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三國時代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片段之一,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石破天驚的混戰局面,原因眾說紛紜。不過,像漢帝國這樣的龐然大物轟然倒地,歷史一定會留下蛛絲馬跡,讓我們摸清前因後果。歷史有時候就像一位高明的作家,把所有故事的線索都提前埋伏好了,猶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讓後人自己去發掘真相。漢帝國為什麼會滅亡,三國為什麼會出現?答案恐怕要上溯到漢安帝,他關閉了玉門關,埋下了漢帝國滅亡的伏筆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玉門關遺址

明章之治的影響

東漢帝國一建立,就接連出現了兩個盛世,分別是光武帝開創了“光武中興”,以及他的繼任者漢明帝、漢章帝建立的“明章之治”。雖然是治世,但漢明帝和漢章帝面臨的局面並不穩定。漢明帝登基時,北匈奴的野心日盛,不時騷擾邊境,漢朝不斷派出大軍討伐。經過一系列的鋪墊戰役,到了漢章帝時,漢朝軍隊在定遠侯班超的帶領下,推進中亞深處,在貴霜以及當地其他小國的協助下,成功平定西域。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漢朝全盛時的版圖

班超在西域南征北戰時,恰逢匈奴饑荒,好幾位首領都內附以示臣服。所以史書說“自兵威之所肅服……(匈奴)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匈奴問題在這個時候階段性地解決了。明章之治是中國古代的盛世之一,與“光武中興”“文景之治”相比,它的意義被嚴重低估了。明章之治期間,內政修明,物阜民豐,文化也開始繁榮。公元79年,漢章帝邀請全國的大儒到白虎觀參加會議,會議結果確立了以經學為基礎的治國思想,本次會議的“官方文件”被修訂成了《白虎通義》,內容有關國內的朝廷禮儀、道德觀、法律等等,這次會議描繪了中華文明此後數百年的文化發展路線圖。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然而,由於承平日久,朝廷偃武修文,不斷削弱軍隊的武力。再加上北匈奴勢力減弱後,威脅降低,朝廷認為不用再繼續跟南匈奴、鮮卑和烏桓保持合作,於是收回了對後者的賞賜。收入被砍,胡人領袖們便開始重新襲擾漢朝邊境。公元94年,南匈奴與北匈奴重新結盟,再次對抗漢朝。

關閉玉門關的後果

匈奴的咄咄逼人,給羌人和鮮卑人創造了渾水摸魚的條件。公元104年開始,漢朝邊境不斷爆發戰爭,朝廷感到軍力捉襟見肘,於是從邊境撤兵,將邊軍內調,以求保障中原地區的安全。不過,主動放棄邊境的做法很可能會造成更不利的連鎖反應,政論家王符憂心忡忡地在《潛夫論》中寫到:“是故失涼州,則三輔為邊;三輔內入,則弘農為邊;弘農內入,則洛陽為邊。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也。”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玉門關的位置

漢朝的衰弱,使漢安帝決定採取孤立主義,全面收縮勢力範圍,他下令關閉了玉門關。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起著連接中原與中亞的作用。不過,除了貿易作用外,玉門關最重要的作用是連接中原與西域,一旦玉門關關閉,中原等於放棄了對西域的管控。漢安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庸無能之主,對外方面,他不僅關閉玉門關,使得漢帝國失去了屏障和藩籬;對內方面,他廢除了前面幾位皇帝的善政,再次讓土地兼併大行其道。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玉門關遺址

在東漢農書《四民月令》中,作者崔寔譴責了當時的土地兼併亂局,他說土地都被轉移到朝臣手上,漢安帝不顧現實,依舊增加稅率,不斷有農民破產。失地農民為了求生,只能成為地主的奴隸和佃農。崔寔遠離廟堂,對民間的情勢有第一手的瞭解,他認為鄉間越來越動盪不安,使得地主紛紛武裝自己,建立民兵組織,於是中國出現了塢堡(大莊園)經濟,這為軍閥的出現奠定了經濟基礎。漢安帝之後,漢朝統治的根基愈加飄搖,爆發了數次大規模起義,比如142年的五斗米教起義,以及182年的黃巾之亂。

漢帝國的終結和三國的出現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一旦陷入內憂,必定有外患接踵而至。漢帝國失去了對局勢的掌控,羌人和鮮卑人趁機接管了匈奴的勢力範圍,《後漢書》記載:“(鮮卑)故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巿,乃來靡服。”因為邊境衝突,成千上萬的人戰死,大片農田荒蕪,國庫花費開始入不敷出。一些大臣又想出了“逃跑主義”的策略:放棄鮮卑人騷擾的土地。這等於默認漢朝風燭殘年,已無力阻止領土的不斷流失。

因為玉門關代表的西部和帝國北部邊境始終處於動盪不安中,於是士大夫階層乾脆“眼不見心不煩”,不關注邊境,轉而把目光投向了漢朝的核心農業區,在東漢最後幾任皇帝治下,漢帝國的經濟重心從華北平原轉移到了長江沿岸,距離玉門關更遠了。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岌岌可危的局面並沒有驚醒漢朝的士大夫,他們依舊不願意增加國家的武力,並且時刻防備軍隊的將領,害怕後者利用軍隊對朝廷不利。所以,士大夫們企圖複製班超當年的舊策略,想“以夷制夷”靠代理人來打仗,比如漢靈帝時的大臣鄭泰就說過:“百姓所畏者,有並、涼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義從、西羌八種,而明公擁之,以為爪牙。”

可問題是,扶植代理人的戰爭需要有強大的國家實力做後盾,否則只能是養虎遺患。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漢帝國肥沃的中心地帶雖然遠離玉門關和戰亂,但境內的社會動盪以及強力軍閥的出現,使得朝廷瀕臨崩潰。西涼軍閥董卓帶兵控制朝廷,引起了眾多世家大族的不滿,終於在公元190年,整個帝國陷入了全面戰爭中,各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中國重新進入“戰國時代”。漢帝國分裂成了數個軍閥控制的區塊,軍閥們互相攻伐,傾吞地盤,在持續不斷的戰亂中,終於有人掩藏不住野心,廢黜了漢朝皇帝。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公元220年,漢獻帝將皇帝之位“禪讓”給了魏文帝曹丕。這場政治表演其實算是雙贏,漢獻帝作為漢朝最後一位皇帝,終於從十多年的傀儡統治中解脫,最終壽終正寢,而曹丕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位。不過,對於整個天下來說,事情就沒有那麼順利了,由於曹丕的篡權,漢朝很快分裂成為三個國家:魏、蜀、吳,隨之而來是長達百年的混戰,中國元氣大傷。

漢朝滅亡對周圍地區的影響

漢朝作為東亞的權力中心,它的瓦解很快波及周圍的國家。由於中原王朝的內鬥,無暇東顧,高句麗趁機脫離中原的控制。高句麗是中國東北漁獵部落建立的聯盟,曾經是漢朝的屬國,雖然兩者之間小衝突不斷,但大體上維持著正常的外交關係。漢朝崩潰了,高句麗嘗試著擴張自己的勢力,想把觸手伸到漢帝國邊境,旋即被新建立的魏國擊退。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與此同時,日本在按部就班地營建著國家。公元1世紀時,日本列島上有數百個小國,公元230年,邪馬臺國統一了眾多小國。漢祚終結後,日本君王決定向魏國示好,魏國投桃報李,採用了傳統的朝貢方式,授封其為“親魏倭王”。與之類似的還有漢朝對交趾地區的影響,漢朝滅亡之後,吳國沿用了漢朝的政策,繼續控制著交趾。

關閉玉門關與三國

縱覽漢帝國的覆滅,我們發現這段歷史與當時的羅馬帝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兩個帝國一開始都具有雄心壯志,征戰四方,在帝國邊境建立起有效的軍事體系,然後因為內部經濟的畸變,土地分配的不公,社會喪失了穩定性,再加上決策層內部出現了嚴重的視野和能力問題,帝國國力不斷透支,迫不得已採取守勢。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漢朝關閉玉門關,幾乎跟哈德良命令古羅馬軍團從美索不達米亞撤兵的時間是一樣的,這也許並非巧合。對漢帝國來說,關閉玉門關就像一個符號,宣告自己的沒落。漢帝國收縮、封閉邊境,這種孤立主義做法使得西域各國心領神會,紛紛投入更強大的草原勢力,這讓漢帝國失去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機會,將戰火燒入境內,本來為了減少損失,沒想到損失更大。

東漢的“孤立主義”:關閉玉門關,最終導致三國出現

關閉玉門關,漢帝國可控制的資源越來越少,導致了其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諸如鮮卑崛起、軍閥割據、農民起義等等,最終的結果就是漢帝國滅亡,三國出現。

《後漢書》

《白虎通義》

《潛夫論》

《四民月令》

《羅馬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