但這流毒今天還在害人!突厥語是什麼?不是一種語言,是幾十種語言組成的語族!當時語言學家用歷史上最牛的阿史那突厥汗國來命名自然的很,但是也可以用同語族的回鶻語命名,回鶻汗國也很牛!若當時就叫回鶻語族,奧斯曼人是否改名奧斯曼回鶻?若當時用韃靼命名語族,奧斯曼人是否要改名奧斯曼韃靼?本末倒置是泛突厥主義最致命的漏洞。可被洗腦的人不管這些,他們一門心思就想把全語族統一為一族和一國,試想地球上誰能答應?事實上土耳其和其他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都不屬於一個種族,血緣差的更遠。要知道西突厥滅亡後分裂成各烏古斯部落散居中亞東歐草原,被當地部落吸收,一部分進入伊朗高原,等於西突厥別種建立塞爾柱帝國,後被波斯人推翻,部分西遷入小亞細亞半島,等於塞爾柱別種進入小亞細亞,融合當地各族後又產生一別種奧斯曼人,奧斯曼人興起後與歐洲幾百年戰爭,大量融合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南斯拉夫人、東斯拉夫人,東歐韃靼人、阿拉伯人等不同民族,已成白種人模樣,跟當初的黃種人阿史那突厥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如果哪天阿三突發奇想,咦?我通用英語,英國也是,澳大利亞也是,加拿大也是,美國也是,他們不都是印度人的同宗兄弟麼?它們的領土應該都是印度的領土才對啊!試想誰都會當做段子,可土耳其人就是真這麼想的!

綜上所述,題目對錯看完文章已經一目瞭然。認為題中所述三個民族都在歐洲建了國的,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既愚又倔,不可理喻。本人認為匈奴、鮮卑、突厥沒有一個在歐洲建國的,實際上沒有在任何地方還建著國!當時的這三大民族基因已散佈在中亞東歐東亞各部落各民族中,無法復原了,你還叫當年的名字也不代表你就是當年的那個民族。這三個民族時間上連續,血緣上也有一定繼承性,但是既不是一個民族換了名字,也不是毫無關係的三個民族。對了,還記得那個開創北周的匈奴血統比例很高的宇文鮮卑麼?他們有另一支沒有進去中原,反而回到白山黑水間融合了其他東胡後裔比如庫莫奚等並改了名字,幾乎從大唐到宋相始終。它就是做了後晉父皇帝也沒想入主中原的契丹,意思是鑌鐵。當年的鮮卑大量成為了大唐的北方人,當年的契丹同樣大量成為元代的中國北方漢人,去西域建立西遼的最終被蒙古滅亡,融合於當地人。有意思的是,凡事總有例外。每當一個草原遊牧政權滅亡後,它控制下的部落又回到最初的起點,自由放牧狀態,直到被另一個興起的政權控制和吸收。有一個鮮卑小部落,居然一千多年後還在用鮮卑的名號;還有一個契丹小部落,換了名字生存著。他們都依附於蒙古大部落,在滿族的後金興起後又作為錫伯營和索倫營被編入八旗滿洲南征北戰,建國後分別叫做錫伯族和達斡爾族。


第九區春蟲蟲


主要原因是匈奴和突厥都沒能在中華大地上立住腳,所以被迫西遷。

匈奴在西漢建立之初,實力強大,西漢剛建國,國力不強,只能採取和親政策,以和親換和平,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武帝,開始武力攻伐,先後收復河套地區,河西走廊,打通了絲綢之路,最後漠北一戰,打敗匈奴主力,解除了匈奴威脅,匈奴被迫北遷。


東漢時期,東漢政府繼續採取攻勢,派竇固、竇憲大敗匈奴,造成匈奴分裂,一部分西遷到歐洲,在歐洲建國。

突厥,在隋朝時,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突厥內部分裂,一部分投降大隋。唐初,李世民派李靖大舉進攻東突厥,頡利可汗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唐高宗派蘇定方進攻西突厥,將其擊敗,西突厥滅亡。西突厥餘部被迫西遷,在歐洲建立政權。

匈奴突厥都是由於中原王朝太強大,被擊敗,被迫西遷建國。

而鮮卑族,在中原大地混亂時期,自己憑藉實力建立了北魏,統一了北方,採取了漢化,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國華夷之辯講,夷狄華夏之則華夏,華夏夷狄之則夷狄。後來鮮卑的一支建立了契丹國,與中原王朝並立。所以鮮卑族主要是出現在中原王朝衰落時,所以能夠在中華大地立足,沒必要西遷,更沒必要去西方建國


鯉波說史


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漢人王朝時有爭端,匈奴、突厥被中原打敗之後紛紛西遷,而同樣是遊牧民族的鮮卑人卻在中原紮根繁衍,漸漸成為了中原民族的一員,其原因具體如下:

1、鮮卑民族的民族屬性不同。匈奴、突厥是誕生於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而鮮卑是誕生於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更加深遠。鮮卑族中的拓跋鮮卑發源於今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附近的嘎仙洞一帶。這一支系是也是鮮卑部落當中比較發達的一部分,曾經建立過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部落中的鮮卑拓跋氏和鮮卑慕容氏都曾經建立政權,雖然一度被前秦苻堅打敗,但是在苻堅死後,這些國度都先後復國成功。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國力更加強大。特別是鮮卑拓跋氏,在幾代君主的努力下基本上消滅了北方所有的割據政權,並且南抗劉宋,北拒柔然呈現出了南北對峙的局面。鮮卑騎兵的強悍由此便可見一斑。

同時,一個國家內部的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文臣儒士輔佐,在這一點上鮮卑族並不拒絕和漢族精英階層合作。在自己統治核心之外依舊吸納漢族地主為政權服務,既保證北魏的勇武精神也可以確保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行。在這樣正確的內政外交之下,鮮卑族成功和漢族拉近了關係。在之後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中,所有鮮卑族都成功進行了漢化。不僅是自身融入了漢族社會之中,在後世的北齊北周時期,鮮卑族和漢族的關係愈發緊密。中間雖然偶有反覆,但大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2、鮮卑族自身的文化與匈奴、突厥不同,他們的文化並沒有排他性。所以它們很容易和漢族融合在一起,並且可以很快吸收漢族的優秀文化。比如在《魏書》中就曾經記載了鮮卑拓跋氏早期的子弟到漢族王朝中學習的經歷。也正是因為這樣,鮮卑族才沒有大規模西遷,而是融入到了漢人社會中。

3、嚴格意義上來說,鮮卑族也有一支人進行了西遷,就是吐谷渾政權。吐谷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慕容涉歸之庶長子,慕容涉歸分戶1700使別部以牧。4世紀初,慕容涉歸死,其嫡子慕容廆繼為單于,與慕容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之後他的族人就以吐谷渾為名稱建立政權,直至唐代消失。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導讀: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專門寫幾個少數民族政權沒有西遷,其中就有鮮卑。開篇明義,鮮卑之所以沒有西遷並建立政權的原因有如下幾個:第一、鮮卑始終沒有統一各部,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各部之間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等分別建立政權並相互攻殺,沒有形成民族合力。第二、鮮卑各部都認死理,一門心思要在中原建立政權沒有打算過西遷。第三、隋文帝楊堅篡奪鮮卑政權北周建立隋朝時,突厥已經崛起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鮮卑大部分已經轉化為定居生活,既沒有遊牧民族的習性也沒有機會了(突厥已經牢牢的控制了草原無法西遷)。


古老的鮮卑民族雖然有潛力,但是始終沒有形成合力成為統一的政權

鮮卑是個古老的民族,出自東胡。當匈奴冒頓可汗擊敗東胡後,東胡分裂為鮮卑和烏桓兩部。到漢朝時期,鮮卑在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史書上畢竟要打交道了嗎?當匈奴西遷後,鮮卑各部填充了草原勢力的真空。所以當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時刻,鮮卑各部已經佔據了草原。鮮卑缺乏持續的強權領袖完成部落的統一和整合,所以鮮卑一直是個民族名稱沒有成為統一的政權名稱。鮮卑先後被檀石槐和軻比能短暫統一,讓鮮卑有了初步統一的概念。但是隨著這兩個人的去世,鮮卑再次分裂成各部再也沒有統一過。如果看之後鮮卑各部政權的建立,就會感覺鮮卑力量確實很強大可惜沒有形成合力。這是歷史的遺憾。


隨著西晉奔潰,對於富庶中原垂涎三尺的各族紛紛進入中原建立政權。而鮮卑各部也隨著這股洪流來到中原建立政權。其中慕容部建立的諸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燕)、西秦、南涼、拓跋部建立的代國、北魏(後分裂為東魏、西魏)、北周、吐谷渾等政權。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慕容部建立的燕國、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宇文部建立的北周以及吐谷渾政權。由於朝代更迭的原因,我們無法在一張歷史地圖上同時展示這些政權。

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作為南北朝北方政權甚至統治中原長達百餘年,而吐谷渾政權更是生存到了唐朝時期。在大唐和吐蕃紛紛崛起後,遊牧在祁連山脈的吐谷渾這個鮮卑政權才最終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也就是說鮮卑各部的實力都很強悍,但是沒有形成合力和統一的政權。反而互相攻殺,極大的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即便如此宇文部篡奪西魏政權建立的北周,差一點就成為大一統的王朝了(可惜被隋文帝楊堅篡位了)。


沒有形成合力,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政權就意味著沒有能力控制草原的東西方。當鮮卑政權渡過巔峰狀態的時刻,消耗過大再也沒有能力組織遠征西遷。這是第一點原因。


鮮卑各部一門心思進入中原建立政權,沒有想過留在草原做雄霸草原的霸主所以也即沒有西遷的想法。

說起來也奇怪,雖然五胡進入中原。但是鮮卑各部都進入中原,沒有一個留在草原稱霸的部落。否則也不會讓柔然這個相對弱勢的民族成為草原霸主。所以也沒有想過向匈奴一樣,在民族衰落期沿著草原西遷並在歐洲立國。


不知道是對中原富庶的垂涎還是對華夏文化的嚮往,所有的鮮卑各部紛紛進入中原。比如慕容部建立的燕國,紛紛以中原正統自居;比如北魏建立後對北方的柔然稱為蠻夷,自己以中原正統自居。所以鮮卑各部就打算在中原深耕,北魏的孝文帝還進行了深刻的漢化改革。而從北魏-西魏-北周,鮮卑和關隴地區共同孵化出了關隴軍事集團。強大的隋唐兩朝都有關隴軍事集團的基因(不要扣帽子,隋唐是漢人王朝這個毋庸置疑)。如下圖所示:

甚至鮮卑最後的政權北周差點都完成了大一統,如果不是後周武帝宇文扈早逝被隋文帝篡奪了政權的話。既然看不上祖上草原遊牧的生活,那麼就鮮卑就是嚮往農耕文明所以即使滅國後也不會西遷更別說在歐洲立國了。這是第二點原因。


鮮卑長期的農耕定居生活,已經褪去了遊牧習性。隨著突厥的崛起隔斷了草原,鮮卑就徹底失去了跟隨柔然的腳步西遷的機會。

從鮮卑建立第一個政權慕容部建立的前燕開始,到宇文部建立的北周被篡位結束時間跨度已經長達兩百多年。由於鮮卑人長期在中原生活,再加上北魏孝文帝深刻的漢化改革。鮮卑人已經從生活習慣到生活方式基本完成了漢化的過程,已經完全實行農耕和定居生活。沒有了遊牧民族的習性,反而以中原正統自居斥責北方草原的柔然為蠻夷。


已經完全沒有遊牧民族習性的鮮卑也就失去了沿著中亞草原西遷的能力。況且隨著突厥的興起,突厥已經成為橫跨從中亞遠東這個草原的控制。早已和突厥視同水火的北周的鮮卑貴族也就不可能讓突厥給打開通道西遷,更何況隋文帝楊堅也不允許啊。這是第三點原因。


小結: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原因讓鮮卑不能像其他草原民族(匈奴、突厥、柔然等)一樣西遷並完成建國。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匈奴和突厥的時候漢人王朝實力強大,對應的分別是漢帝國和唐帝國。匈奴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主要在於秦朝到晉朝時候,漢宣帝時匈奴徹底被打傻了,北匈奴跑到西方建國,南匈奴繼續和漢人相愛相殺,在五胡亂華後徹底融入了中華民族。突厥和匈奴也類似,進不了中原,和隋唐打了這麼多年,也沒佔到大便宜,後來唐太宗攻滅東突厥,唐高宗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在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而鮮卑就不一樣了,大概在三國時候登場,晉朝在八王之亂中元氣大傷,鮮卑然後乘機進入中原,在中原身經百戰,直到後期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帝國,北魏建立後,北邊主要是柔然,南邊是劉宋,同為遊牧民族的柔然不是北魏的對手,南邊的劉宋受制於門閥家族,朝堂之上勾心鬥角,雖然前期劉寄奴氣吞萬里如虎,收復山東等地,卻始終未能統一全國。鮮卑在當時的環境下,國外的壓力始終不能擊潰北魏,最後還是亡於自己之手。


驕傲的徘徊者


同是遊牧民族,匈奴和突厥都西遷並建立國家,但鮮卑為何不西遷?當然這三個族群最後不同的去向可能與他們自身的選擇也有些關係,比如有種觀點認為,突厥源於塞種,而塞種很可能是白種人,所以也許從誕生時起,他們就對西方更有親近感。但客觀地說,這三個族群的不同去向其實主要並不是由他們自己的選擇所決定的,而是跟當時中原的不同狀況有很大關係。



匈奴和突厥想入主中原嗎?

要回答為什麼這些遊牧民族最後結局如此不同,恐怕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就是這些遊牧民族是否想入主中原?而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從這些遊牧民族在歷史上的一些行為來看,他們早期的目標也都是入主中原是沒有什麼疑問的。

河套地區在戰國末期被匈奴佔領

我們先來說匈奴。匈奴生活的年代非常早,而在當時,因為馬鞍和馬鐙等有助於騎兵長途作戰,並強化其戰鬥力的重要馬具都還沒有發明出來,所以匈奴跨越長途地理阻隔,舉族進入中原是基本不可能的。但即使這樣,匈奴還是在戰國末期,趁秦趙兩國激戰之機,走出了北方草原的遊牧區,佔領了屬於農耕區的河套地區。而這其實就可以被看成是匈奴對於進入中原農耕地區的一種試探。

而除此之外,在北匈奴已經西遷之後,實力並不算強的南匈奴最終也還是傾舉族之力做了入主中原的最後嘗試。比如我們現在說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或者“五胡亂華”,揭開了這一重大變故序幕的其實並不是後來成功入主中原的鮮卑人,而是南匈奴。公元308年,南匈奴首領劉淵建立了前趙政權,並在公元316年滅亡了西晉。之後南匈奴基本上整體遷居到了中原地區,草原上反而再無匈奴這個族群了。所以匈奴人想入主中原是沒有什麼疑問的。

與西突厥有淵源的沙陀人建立的後唐

同樣,突厥的情況也類似,在突厥擊敗柔然自立之後不久,就在公元581年、599年和600年三次侵入隋朝位於長城以南的疆土。而在唐朝建立之後,突厥又趁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的機會,一路進軍到距離唐朝首都長安只有40裡的涇陽。當時唐太宗李世民佈下疑兵,並與突厥頡利、突利兩可汗隔河談判,才最終使突厥退兵。而在唐朝滅亡之後,源自西突厥的沙陀人也曾短暫入主中原,建立了後唐、後晉和後漢三個政權。當然沙陀人是高度漢化的突厥後裔,但這一系列事件也說明突厥人對於入主中原也是長期有很大熱情的。

匈奴與突厥為何西遷?

從剛才桃花石雜談的描述裡,大家也可以看出,其實西遷的突厥和匈奴也都只是一部分,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最後是留在了中原,最終也融入中原各個民族之中了。但確實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匈奴人和突厥人最終確實西遷了,那麼他們西遷的原因何在呢?

當然兩者西遷的一個共同原因都是他們入主中原的目標無法達成。匈奴和突厥在其鼎盛時期分別遇上了中原實力最強的漢唐兩朝,因此其入主中原的目標最終經過多次嘗試都功敗垂成。匈奴本來是戰國時期漠北一些部落的統稱,但在秦末,匈奴的冒頓單于也緊隨著秦始皇的步伐,實現了匈奴的統一。之後匈奴曾一度對漢朝佔據了軍事優勢,但漢朝通過高文景三朝大力發展馬政,最終在武帝時期扭轉了對匈奴的武力劣勢。

匈奴鼎盛期大致活動區域

而在武帝之後,匈奴相對於漢朝再也沒有重現漢初的武力優勢,相反因為遊牧民族自身的侷限性,還在公元46年因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嚴重饑荒,最終出現了分裂。而不願意附漢的北匈奴從公元65年到73年又多次入侵漢朝的河西走廊區域,導致東漢與其戰事重啟。而此時的北匈奴相對於漢朝實力差距更大,所以在東漢的持續打擊之下被迫步步西遷,直至在公元160年前後消失在了中原的史料之中。關於歐洲的匈人是否是匈奴,桃花石雜談之前許多文章都已經詳細論述,這裡就不重複了。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北匈奴的西遷確實與漢朝強盛的武力有密切關係,是在入主中原甚至與漢朝對峙都沒有希望達成之後的無奈選擇。

而與匈奴的情況相比,突厥的情況稍微有些不同。因為在突厥擊敗柔然崛起之後,一路追擊西遷的柔然殘部(可能是當時出現在歐洲的阿瓦爾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其勢力就發展到了西亞乃至東歐地區。當然這跟當時人類科技水平的自然發展,特別是馬鞍和馬鐙等騎兵用具逐漸成熟,騎兵作戰半徑大幅增加是有很大關係的。

西突厥鼎盛時期大致統治區域

比如從公元558年起,也就是突厥擊敗柔然僅僅6年之後,突厥就開始聯合薩珊波斯帝國,對在中亞稱霸了200多年的白匈奴嚈噠(yèdā)發動夾擊,並在8年之後將其滅亡和瓜分。而在滅亡了嚈噠之後,突厥又馬不停蹄的繼續西進,遣使聯絡東羅馬帝國,一方面與其夾擊薩珊波斯,另一方面還試圖說服其不要收留突厥的敵人阿瓦爾人(疑似柔然殘部)。而不久之後,因為與東羅馬之間發生矛盾,突厥人還在公元576年進入歐洲,佔領了位於克里米亞的東羅馬城市潘提卡彭(今天的克里米亞刻赤市)。而在這些征服行動中,許多突厥部落就已經西遷到了從中亞到東歐的廣大區域,因此突厥也在此期間分裂成了東西兩個汗國,因為當時突厥統治的區域確實不小,如果不分治是沒法統治的。

當然,除了西征期間的西遷之外,在東突厥突襲唐朝,使唐朝經受了渭水之辱之後,唐朝也迅速對東西突厥展開了一系列反擊,並最終在差不多30年的時間內將東西突厥先後攻滅。而在此之後,一些突厥部落就也開始了西遷。所以唐朝的強盛,使得突厥無論在漠北還是在西域都很難立足是也是其西遷的另外一個原因。而且當時即使這樣,也還有很多突厥人留在了漠北和西域,並在幾十年後一度又建立了後突厥汗國。

鮮卑為何不西遷?

所以匈奴和突厥的西遷其實跟當時中原王朝的強盛,使其不但無法達成入主中原這一首要目標,而且在漠北和西域都很難立足都有一定關係。而鮮卑面臨的情況卻完全不一樣。

當然在一開始,鮮卑所面臨的也是實力很強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也就是西晉。但西晉是建立在三國接近100年的亂世之上的。而中原地區經過三國接近100年的戰亂,人口損失非常大,所以當時的國力哪怕是和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前)比,也有非常大差距。

八王之亂打了16年

而且西晉的和平維持的時間也短的嚇人。西晉在公元280年才滅亡了吳國,僅僅11年之後,就又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場戰爭在中國歷史上名氣沒法跟三國相比,但其造成的破壞卻和三國不相上下。因為這場戰爭也打了差不多16年之久,使中原地區的人口在三國的低谷狀態下還沒有恢復多少就再次暴跌,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晉和各個北方遊牧民族的實力對比。

而且在八王之亂的高峰期,西晉在很多地方的政權接近瓦解,還發生了很多民變,形成了大量的遊民。無論是北方的氐人齊萬年,陝西四川的李特、李流還是南方的杜曾、張昌等民變,都進一步加重了饑荒和瘟疫的蔓延。而更加嚴重的是,在八王之亂期間,敵對雙方因為軍隊傷亡慘重,後來竟然爭相向南匈奴、拓跋鮮卑、段氏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借兵,而這些行動則加速了遊牧民族武裝的崛起,這一正一反兩方面的變化,使得西晉自身的實力迅速被各個遊牧民族超過。南匈奴的首領劉淵就是從這種混亂局面中受益最大,實力增長最快的人。

劉淵建立的前趙,而劉淵就是八王之亂最大的獲益者之一


西晉在八王之亂之後還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面對遊牧民族就更是一盤散沙,所以鮮卑和其它幾個遊牧民族才得以實現了之前的匈奴和之後的突厥都沒能實現的目標,即入主中原。所以從這個角度,鮮卑和匈奴與突厥的不同,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對手,即中原農耕王朝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後來女真和蒙古也能入主中原,也都跟中原一定程度的內亂有很大關係了。


桃花石雜談


匈奴和突厥都趕上強大的漢朝和唐朝,最後被趕走西遷的,而鮮卑卻趕上中原王朝晉朝的內亂,最後還入主中原,融入了漢族


心無止境ghyo


有難回老家,鮮卑的老家在東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