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原行長:傳統信用模式難滲透數字供應鏈金融

中宏網 10月24日電(記者 劉一樂)

“規模化的供應鏈金融所需的認證,是傳統認證體系和商業信用體系無法達成的。”中國銀行原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李禮輝在出席科博會“2019中國金融論壇”時提到,傳統物權認證體系是中心化的,環節多,效率低,覆蓋面小。而在傳統的商業信用模式中,信任需要積累,建立信用需要較長的週期;信任需要中央節點,日常經濟行為難以成為社會信用記錄;商業信用可及範圍小,信用成本高。因而,傳統的認證工具和信用模式難以滲透數字化的物聯網,也難以滲透數字化的供應鏈金融。


中國銀行原行長:傳統信用模式難滲透數字供應鏈金融


李禮輝認為,近年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底層技術研發和實驗應用在數字信任領域取得了初步進展,可應用於新一代物聯網和供應鏈金融。數字技術可以實現認證身份,確認點對點、端對端的操作權和控制權;也可以認證物品,確認物權的價值和歸屬。

李禮輝還推薦通過數學方法解決信任問題。他表示,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通過算法程序表達規則,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構建一種“技術背書”的信任機制;也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數據挖掘,對企業法人或自然法人判別信用狀態,發掘信用價值。“數字信任的價值在於,可以在廣城、高速的網絡中建立0時差,0距離的認證工具,提高供應鏈金融的效率和可靠性。可以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環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紐帶,加持商業信用。”

“目前一批科創企業、金融機構正在進行數字化供應鏈金融的技術研發和應用實驗。”李禮輝舉例,螞蟻金服建設“雙鏈通”的區塊鏈平臺、江蘇銀行建設的區塊鏈+物聯網、萬嚮應用區塊鏈技術建設的汽車物流和石化物流管理和融資平臺等應用都取得了積極進展。我國的技術專家們正在研究新一代隱私計算技術,採用多重簽名、門限簽名、安全多方計算、同態加密、代理重加密,可信執行環境等技術手段,力求確保數字信任、數字鏈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李禮輝指出,供應鏈金融的規模化將是是大趨勢。“我們應該共同開發供應鏈金融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高品質的金融服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