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四縣,建國後因縣名太生僻而改了名,你知道其原名嗎?

江西地處我國東南部內陸、長江中下游南岸,自古為“形勝之區”,因唐設江南西道、北宋有江南西路而得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贛江而簡稱“贛”。現在,江西省共轄是一個地級市,其中有一地級市就以江西簡稱“贛”為名,贛州市地處贛江中上游,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贛州四縣,建國後因縣名太生僻而改了名,你知道其原名嗎?

贛州,古稱虔州,又名虔城、贛南,是江西南大門,不僅歷史悠久,近代也是我國著名紅色老區,其所轄瑞金更為“紅色故都”,有“共和國搖籃”之稱。現在,贛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轄有3區15縣,這15個縣中古縣眾多,其中有四個縣因縣名太生僻而在建國初改了名,現名分別為大餘、于都、全南及尋烏,你知道其原名嗎?

贛州四縣,建國後因縣名太生僻而改了名,你知道其原名嗎?

大餘縣,位於江西省西南端、大庾嶺北麓,西、南兩面分別與廣東仁化、南雄相鄰,自古為粵贛之間交通要道,歷史上也曾與贛州並置,現為贛州市轄縣。大餘縣,其地歷史上曾為南野縣、始興郡、安遠郡等所轄,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設大庾縣,大餘建制自此而始。

贛州四縣,建國後因縣名太生僻而改了名,你知道其原名嗎?

唐朝時期,大庾縣隸屬於虔州,北宋時升為南安軍,轄大庾、南康、上猶等縣。兩宋時,南安軍、虔州(後改贛州)均屬江南西路,贛南地區自此分為兩個政區。元朝時,南安軍升為南安路,明清則為南安府,治所均為大庾縣。建國後,大庾縣先後屬贛州專區、贛南行政區,1957年因縣名生僻而改稱大餘,1964年復屬贛州專區,1994年為贛州市所轄。

贛州四縣,建國後因縣名太生僻而改了名,你知道其原名嗎?

于都縣,位於江西南部、贛州東部,為贛州市轄縣。于都是人口大縣、資源大縣,也是具有兩千多年建縣史的千年古縣,更是萬里長征的集結出發地。于都歷史悠久,為江西最早的一批縣制之一,其西漢初就已置縣,因北有雩山而稱雩都縣。

贛州四縣,建國後因縣名太生僻而改了名,你知道其原名嗎?

雩都設縣初縣域廣大,今瑞金、會昌、石城、寧都、安遠和尋烏等縣地當時均為其所轄,也曾為贛南地區政治中心,三國時設南部都尉,晉時設南康郡,治所均曾在雩都。1957年,雩都因縣名生僻而改稱于都,現為贛州市轄縣。

贛州四縣,建國後因縣名太生僻而改了名,你知道其原名嗎?

全南縣,位於江西省最南端、粵贛兩省交界處,為江西南大門,歷史悠久但設縣較晚,現為贛州市轄縣。全南,歷史上曾為南壄、南野、南安、信豐、龍南等所轄,1903年析信豐、龍南兩縣地置虔南廳,因地處虔州(今贛州)之南而得名,隸屬於贛州府。民國初,虔南廳改為虔南縣,1957年因縣名生僻而改稱全南,現為贛州所轄。

贛州四縣,建國後因縣名太生僻而改了名,你知道其原名嗎?

尋烏縣,位於江西東南端,地處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處,隸屬於贛州市,為“雞鳴三省”之地。尋烏縣域,歷史上曾為雩都、安遠等縣所轄,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析安遠縣地取“長寧久安”之意設長寧縣,民國初因與四川長寧同名而改稱尋鄔。1957年,尋鄔縣因縣名生僻而改以現名,現在,尋烏縣隸屬於贛州市。

贛州四縣,建國後因縣名太生僻而改了名,你知道其原名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