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洞調研的第三天,原來有這麼多的歷史遺蹟

來到施洞鎮的第三天,算是對這裡有個大概的瞭解了,熟悉了路,熟悉了環境,也熟悉了這裡的生活,這也是每天走街串巷的回報。來到黔東南,別的都好,就是這天氣實在是很不適應,真的太熱了(因為我之前都在貴陽,貴陽的平均溫度是要比黔東南的要低個好幾度)。不過熱歸熱,該去做的事情還是要做,哪怕是頂著烈日,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發現這個地方新奇的東西,發現那些有著民族特色的文化。

得益於清水江的交通優勢,施洞鎮古時候的水運還是很方便的,因此古時候很多人就依靠著清水江做起了生意,也由此施洞鎮有很多有錢人在這個地方修了“豪宅”,如今,這些還保存的比較好的“豪宅”都成了歷史古蹟。經過一番探尋,我們在施洞鎮裡還是發現了好些的保存比較好的歷史古蹟。這裡我就按我的發現順序來分別說一下。

第一個是楊家窨子屋,根據當地的一位老師介紹,這是一處民國時期修建的大院,是由從外面來清水江做生意的人在此修建,在2011年被立為黔東南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是從大院的側門進入其中,看著院牆上那些斑駁的雨水侵染痕跡和有些殘破的磚頭,就可以看出一些歲月的痕跡。來到大院裡面,發現現在還有一戶人家住在這裡,突然感覺有些詫異,畢竟這裡比起現在的許多建築還是很破舊的,不知這戶人家是不是為了看護這個院落才住在裡面的,如果是的話,可謂是一種為保護歷史古蹟願意犧牲自身利益的大無畏精神,可嘆可贊。整個院子的佈局比較大,從規模來說可以看出它主人的豪氣,只是現在裡面的一些木牆被破壞了,整個屋子結構因為年久失修也變得比較不穩固,如果再不對其修復和保護的話,可能再過十幾年或是更短的時間這個院落中的建築就可能會不復存在了。

在施洞調研的第三天,原來有這麼多的歷史遺蹟

楊家窨子屋

第二個發現的是,這也是一個州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也掛了“臺江縣苗族節慶展覽館”的牌子,從大門來看,此處遺蹟應該保護得比較好,大門右邊的牆上寫有張伯修的生平簡介和張卓的生平簡介。由於此行不得進入其中,所以就附一段張伯修故居的官方簡介:

張伯修公館 亦稱陸軍中將府,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一軍軍長張卓,以及其兄孫中山的秘書、楊州縣縣長張伯修故居。

1935年初,張伯修棄職還鄉寓居蘇公館,當年上半年紅軍長征過施洞,同年下半年張伯修開始修建公館,1937年8月(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七日)竣工。舉行隆重的竣工典禮時,張伯修向老百姓拋丟五百斤糯米粑,每個粑包有50個銅錢。會館佔地面積約840平方米,建築面積234平方米,系由封火山牆、花園、住宅樓、廂房、廚房組成的封閉式院落。大門面對清水江,進入大門後是花園,花園有花街走道。花園右側是消防池,花街往右前方是住宅樓,為二樓三開間瓦頂木質結構建築物,一樓中間的堂屋上方掛有蔣中正親筆御題的“艱苦卓絕”牌匾(今已遺失)一塊,走廊上下雕龍刻鳳。住宅樓門前兩側有兩棵大槐樹,70年已被洪水衝倒。花園右側是一排廂房,花園後右面是廚樓,樓內有一條青石梯盤旋而上。公館大門系由青石砌成的八字門,門上方掛有“希仲堂界”字樣大橫匾,大門上方掛有兩個寫“中將府”字樣的大燈籠。門右側圍牆上寫有八個圓形白底黑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大門左側有一便門,供平日家人出入之用,只有迎接官方人士和有識之士時方開啟大門。土改後,公館為施洞區公所、派出所、法庭辦公及住宿樓。

公館因歷史原因,大部分已被拆散和佔用。現存的住宅樓因長年用於辦公及職工住宿,沒有得到妥善管理和保護,自今已破爛不堪。2003年,公館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張卓之子張建隆出資、組織維修堂屋,掛伯修和張卓頭像和字畫,並立簡介青石碑。張伯修一家是施洞有名的官宦人家,至今施洞仍有“張家的鼎子”之說。

在施洞調研的第三天,原來有這麼多的歷史遺蹟

張伯修故居

第三處遇到的是“兩湖會館”,此處遺址想來是與我比較有緣的,就在前一天,我走在寬敞的大街上,無意間發現街邊的一條狹窄小路中有一處比較有趣的建築,小路很安靜,跟大街上熱鬧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不過當時一心想趕集,於是便沒有過去探索,今天想起這處有意思的地方,就特意去看了看,果然是有所收穫的。走到兩湖會館的大門前,立馬被它的建築樣式與其上的浮雕圖案所吸引,大門處的浮雕圖案有財神、八仙、和各種小型的人物場景,還有獅子、老虎、飛龍、鳳凰等神獸,顏色鮮豔、造型精美。可惜的是這處遺蹟同樣大門緊鎖,不得入內。

在施洞調研的第三天,原來有這麼多的歷史遺蹟

以上這三個地方雖然只是從2006年開始才陸續被列為州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他們是見證施洞當地歷史發展的重要遺址,也是研究清水江流域經濟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遺址,不管從歷史研究還是今後的經濟開發來說,這些遺址都是當地一個不可忽視的物質文化遺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