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教育權威溫儒敏教授最近在全國中語會上的重要講話,你認同嗎?

羅俊華副教授


一、溫儒敏先生在全國中語會換屆會議上的講話截取:

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讀書為要”,大量增加讀書的份量。問題是,老師是否能跟上這個“量”,能跟上這個“節奏”?初中階段光是“名著導讀”指定必讀的12種,推薦自主選擇閱讀的24 種。我們初中語文老師讀過的有多少?恐怕不會樂觀,有些老師連其中一半也未見得讀過。高中語文新教材改動很大,對讀書的要求非常高。特別到了高二,實施“專題研習”型的教學,一個專題,三五篇課文,要學生順藤摸瓜,找出很多相關的資料來讀,涉及許多相關知識,老師就必須具備比學生寬廣得多的知識面,要讀很多書,才能應對一個“研習”單元。我們有些老師讀書的確太少,現在新教材要求學生讀,老師也一定得自己先讀。這是“倒逼”我們去讀書。靠以前那點的“庫存”,看來是不行了。這幾年高考語文命題的確在變化,開始考閱讀面和閱讀速度,命題所依賴的材料範圍也大大拓展。現在不只考文學,還涉及到哲學、歷史、考古、經濟、科學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報道標題有點嚇人,說2019年高考語文,考的都是沒有讀過的,讀過的全都沒有考。這也可以說是部分事實,體現一種改革和變動。考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嘛!如果我們當老師的還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讀書或者少讀書,看來是很難應對改革中的高考的!但是現在很多老師讀書的狀態不見得好。他們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有些老師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一些暢銷雜誌,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閱讀”。


從上面三段話可以看出,這次會議溫教授的講話主要是針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而說的。誠然,隨著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語文改革也是一種必然趨勢。溫教授在2018年北京市中小學語文教育大會也曾說過,“無論怎麼改革,對於語文來說,還是離不開讀書。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培養讀書興趣。”中小學語文教育要以“讀書為要”,逐步提升教師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些話沒有毛病,語文改革是勢在必行。

但是,專家們,教授們,你們也是知道的,現在中小學的老師和學生是有多累?你們應該也知道,老師們經常疲憊於應付各種業績考核,還有評職稱,還有備課,批改作業,還有問題學生等,一整天的時間都在處理這些事情,哪有時間專心去閱讀?改革是來了,老師們是知道要擴充孩子們的知識的,他們也很想去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養,可是,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不允許啊!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走,各類考核考核不能不顧,始終要維持生計啊!也只能慢慢在摸索中提升,給孩子們增加作業量,增加閱讀時間,添加各類題型,而孩子們每天晚上為了應付這些作業連睡覺的時間都減少了,主要問題是,根本不知道這些作業的含金量有多少……正在長身體、青春發育期的孩子,一個晚上只能睡7,8個小時,被作業折磨到眼睛都睜不開的孩子,哪還有精力去讀書?寫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老師的教育付出能見效嗎?我說,難!這不就是惡性循環嗎?

另外,老師也有家庭,老師也有孩子,他們在家裡和我們作為家長的是一樣的,只是一名普通家長,經過一天的疲憊工作,甚至有時還要加夜班,那何來的時間來陪孩子讀書,共同成長?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老師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問題還是走進了一個死衚衕。


二、溫儒敏先生在全國中語會換屆會議上的講話截取: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立足於各自的學情,根據自己所在地區、學校或者班級的條件,在原有基礎上去逐步調整、改進與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讓我們的教學更上層樓,關鍵是教師,老師的思想和業務水平必須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這需要時間,不可能靠幾次培訓就解決問題。

今晚,我剛好收到了學校的一個通知,開展“書香校園”課外閱讀特色活動,學校是緊跟隨著溫教授的步伐在走了。如:成立課外閱讀工作領導小組、規範圖書借閱、完善班級圖書角、善用閱讀課,保證閱讀時間、落實古詩文背誦指標(學生和老師一起背誦古詩文,終於這裡可以讓溫教授打臉了)、落實“讀書節”系列活動(班級讀書交流會、朗讀者讀書分享會、演講比賽、親子閱讀、讀書之星評比、書香家庭評比)等等。學校帶領著老師一起行動起來,相信有恆心,家校攜手合作,共同努力,這個S衚衕還是能找到出路的。改變不了就去適應大環境,只能這樣了,作為家長,的確是很心累,辛苦,但,我是非常配合和支持學校的工作的。


寫文字的媽咪


對統編語文新教材總主編溫儒教授的最新5點建議的點贊與拍磚

2019年10月18日,溫儒敏教授在第十屆全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上發表講話,就語文統編教材的使用和語文教師業務提升問題提了五點建議。

但個別觀點我“英勇″拍磚,歡迎爭鳴,批評指正。

一、減輕使用統編教材帶來的壓力

這套教材的“新”,並非以革命的姿態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顛覆,它是“守正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變化革新,是那種大家經過努力就跟得上的“創新”。所以不必焦慮,要以積極而又正常的心態來使用教材。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立足於各自的學情,根據自己所在地區、學校或者班級的條件,在原有基礎上去逐步調整、改進與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讓我們的教學更上層樓,關鍵是教師,老師的思想和業務水平必須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這需要時間,不可能靠幾次培訓就解決問題。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學方法要變化和適應,最主要的還是教學觀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裡,為什麼要這樣變化,有什麼學理支持。

一一全國的政治、軍隊、經濟、文化體制等龐大的國家機器,都在運轉著改革,並且富有成效。一本小小的語文課本,早就該大刀闊斧改革了!

二、如何理解“學習任務群”

按照新課標要求,新教材是以“學習任務群”來整合單元教學的。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突破單篇閱讀精講細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建構“語文核心素養”。

採用“學習任務群”的單元教學,應當多往“學習活動”方面靠攏。其實,課標中對各個“任務群”的教學功能、目標都有要求,有些屬於“上位”的要求,似乎比較原則,備課時也應當特別關注,讓教學設計的方向更加明確。

一一語文專家、語文教師這些“科盲”們早就應該向科學家學習系統論和統籌方法。君不見,好幾位精通系統科學的航天少帥都當了省(市)長一一浙江省長、廣東省長、湖南省長、重慶市長、黑龍江書記等等,大家去查查他們的履歷吧,就知道中央的英明!

三、整本書閱讀的教學重在“目標管理”

這是新的課型,到底怎樣做才有好的效果?還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總結經驗。溫儒敏說他的理解一一“整本書閱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讀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不必搞得太複雜,重在“目標管理”,不要太多“過程管理”,能堅持完整通讀幾本書,就很不錯了。

一一這裡,我點讚的是“目標管理”!這是向經濟管理學學來的。

一一這裡,我要拍磚:“整本書閱讀”,這是老而又老的讀書方法,既無新意,又不科學,還不如提“讀原著”。《學習強國》網提“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多好一一這是社科界在將我們語文學界一軍!難道語文學界專家都這麼缺乏邏輯思維?

四、語文老師要“讀書養性”

語文老師要當“讀書種子”,這是一種理想,一種責任,同時又是我們面臨的很實際、很緊迫的職業要求。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讀書為要”,大量增加讀書的份量。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讀書為要”,大量增加讀書的份量。

再說說高考,也正在“倒逼”我們老師讀書。

這幾年高考語文命題的確在變化,開始考閱讀面和閱讀速度,命題所依賴的材料範圍也大大拓展。現在不只考文學,還涉及到哲學、歷史、考古、經濟、科學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報道標題有點嚇人,說2019年高考語文,考的都是沒有讀過的,讀過的全都沒有考。這也可以說是部分事實,體現一種改革和變動。考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嘛!如果我們當老師的還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讀書或者少讀書,看來是很難應對改革中的高考的!

但是現在很多老師讀書的狀態不見得好。他們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

有些老師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一些暢銷雜誌,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閱讀”。無聊的自媒體有一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網絡和流行閱讀佔據了。現在從網上獲得資料很容易,所有課文的設計教案都可以從網上得到,似乎不用自己讀書,拼貼拼貼,也能湊乎上課。但這種課是沒有“溫度”的,學生怎麼可能會喜歡?有這麼可能教好語文?

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因此,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園地”,那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面對信息過量現象,要有自覺,讓自己具備一點信息傳媒素養,知道現代信息傳播的規律。對信息時代帶來閱讀方式的一些重大的變化(比如傳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動面對,不是被裹挾。

要培養自己有“定力”,這裡說的“定力”,包括應對和過濾複雜過量信息的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規律、以不變應萬變的眼光,還有平常心。因此,我要特別提到一個詞——“讀書養性”。要營造一個“自己的園地”,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養性,可以練腦,這不僅是能力,也是涵養,是素質,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

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可以接觸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可以讓人在精神氣質上超越庸常的環境。“讀書養性”和讀書的實際目的不矛盾。讀書為考試、為謀生謀職,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實際的,但也要樹立更高的“養性”的目標,讓這個目標把考試、謀職等實際的目標帶起來。

一一這個問題,溫教授談得最多,但沒有新意,還不如提“教師讀書修養”科學些。另外,基本否定網絡閱讀,等於否定最先進工具的應用,這不是背時嗎?有問題,問度娘,多方便啊。

五、老師讀書的三個“圈層”

溫教授圍繞如何讀書,提一些建議,給大家一個參考。首先就是讀書的計劃和書單。讀書總不能抓到什麼是什麼。必須有一定的計劃性,而不能採取網上閱讀的那種姿態,只跟隨潮流、或者完全由著性子來讀。如果沒有計劃,又沒有足夠的毅力,是不可能堅持讀書的。

每位老師的書單不可能都一樣,但建議都能包括三個基本的部分,是套在一起的三個“圈”。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往裡邊的第二個“圈”,第二部分,是與自己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書目。再往裡邊的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專業的書。

當然,這三部分書目之外,還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娛樂的,但不應當是主體,也不必計劃太強,不用專門設定一個“圈”,隨意讀一點,調節一下就可以了。

讓更多的老師成為“讀書種子”,那麼就能用好新教材,切實推進語文教學改革。這是我所期待的。

一一這本來是沒有什麼新意的,但因有“三個圈”和“讀書種子”的形象說法,變得有點“新鮮”了。

一一讓我們謹記馬恩的金句: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謹記哥德的名言: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

結語

溫教授、溫主編在百忙中撥冗參加全國中語會,這是有教育情懷的大家風範!他當北大中文系主任時曾說一一對全國的語文教育問題,北大中文系要有發言權!於是他兼任北大語文研究所所長,錢理群、陳平原、曹文軒、王嶽川,甚至自稱“孔和尚″的,都對語文發言很活躍,風頭蓋過北師大。

我崇拜溫教授,對上面溫文,我點贊大於拍磚。之所以拍磚,也是拋磚引玉一一期待大家的爭鳴和批評指正。


殷勇教育聊齋


這次語文改革屬於閉門造車、屁股決定腦袋的產物。

溫教授對語文學科有研究,但對語文教學不在行,甚至可以說,他根本不瞭解普通中學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盲目擴大閱讀範圍,只會增加學生負擔,擴大城鄉教育差距。看起來美好,結果缺是苦澀。

語文的確重要,但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從小學到高三,12年,孩子們要學習幾十門課程,不算教輔書,光課本加起來就有幾百斤。溫教授,您到底有沒有做過調研,讀書時間從哪來?沒時間讀,就只能投機取巧,現在市面上賣的名著摘要、閱讀題庫,應運而生。這樣真能達到改革目的嗎?

還有古文,小學生連字都沒認幾個,就要做古文閱讀理解,這符合教育規律嗎?沒辦法,只能揠苗助長,超前教學。

高考改革,3+X,數學難度降低,英語可以多次考試,只剩下語文一枝獨秀。不出幾年,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奠定的理工人才基礎就會支離破碎,這與世界科技發展趨勢更是背道而馳。


寶媽隨想


溫教授的初衷是好的,可惜他沒有在一線教過書,他的教學經驗不足以支持他編撰初高中語文教材,他的所謂專治不讀書的觀點是一個偽命題,讀書不見得一定是讀名著,更何況我們劃定的名著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劃定的,符合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嗎?是一個活躍生命的必需嗎?時代自己在定義新的名著,定義新的閱讀形式,看手機看電子書就不是閱讀嗎?現在的學生缺的不是閱讀量,而是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這才是課堂教育的著力點,而不是硬性規定閱讀量,製造什麼狗屁閱讀恐嚇。教育是一門科學,不是誰夾帶的私貨,本著救救孩子的初衷,不要瞎折騰,讓真真在一線教書的人更多參與教材編撰,不要認為教授就是磚家。


蠱楓


溫主編的教材~除了增加了大量的古詩文讓學生背背背~加重孩子的負擔外~無任何創新!越來越倒退!!


用戶1339372754197


哈哈,這個真是好笑,摘抄了一些文章,就是創新,真是搞笑。這個部編版的教材和原來的教材有什麼區別,思路大同小異,還不如一本輔導書好。誒,總體來說沒有逆向思維設計,沒有學生的角度設計,沒有多元學科設計,沒有學案式的設計,沒有考試和學習的結合的設計計,沒有創新性設計,就只是會說讓老師來製作任務,培養學生,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編寫這個教材,還讓老師們來從實踐中告訴你,你想想你是為誰負責呀。對了,他說過所學的教材,不一定會成為考試的內容,你說老師和學生千辛萬苦的用了他的教材,卻沒有考到,你覺得是不是被耍了的感覺呢?


美國教學思路創想


溫老為什麼重古,非常難理解!從小學到高中,層層加碼,古文越來越多,什麼意思??學生要學十幾門課,這古文要懂,還要背,學生員擔有多重,這是編教材者要認真考慮的。要學好語文,不是死肯七文能奏效的,而是適得其反,使學生反感語文,放棄語文。我教了一輩子語文,初高中教材都教過,我覺得語文主要激發學生興趣,多讀丶多寫。讓學生每天向古文進軍,不理解在現代文明的時代,是復古還是要現代文?!認真研讀研讀古文,挖掘我國幾千年傳統優秀文學,是傳承我國文化的需要,但這是高中畢業後報考中文系的大學學子的任務。大學中文系有專門的古典文學,完全可以完成傳承中國幾千年的經典。把大量古文放在小學丶初中丶高中教材實在不能理解。學生負擔太重了,溫老!


陽樂2


我以一個高中生一個小學生的家長身份說:不認同,不認同,不認同!請專家出門考察考察,不要閉門造車!到基層,到學校,看看現在的孩子過的啥日子,看看有孩子的家長過的啥日子,看看現在的老師過的啥1!


開心果81070387


降低中高考難度,提高閱讀興趣,弘揚漢語發展。

才是理智的。否則是瘋子行為!


13890926181


我不看好教材。另外我還有個想法,語文只是學其他學的工具,能足以理解其他學科知識就行了,有必要讓學生改一些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人造病句嗎?有必要咬文嚼字嗎?有必要理解什麼句子含義嗎?鑽那些修辭啥意義?讓背過多的文段和古文,同孔乙己會八種“茴"字的寫法何異?老師被教,學生被學,都勞累苦惱,無趣無奈。語文是不能沒有,但也不能讓學生厭學語文,應讓學生有一種收穫感和成就感,而非試卷故意刁難學生,一篇閱讀文章弄得學生頭昏腦脹。寫作只要文從字順辭能達意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