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都西迁并建立国家,但鲜卑为何不西迁?

用户61403323


本题先不讲对错,先分析一下这三个游牧政权本身。巧的是匈奴、鲜卑、突厥这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基本是首尾相接的,对应的中央农耕政权按顺序是两汉三国、两晋南朝、隋唐。

先说匈奴。游牧于北方大草原的匈奴在秦统一七国时还没有完成部落统一,所以匈奴这个名称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才发现的,从军臣单于到冒顿单于,西汉不是对手,用贿赂与和亲暂时换取和平,这说明匈奴完全没有入主中原之心,匈奴游牧的河南地离长安只有几百里路,随时攻取长安,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反而是西汉经过文景之治,武帝五击匈奴,使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在东汉持续打击下,北匈奴远遁漠北不见于史册,南匈奴和亲归汉,安置于塞上游牧。关于北匈奴的去向,本人倾向于部落联盟瓦解,各部落分头迁徙,不再以匈奴为名。其中西迁的各部落基本融合于东欧至中亚广阔的草原地带上的原有游牧部落了,但它过去的威名仍有传说,可能被一些东欧中亚西西伯利亚发源的游牧部落冒用,以HUN的名义大闹了欧洲的版图,间接促使日耳曼部落西迁,罗马帝国瓦解。后世建立的匈牙利国家,其主体民族是马扎尔人,其语言来自乌拉尔,和芬兰语同类,但父系基因比例和周边奥地利的日耳曼人、捷克斯洛伐克的西斯拉夫人、罗马尼亚的拉丁人、南斯拉夫人差基本一致,和语言同类芬兰人相差甚远,主要是芬兰乌拉尔人父系是黄种人N系居多,而匈牙利人N系很少。这说明无论匈人是来自东欧中亚西西伯利亚草原,还是马扎尔人来自芬兰乌拉尔,他们都只是极少数贵族阶层,他们打下匈牙利草原建国后很快被当地民族融合了。因此无论是当时的匈人还是刚来匈牙利草原的马扎尔人都和今天的匈牙利人血缘关系很远,和北匈奴几乎扯不到一起。北匈奴不见史册后,而归汉的南匈奴在东汉到三国的曹魏一直服服帖帖,贵族子弟都在中原受教育,受到很深的汉化,待到西晋建立,南匈奴已没有统一政权,而是被西晋分而治之的各地部落。三国后期连年征战、人口凋敝,西晋八王之乱后,境况恶化,使得中央被迫将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以发展农业生产。由于中央控制力的减弱,加上少数民族汉化后文化和科技水平与汉人持平,这才有了进取中原之心,出身南匈奴却以大汉外甥自居的刘渊建立了汉,后来由于他们祖先当初被安置在上党地区,于是他儿子刘聪攻下长安、洛阳灭亡西晋后,再传改称赵,史称前赵或汉赵。这其实是说游牧民族汉化(当时的现代化)后才逐渐找到中央王朝的薄弱环节和利用了中央的衰弱趋势一举成功的。他们建立的王朝大多是局部和短暂的,原因就在于汉化不彻底,因此后来北方接着匈奴的消失就出了个虽然未曾统一过全族,却统一了整个北方甚至可以说全中国的民族政权,它成功的原因在于彻底汉化。

这个民族就是鲜卑。鲜卑这名字出现较早,匈奴出现后不多久鲜卑也出现了,当时匈奴横跨西到里海以西,东到日本海的广大北方草原地带,它向现在东北扩张时遇到森林渔猎民族东胡,在匈奴的直接打击下东胡分裂为北部的鲜卑和南部的乌桓,都臣属于匈奴。三国时乌桓被曹操所灭,鲜卑就逐渐控制了东北大部。随着北匈奴的瓦解和南匈奴归汉,北方草原已没有强权,大量留在北方草原游牧的原匈奴部落再次陷入春秋战国以前的情景,这时东面的鲜卑势力逐步进入了草原,迅速掌握了游牧技能,建立起数个和原匈奴部落融合或联盟的大部落,之后草原部落皆称某某鲜卑。在五胡乱华的后期,鲜卑已然在几个不同部落联盟进入中原的尝试中获得经验,尤其是慕容联盟。最终由拓拔联盟在大同建立统一北方的政权,后来南迁洛阳,彻底汉化,鲜卑的另一个分支宇文联盟后来建立的北周实际上基本统一了全国,然而被鲜卑化的汉人,关陇军事贵族随国公杨坚篡夺了皇位,建立了隋朝,后来光彩夺目、气势恢宏的大唐就是在隋或者说北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华夏文明。然而鲜卑民族本身却从未真正统一过,檀石隗等只是名义上短暂统一过。想想鲜卑刚刚重整匈奴游牧残余组成几个部落联盟时,只能看着汉化的南匈奴、匈奴的仆从部落羯人、来自河湟的羌人和氐人轮番在中原坐庄,其时并没有介入之心,然而越看越带劲,特别是慕容联盟亲自下海得了许多便宜后,鲜卑各联盟才扑通扑通都下海了!这里有两个奇葩,一个是直接杀到青海建立起游牧政权的吐谷浑,一个是留在匈奴故地搜罗了大量匈奴遗民的柔然,均素不以鲜卑为号。他们都是出身鲜卑却特立独行,时不时骚扰一下入主中原的亲戚们,自己就是不进去。故此说鲜卑从未大一统,却几乎把中国大一统。它本无入主中原之心,却实在看不下去一群弱鸡在中原表演。尽管如此,还是有两大政权不参与中原之事。反而把拓拔北魏当做过去的中原王朝加以骚扰。北魏汉化后也不准以鲜卑为号。对了,有人说后来又来了一个袭扰东欧的游牧民族,连前辈匈牙利也一并袭扰了,还打了一系列日耳曼弱鸡,叫做阿瓦尔人,认为他们就是柔然,我想这里不是有误会,就是这个阿瓦尔人冒称柔然。对东欧来说,东方游牧大国柔然之名,说出来都吓你半死,其实阿瓦尔人跟柔然毛关系没有,恐怕他们是来自高加索山脉一带的游牧民强盗,行为类似维京海盗罢了。既然柔然坐上了北方草原游牧帝国的宝座,那怎么着也得有一众跟班的,不是望风而降的,就是打败认输的,其中有一帮抓来打铁的奴隶部落,它的名字叫做突厥,首领姓阿史那。

这阿史那突厥是隋代才被中原知道名字的,打听下来只知道他们是柔然抓来的奴隶,专门负责打铁,由于生存的地方有山形似帽兜,故名突厥,出身好像是跟汉代的丁零有关。总之他们包括首领都认为帮柔然打打铁也就到头了,没想到柔然在和亲戚北魏的长期消耗中逐渐衰弱了,而负责打铁的突厥却由于掌握了兵器和马具的制造而重要一时。南面的北魏也陷入内战,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又变为北齐和北周。天时地利人和,突厥居然咸鱼翻身了!一举拿下柔然,从此北方草原新霸主诞生了。此时南方已叫大隋。隋朝早已意识到北方游牧政权不管叫什么只要一统一就有大麻烦,于是有个大臣巧妙的用计兵不雪刃使强盛一时兵强马壮的突厥起了内讧,分裂为东西两部,接着李世民登台亮相了。因为不久大隋被大唐取代,南方早已被隋统一,唐最紧要的是发展经济,暂时无力连续征战,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凭借昂贵的贿赂和屈辱的和亲以及适当的亮肌肉,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交际能力,居然使得突厥在唐朝首都之前退军!这不仅为唐朝争取了可贵的时间恢复元气,也说明了突厥并无进取中原之心,他们只是来获取现成的利益的,并不想经营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和后来的吐蕃一个样。在太宗高宗时期东西突厥分别被唐军所灭,后来阿史那宗室建立的后突厥又被回鹘和唐联手绞杀。从此草原上再也没出现过突厥的名字。欧洲文艺复兴后,一个塞尔柱帝国下属侯爵国在首领奥斯曼的带领下兴起,取代了塞尔柱,它就是奥斯曼帝国,它在小亚细亚很牛,暴打亚美尼亚人和东南欧人,后来又暴打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以及北非人,把帝国扩大到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地步,特别是在它举全国之力赌上国运把君士坦丁堡打下来灭亡东罗马帝国以后。不过它也有狼狈的时候,就是被来自中亚的帖木儿帝国暴打,苏丹都被活捉,后来花了大钱才赎回去,好在他们不怎么要脸,传统现在依然。到了近代,在与自诩东罗马帝国继承者的沙俄几百年互耗下,在西欧工业化国家联手打击下,奥斯曼帝国终于沦为西亚病夫,损失了绝大部分领土,要不是军队出身的凯末尔发动政变,现代并不会有土耳其这个国家,也会少了点麻烦和笑话。正是在近代奥斯曼逐步削弱中,国内激进人士参考泛德意志主义拷贝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葩理论,叫做泛突厥主义。他们认为所有说突厥语的都是奥斯曼人的同宗兄弟,所有突厥人的土地都属于奥斯曼帝国。并且开始公开宣称自己是奥斯曼突厥人,也就是今天说的土耳其人!我们知道这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回光返照,但这流毒今天还在害人!突厥语是什么?不是一种语言,是几十种语言组成的语族!当时语言学家用历史上最牛的阿史那突厥汗国来命名自然的很,但是也可以用同语族的回鹘语命名,回鹘汗国也很牛!若当时就叫回鹘语族,奥斯曼人是否改名奥斯曼回鹘?若当时用鞑靼命名语族,奥斯曼人是否要改名奥斯曼鞑靼?本末倒置是泛突厥主义最致命的漏洞。可被洗脑的人不管这些,他们一门心思就想把全语族统一为一族和一国,试想地球上谁能答应?事实上土耳其和其他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都不属于一个种族,血缘差的更远。要知道西突厥灭亡后分裂成各乌古斯部落散居中亚东欧草原,被当地部落吸收,一部分进入伊朗高原,等于西突厥别种建立塞尔柱帝国,后被波斯人推翻,部分西迁入小亚细亚半岛,等于塞尔柱别种进入小亚细亚,融合当地各族后又产生一别种奥斯曼人,奥斯曼人兴起后与欧洲几百年战争,大量融合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东欧鞑靼人、阿拉伯人等不同民族,已成白种人模样,跟当初的黄种人阿史那突厥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哪天阿三突发奇想,咦?我通用英语,英国也是,澳大利亚也是,加拿大也是,美国也是,他们不都是印度人的同宗兄弟么?它们的领土应该都是印度的领土才对啊!试想谁都会当做段子,可土耳其人就是真这么想的!

综上所述,题目对错看完文章已经一目了然。认为题中所述三个民族都在欧洲建了国的,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既愚又倔,不可理喻。本人认为匈奴、鲜卑、突厥没有一个在欧洲建国的,实际上没有在任何地方还建着国!当时的这三大民族基因已散布在中亚东欧东亚各部落各民族中,无法复原了,你还叫当年的名字也不代表你就是当年的那个民族。这三个民族时间上连续,血缘上也有一定继承性,但是既不是一个民族换了名字,也不是毫无关系的三个民族。对了,还记得那个开创北周的匈奴血统比例很高的宇文鲜卑么?他们有另一支没有进去中原,反而回到白山黑水间融合了其他东胡后裔比如库莫奚等并改了名字,几乎从大唐到宋相始终。它就是做了后晋父皇帝也没想入主中原的契丹,意思是镔铁。当年的鲜卑大量成为了大唐的北方人,当年的契丹同样大量成为元代的中国北方汉人,去西域建立西辽的最终被蒙古灭亡,融合于当地人。有意思的是,凡事总有例外。每当一个草原游牧政权灭亡后,它控制下的部落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自由放牧状态,直到被另一个兴起的政权控制和吸收。有一个鲜卑小部落,居然一千多年后还在用鲜卑的名号;还有一个契丹小部落,换了名字生存着。他们都依附于蒙古大部落,在满族的后金兴起后又作为锡伯营和索伦营被编入八旗满洲南征北战,建国后分别叫做锡伯族和达斡尔族。


第九区春虫虫


主要原因是匈奴和突厥都没能在中华大地上立住脚,所以被迫西迁。

匈奴在西汉建立之初,实力强大,西汉刚建国,国力不强,只能采取和亲政策,以和亲换和平,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武帝,开始武力攻伐,先后收复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打通了丝绸之路,最后漠北一战,打败匈奴主力,解除了匈奴威胁,匈奴被迫北迁。


东汉时期,东汉政府继续采取攻势,派窦固、窦宪大败匈奴,造成匈奴分裂,一部分西迁到欧洲,在欧洲建国。

突厥,在隋朝时,分裂成东西两部,东突厥内部分裂,一部分投降大隋。唐初,李世民派李靖大举进攻东突厥,颉利可汗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高宗派苏定方进攻西突厥,将其击败,西突厥灭亡。西突厥余部被迫西迁,在欧洲建立政权。

匈奴突厥都是由于中原王朝太强大,被击败,被迫西迁建国。

而鲜卑族,在中原大地混乱时期,自己凭借实力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采取了汉化,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华夷之辩讲,夷狄华夏之则华夏,华夏夷狄之则夷狄。后来鲜卑的一支建立了契丹国,与中原王朝并立。所以鲜卑族主要是出现在中原王朝衰落时,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立足,没必要西迁,更没必要去西方建国


鲤波说史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人王朝时有争端,匈奴、突厥被中原打败之后纷纷西迁,而同样是游牧民族的鲜卑人却在中原扎根繁衍,渐渐成为了中原民族的一员,其原因具体如下:

1、鲜卑民族的民族属性不同。匈奴、突厥是诞生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而鲜卑是诞生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加深远。鲜卑族中的拓跋鲜卑发源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附近的嘎仙洞一带。这一支系是也是鲜卑部落当中比较发达的一部分,曾经建立过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部落中的鲜卑拓跋氏和鲜卑慕容氏都曾经建立政权,虽然一度被前秦苻坚打败,但是在苻坚死后,这些国度都先后复国成功。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国力更加强大。特别是鲜卑拓跋氏,在几代君主的努力下基本上消灭了北方所有的割据政权,并且南抗刘宋,北拒柔然呈现出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鲜卑骑兵的强悍由此便可见一斑。

同时,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文臣儒士辅佐,在这一点上鲜卑族并不拒绝和汉族精英阶层合作。在自己统治核心之外依旧吸纳汉族地主为政权服务,既保证北魏的勇武精神也可以确保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在这样正确的内政外交之下,鲜卑族成功和汉族拉近了关系。在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所有鲜卑族都成功进行了汉化。不仅是自身融入了汉族社会之中,在后世的北齐北周时期,鲜卑族和汉族的关系愈发紧密。中间虽然偶有反复,但大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2、鲜卑族自身的文化与匈奴、突厥不同,他们的文化并没有排他性。所以它们很容易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很快吸收汉族的优秀文化。比如在《魏书》中就曾经记载了鲜卑拓跋氏早期的子弟到汉族王朝中学习的经历。也正是因为这样,鲜卑族才没有大规模西迁,而是融入到了汉人社会中。

3、严格意义上来说,鲜卑族也有一支人进行了西迁,就是吐谷浑政权。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1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之后他的族人就以吐谷浑为名称建立政权,直至唐代消失。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导读: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写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没有西迁,其中就有鲜卑。开篇明义,鲜卑之所以没有西迁并建立政权的原因有如下几个:第一、鲜卑始终没有统一各部,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各部之间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等分别建立政权并相互攻杀,没有形成民族合力。第二、鲜卑各部都认死理,一门心思要在中原建立政权没有打算过西迁。第三、隋文帝杨坚篡夺鲜卑政权北周建立隋朝时,突厥已经崛起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鲜卑大部分已经转化为定居生活,既没有游牧民族的习性也没有机会了(突厥已经牢牢的控制了草原无法西迁)。


古老的鲜卑民族虽然有潜力,但是始终没有形成合力成为统一的政权

鲜卑是个古老的民族,出自东胡。当匈奴冒顿可汗击败东胡后,东胡分裂为鲜卑和乌桓两部。到汉朝时期,鲜卑在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史书上毕竟要打交道了吗?当匈奴西迁后,鲜卑各部填充了草原势力的真空。所以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时刻,鲜卑各部已经占据了草原。鲜卑缺乏持续的强权领袖完成部落的统一和整合,所以鲜卑一直是个民族名称没有成为统一的政权名称。鲜卑先后被檀石槐和轲比能短暂统一,让鲜卑有了初步统一的概念。但是随着这两个人的去世,鲜卑再次分裂成各部再也没有统一过。如果看之后鲜卑各部政权的建立,就会感觉鲜卑力量确实很强大可惜没有形成合力。这是历史的遗憾。


随着西晋奔溃,对于富庶中原垂涎三尺的各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而鲜卑各部也随着这股洪流来到中原建立政权。其中慕容部建立的诸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西秦、南凉、拓跋部建立的代国、北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周、吐谷浑等政权。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慕容部建立的燕国、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宇文部建立的北周以及吐谷浑政权。由于朝代更迭的原因,我们无法在一张历史地图上同时展示这些政权。

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作为南北朝北方政权甚至统治中原长达百余年,而吐谷浑政权更是生存到了唐朝时期。在大唐和吐蕃纷纷崛起后,游牧在祁连山脉的吐谷浑这个鲜卑政权才最终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也就是说鲜卑各部的实力都很强悍,但是没有形成合力和统一的政权。反而互相攻杀,极大的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即便如此宇文部篡夺西魏政权建立的北周,差一点就成为大一统的王朝了(可惜被隋文帝杨坚篡位了)。


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政权就意味着没有能力控制草原的东西方。当鲜卑政权渡过巅峰状态的时刻,消耗过大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远征西迁。这是第一点原因。


鲜卑各部一门心思进入中原建立政权,没有想过留在草原做雄霸草原的霸主所以也即没有西迁的想法。

说起来也奇怪,虽然五胡进入中原。但是鲜卑各部都进入中原,没有一个留在草原称霸的部落。否则也不会让柔然这个相对弱势的民族成为草原霸主。所以也没有想过向匈奴一样,在民族衰落期沿着草原西迁并在欧洲立国。


不知道是对中原富庶的垂涎还是对华夏文化的向往,所有的鲜卑各部纷纷进入中原。比如慕容部建立的燕国,纷纷以中原正统自居;比如北魏建立后对北方的柔然称为蛮夷,自己以中原正统自居。所以鲜卑各部就打算在中原深耕,北魏的孝文帝还进行了深刻的汉化改革。而从北魏-西魏-北周,鲜卑和关陇地区共同孵化出了关陇军事集团。强大的隋唐两朝都有关陇军事集团的基因(不要扣帽子,隋唐是汉人王朝这个毋庸置疑)。如下图所示:

甚至鲜卑最后的政权北周差点都完成了大一统,如果不是后周武帝宇文扈早逝被隋文帝篡夺了政权的话。既然看不上祖上草原游牧的生活,那么就鲜卑就是向往农耕文明所以即使灭国后也不会西迁更别说在欧洲立国了。这是第二点原因。


鲜卑长期的农耕定居生活,已经褪去了游牧习性。随着突厥的崛起隔断了草原,鲜卑就彻底失去了跟随柔然的脚步西迁的机会。

从鲜卑建立第一个政权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开始,到宇文部建立的北周被篡位结束时间跨度已经长达两百多年。由于鲜卑人长期在中原生活,再加上北魏孝文帝深刻的汉化改革。鲜卑人已经从生活习惯到生活方式基本完成了汉化的过程,已经完全实行农耕和定居生活。没有了游牧民族的习性,反而以中原正统自居斥责北方草原的柔然为蛮夷。


已经完全没有游牧民族习性的鲜卑也就失去了沿着中亚草原西迁的能力。况且随着突厥的兴起,突厥已经成为横跨从中亚远东这个草原的控制。早已和突厥视同水火的北周的鲜卑贵族也就不可能让突厥给打开通道西迁,更何况隋文帝杨坚也不允许啊。这是第三点原因。


小结:

综上所述,以上三点原因让鲜卑不能像其他草原民族(匈奴、突厥、柔然等)一样西迁并完成建国。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匈奴和突厥的时候汉人王朝实力强大,对应的分别是汉帝国和唐帝国。匈奴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主要在于秦朝到晋朝时候,汉宣帝时匈奴彻底被打傻了,北匈奴跑到西方建国,南匈奴继续和汉人相爱相杀,在五胡乱华后彻底融入了中华民族。突厥和匈奴也类似,进不了中原,和隋唐打了这么多年,也没占到大便宜,后来唐太宗攻灭东突厥,唐高宗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东突厥帝国。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最后亡于回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而鲜卑就不一样了,大概在三国时候登场,晋朝在八王之乱中元气大伤,鲜卑然后乘机进入中原,在中原身经百战,直到后期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帝国,北魏建立后,北边主要是柔然,南边是刘宋,同为游牧民族的柔然不是北魏的对手,南边的刘宋受制于门阀家族,朝堂之上勾心斗角,虽然前期刘寄奴气吞万里如虎,收复山东等地,却始终未能统一全国。鲜卑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外的压力始终不能击溃北魏,最后还是亡于自己之手。


骄傲的徘徊者


同是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都西迁并建立国家,但鲜卑为何不西迁?当然这三个族群最后不同的去向可能与他们自身的选择也有些关系,比如有种观点认为,突厥源于塞种,而塞种很可能是白种人,所以也许从诞生时起,他们就对西方更有亲近感。但客观地说,这三个族群的不同去向其实主要并不是由他们自己的选择所决定的,而是跟当时中原的不同状况有很大关系。



匈奴和突厥想入主中原吗?

要回答为什么这些游牧民族最后结局如此不同,恐怕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游牧民族是否想入主中原?而这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从这些游牧民族在历史上的一些行为来看,他们早期的目标也都是入主中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河套地区在战国末期被匈奴占领

我们先来说匈奴。匈奴生活的年代非常早,而在当时,因为马鞍和马镫等有助于骑兵长途作战,并强化其战斗力的重要马具都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匈奴跨越长途地理阻隔,举族进入中原是基本不可能的。但即使这样,匈奴还是在战国末期,趁秦赵两国激战之机,走出了北方草原的游牧区,占领了属于农耕区的河套地区。而这其实就可以被看成是匈奴对于进入中原农耕地区的一种试探。

而除此之外,在北匈奴已经西迁之后,实力并不算强的南匈奴最终也还是倾举族之力做了入主中原的最后尝试。比如我们现在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或者“五胡乱华”,揭开了这一重大变故序幕的其实并不是后来成功入主中原的鲜卑人,而是南匈奴。公元308年,南匈奴首领刘渊建立了前赵政权,并在公元316年灭亡了西晋。之后南匈奴基本上整体迁居到了中原地区,草原上反而再无匈奴这个族群了。所以匈奴人想入主中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与西突厥有渊源的沙陀人建立的后唐

同样,突厥的情况也类似,在突厥击败柔然自立之后不久,就在公元581年、599年和600年三次侵入隋朝位于长城以南的疆土。而在唐朝建立之后,突厥又趁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的机会,一路进军到距离唐朝首都长安只有40里的泾阳。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布下疑兵,并与突厥颉利、突利两可汗隔河谈判,才最终使突厥退兵。而在唐朝灭亡之后,源自西突厥的沙陀人也曾短暂入主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和后汉三个政权。当然沙陀人是高度汉化的突厥后裔,但这一系列事件也说明突厥人对于入主中原也是长期有很大热情的。

匈奴与突厥为何西迁?

从刚才桃花石杂谈的描述里,大家也可以看出,其实西迁的突厥和匈奴也都只是一部分,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最后是留在了中原,最终也融入中原各个民族之中了。但确实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匈奴人和突厥人最终确实西迁了,那么他们西迁的原因何在呢?

当然两者西迁的一个共同原因都是他们入主中原的目标无法达成。匈奴和突厥在其鼎盛时期分别遇上了中原实力最强的汉唐两朝,因此其入主中原的目标最终经过多次尝试都功败垂成。匈奴本来是战国时期漠北一些部落的统称,但在秦末,匈奴的冒顿单于也紧随着秦始皇的步伐,实现了匈奴的统一。之后匈奴曾一度对汉朝占据了军事优势,但汉朝通过高文景三朝大力发展马政,最终在武帝时期扭转了对匈奴的武力劣势。

匈奴鼎盛期大致活动区域

而在武帝之后,匈奴相对于汉朝再也没有重现汉初的武力优势,相反因为游牧民族自身的局限性,还在公元46年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严重饥荒,最终出现了分裂。而不愿意附汉的北匈奴从公元65年到73年又多次入侵汉朝的河西走廊区域,导致东汉与其战事重启。而此时的北匈奴相对于汉朝实力差距更大,所以在东汉的持续打击之下被迫步步西迁,直至在公元160年前后消失在了中原的史料之中。关于欧洲的匈人是否是匈奴,桃花石杂谈之前许多文章都已经详细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北匈奴的西迁确实与汉朝强盛的武力有密切关系,是在入主中原甚至与汉朝对峙都没有希望达成之后的无奈选择。

而与匈奴的情况相比,突厥的情况稍微有些不同。因为在突厥击败柔然崛起之后,一路追击西迁的柔然残部(可能是当时出现在欧洲的阿瓦尔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其势力就发展到了西亚乃至东欧地区。当然这跟当时人类科技水平的自然发展,特别是马鞍和马镫等骑兵用具逐渐成熟,骑兵作战半径大幅增加是有很大关系的。

西突厥鼎盛时期大致统治区域

比如从公元558年起,也就是突厥击败柔然仅仅6年之后,突厥就开始联合萨珊波斯帝国,对在中亚称霸了200多年的白匈奴嚈哒(yèdā)发动夹击,并在8年之后将其灭亡和瓜分。而在灭亡了嚈哒之后,突厥又马不停蹄的继续西进,遣使联络东罗马帝国,一方面与其夹击萨珊波斯,另一方面还试图说服其不要收留突厥的敌人阿瓦尔人(疑似柔然残部)。而不久之后,因为与东罗马之间发生矛盾,突厥人还在公元576年进入欧洲,占领了位于克里米亚的东罗马城市潘提卡彭(今天的克里米亚刻赤市)。而在这些征服行动中,许多突厥部落就已经西迁到了从中亚到东欧的广大区域,因此突厥也在此期间分裂成了东西两个汗国,因为当时突厥统治的区域确实不小,如果不分治是没法统治的。

当然,除了西征期间的西迁之外,在东突厥突袭唐朝,使唐朝经受了渭水之辱之后,唐朝也迅速对东西突厥展开了一系列反击,并最终在差不多30年的时间内将东西突厥先后攻灭。而在此之后,一些突厥部落就也开始了西迁。所以唐朝的强盛,使得突厥无论在漠北还是在西域都很难立足是也是其西迁的另外一个原因。而且当时即使这样,也还有很多突厥人留在了漠北和西域,并在几十年后一度又建立了后突厥汗国。

鲜卑为何不西迁?

所以匈奴和突厥的西迁其实跟当时中原王朝的强盛,使其不但无法达成入主中原这一首要目标,而且在漠北和西域都很难立足都有一定关系。而鲜卑面临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

当然在一开始,鲜卑所面临的也是实力很强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也就是西晋。但西晋是建立在三国接近100年的乱世之上的。而中原地区经过三国接近100年的战乱,人口损失非常大,所以当时的国力哪怕是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比,也有非常大差距。

八王之乱打了16年

而且西晋的和平维持的时间也短的吓人。西晋在公元280年才灭亡了吴国,仅仅11年之后,就又爆发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没法跟三国相比,但其造成的破坏却和三国不相上下。因为这场战争也打了差不多16年之久,使中原地区的人口在三国的低谷状态下还没有恢复多少就再次暴跌,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晋和各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实力对比。

而且在八王之乱的高峰期,西晋在很多地方的政权接近瓦解,还发生了很多民变,形成了大量的游民。无论是北方的氐人齐万年,陕西四川的李特、李流还是南方的杜曾、张昌等民变,都进一步加重了饥荒和瘟疫的蔓延。而更加严重的是,在八王之乱期间,敌对双方因为军队伤亡惨重,后来竟然争相向南匈奴、拓跋鲜卑、段氏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借兵,而这些行动则加速了游牧民族武装的崛起,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变化,使得西晋自身的实力迅速被各个游牧民族超过。南匈奴的首领刘渊就是从这种混乱局面中受益最大,实力增长最快的人。

刘渊建立的前赵,而刘渊就是八王之乱最大的获益者之一


西晋在八王之乱之后还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面对游牧民族就更是一盘散沙,所以鲜卑和其它几个游牧民族才得以实现了之前的匈奴和之后的突厥都没能实现的目标,即入主中原。所以从这个角度,鲜卑和匈奴与突厥的不同,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对手,即中原农耕王朝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后来女真和蒙古也能入主中原,也都跟中原一定程度的内乱有很大关系了。


桃花石杂谈


匈奴和突厥都赶上强大的汉朝和唐朝,最后被赶走西迁的,而鲜卑却赶上中原王朝晋朝的内乱,最后还入主中原,融入了汉族


心无止境ghyo


有难回老家,鲜卑的老家在东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