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朝的皇帝大多平庸,明朝卻能存在近三百年?

卿說江湖


明朝的皇帝平庸嗎?不,明朝享國276年,共有16位皇帝,這十六位皇帝,個個都堪稱一代風流,談治國,有父子兩代共同創造的“仁宣之治”,有一生只愛一人的孝宗皇帝建立的“弘治中興”,談馭臣之術,世宗,神宗都是職場BoSS管理公司職員的老手,明朝的皇帝沒有最差的也沒有最好的,整體水平在中國曆朝歷代,不說多好,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肯定沒有你說的那麼平庸。



讓我簡單的舉些例子,成祖朝,太子朱高熾因有肥胖症和腿疾,並不受成祖喜歡,相反與他性格極類,跟隨他北京起兵打入南京立下汗馬功勞的次子漢王朱高熙更加偏愛,隱有廢立之意,因此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並不穩固,仁孝寬厚的朱高熾原來就深得朝臣的擁戴,但成祖總覺得太子過於柔弱,不能控制大局,駕馭臣下,猶豫不決間,一日招大學士解縉入宮問及此事,解縉是何等聰明人,想想這是皇帝家事我怎好亂說話,可是成祖既然問了又不說個一兩句又不行,真是機智如解縉,他最後就憑三個字就打消了成祖的念頭,哪三個字?乃“好聖孫”也。

這個“好聖孫”就是在明朝歷史上評價極高的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成祖生前最愛這個皇長孫,連出徵漠北都要帶著他,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後,第二年漢王朱高熙,趙王朱高遂就聯合起來造侄兒的反了,結果是年輕的宣宗皇帝毫不怯鎮,展現出了一代雄主該有的霸氣,果決,將失敗的叔叔漢王朱高熙置於銅缸之內活活烤死。


再如,明朝的宦官之禍雖不如唐朝卻遠勝於兩宋元朝,明朝歷史上有五大知名的大太監:王振,劉瑾,汪直,曹吉祥和魏宗賢,這些太監或是西廠提督,或是身兼司裡監秉筆太監或掌印太監,在內朝是位高權重,在外廷權勢不遜內閣大員,這些太監和皇帝關係親密,深得皇帝的信任與恩寵,因此得以憑著皇帝的包庇為所欲為,干預朝政大興詔獄,都說壞事做絕是有報應的,明朝皇帝可不是唐朝皇帝,下面的太監怎麼胡來皇帝可是眼睛敞亮的,結果呢,這五個大太監沒有一個好死的:王振在土木堡之變被英宗內位將軍殺死,曹吉祥想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太監皇帝”結果政變還沒開始就被剁成了肉泥,深得武宗信任的大太監劉瑾最後因為壞事幹絕失去武宗的信任,結果被無數朝臣彈劾後一道聖旨被處以凌遲極刑,剮了3000多刀才死去,明朝末年超級大太監,人稱九千歲的魏宗賢,最後是在前往中都鳳陽守靈途中賜自盡的,有時候想想在明朝當有頭有臉的太監簡直是提著腦袋做事,稍一不小心腦袋就沒了,皇帝聰明,可不是隨隨便便讓你一眼就看透的,愛玩的如武宗朱厚照,最後還把寧王朱宸濠當成猴子一樣耍了打了罵了,所以說明朝的皇帝哪來的傻缺,個個都賊精的狠啊。



世宗皇帝熱衷方術,結果三十年沒怎麼上朝,嚴嵩嚴世藩父子操縱內閣把持朝政,世宗是看在眼裡沒有明說,東南倭亂世宗力排眾議起用胡宗憲,對待嚴嵩世宗是讓其“告老還鄉”對待作惡多端的嚴世藩世宗指示內閣要嚴懲不貸,看視什麼都不管的世宗其實心裡跟個明鏡視的。

孝宗皇帝一生只愛孝康皇后張氏一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踐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其與張皇后的忠貞愛情為後世所傳頌。

如此說來你們還覺得明朝皇帝個個都平庸嗎?


大國布衣


原來寫過,今天繼續說說:

首先是明朝的開創了新的政府機構——內閣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權利都集中於皇帝一人手中,但是全國需要處理的政務實在太多,明太祖朱元璋雖然盡心盡責,但是長久以往也難以承受,於是朱元璋設置了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人擔任,授予其正五品,實際上就是協助皇帝的秘書機構。這編是內閣的雛形。


首輔張居正

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雖有其父親一樣的雄才偉略,但是常年的御駕親征讓他不得不需要有人幫他處理一大堆待處理的國家事務,於是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與政務,內閣正式形成!

但是“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這就是說內閣其實沒有實際的權力,權力還把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內閣

但是到了中期,皇帝就慢慢的把權力交與了內閣,全國大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票擬,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部校對執行。

中後期皇帝基本就很少再過問內閣,國家事務基本全由內閣處理,而批紅又司禮監代之,而皇帝也漸漸的退居幕後。

很多明粉說明朝的內閣制類似於英國內閣,的確,二者之間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

明朝閣員和英國閣員雖然名義上都是由皇帝來任命的,但是其皇帝的任命只不過是一種形式,明朝內閣成員實際上是由“廷推”產生,朝廷根據官員的資歷來確定閣員,皇帝雖有否決權但實際上很少使用。

到了後期明朝內閣與英國內閣,都對皇權起到了制約作用,明朝內閣早期確立的票擬製度,和中期司禮監的批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權力,皇帝漸漸退居幕後,依靠錦衣衛,東西廠來與強大的文官集團抗衡。等到天啟、崇禎年間,首輔寫好的票擬,皇帝基本不會去更改已經成為了習慣。

英國議會頒佈的《權利法案》同樣也對君權不斷的加以限制,英國國王原本有召開內閣會議的權利,結果因為個人原因,導致財政大臣沃波爾上臺,掌握了內閣大權,英國國王完全被架空!我相信明朝經過發展,一定也會實現!

明朝的內閣制,讓皇帝辦公更加的輕鬆,也讓皇帝擁有更多的娛樂時間,皇帝再昏庸,自要不去幹預內閣處理事情,基本對國家是沒有危害的,這種系統化的操作流程,讓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國家依然平穩發展,並在後期先後取得平倭,平叛的三大徵勝利!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可以說明朝的皇帝是最幸福,最輕鬆的!中國許多皇帝玩物喪志,喪國,如: 南唐後主李煜,精通書畫和鑑賞,結果亡國,成為宋朝的俘虜。書畫皇帝宋徽宗趙佶,結果這位獨創瘦金體的書法皇帝成為了金國人的俘虜,北宋因此滅亡!

讓我們看看明朝皇帝,嘉靖皇帝愛好煉丹。正德皇帝愛好給自己封官,喜歡帶兵打仗,甚至在宮廷裡做生意。熹宗皇帝愛好做木匠,而且其做的木工在當時就已經價值千百兩白銀。先不說是不是滿清篡改臆造的,明朝皇帝可惡的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到極致,結果國家依然沒有滅亡,而是正常發展。



胡惟庸被廢,明清無宰相

可以說明朝的皇帝已經到了多餘的地步,一個內閣就足以撐起明朝的江山!可見明朝內閣制的先進之處。

百官有更多討論說話的權力,皇帝玩樂並不代表放手不管,而且在利用宦官,錦衣衛去牽制,讓雙方權力達到平衡!要知道明朝官員直接的黨爭十分嚴重,有時候皇帝也難以干預,這時候錦衣衛,東西廠就起到了彈壓的作用!


Ant一Hunter


平庸?什麼是平庸?沒有太大作為?那什麼又是大作為?

其實我們很多的觀點都會收到後人史書,傳記,影視劇的影響,所以有些皇帝不有名但有才,有些則是名過其實了。

比如大家都知道漢武帝,誰知道漢宣帝?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誰知道明孝宗朱佑樘?明朝嘉靖皇帝天天煉丹,不理朝政,導致嚴嵩貪汙攬權,但嘉靖其實是非常聰明的皇帝。

一個皇帝的作為受當時的環境是很大的。乾隆自誇有十全武功,但是呢他其實不過是個自傲的富家子弟,不算昏庸,延續了父輩祖輩的家產而已,要是乾隆是個末代皇帝,他估計就湮沒在歷史長河裡成為大家所說的平庸的皇帝了。反觀光緒,雖然已是清末,但是他積極改革,學西方,廢除貴族利益,雖然最後失敗,但是你能說他是平庸的人麼?

歷史上不出名的皇帝不一定是平庸的皇帝,好皇帝也不見的是好人 。

現在一一說下明各代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起於草莽,後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奪得天下隨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把蒙古人趕回沙漠,收復了自五代十國就落入外族的燕雲十八州。重新建立一個大一統的萬邦來朝的國家。他的功績和劉邦比,差不到哪去,才能上比劉邦強的多,劉邦只是會用人,治國靠蕭何打仗靠韓信。但是朱元璋不一樣,朱元璋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傑出的將領。但是劉邦諡號是高成為漢高祖,朱元璋只是明太祖,為啥呢,因為朱元璋這人太過嚴苛,刑法太重,貪汙三十文就要死很慘,動不動就活人撥皮。另外,朱元璋殺了很多功臣,本身這也沒什麼,畢竟為了穩固統治,那些功高蓋主的免不了厄運,劉邦不也清理了一堆功臣麼?但是朱元璋在位的明初三大案胡淮庸案,空印案,藍玉案殺人太多,每個案件都牽扯幾萬人,這就有點嗜殺了,因此後世的評價自然低一點,但是朱元璋絕對是個能幹的皇帝。

接下來建文帝朱允炆,他如果生在太平年代,估計就是建文盛世了,但是偏偏碰上朱棣造反,而且偏偏爺爺朱元璋還把能打仗的功臣幾乎殺光了。再加上朱允炆非常仁慈,他曾下令平叛時勿傷我的叔叔,,這就導致後來朱棣帶頭衝鋒陷陣還沒死。最後朱棣能直搗黃龍從北京打到南京,不是因為勢如破竹,而是他採取了閃電突擊戰,造反不是要征服天下,打下首都即可,所以他繞過了山東直奔南京,山東守將反應過來時已經追趕不及了。如果沒有朱棣,朱允炆這樣的善人,加上身邊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文臣輔佐,應該也能有一個太平盛世。

接下來朱棣,這個人能打仗,從小跟著表哥李文忠在軍營里長大,所以朱棣同樣是個優秀的將領,後來五次西征還御駕親征,修永樂大典,被後世成為成祖,應該是唯一一個非開國皇帝而稱祖的了。但是朱棣並不是一個好人,造反殺了侄子,而且將一干大臣全部誅殺,歪曲歷史,掩蓋自己造反的事實。他在位前期正是明朝初期,國力正在上升,後期窮兵黷武,民生凋敝。一個皇帝到底怎麼樣算是明君?四處出兵打得萬國臣服?還是休養生息,讓百姓富足?如果我選,我選後者。何況朱棣後面幾次西征純屬沒事找事型,人家蒙古人都躲老遠了,還要去打。。。

接下來是仁宗朱高枳,他是個瘸腳的胖子,也是個憨厚的好人,繼位後就為朱棣冤殺的人平叛,這在很難得的,朱高枳寧願自己揹著不孝的罵名,在父親的年號裡,為無辜的人平反,承認父親的錯誤。朱高枳是個好人,只是好人不長命,才半年就死了,因為他心善,廟號仁宗。

接下來是他兒子宣宗朱瞻基,他和他父親兩人前後在位十年,這十年修養生息輕徭薄賦,使得百姓富足。後世稱為“仁宣之治”可以媲美漢代的文景之治。

在後面就是明英宗朱祁鎮,雖為英宗但是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的一生分為兩段,土木堡之變前,他是個年輕的躊躇滿志的皇帝,土木堡之後,他就變了人,只安心做他的皇帝,他只能算箇中庸的皇帝。

接下來明代宗朱祁鈺,朱祁鎮被蒙古人抓走後,他繼位,力挽狂瀾守住北京城,但是當了八年就死了,哥哥朱祁鎮復位。他的一生沒怎麼得到重視,所有人都把他當做一個臨時工來看待,但是他這個臨時工確確實實帶領大臣們守住了國門。

接下來是成化皇帝朱見深,他呢幼年不幸,因為父親朱祁鎮被蒙古抓走了,自己也從太子被廢為沂王,而且還要時時刻刻擔心叔叔朱祁鈺派人毒死他,而他身邊只有一個宮女照顧他,而這個宮女也就後來成為他的貴妃,萬貴妃,儘管這個宮女比他大十幾歲,但是朱見深一直寵愛萬貴妃,畢竟一起經歷過生死吧,朱見深也是一個比較文弱的皇帝,也沒什麼治國之才,他在位年間朝廷綱紀混亂,不少奸臣小人上位。還出了西廠(龍門客棧裡面的西廠就是這個),從此西廠東廠兩個互相爭鬥,又迫害百姓官員。但是我覺得朱見深還是一個老實人,從他一生只愛萬貴妃就可以看出,他和他爹一樣都曾心靈受到巨大創傷留下陰影,最終平平庸庸度過一生。

接下來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了,他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個人。他不僅是個好皇帝還是個能幹的皇帝,而且是個好人。他是個近乎完美的人。他的母親是從西南的一個造反部落收回來的奴,在宮中庫房當差。一次偶然,被朱見深臨幸。當時宮中萬貴妃仗著自己得寵,因為自己生不出孩子,所以眼裡容不得其他妃子懷龍子,一直被她暗中迫害,導致朱見深一直沒有孩子。當她知道朱佑樘降臨時,她立即派人去殺了孩子,結果派去的人看見娘倆可憐,謊報說已經除掉孩子,之後的幾年裡,朱佑樘就在萬貴妃的眼皮底下偷偷長大了,吃著百家飯,各宮宮女太監都給他送吃的照顧他,並且都保守這這個密碼,不讓萬貴妃知道。每當想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我都很感動。一群生活在皇城裡的底層人,他們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小人嘴臉明爭暗鬥。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善他們都是一群非常善良的人,冒著殺頭的風險照看著這個尚未認可的小皇子。後來的某一天,朱見深看著自己日漸老去,嘆息了一聲,身邊的太監張敏,終於下定決心,跪下告訴皇上已有皇子。他也明白他這一說,自己也就是將死之人了,但他還是說了,因為他也是個大好人。之後,朱佑樘就被接走冊封太子,而朱佑樘母親和張敏隨後被殺害了。朱佑樘就是再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也許他從小受人感染,他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皇帝,哪怕是對萬氏一族,儘管萬貴妃一族迫害自己和母親,但是當他當上皇帝后,他還是選擇了寬恕。他在位期間勤於政務,把大明江山挽救了回來,中興明朝。後人有評價將明孝宗和漢文帝,宋仁宗相提並論。只是好人不長命,朱佑樘長期勤於政務,導致英年早逝。

接下來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了,他是個玩皇帝,說他是昏君確實是,因為他在位,不怎麼理朝政,朝政全靠內閣撐著,但是說到底他其實就是一個貪玩的小孩子。他喜歡打仗,所以他曾自己就偷偷溜出去跑到邊關,想出去溜達,但是邊關守將抗命不許他出去,他雖然貪玩但也明事理,知道這些都是忠臣為他好。他也被後人稱為一個荒唐的皇帝,但是他其實就是不想呆宮裡,天天想著出去玩,還給自己封官,當將軍。他玩到死也沒留下皇子。(他在位期間王守仁平定寧王造反,唐伯虎也是那個時代的,還曾被寧王找過去當幕僚)

接下來就是嘉靖了,嘉靖他天天煉丹不上朝,但是他不上朝不代表不關心朝政,相反,他是個很聰明的人,即使天天煉丹,但是朝廷格局他都看在眼裡,於是他在各個權臣間制衡。他在位雖然不怎麼上朝,但是有內閣辦事,大明江山還穩得住

接下來的皇帝明穆宗朱垕,這個皇帝也沒幾年就當了6年,大部分時間都活在父親的陰影裡,畢竟嘉靖40年,但他在位的6年先後任用徐階,高拱,張居正為內閣首輔,使得嘉靖之後有了點新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然後就是萬曆皇帝了,萬曆皇帝前期有張居正輔佐,勵精圖治,大明國力得到恢復,人民生活也有提高,而中間萬曆突然大變,不在勵精圖治,天天躲在深宮中,不再上朝,黨爭嚴重。這至今還是明朝的疑案之一。但是由於內閣,所有政務都有人處理。

之後就是朱常洛,當了一個月皇帝,沉醉於酒色,縱慾淫樂,然後也沒啥說的了,畢竟才一個月就死了。

接下來明熹宗朱由校,當了七年皇帝,期間魏忠賢專權,閹黨迫害東林黨人,迫害封疆大臣,導致遼東局勢緊張。

最後一個就是明思宗朱由檢了,他是一個非常有為的皇帝,先是剷除閹黨,整頓綱紀,之後六下罪己詔,但他又生性多疑,大明江山又是內憂外患江河日下。最終煤山自縊。只能說他生錯了年代,或者說是天要亡大明,他繼位時,接手的是個燙手山芋,一方有後金崛起,一方面民生凋敝,還沒得到改善,又爆發大規模旱災,導致民怨四起,爆發大規模起義。他雖是明朝作為統一政權的最後皇帝,但是卻不是平庸之輩,只能說大明江山積病已久,已無力迴天了。

縱觀上述皇帝,你會發現明朝沒有特別出名的昏君,另外明朝中後期內閣的權力非常大了,都有了封駁權,能夠駁回皇帝的決議,所以,明代的皇帝大都被弱化了帝權。其間有好皇帝,有好人,有厲害的皇帝。皇帝身為皇帝,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他有時候沒辦法兼顧好人好皇帝,同時又大有作為。所以平庸之論不能只看政績,還要看他的環境,有些人繼位就是錦繡江山,再怎麼樣也不會差,有些人繼位接手的卻是滿目瘡痍。

另外明代被後世清代歪曲了很多事實,被清代出於統治需求,刻意的醜化歪曲,這樣影響了明代在民眾的心裡的印象。


LOL賽事狗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明朝之所以能延續近三百年,主要是君臣相得益彰,並且從朱元璋朱棣傳下來的一套內閣制度,保證了明朝只要皇帝或是大臣其中只要有一方不胡鬧,不玩命的敗家,朝廷就能正常運轉下來。

首先呢,說明朝皇帝大多平庸是不對的,明朝十六帝,雖然說大多數都是奇葩,但是說他們大多數不會治國,平庸無能確實是不對的。只不過明朝皇帝大多有一些特殊的癖好,而且明朝的大臣由於明初朱元璋設定的政策,個個都已千古留名為己任,皇帝稍有不對就會死諫,所以開創功績堪比文景的 仁宣之治的朱瞻基由於愛鬥蛐蛐,最後竟榮獲蛐蛐皇帝的“美稱”

其次呢,明朝皇帝之所以多奇葩,確實是由於明朝的內閣制度,讓皇帝很多時候都處於一個多餘的位置,像明朝初年的三楊內閣,可以說只要皇上你別搗亂,安心玩你的,國家就不會出問題,你需要的只是有眼力,可以找出足以勝任的人就夠了,所以只要明朝只要不是連續倆代皇帝都不會識人,基本上不出意外的話就不會有覆滅的危險。而明朝末年恰恰就遇到了這種情況,天啟帝沉迷於木工活,根本就沒時間去找人給弟弟用,崇禎帝又是一個自負無比的人,事必躬親,就是不會看人,結果明朝就滅亡了!


歷史風雲小胖子


首先不知道你這個結論從哪得到的,明朝被黑的還不夠嗎?歷史上每個朝代除了開國皇帝和少有的中興之主,大都很平庸,為什麼單單拿出明朝來評論,漢唐清朝中後期哪個皇帝不平庸。

其次,明朝是最有可能實現君主立憲制的朝代,皇權受到內閣的極大限制,甚至當朱祁鎮被俘,朝廷立馬另立一個皇帝,但是皇帝依然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可以輕易的處死任何一個手掌大權的人,例如魏忠賢。

非常反對一些學者黑明朝歷史,說什麼政治黑暗,朝綱腐敗,試問哪個朝代沒有?其實嘉靖和萬曆皇帝相當牛逼,幾十年不上朝但依然大權在握,皇帝不上朝就是因為言官們太牛逼了,整天罵街,皇帝都敢說,你可以殺掉一個,但不能殺掉所有。

漢唐盛世何其強大,卻依然免不了納貢和親,卻還美其名曰為了國家,還不是自己不夠強大,打不過人家。為什麼明朝276年就沒有?

崇禎臨死前說,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試問哪個朝代的亡國之君有如此的骨氣,他或許沒有扶大廈於將傾的能力,或許又剛愎自用,但這相比那些被別人操縱的傀儡皇帝漢獻帝,光緒帝,敵人一打跑的比誰都快的皇帝宋高宗,認賊作父打擊內部異己的皇帝石敬瑭,溥儀等這些人相比,明朝皇帝不愧是正統的真龍天子,保留每個華夏男兒都應堅守的骨氣和尊嚴。


第三十八集團軍軍長


我個人認為明朝是封建歷史上比較受人尊敬的王朝,當然過度的明吹還是不要了,什麼天子守國門,崇禎守社稷啥的就不要說了。中國人比較喜歡繼承,喜歡傳承上一輩的東西,遵祖訓,所以,才會一代不如一代。如果後世君王沒有進行改變,那麼就像是倒形的金字塔,一代比一代底子薄。

這就要看封建王朝的開國統治者給子孫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政治遺產,周天子分封制,結果是群雄割據,劉邦吸取秦朝的教訓,實行郡縣並行的地方政策,結果也差點覆滅國家。

朱元璋的高明之處在於以貧窮的身份出身,卻能不斷學習歷史知識,廣泛的吸取了歷朝歷代的政治得失與經驗教訓。漢朝的滅亡是外戚與宦官專政,所以,朱元璋就定下規矩,取媳婦取貧民百姓,漂亮活好就行(這大概是皇帝好色的來源吧,凡事有利弊都有),反正他媳婦就是布衣出身,所以明朝基本沒有外戚禍國。

漢朝和唐朝都是有藩王造反,導致地方割據,朱元璋就把藩王的權力控制的很小(朱棣是個意外),所以,後代除了朱棣意外,基本很少有造反的,像後來被李自成煮了的福王,就是有錢,但是沒有兵權。

元朝的滅亡是因為權臣的勢力太大,朱元璋就成立內閣,把丞相給弄沒了。

在對待功臣上,雖然沒有像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但是跟他混的將領也都風風光光的活很多年,最後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受的刺激挺大,怕皇孫允文駕馭不了,所以,把那些還活著的功臣都殺了,當然很多原因還是貪腐,從此明朝很少有權臣造反的事。

而且元朝對老百姓特別殘暴,朱元璋開國後稅賦很低,老百姓過的很好,當然農民起義就少。

這樣一個有機制,無外戚,無藩王作亂,沒有功高震主的功臣後代世襲,蒙古被打跑,農民起義又不多的國家,只要君主不像紂王那樣基本就能長治久安,在這樣的環境下,而皇帝有點特殊的癖好,或者愛玩,或者好點女色,這都正常,太平盛世誰不得找點娛樂。而且明史是清朝時候修的,據說裡面水分很多,那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明朝的政治其實很開明的,都說明朝設立錦衣衛等特務機關,觀察每個大臣的起居言行,估計有可能,但是也是監視重要的大臣,最起碼明朝經常有大臣罵皇帝,給皇帝難堪,要是在清朝,呵呵,寫詩寫小說諷刺都不行。

而決定古代封建王朝興衰的因素有很多,而我國又是農耕文明的主要敵人一個是天災一個是遊牧民族的衝擊,結果明朝雙線併發,應對不當,癥結又深,所以滅亡了。

但是,明朝依然是一個讓你敬佩的王朝,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更喜歡《回到明朝當王爺》《回到明朝當皇帝》,而回到清朝幹什麼都不好乾啊!


史論縱橫


明朝自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享國276年,歷經十六帝,十四代。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清末。甚至孫中山反清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都是明太祖反元的口號,清朝入主,對明朝政治直接承襲,並沒有做大的改動。這套制度保障了明清兩代六百多年的原因。

我們可以窺見,明朝對中國歷史如此深遠的影響,出現了明太祖、明成祖這樣牛叉的皇帝,但其中為政資質善佳的如:明恭憫 、明仁宗、宣宗、孝宗,又如智力牛叉的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但為政方面卻不是積極作為,諸如明英宗、代宗、憲宗、穆宗、熹宗、思宗等就是過於平庸,且這些做的事兒又是極為荒誕,搞的如明太祖必然看見棺材板絕對是壓不住的,恐怕得從明孝陵地宮裡爬出來,給這些子孫每人一個大耳貼子,啪啪作響才是好的。
明太祖建國都一件事削兵權,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軍隊實行衛所制度,編入軍戶的軍士屯田自籌軍費,世代當兵,不的科舉,經商等。保障軍隊不能割據而威脅皇權。廢除宰相,行政權分予六部,對天子直接負責使得皇權進一步加強。地方設立三司制,分統行政、司法、軍事三權,防止地方權力威脅中央。
明成祖時期,又設立內閣,參預機務,參議之權,司禮監又制衡內閣。明太祖、明成祖分別設立的特務組織北鎮撫司和東廠對百官進行監視。這樣一大套的國家機器。縱然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幾代第帝王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照常運轉。
就是這套政治制度保障了明朝雖說平庸不作為的皇帝多,但能夠存在近三百年。

春秋史社


因為明朝皇帝的平庸是《明史》上寫的,而《明史》最愛胡說八道了。


悠遠的歷史


明多錚臣,清是奴才。一部明史多少血淚,多少鐵骨錚錚的士大夫挑起來這個漢家最後一個王朝。三百年朝夕過,鐵骨名臣留山間。超凡入聖王陽明,一柱擎天于謙 力挽狂瀾張居正 一統四海劉伯溫 橫掃東南戚繼光 名揚四海鄭和 天下風骨海剛峰 仁宣三楊創太平 天地忠心 方孝孺

反觀大清王朝你可以回憶下,留下的大部分千古鉅貪和珅 弄詞伶臣紀曉嵐之流

大明三百年江山脊骨是臣而非君


陳先生chn


如果你讀過經濟學,就會明白了這是為什麼了?

最原始的經濟學叫微觀經濟學,它認為經濟必須是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不能干涉經濟自由。政府只要給經濟發展提供寬鬆的空間和必要的服務就可以了。自由經濟會自動蓬勃發展,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

政治也是一樣,皇權社會權力高度集中,要麼皇帝決策正確國家大治,要麼決策錯誤社會動盪。作為皇帝決策的緩震器,雖然在朱元璋的年代取消了丞相制度,後世又產生了一個內閣取而代之。

甚至在三國時代,蜀國的諸葛亮就是一個虛君實相的實踐者。他執政時,後主不用做什麼,諸葛亮作為丞相,開府治事,蜀國整體上發展還是不錯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一個國家中,皇帝平庸與否不重要,關鍵是不要瞎折騰。不管是好皇帝還是差皇帝,只要不折騰,這個政權基本上都是很穩定的。畢竟下邊做事的主要還是官僚集團,這個集團的整體表現才決定一個國家的治理水平。

這裡我們可以提一個反而的例子,比如說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就是一個太會折騰的主,最後把明朝給折騰沒了。他哥哥木匠皇帝什麼也不做,大臣就有賣力做事,基本上明帝國還是穩定的。崇禎太自作聰明瞭,太想表現自己了,信不過大臣大將,什麼事都要參與一下。最終下邊人做事就放不開手腳,容易出錯,然後更加不信任。崇禎執政十幾年,就是在不停的換內閣大臣,不停殺大臣武將,最終無人可用,大明亡。上億的明帝國被只有十幾萬人的滿族統治。

在我們中國人的腦海裡,心裡,總是有三個夢想:明君夢、清官夢、俠客夢。

然而這三個夢都是靠不住的,尤其是明君夢。

就好比是一家大企業,有一個英明的老闆重要嗎?好像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的團隊。

老闆有一個好的戰略,更需要有一個能征戰的團隊把戰略轉換成戰術思路,並且行之有效的執行下去。

相反,如果老闆差,團隊能把老闆的錯誤彌補過來,就能避免巨大的損失。

也就是說,老闆也好,皇帝也好,都不是一個政權穩定的根本力量。甚至他們能力差也好,強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個強大的制度和團隊。

秦始皇是明君吧,確因為太想大有作為,把秦朝搞沒了。漢武帝是大有為之君吧,卻因好戰,把漢帝國上百年的積累打沒了,普通老百姓也傷亡慘重。乾隆皇帝會作秀吧,也把國庫花的差不多了,到他死時清帝國已走到了死亡的邊緣。

最後,我們來看下歷史的反面,清帝國的皇帝們基本素質都不差,又如何?

清帝國之所以穩定,只是命好。

明朝時,由於糧食品種少,產量底,所以明朝人口頂峰是一億五千萬左右。

而清朝時,由於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的物種大交流和文化大交流,紅薯等高產量作物傳入我國,使清朝時糧食產量大大提升,人口也快速提高到了四億。

這不是清朝皇帝賢明的結果,只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結果。

賢明的清皇帝們不僅不願意引領中國加入世界融合的大潮流中,反而反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思想,強調自己是天朝上國,把中國拖入無限的黑暗之中,拉大了中國和西方列強的距離,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弱國。

也許這個結論不太符合一些人的邏輯,但歷史和事實就是這麼殘忍。

也就是說,明朝有一個合理的政治架構,讓帝國在沒有賢明皇帝時依然可以快速有效運轉,保證了明帝國存在267年。

有許多所謂歷史學家天天誇獎的清帝國的君主們,不管有多英明,清帝國也沒有突破皇權專制帝國難以維持300年統治的大限。

一個合理有效的制度和政治架構比一個皇帝(賢明或平庸)更靠譜,也重要。

把一個國家的命運綁架在一個皇帝身體上很可笑,就象把一個企業的興亡都算在老闆身上一樣。

人之才能都有枯竭的時候,唯有文化和制度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