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育权威温儒敏教授最近在全国中语会上的重要讲话,你认同吗?

罗俊华副教授


一、温儒敏先生在全国中语会换届会议上的讲话截取: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问题是,老师是否能跟上这个“量”,能跟上这个“节奏”?初中阶段光是“名著导读”指定必读的12种,推荐自主选择阅读的24 种。我们初中语文老师读过的有多少?恐怕不会乐观,有些老师连其中一半也未见得读过。高中语文新教材改动很大,对读书的要求非常高。特别到了高二,实施“专题研习”型的教学,一个专题,三五篇课文,要学生顺藤摸瓜,找出很多相关的资料来读,涉及许多相关知识,老师就必须具备比学生宽广得多的知识面,要读很多书,才能应对一个“研习”单元。我们有些老师读书的确太少,现在新教材要求学生读,老师也一定得自己先读。这是“倒逼”我们去读书。靠以前那点的“库存”,看来是不行了。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有点吓人,说2019年高考语文,考的都是没有读过的,读过的全都没有考。这也可以说是部分事实,体现一种改革和变动。考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嘛!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读书或者少读书,看来是很难应对改革中的高考的!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读书的状态不见得好。他们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明后天要上课了,今天赶紧找有关材料来读。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读书、个性化的读书了。有些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


从上面三段话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温教授的讲话主要是针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而说的。诚然,随着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语文改革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温教授在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语文教育大会也曾说过,“无论怎么改革,对于语文来说,还是离不开读书。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培养读书兴趣。”中小学语文教育要以“读书为要”,逐步提升教师及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话没有毛病,语文改革是势在必行。

但是,专家们,教授们,你们也是知道的,现在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是有多累?你们应该也知道,老师们经常疲惫于应付各种业绩考核,还有评职称,还有备课,批改作业,还有问题学生等,一整天的时间都在处理这些事情,哪有时间专心去阅读?改革是来了,老师们是知道要扩充孩子们的知识的,他们也很想去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可是,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允许啊!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走,各类考核考核不能不顾,始终要维持生计啊!也只能慢慢在摸索中提升,给孩子们增加作业量,增加阅读时间,添加各类题型,而孩子们每天晚上为了应付这些作业连睡觉的时间都减少了,主要问题是,根本不知道这些作业的含金量有多少……正在长身体、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一个晚上只能睡7,8个小时,被作业折磨到眼睛都睁不开的孩子,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老师的教育付出能见效吗?我说,难!这不就是恶性循环吗?

另外,老师也有家庭,老师也有孩子,他们在家里和我们作为家长的是一样的,只是一名普通家长,经过一天的疲惫工作,甚至有时还要加夜班,那何来的时间来陪孩子读书,共同成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老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问题还是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二、温儒敏先生在全国中语会换届会议上的讲话截取: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今晚,我刚好收到了学校的一个通知,开展“书香校园”课外阅读特色活动,学校是紧跟随着温教授的步伐在走了。如:成立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规范图书借阅、完善班级图书角、善用阅读课,保证阅读时间、落实古诗文背诵指标(学生和老师一起背诵古诗文,终于这里可以让温教授打脸了)、落实“读书节”系列活动(班级读书交流会、朗读者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亲子阅读、读书之星评比、书香家庭评比)等等。学校带领着老师一起行动起来,相信有恒心,家校携手合作,共同努力,这个S胡同还是能找到出路的。改变不了就去适应大环境,只能这样了,作为家长,的确是很心累,辛苦,但,我是非常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工作的。


写文字的妈咪


对统编语文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教授的最新5点建议的点赞与拍砖

2019年10月18日,温儒敏教授在第十届全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上发表讲话,就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和语文教师业务提升问题提了五点建议。

但个别观点我“英勇″拍砖,欢迎争鸣,批评指正。

一、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

一一全国的政治、军队、经济、文化体制等庞大的国家机器,都在运转着改革,并且富有成效。一本小小的语文课本,早就该大刀阔斧改革了!

二、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其实,课标中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上位”的要求,似乎比较原则,备课时也应当特别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

一一语文专家、语文教师这些“科盲”们早就应该向科学家学习系统论和统筹方法。君不见,好几位精通系统科学的航天少帅都当了省(市)长一一浙江省长、广东省长、湖南省长、重庆市长、黑龙江书记等等,大家去查查他们的履历吧,就知道中央的英明!

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重在“目标管理”

这是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温儒敏说他的理解一一“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不必搞得太复杂,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

一一这里,我点赞的是“目标管理”!这是向经济管理学学来的。

一一这里,我要拍砖:“整本书阅读”,这是老而又老的读书方法,既无新意,又不科学,还不如提“读原著”。《学习强国》网提“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多好一一这是社科界在将我们语文学界一军!难道语文学界专家都这么缺乏逻辑思维?

四、语文老师要“读书养性”

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

再说说高考,也正在“倒逼”我们老师读书。

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有点吓人,说2019年高考语文,考的都是没有读过的,读过的全都没有考。这也可以说是部分事实,体现一种改革和变动。考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嘛!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读书或者少读书,看来是很难应对改革中的高考的!

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读书的状态不见得好。他们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明后天要上课了,今天赶紧找有关材料来读。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读书、个性化的读书了。

有些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无聊的自媒体有一种“魔力”,捆绑住很多老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网络和流行阅读占据了。现在从网上获得资料很容易,所有课文的设计教案都可以从网上得到,似乎不用自己读书,拼贴拼贴,也能凑乎上课。但这种课是没有“温度”的,学生怎么可能会喜欢?有这么可能教好语文?

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园地”,那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面对信息过量现象,要有自觉,让自己具备一点信息传媒素养,知道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对信息时代带来阅读方式的一些重大的变化(比如传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动面对,不是被裹挟。

要培养自己有“定力”,这里说的“定力”,包括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规律、以不变应万变的眼光,还有平常心。因此,我要特别提到一个词——“读书养性”。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读书养性”和读书的实际目的不矛盾。读书为考试、为谋生谋职,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实际的,但也要树立更高的“养性”的目标,让这个目标把考试、谋职等实际的目标带起来。

一一这个问题,温教授谈得最多,但没有新意,还不如提“教师读书修养”科学些。另外,基本否定网络阅读,等于否定最先进工具的应用,这不是背时吗?有问题,问度娘,多方便啊。

五、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

温教授围绕如何读书,提一些建议,给大家一个参考。首先就是读书的计划和书单。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而不能采取网上阅读的那种姿态,只跟随潮流、或者完全由着性子来读。如果没有计划,又没有足够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读书的。

每位老师的书单不可能都一样,但建议都能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是套在一起的三个“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往里边的第二个“圈”,第二部分,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书目。再往里边的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专业的书。

当然,这三部分书目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娱乐的,但不应当是主体,也不必计划太强,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圈”,随意读一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让更多的老师成为“读书种子”,那么就能用好新教材,切实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这是我所期待的。

一一这本来是没有什么新意的,但因有“三个圈”和“读书种子”的形象说法,变得有点“新鲜”了。

一一让我们谨记马恩的金句: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谨记哥德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结语

温教授、温主编在百忙中拨冗参加全国中语会,这是有教育情怀的大家风范!他当北大中文系主任时曾说一一对全国的语文教育问题,北大中文系要有发言权!于是他兼任北大语文研究所所长,钱理群、陈平原、曹文轩、王岳川,甚至自称“孔和尚″的,都对语文发言很活跃,风头盖过北师大。

我崇拜温教授,对上面温文,我点赞大于拍砖。之所以拍砖,也是抛砖引玉一一期待大家的争鸣和批评指正。


殷勇教育聊斋


这次语文改革属于闭门造车、屁股决定脑袋的产物。

温教授对语文学科有研究,但对语文教学不在行,甚至可以说,他根本不了解普通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大阅读范围,只会增加学生负担,扩大城乡教育差距。看起来美好,结果缺是苦涩。

语文的确重要,但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从小学到高三,12年,孩子们要学习几十门课程,不算教辅书,光课本加起来就有几百斤。温教授,您到底有没有做过调研,读书时间从哪来?没时间读,就只能投机取巧,现在市面上卖的名著摘要、阅读题库,应运而生。这样真能达到改革目的吗?

还有古文,小学生连字都没认几个,就要做古文阅读理解,这符合教育规律吗?没办法,只能揠苗助长,超前教学。

高考改革,3+X,数学难度降低,英语可以多次考试,只剩下语文一枝独秀。不出几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奠定的理工人才基础就会支离破碎,这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宝妈随想


温教授的初衷是好的,可惜他没有在一线教过书,他的教学经验不足以支持他编撰初高中语文教材,他的所谓专治不读书的观点是一个伪命题,读书不见得一定是读名著,更何况我们划定的名著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划定的,符合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吗?是一个活跃生命的必需吗?时代自己在定义新的名著,定义新的阅读形式,看手机看电子书就不是阅读吗?现在的学生缺的不是阅读量,而是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才是课堂教育的着力点,而不是硬性规定阅读量,制造什么狗屁阅读恐吓。教育是一门科学,不是谁夹带的私货,本着救救孩子的初衷,不要瞎折腾,让真真在一线教书的人更多参与教材编撰,不要认为教授就是砖家。


蛊枫


温主编的教材~除了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让学生背背背~加重孩子的负担外~无任何创新!越来越倒退!!


用户1339372754197


哈哈,这个真是好笑,摘抄了一些文章,就是创新,真是搞笑。这个部编版的教材和原来的教材有什么区别,思路大同小异,还不如一本辅导书好。诶,总体来说没有逆向思维设计,没有学生的角度设计,没有多元学科设计,没有学案式的设计,没有考试和学习的结合的设计计,没有创新性设计,就只是会说让老师来制作任务,培养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编写这个教材,还让老师们来从实践中告诉你,你想想你是为谁负责呀。对了,他说过所学的教材,不一定会成为考试的内容,你说老师和学生千辛万苦的用了他的教材,却没有考到,你觉得是不是被耍了的感觉呢?


美国教学思路创想


温老为什么重古,非常难理解!从小学到高中,层层加码,古文越来越多,什么意思??学生要学十几门课,这古文要懂,还要背,学生员担有多重,这是编教材者要认真考虑的。要学好语文,不是死肯七文能奏效的,而是适得其反,使学生反感语文,放弃语文。我教了一辈子语文,初高中教材都教过,我觉得语文主要激发学生兴趣,多读丶多写。让学生每天向古文进军,不理解在现代文明的时代,是复古还是要现代文?!认真研读研读古文,挖掘我国几千年传统优秀文学,是传承我国文化的需要,但这是高中毕业后报考中文系的大学学子的任务。大学中文系有专门的古典文学,完全可以完成传承中国几千年的经典。把大量古文放在小学丶初中丶高中教材实在不能理解。学生负担太重了,温老!


阳乐2


我以一个高中生一个小学生的家长身份说:不认同,不认同,不认同!请专家出门考察考察,不要闭门造车!到基层,到学校,看看现在的孩子过的啥日子,看看有孩子的家长过的啥日子,看看现在的老师过的啥1!


开心果81070387


降低中高考难度,提高阅读兴趣,弘扬汉语发展。

才是理智的。否则是疯子行为!


13890926181


我不看好教材。另外我还有个想法,语文只是学其他学的工具,能足以理解其他学科知识就行了,有必要让学生改一些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人造病句吗?有必要咬文嚼字吗?有必要理解什么句子含义吗?钻那些修辞啥意义?让背过多的文段和古文,同孔乙己会八种“茴"字的写法何异?老师被教,学生被学,都劳累苦恼,无趣无奈。语文是不能没有,但也不能让学生厌学语文,应让学生有一种收获感和成就感,而非试卷故意刁难学生,一篇阅读文章弄得学生头昏脑胀。写作只要文从字顺辞能达意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