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技術與審核

本文是「知識產權避“坑”系列」中的一篇。目標讀者:

每一個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創造價值,但尚未認真思考過如何好好保護這些價值的創業者。

這篇案例介紹了佩奇母公司在中國知識產權戰爭的全面推進,對企業在運營與宣傳中的知識產權隱患做出預警與建議。

视觉中国: 技术与审核 | 知识产权避“坑”系列

案例

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圖片的公佈,無意間掀開了視覺中國靠給圖片“蓋戳賣錢”牟利的內幕。而隨後被共青團中央點名利用國旗國徽賺錢,各大藍v指證自家logo也成了它的“資產”,歷史人物,著名景點都被“一網打盡”,這個打著版權保護旗號的圖片網站一步步陷入“黑洞”之中。互聯網上也由此掀起了關於版權保護的熱烈討論。

媒體和營銷界的從業者看到視覺中國的事件往往並不會覺得驚訝,由於網絡圖片來源的難以確定,就算是具有知識產權意識的企業,也很難找到原作者合作。這時,與視覺中國等圖庫簽約就是很好的選擇。

視覺中國只是冰山一角,中國版權界的黑操作早已成為一個巨大的灰色產業。過去的版權維權難度大,成本高,所以大多數侵權行為都不了了之。現在有了類似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和國家加快法制建設的加持,知識產權維權的效率大大提高,再加上資本的介入,規模越做越大。視覺中國被曝出專門開發了自己的“鷹眼”圖片追蹤技術,可以迅速在全網大批量抓取侵權信息。不管侵權圖片經過怎樣的加工修改,系統都可以識別。

然而電腦技術大規模確權維權的弊端也同樣凸顯,有法律常識的人都知道,國旗國徽這類國家層面文件的版權是不可能屬於某個個人或者組織的。但可能也正是因為高科技流程化操作,而相關的審核能力並沒有同步提升,才導致國旗國徽被有意無意的被視覺中國收入囊中,也就為後來的危機埋下了隱患。

評論

版權最初是為了保護所有者的利益,促進創新與商業發展而建立。然而商業社會的進步,最開始往往都伴隨著貪婪的狂熱。版權一旦被用於謀取暴利,便背離了建立的初衷。此次事件雖然極端,但過度的指責圖片庫也不可取。

因為客觀來說,以“視覺中國”為代表的版權圖片庫,以攝影師與圖片使用者中間人的身份,一定程度上保障的雙方的利益,也促進了版權市場的健康發展,過度指責可能會使公眾與企業建立侵權合理的錯誤認知,對知識產權行業產生排斥與牴觸情緒。

建議

此次視覺中國版權事件,給企業商用版權問題敲響警鐘。面對惡意釣魚維權行為,筆者建議如下:

  • 版權登記不代表擁有版權。著作權證書作用只是為了幫助作者證明著作權。對於非原創者提交的版權登記申請,只要之前沒有人申請過,國家就會允許備案。但真正的著作權還是屬於原作者。

  • 確定侵權不一定就要賠錢。對於著作權侵權案件,處理結果從輕到重分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道歉,最後才是賠償損失。

    本著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被侵害方必須提交侵權行為對自己的商譽造成實質影響才能申請公開道歉,而申請賠償的要求更高,需要被侵害方提交侵權行為對自己造成損失或侵權行為給侵權方帶來了利益的證據。因此大多數的類似於視覺中國的侵權案件都只是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被侵權方並不能索要賠償。

  • 官方文件、時事新聞、免費向公眾公開的科學研究都不受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可以放心使用,標註來源即可。

圖片來源:Photo by rawpixel.comfromPexels

——————————————————————————————

我是小明,聚焦於“知識產權”話題。目標讀者:每一個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創造價值,但尚未認真思考過如何好好保護這些價值的創業者。

在系列中,我將覆蓋多個領域,結合國內國際時下最新的知識產權熱點事件,分析知識產權在商業環境中的作用與發展。

關注“知識產權”,希望分享、討論的朋友可以加我的微信共同交流:smy74000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