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鲜卑、东胡等少数民族是否应该算作华夏民族?为什么?

小小嬴政


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以汉为国号,以刘为皇族姓氏,其华夏血统来源于两汉和亲,和亲是政治联姻,未必都是因为中原武力不行,比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因此匈奴王自称两汉和蜀汉之后裔比起曹氏家族,司马家族确实在名份上更有政治号召力,毕竟人家是大汉天子的外孙一系传承,至少是名义上如此,而曹家和司马家是典型的篡位者;鲜卑皇族自称古代黄帝后裔,这是写于北魏国史之上,真实历史是鲜卑源自东胡,与匈奴,汉族联姻之后有华夏血统一点也不奇怪;其次北方多次大乱,北方汉族为避乱流入匈奴,东胡,鲜卑也属于正常情况,甚至成为北方民族的王族也不奇怪,例如匈奴和吉嘎斯即很有这种可能,按照太史公记述,匈奴王族乃夏朝王族北逃之后演变;而吉嘎斯王族乃西汉李陵后裔,这帮人在唐朝还远赴西安找李唐皇室认亲,唐朝皇帝居然大大方方的认可了此事。

此外按照春秋大义所定义,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如耶律楚材虽是契丹人,但是却以传承儒家思想指导和影响蒙古政权在金元时期是被当做典型的中原儒士;沙陀族人李存勖李嗣源光复和沿用大唐国号,后世史家也没把他们当外人,因为他们的李姓来自唐朝皇帝赐姓,自称大唐皇帝比起汉族朱温这个叛贼加篡位者更有政治法理;河北人赵陀割据岭南,断发纹身,尚用南蛮习俗自然被视为典型南蛮,高昌王族本华夏血统,自隋末割据一方崇尚西戎习俗,坚决抗拒大唐的华夏文化输入,在唐太宗和中原人眼里自然被视作典型蛮夷,晚唐的张义潮家族有浓郁的粟特人血统,但是以华夏传人自居,以一己之力光复沦陷于吐蕃的大唐西部领土,自然被视作华夏民族的民族英雄;所以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接受华夏文明自然成为华夏的一份子,这是符合中国自古以文化区分华夏与蛮夷的一贯做法的。


军都长弓


天哪!!!两千多年前开始了‘华夷之辩’,并且早就有了定论。。。现在还有如此多这类问题,究竟为什么?

先说‘华夷之辩’吧。为什么会有‘华夷之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朋友可以换,但是亲人没法换,所以古代是非常重视血脉关系的。华胥的后裔——华人,从女娲的时代开始,就确定了婚姻制度,用继承自母系的姓来避免近亲通婚。风兖部落通过部落之间的联姻,影响力越传越远,无数的部族和华人有着扯不断的血脉关系。

神农氏的炎帝姓姜,轩辕氏的黄帝姓姬,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他们母系是同族,都是女娲的后裔。炎帝是神农氏,蚩尤也是神农氏,他们的父系是同族,都是神农的后裔。。。这就头大了。炎帝是羌人的领袖,后来的党项、契丹、还有现在的藏族、彝族都源自古代羌人。黄帝是轩辕的领袖,你不看字形,念读音:轩辕、荤粥、猃狁、鲜虞、、、黄帝是中国北方游牧部族的领袖。再看一下有黎有苗的蚩尤,黎族、苗族、瑶族、、、很多南方少数民族像汉族一样祭祀蚩尤,不是没有原因的啊。若要给炎帝、黄帝、蚩尤划分民族,,,没有疯就好啊。

夏朝的时候,华夏的主要对手不是西边炎帝的亲戚,也不是北边黄帝的亲戚,而是战神蚩尤的亲戚——东夷。但是推翻夏朝的东夷领袖——商汤却也是黄帝的后裔,你要怎么算?华夏随着夏朝的灭亡而灭亡了吗?恐怕商汤也不会同意。商朝和周朝的时候,华夏的主要对手却成了炎帝的亲戚——西戎。你说炎黄子孙的周人应该怎么算?只能是‘入夷则夷,入夏则夏’。

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人,沛县在是楚越故地,属于南蛮。黄帝的后裔某楚王说过‘楚越非中国,南蛮非华夏’。华夏随着秦朝的灭亡而灭亡了吗?你若穿越到汉朝,敢对汉人说汉朝不是华夏,估计汉人会把你扔到匈奴那儿去。汉武帝的时候,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匈奴是一些逃亡的夏朝王室汇集很多部族,组成的王朝,主要是部族是猃狁——黄帝的亲族。你说汉人应该怎么算?如果以血脉为主的话,华夏正统应该是匈奴吧?

再说唐朝,你说鲜卑的什么族呢?唐太宗的时候,房玄龄在《晋书》里记载:鲜卑有熊之苗裔,世居北夷,号东胡。有熊是轩辕黄帝的亲族,东胡是通古斯的不同写法。唐朝之后不再有鲜卑人了,因为鲜卑人都成了唐人,你说唐人算是什么族?

古代中国没有‘少数民族’的概念,也没有‘华夏民族’的概念。从明末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辩》,就可以看出:华夏在古代中国人心里是文化、是文明,而不是民族或者国家。华夏成为‘民族’是近代百年耻辱的结果,而非中国的传统认知。百年耻辱期间,中国和西方列强抗争的过程中,接受了西方文化。清末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或者‘黄族’的概念。民国的时候才有‘五族共和’的说法,粗粗划分了满蒙回藏汉五个民族,汉族这才第一次确定名字。共和国建国后,为了保护部族的文化,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划分了今天的56个民族。

学历史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学中国文化必须尊重中国传统。不要随意把现代的概念穿越给古人,否则会出现这些貌似有理,却永远无法理得清楚的问题。比如明朝的朝廷里有很多元朝留下来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他们的后裔在今天都是正正经经的汉族。你若按照‘祖宗随子孙姓’的穿越概念法,那么蒙古人、中亚人、白种人岂不都成了汉族?

反之,你若给祖宗们强加一个民族,然后倒推自己是什么民族,你也会疯的。你向上推一下自己的直系先人,你上一代有父母两个,再上一代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个,以20年为一代,以此类推500年前你有多少个直系的先人?有三千三百多万。这种算法虽然排除了远亲结婚的情况,但还没有算旁系呢。可见‘五百年前是一家’并非夸张。若是1000年前呢?你的直系先人数量已经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人口数量总和。即使考虑的远亲结婚的情况,这个数据也非常恐怖。所以1000年前的中国古人,你应该都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先人,无论他们是什么部族,无论他们是圣人还是恶魔,我们的身体流着他们的血脉。

古代中国没有像古代欧洲一样,古代欧洲罗马帝国崩溃后再也走不到一起。因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问题,有的只是脱离部族生活成为标准国人的时间先后不一样。所以古代中国强大的时候很重视的是对部族进行教化和归化,不是单纯的武力镇压。‘非我族类’的族,与其说是民族的‘族’,不如说是‘月光族’的族,因为这个‘族’无关血脉,而是生活方式,或者说是文化认同。

匈奴、鲜卑、突厥都是中国古代游牧部族,是华夏的分支。但是这里没有‘少数民族’也没有‘华夏族’。部族建立的王朝不一定能让后人认可为‘正统’,成为正统的关键是传承华夏文明。但是不是‘华夏正统’不能说‘不是华夏人’,就像不是‘家长’不能说‘不是家人’一样的道理。


夏天的虫4


我们可以参考我说著名历史学者谭其骧先生在《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一文中的观点。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我们的理由是这样:首先,我们是现代的中国人,我们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国"作为中国的范围。我们知道,唐朝人心目中的中国,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国,是不是这个范围?不是的。这是很清楚的。但是我们不是唐朝人,不是宋朝人,我们不能以唐朝人心目中的中国为中国,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国为中国,所以我们要拿这个范围作为中国。

这还要从"中国"两个字的意义起。"中国"这两个字的含义,本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且不提《诗经》等古籍中的"中国"是什么意思,简单说起来,拿"中国"两个字表示我们国家的主权所达到的范围,这个观念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形成的。在这以前的"中国"二字,在各种场合有各种样子的用法。远的我们不讲,鸦片战争以后的初期,这个观念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举一个例子,魏源写《圣武记》所用的"中国",有时候是符合现在的概念的,譬如他讲到蒙古,把蒙古算中国,俄国算外国;讲到西藏,把西藏算中国,印度算外国。

但有的时候,他还采用一种老观念,把18省同新疆、西藏、蒙古对立起来,只把18省叫中国。有的明清著作中,甚而至于因为作者本人跑到西南的贵州、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他作笔记就把贵州、广西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不看作中国,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内地看作中国。"中国"两个字,按照现在的用法,形成是很晚的。鸦片战争以后的初期还没有完全形成,基本上到晚清时候才形成。讲到"中国"就是表示我们国家的主权所达到的范围,这是鸦片战争后经过了几十年才逐渐形成的。

我们再回头来讲,我们是现代人,我们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中国。这不是说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才这样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后一时期就不能拿前一个时期的"中国"为中国。举几个例子:春秋时候,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晋、郑、齐、鲁、宋、卫等,这些国家他们自认为是中国,他们把秦、楚、吴、越看成夷狄,不是中国。这就是春秋时期的所谓"中国"。但是这个概念到秦汉时候就推翻了,秦汉时候人所谓"中国",不再是这样,他们是把秦楚之地也看作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后一个时期推翻了前一个时期的看法。到了晋室南渡,东晋人把十六国看作夷狄,看成外国。到了南北朝,南朝把北朝骂成索虏,北朝把南朝骂成岛夷,双方都以中国自居。这都是事实。但唐朝人已经不是这样了,唐朝人把他们看成南北朝,李延寿修南北史,一视同仁,双方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样,在宋朝也把辽、金、夏都看成是外国,看成夷狄。但是元朝人已经不这样了,已经把辽、金、夏跟宋朝一样看成"中国"。元朝人已经不用宋朝的看法了,难道我们还要作宋朝人?所以我们说现代人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中国。后一代的人把前一代的人的概念否定,不采用前一代人的概念,这是由来已久,自古而然的,没有什么奇怪。我们现在当然不应该再以东晋人自居,再以宋代人自居。总而言之,我们是现代人,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中国。

而且,谭其骧老先生的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而为什么谭老先生的观点能被学术界接受,是因为大家都不是不长脑子的民族主义蛋白质。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中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果妄图割裂内地与边疆的历史渊源,就是分裂国家,就是违宪。

我觉得我没必要再多说了,毕竟装睡的人永远也叫不醒。


北洋海军陆战队


算啊,为什么不算。钱穆先生说过:

“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其内里常包有极深厚的文化意义。能接受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常愿一视同仁,胞与为怀。”

也就是说血缘只是维系民族的众多因素之一,最重要的还是文化认同。只要认同中华文明都能算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不管你是南方汉人、北方汉人还是匈奴、鲜卑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其次“民族”这个概念虽然很早就出现在史料中,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却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带给中国的不仅有鸦片,看过我们以前文章的都知道还有现代金融。“民族”和“国家”概念也是在这时传入中国的。

在此之前,中国人只有“天下”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边界。中华文明传播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匈奴、鲜卑、东胡在长期与中原王朝对抗与交流中早就接受了我们的文化。

最典型的就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如果不是中学学过《木兰辞》,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花木兰是汉人女子,这个就是文化的力量。

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产生于清末,当时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救亡图存,1902年梁启超先是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民国后,袁世凯为了保证国家领土不被列强蚕食,又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再后来孙中山认为“我们国内何止五族”,他认为应该团结各族百姓,共同熔成一个“中华民族”,至此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才真正形成。

匈奴、鲜卑、东胡等少数民族融入中华在前,尤其是鲜卑人早就融入汉人之中,民族概念产生在上千年之后,所以他们必须属于中华大家庭。

史料不辑


这个题目有个小毛病,鲜卑与东胡并不是两个并列的民族,鲜卑是从东胡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民族。匈奴、鲜卑等古代民族,现在都已消失了,他们其中的一部分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成为现代汉族的一个来源。

为什么华夏民族能够海纳百川?匈奴、鲜卑这些曾盛极一时的北方民族,又是如何裂变的?下面我做一番全面的梳理。

1、中华之民族观:华夏之辨,不在血缘,而在文化。

现在我在网上常看到有人探讨纯种汉人,不免觉得好笑。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古代以来,汉族或华夏族的民族观,所谓的华夷之辨,华夏与夷族的区别,从来不是以血缘划定的,而是以文化区分的。

来看看孔子的华夷观。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孔子认为,你用夷礼,用夷族的文化,那就是夷族;你用华夏之礼,用华夏的文化,那就是华夏族。就是这么简单。

我举个例子,战国时代名将乐毅,诸侯亮、王猛等人的偶像。要说血统,大家知道他是什么人吗?他的祖上是狄人,狄人在战国时建了一个中山国,乐毅的先祖乐羊就是从中山国跑到赵国的。但是没有人把乐毅视为夷族,因为华夏文明不讲这个血统论。

秦末天下大乱,秦将赵佗乘机割据南方,自立为南越王。后来汉朝派陆贾出使南越,赵佗见到陆贾时,坐无坐相,两脚张得大大的。陆贾便斥他:“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你虽有中国人之血统,但弃中国之礼义,就是蛮夷了。赵佗听了赶紧危襟正坐,道歉说:“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所以,不是血统正就算华夏族。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说过“用夏变夷”。所谓“变夷”,就是用文化的力量,去改变夷人之文化,最后融进华夏朋友圈里。

说到这里,我对中国文明有一种深深的骄傲,因为直到20世纪,纳粹德国还在搞种族屠杀,美国还有种族歧视,歧视犹太人,歧视黑人,还在以血缘论断。而我们中华文明,早在两千多年,早就超越血统论,而是以文化论为核心。

2、匈奴的汉化过程

匈奴与汉斗了三百年,最后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北匈奴,向中亚、西亚发展,另一部分则徒居徒居中原。

从东汉末到西晋初,匈奴基本汉化了,姓氏也汉化了,王族都采用“刘”姓,认为自己是汉室刘氏的外孙一系。两晋十六国期间,匈奴建立了汉、前赵、夏等政权。

刘渊把政权称为“汉”,可看出汉化到什么程度。刘渊从小拜崔游为师,学习经史,“渊以壮年游京师,与诸名士遨游成均,持论上下,固彬彬隽爽才也。”他的才学是可以同西晋名士“持论上下”的。史书还称他:“用贤纳谏,恭俭勤劳,卓有中国君人之度。”

刘渊的儿子刘聪,“博涉经史,善属文”,也是接受华夏之经史教育,能写一手好文章。刘渊的侄子刘曜,后来前赵的皇帝,

与刘聪一样,喜欢读书,文笔优美,常自比于乐毅、萧何、曹参。

很多人以为“五胡”文化水平很低,这是不对的。以孔孟的观点看,这时的匈奴人实际上已经是逐步融入华夏文明了。在赫连勃勃的胡夏政权之后,匈奴走向衰落,融入各民族中,最后,一部分与华夏合流了。

3、鲜卑的汉化过程

鲜卑是一个非常大的民族,在其鼎盛时期,势力从东北亚到蒙古高原到河西走廊至青海高原,拥有中原,当时其民族势力一点也不亚于汉族。但是最后,不是汉族鲜卑化,而是鲜卑华夏化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其实鲜卑是个内部构成很复杂的民族,是很多民族揉合体。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很多,有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北魏、东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等等。

五胡时代,慕容鲜卑是比较早兴起。慕容鲜卑的兴起,始于慕容廆,在西晋分崩离析之际,他收容大量中原汉人流民,推广儒学教化,重视教育,加快了鲜卑汉化的进程。慕容廆的孙子慕容俊是一代明君,汉化非常彻底。史书载:“

俊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论不倦,览政之暇,唯与侍臣错综义理,凡所著述四十余篇。性严重,慎威仪,未曾以慢服临朝,虽闲居宴处亦无懈怠之色云。

不要小看“五胡”,在晋朝盛起玄谈之学时,五胡却是扎扎实实地学习儒家之经典,五胡政权对儒学的推广,要比东晋做得好呢。

与慕容鲜卑相比,拓跋鲜卑的汉化较慢,文化上较落后。进入北魏后,孝文帝主持大规模的汉化变革,对后来鲜卑融入华夏打下基础。今天的汉族,其重要的历史来源之一,就是鲜卑。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君山话史


这些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称霸中国北方,甚至给华夏族带来巨大灾难,但是最后都被强大的汉文化所同化,因此,他们已经彻底融入了华夏族,据称现在没有任何一名汉族人是纯汉族,就证明了名族融合不仅是在文化上,风俗上,还有联姻,也就是说还有血缘上的融合,也许这些民族刚开始融入华夏的时候,他们还有些自己的独特风俗文化,但经过上千年时间的洗礼,也就被时间打败,彻底的成为华夏族的一员


niefone


北方游牧民族,从黄帝时期直到满清时期,和农业耕种民族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生产方式有区别,精神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远古祖先,都是现代智人。只是,都处在迁徙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路线,不同的生产方式。现在,都在华夏大地上,自然是华夏民族。也有的认为,华夏民族是汉族的前身,但是,在过去,是没有这么细的区分的。只是现代民族学人类学的纸上概念的区别。过细的区分,除了增加少数民族的特权,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蚩尤2020


北方游牧民族能够强大,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是汉族流民,历史上的几个有影响力的游牧民族,最早开始都是一个部落,经过吸收不断壮大,经过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到现在汉族血统还比较纯就是证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