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晴書亦可不煽情


河北位於我國腹地,可以說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商朝時期就曾在邢臺建都。經過千百年的文化積澱,歷史名人當然數不勝數,像扁鵲、趙雲、董仲舒、曹雪芹等都是河北人士。

鑑於此地名人舉不勝舉,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近代兩位功勳卓著的將領。

開國中將韓振紀

韓振紀(1905-1975),河北省高邑縣人。



韓振紀將軍不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都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出生時,家庭條件是非常不錯的,在當地也是個有名的富戶,從小就接受教育,所以思想方面追求的是進步、自由。

日本人竊取我國山東的利益,導致舉國上下無不憤慨至極,紛紛走上街頭舉行遊行示威活動,想以此來喚醒廣大的家國同胞們一致對外,這就是“五四運動”。此時的韓振紀14歲,正在家鄉的高小讀書,一腔愛國熱血的他看到祖國大好河山被國外勢力踐踏的滿目瘡痍,本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聖訓,也參加到這場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中去。

雖然遊了行、示了威,但國家孱弱的局面並不會因此有太大的改變,他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國家強,必須軍隊強;軍隊強,那麼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自然就有分量。於是他便放棄學業,進入有名的保定軍官學校,想要靠學習軍事來為國家盡一份力量,畢業後擔任二十六路軍參謀。

國共合作期間,他又大量接觸了先進的馬列主義,在身邊的共產黨同僚的影響下,無產階級革命在他心中萌芽。1931年,他帶領二十六路軍參加了寧都起義,加入了工農紅軍的隊伍中。

在抗日戰爭中,他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晉魯豫地區的反掃蕩戰爭等多場戰鬥,殲滅敵軍近萬人,收繳的重機槍、山炮等武器裝備數百臺,其中還有二十多輛軍用汽車。



抗戰勝利後,為了阻止國民黨的內戰陰謀,韓振紀轉戰東北,擔任東北地區人民解放軍的軍功部長,一手創辦起多所屬於我軍自己的軍工廠,為之後的解放戰爭提供了有力的後援保證。

1955年,韓振紀被授予中將軍銜,進入我國駐蘇聯的大使館,在那裡學習先進的機械、軍功製造技術,收穫了大量的生產經驗。回國後投身於工業、軍用機械工作,擔任軍械部部長,大力推動了我國軍功業的發展。

開國中將孫毅

孫毅(1904-2003),河北省大城縣人。



孫毅將軍早年間加入馮玉祥帶領的西北軍,參加了北伐戰爭,也是國民革命軍中的一員。但是那個年代國民黨內部分裂為幾大派系,雖然明面上是一家人,但背後捅刀子的事情可不少幹。

在北伐戰爭獲勝後,蔣介石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實施獨裁統治。而孫毅將軍當時的老大哥馮玉祥十分不滿,挑起了反蔣戰爭,孫毅也加入其中。

外敵當前,國民黨人只知劃分權力,不惜付諸武力、消耗國內軍事實力的代價滿足對權力的渴望,這讓一心報國的孫毅看不到國家的未來。就在左右為難之時,寧都起義爆發,讓他看到了曙光。參加了這次起義之後,孫毅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多年的戰鬥磨練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參加了一系列的抗日鬥爭,訓練出大批高素質、強戰鬥力的部隊。猛將無弱兵,他的隊伍在東征、山城堡戰役、平型關戰役和以後的平津戰役中作戰勇猛,其本人更是一馬當先。

為了表彰他的功勳,授予中將軍銜,之後又擔任訓練總監部委員、出版部部長等諸多要職。

歡迎各位的評論補充!

和尚不讀書


黃帝:河北人,中華民族創始人之一  

堯:河北人,三皇五帝之一  

湯:河北人,商朝的建立者  

趙武靈王:河北人,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胡服騎射  

廉頗:河北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慷慨重義,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河北人,戰國名相,英勇大義,智慧宏達,千古佳談  

荀子:河北邯鄲人,諸子百家之一  

公孫龍:河北人戰國時哲學家,名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毛遂:河北人,戰國名士,“毛遂自薦”從此成中華美談  

荊軻:河北人,刺秦王  

孟姜女:河北人,中華烈女,千古流傳  

徐福:河北滄州人,據傳為日本天皇老祖  

董仲舒:河北人,漢初大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始作俑者,功罪千秋評說  

趙飛燕:河北人,漢朝著名舞蹈家,環肥燕瘦  

祖沖之:河北淶水人,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酈道元:河北涿縣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扁鵲:河北任丘人,春秋戰國時代名醫  

張角:河北人,漢末農民起義領袖  

劉備:河北涿州人,蜀漢皇帝  

張飛:河北涿州人,三國名將  

趙雲:河北正定人,三國名將  

張頜:河北河間人,三國名將  

李淵:祖籍河北石家莊人,唐朝開國皇帝  

李世民:祖籍河北石家莊人,唐太宗  

一行:河北鉅鹿縣人,唐朝高僧,天文學家  

花木蘭:河北人,中華女豪傑,千古美名傳  

魏徵:河北人,唐初名相,中華鐵膽直臣  

盧照齡:河北人,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趙匡胤:河北涿州人,宋朝開國皇帝  

曹國舅:河北邢臺人,道教八仙之一  

蘇洵:祖籍河北石家莊,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祖籍河北石家莊,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祖籍河北石家莊,唐宋八大家之一  

穆桂英:河北人,北宋楊門女將  

盧俊義:河北邯鄲人,梁山好漢  

燕青:河北邯鄲人,梁山好漢  

柴進:河北滄州人,梁山好漢  

武松:河北邢臺人,因殺人逃入陽穀縣  

關漢卿:河北保定人,元曲大家  

郭守敬:河北邢臺人,元朝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  

紀曉嵐:河北滄州人,清名臣,《四庫全書》主編  

張之洞:河北滄州人,洋務運動重臣  

曹雪芹:祖籍河北,漢籍旗人,文學大家  

霍元甲:河北滄州人,燕趙俠士,民族英雄  

趙三多:河北衡水人,義和團領袖,首先在山東率領義和團起義  

安德海:河北滄州人,清末宦官  

大刀王五:河北保定人,燕趙豪傑,京城俠士  

燕子李三:河北滄州人,俠義大盜,名震中華  

李大釗:河北唐山人,中國領袖  

張作霖:祖籍河北,東北王,遼寧海城人  

張勳:祖籍河北,大軍閥,鞭子軍首領,長江巡查使,江西人  

王士珍:河北石家莊人,北洋三傑之龍  

馮國章:河北河間人,北洋三傑之狗  

馮玉祥:祖籍安徽,生長於河北保定,保定土話保持一生  

張愛齡:祖籍河北豐潤,近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功罪任評說  

郭小川:河北承德人,現代詩人  

尚小云:河北邢臺人,四大名旦之一  

狼牙山五壯士:河北保定人,民族英雄,燕趙遺風  

董存瑞:河北張家口人,民族英雄,燕趙遺風  

馬本齋:河北滄州人,回民,中華英雄  

王二小:河北保定人,少年英雄


樂編程


董振堂,在紅軍長征時,一共有三支主力部隊保護紅星縱隊的安全,他們是林彪指揮的紅一軍團,彭德懷的紅三軍團,以及董振堂的紅五軍團。


一、三軍團擔任前鋒,董振堂指揮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並贏得了“鐵流後衛”的稱號。

在湘江戰役時,紅五軍團第34師包括師長陳樹湘、師政委程翠琳以及5000名紅軍戰士全部陣亡。

紅軍渡金沙江時,董振堂率部在防禦陣地一直堅守了9天9夜,勝利的完成了阻擊任務。

1937年1月,董振堂率部攻佔甘肅高臺縣城。但被敵軍包圍,血戰九個晝夜,守軍彈盡糧絕,高臺失守,董振堂和3000多名紅軍將士全部壯烈殉難,時年42歲。

後來彭德懷和林彪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董振堂不是過早的犧牲,前途不可限量。


趙博生,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寧都起義的發起者,紅五軍團參謀長兼十四軍軍長,1933年壯烈犧牲。

大將肖勁光曾經是趙博生的副手,上將張愛萍也出自趙博生的麾下。


花近高樓1


歷史上名人多不勝數,別的市區我不清楚,以我們邯鄲市為例,周代的趙國諸位諸侯王,出名的有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出生在邯鄲的秦始皇嬴政。將相和的藺相如和廉頗。漢族馬姓始祖——馬服君趙奢。戰國良將李牧。戰國四公子平原君。千古自薦第一人——毛遂。名家鼻祖——公孫龍。趙封望諸君的樂毅還在邯鄲縣埋著。漢代古文經學毛詩學者毛亨、毛萇。滅前漢的王莽,袁紹謀士沮授。人物誌作者劉劭。北齊歷代君主,還有蘭陵王高長恭。東魏元善見。佛門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死在了成安縣。隋朝有竇建德劉黑闥。唐代的魏徵,羅成,崔府君,還有周禮學者賈公彥,大曆十才子司空曙。宋相李沆,吏部侍郎李若水,孟皇后。元代大學士王磐,竇默,吳元圭。清代武術家,楊露禪,武禹襄。現代的香港電影導演胡金銓和歌星鄧麗君都是祖籍邯鄲。

邢臺也不少,隆堯的唐祖陵埋著不少,還有郭威、柴榮。忽必烈軍師劉秉忠,科學家郭守敬。


柔城居士


河北歷史名人我所知的不多,答案可能不全,大家可以對其補充。

公孫龍 春秋趙國人,是一位文人

(現在邯鄲)

燕丹 燕國皇帝之子

扁鵲 春秋戰國的名醫

張角 三國前時期黃巾起義的領頭人

張飛 劉備 據說都是涿州人

趙雲 石家莊正定南

盧俊義 梁山好漢 大名縣人士

燕青 梁山好漢大名縣人士

紀曉嵐 清朝文人大才子 滄州人士

趙匡胤 宋朝皇帝 涿州人士

狼牙山五壯士 大家都知道 保定人士

董存瑞 張家口人士

鄧麗君 好像也是跟我們河北這邊有關係

崔永元 一位出色的主持人 天津人

葛優 河北人

郭晶晶 保定人士

范瑋琪 石家莊人

王寶強 草根明星 邢臺人士


任我可心


燕趙大地,英傑輩出,光是有名的帝王就出了不少:

1.蜀漢昭烈皇帝劉備,河北涿州人。漢景帝閣下玄孫,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崛起於微末,聯吳據曹,赤壁之戰打敗曹操,佔領荊州大部分。後又奪取益州和漢中,稱帝建立大漢,史稱蜀漢,是為蜀漢先主。被稱為“一代梟雄”,是人生逆襲成功的典範,百折不撓的英雄。

2.五代十國後唐末帝李從珂。河北平山人,本姓王,後被後唐大將李嗣源擄走並養為子,李嗣源後來稱帝稱為唐明宗,在位七年多病逝,其子李從厚即位,因為互相猜忌而與李從珂兵戎相見,李從厚失敗被殺,李從珂即位為後唐皇帝。由於猜忌李嗣源的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派兵討伐,石敬瑭以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稱兒皇帝為代價,勾結契丹滅了後唐,自己稱帝為後晉高祖。李從珂自殺死。

3.後周世宗柴榮,河北邢臺人。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死後,由於其子嗣都被殺害,因此柴榮得以即位。在位5年多,但是文治武功可圈可點,很有作為,被稱為五代第一帝。

4.宋太祖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生於洛陽夾馬營。本為周世宗柴榮部將,因為屢立戰功,受到柴榮信任重用,被任命為殿前都檢點,掌握禁軍。959年,柴榮英年早逝,其子柴宗訓即位,年僅七歲。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通過十幾年的征戰,先後滅了後蜀、荊南、湖南、南漢等割據政權,初步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的軍閥混戰局面,976年病逝。被稱為“唐宗宋祖”,是中國古代一流的帝王。



磨史作鏡


寧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秦皇島盧龍西)人。

一代神醫扁鵲,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今河北任丘市)人。

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

戰國名將樂毅,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縣)人。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趙國柏仁(今河北隆堯縣)人。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趙國苦陘(今河北定州市)人。

趙國名相藺相如,趙國(今河北曲陽縣)人。

戰國名將趙奢,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

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

南越開國君王趙佗,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人。

漢學大儒毛萇,西漢趙人(今河北雞澤縣)。

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西漢廣川(今河北景縣)人。

西漢音樂家李延年,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

擲璽責莽的皇太后王政君,西漢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縣)人。

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太平道的創始人張角,鉅鹿(今河北鉅鹿縣)人。

三國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

三國名將張飛,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

三國名將趙雲,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東晉軍事家祖逖,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人。

《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北魏涿州酈亭(今河北涿州市)人。

北齊蘭陵王高長恭,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

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者李春,隋代房子縣(現今河北臨城縣)人。

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人。

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劉黑闥,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人。

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一代名相魏徵,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人。

唐代宰相蘇味道,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人。

唐朝四大賢相之一的宋璟,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縣)人。

唐代邊塞詩人高適,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

唐代詩人,人稱“詩奴”的賈島,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涿州市)人。

後周太祖郭威,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縣)人。

後周世宗柴榮,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縣)人。

五代十國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邢州龍岡縣(今河北邢臺縣)人。

北宋宰相、詩人呂端,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區)人。

元初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元大都規劃設計者劉秉忠,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人。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邢州邢臺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晚清直隸肅寧縣(今河北肅寧縣)人。

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河北樂亭人。

抗日英雄馬本齋,河北滄州獻縣人。

戰鬥英雄董存瑞,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人。


林慮散人


於一川 於光漢 於致遠 于明濤

馬天水 馬衛華 馬本齋 馬國瑞

馬仁興 馬振華 節振國 白鳳翔

王之 王昭 王珩 王猛 王謙

王璞 王林 王墉 王平陸

王大中 王之平 王子修 王子綱

王維剛 王興剛 王化雲 王長江

王啟明 王泮清 王崑崙 王奐如

王硯泉 王延春 王亢之 王振東

王任重 王毓淮 王蘊瑞 王智濤

王鶴壽 王泊生 鄧佐虞 盧壽椿

文擊 牛樹才 甘春雷 邊疆

邊章五 田坪 白志文 江峰 江潮

朱軍 華誠一 戎冠秀 呂士英

孫毅 孫志遠 孫敬文 呂炳安

申光 任仲夷 齊文儉 許世平

喬曉光 鞏天民 阮泊生 邢榮傑

劉剛 劉傑 劉春

劉寧一 劉格平 劉子厚 劉有光

劉永源 劉光裕 劉洪濤 劉世昌

劉卓甫 劉秀峰 劉皚風 劉植巖

劉建勳 劉建章 劉震寰 劉秉彥

劉佩榮 劉連科 朱家麟 孫永勤

李偉 李震 李靜 李毅 孫毅民

李一夫 李大磊 李世農 李廣文

李大釗 李葆華 李運昌 李夢齡

李爾重 李菁玉 李克忠 李錫九

李之璉 李東潮 李雪炎 李濟寰

李楚離 李靜如 李頡伯 李孔亮

李慶偉 李福堯 李耕濤 李君彥

宋應 宋之春 宋玉璽 宋致和

宋學飛 何基灃 殷希彭 麻志浩

蘇克之 蘇錦章 谷廣善 谷雲亭

肖平 肖一舟 辛國治 侯振亞

楊士傑 楊春甫 楊琪良 楊耕田

楊秀峰 郗佔元 榮高棠 康世恩

吳憲 吳罡 吳樹聲 鍾子云

張璽 張蘇 張珍 南靜之

張乃更 張遜之 張慶春 張仲翰

張維翰 張霖之 張秀川 張秀巖

張明遠 張海峰 張曉東 張曉冰

張逢時 趙健民 張克俠 張孟旭

張林池 張清化 張蘊鈺 張俊升

陳鵬 陳亞夫 金城 武光 鬱文

羅平 羅玉川 尚子錦 宗鳳洲

孟夫唐 孟用潛 孟慶山 國林之

胡震 胡友之 胡繼宗 賀亦然

趙漢 趙一民 趙北源 趙卓雲

趙輝樓 趙志剛 趙時真 趙光遠

郭森 郭玉峰 郭卓辛 賈庭三

夏耘 慄再溫 慄彬成 顧大川

高士一 高佔傑 高樹勳 柴書林

徐冰 徐信 徐達本 聶濟峰

閻達開 黃華 黃誠 曹中南

崔建功 彭德 韓振紀 魯大東

傅繼澤 路揚 鮑奇辰 裴志耕

戴金川 佟鱗閣 李林 李忠

李青雲 李松霄 陳子斌 陳宇寰

張誠德 楊裕民 武士敏 範築先

季振同 洪麟閣 趙海楓 趙博生

趙錫章 郝夢齡 唐澍 郭好禮

柴洪儒 梁鑑堂 董存瑞 董振堂

魏大光


四面雲山738


河北省藁城莊合村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近代就出來兩個將軍,




賀賀他爹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1]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他的詩文,經後人蒐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2]

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3]

中文名

紀昀

外文名

Ji Yun

別名

紀曉嵐,春帆,石雲,觀弈道人

國籍

清朝

民族

漢族

滄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人物生平 聽語音

早年經歷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裡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昀,北遷已十四世。

清雍正二年(1724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午時紀昀出生,屬龍,紀昀為紀容舒次子。

雍正五年(1727年) ,授課於及孺愛先生,這年第一次見到父親。

雍正八年(1730年),參加童子試,並優異的成績得‘神童’綽號。紀昀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4]

清乾隆五年(1740年),17歲的紀昀就跟鄰縣20歲的馬氏成婚,紀昀先後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

初入仕途

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參加科試,獲第一名;紀昀開始自滿起來,同年長子降生,取名紀汝佶。次年乾隆九年(1744年 ),回鄉鄉試,紀昀所作破題,只考了個四等。

乾隆十二年(1747年),紀昀再應順天府鄉試,以第一名解元奪魁。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天,參加會試,由於太過自負而被擋在了進士的門檻之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六日,紀昀母親去世,紀昀居喪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乾隆十六年(1751年),紀昀在家守孝,沒能參加這年的會試。次年朝廷為祝賀皇太后六旬大壽特開恩科,八月舉行會試,紀昀孝服剛除沒有參加。

乾隆十九(1754年),紀昀等來了正科會試,考了第二十二名,會試後是殿試,殿試後揭榜,紀昀考了二甲第四。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繼授編修,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5]

為官經歷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紀昀伴駕熱河。

紀昀畫像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功臣館總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國史館總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方略館總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紀昀伴駕南巡。五月,奉命視學福建,官階提督學政。

乾隆三十年(1765年),紀昀父親紀容舒在獻縣崔爾莊病故,紀昀回家服喪三年。[6]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乾隆帝認為紀昀學問優勝,到外省做官不能盡其所長,將其留在身邊。同年四月,提升為侍學士。六月,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汙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昀則因為通風報信而被髮配烏魯木齊。同年十月,被遣戍烏魯木齊贖罪。[7]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乾隆帝修書需要,由劉統勳薦舉,將其從新疆召回,六月初至京師,暫居珠巢街,受詔校秘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歷任編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尚書。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紀昀次子汝傳在擔任九江府通判時因瀆職拖欠賦稅而犯法,紀昀受牽連,吏部決定將其降職調任,乾隆知道後改判為降三級留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紀昀被提拔為侍讀學士,擔任文淵閣直閣事。二月,調侍講學士。大金川首領索諾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蕩平。紀昀纂《平定兩金川雅》、《平定兩金川頌》。九月,充文淵閣直閣事、日講起居注官。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紀昀被提升為詹事府詹事。四月,又提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元宵剛過,乾隆第五次南巡,紀昀伴駕。紀昀奉旨和陸錫熊、孫士毅等共同領纂《歷代官職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紀昀任《契丹國志》總纂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紀昀、陸錫熊奉旨總纂《河源紀略》於乾隆四十九年完成。同年《四庫全書》完成。[8]

晚年經歷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宮擺千叟宴,紀昀參加。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大壽,前往熱河避暑,紀昀伴駕。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任《八旗通志》館總裁。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紀昀伴駕第六次南巡。

乾隆六十年(1795年), 紀昀夫人馬氏去世。

清嘉慶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書,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遷任吏部尚書。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嘉慶八年(1803年),六月十五日紀昀八十壽辰。

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日,酉時,82歲的紀昀病逝於京城。[9]

主要成就 聽語音

文學

紀昀的仕宦生涯和學術活動展開在十八世紀中後期,正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樞紐時期。紀昀一直是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人,凡有編輯之役、修書之事,他必在其間。他一生中領導和參與多部重要典籍編修。因此,紀昀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學者。[10]一生悉付《四庫全書》,其《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的纂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開“四庫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關閉“四庫館”,共經歷了14個年頭。紀曉嵐始終擔任總纂一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共200卷,收正式入庫書3461種;存目書6819種,93500餘卷。因《總目》卷帙浩繁,翻檢不便,又刪節編成《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其進獻之書有105種,入存目者41種。藏書鈐有“春帆校正”、“心與古人會”、“校書天祿”、“河間紀昀”、“瀛海紀氏閱微草堂藏書之印”等。[11]

《閱微草堂筆記》

共2張

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共38萬餘字,二十四卷,全書分五大欄目,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誌》四卷,《姑妄聽之》四卷,《灤陽續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清嘉慶五年(1800),由其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全書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勸善懲惡,雖然不乏因果報應的說教,但是通過種種描寫,折射出封建社會末世的腐朽和黑暗。[12]

《紀文達公遺集》

《紀文達公遺集》是紀昀的一部詩文總集,含詩文各十六卷,分上下兩編。上編文十六卷,第一、二卷為賦,第三卷為雅頌,第四、五卷為摺子,第六卷為表、露布、詔、疏,第七卷為論記,第八、九卷為序,第十卷為跋,第十一卷為書後,第十二卷為策問、書,第十三卷為銘。第十四卷為碑記、墓表、行狀、逸事,第十五卷為傳,第十六卷為墓誌銘、祭文,共計文三百多篇。下編詩十六卷,計經進詩八卷,古今體詩六卷,館課試一卷,我法集一卷,共計詩一千多首。為其孫紀樹馨在他死後四年編定。[13]

《紀文達公遺集》

政治

上奏賑災災民

在政治上,紀昀關注民間疾苦。乾隆五十七年(1792)夏,北京附近遭受水災,饑民擁入京師就食,紀昀急忙向皇帝上疏陳情,奏請截留南漕官糧萬石,到災區設粥放賑,京師饑民不驅自退,社會秩序安定下來。雖然其主觀上是為了維護朝廷統治,但在客觀上幫助災民度過了饑荒,不能不說是一宗善政。[14]

維護婦女權益

在政治上提倡“酌乎事勢”,因勢利導,在理論上就不能不起來批判宋儒之苛察。紀昀對道學家的迂腐和虛偽十分痛恨,其冷嘲熱諷,措詞也相當尖刻。在《閱微草堂筆記》的一則故事中,就烈女範疇問題向程朱理學展開了一場挑戰。有司規定,婦女守節被殺的是烈女,我用表彰;而對“捆綁受汙染,不屈被殺”的人,不以烈女子看他,例不表彰。紀昀不這樣認為,因為是純屬於道學家不情的評論。他公然鄭重上表稱:捍刀捐棄生命,他的志向與節操被殺的人沒有區別。像忠臣烈士,發誓不從賊,雖然捆綁使跪拜,可以說他屈膝賊朝廷呢?”經他慷慨陳詞,皇帝“下令有關部門,大致表示區別,予以表彰”。[15]

書法

清初書法,由於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導趙孟頫、董其昌書法,當代大部分書法家也是受這氛圍所影響,紀昀也跟隨著當代的潮流,也在當代佔有一席之地,其書法書寫 流利,有著圓融的特點,有著雍容華貴氣質,書法大小相兼,收放結合,疏密得體,蒼勁多姿,可以說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紀昀在文化上,很重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效果,風格主張質樸簡淡,自然妙遠,內容上主張不夾雜私怨,不乖於風教。除開其階級侷限外,其在文風、文德上的主張,今天仍不失其借鑑價值。[16]

紀昀書法

人物評價 聽語音

《雨窗消意錄》(牛應之):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

《履園叢話》(錢泳):獻縣紀相國善諧謔,人人共知。[17]

魯迅:處世貴寬,論人慾恕。[18]

《國朝漢學師承記》(江藩):紀昀胸懷坦率、性好滑稽,然驟聞其語,近乎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19]

《續懷人詩十二首·紀尚書昀》(洪亮吉):子云筆札君卿舌,當代無人可共論。[20]

紀昀學生汪德鉞稱:吾師居臺憲之首,據宗伯、司馬之尊,登其堂蕭然如寒素,察其輿馬、衣服、飲食,備數而已,其儉也若此。[21]

《知足齋詩集·續集》(朱著):宗伯河間奼,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餘。抑揚百代上,浩博衡錙銖。食肉不食粟,清濁同一盂。非真佛不度,憑君意踟躕。[22]

《清朝野史大觀》:公(指紀曉嵐)平生不食谷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嘯亭雜錄》(昭在):公(指紀曉嵐)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蟲鳴漫錄》(採蘅之):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23]

家庭成員 聽語音

長輩

世祖:紀椒坡景城紀氏一世祖。

高祖:紀坤(1570—1642),字厚齋,坤,字厚齋,明廩膳生。

曾祖:紀鈺(1632—1716),鈺,字潤生,附監生,考授州同。

祖父:紀天申(1665—1732),天申,潤生公次子,字寵予,監生,考職縣丞。

父親:紀容舒(1685—1764),容舒,字遲叟,康熙癸巳恩科舉人。[24]

兄弟

長兄:紀晫(1706—1777),紀昀同父異母兄。

從兄:紀昭(1717—1770),紀昀之從兄。[25]

妻妾

正妻:馬月芳,(?—1795年),東光進士馬周菉的二女兒,是紀昀的鄰縣人。

妾:文鸞、郭彩符、沈明玕。

子女

長子:紀汝佶(1743—1786),字御調,又字俠如,乾隆乙酉舉人。

次子:紀汝傳(1747—1777),字緒承,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寧府同知。

三子:紀汝似(1766—?),字象庭,曾任廣東縣丞。

四子:紀汝億(1784—?),字萬斯,紀曉嵐第四子。[26]

軼事典故 聽語音

紀昀與和珅

傳聞二人結怨頗多,事實上,紀昀與和珅的關係就像是忘年交。年輕的和珅處世外向潑辣。年老的、處世逐漸內斂圓滑的紀昀會時時善意地提醒和珅。兩人既有政見不同帶來的爭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對紀昀的關照;在人際關係上,更多的是紀昀對和珅的幫助。同時,紀昀對自己的能力也非常瞭解,在文學上固然無人可比,但在治國和理財上遠不如和珅。而紀昀本身就只是一個御用文人,也就是說,紀昀與和珅不會有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另一方面兩個人也是當時清朝最重要的兩個支柱,乾隆最仰仗的兩個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開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27]

紀昀雕像

紀昀與劉墉

紀昀和劉墉更有著不解之緣。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正是紀昀的鄉試主考官。對劉統勳的知遇之恩,紀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後來紀昀被髮配的案件,又恰是劉墉負責。還有更巧的,舉薦紀昀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的,也是這位劉大人。劉墉,劉統勳長子。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劉墉、紀昀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大臣始終不曾依附。他們一個善文,一個工書,卻都有收藏硯臺的癖好。有時相互贈送,也常為一個心愛之物而互相攘奪,但彼此都恬不為意,並以之為笑談。[28]

菸袋惹的禍

紀昀喜抽旱菸,文臣武將暗地裡叫他“紀大煙袋”,有次,乾隆急詔,紀昀來不及將煙熄滅,只好把菸袋藏在靴子裡去朝見聖上。煙在靴子裡燃燒起來,紀昀忍著痛,希望皇上快點結束,直到褲腳冒出煙來,皇上問他怎麼回事,紀昀答:“失火了!”皇上趕快讓他出去救火,紀昀才顛著一隻腳出去了。以後有好長時間,紀昀不得不拄著柺棍。

文字獄牽連

紀昀在乾隆時期文化專制最殘酷的一片風聲鶴唳中入主“四庫館”,有清以來的文字獄,到乾隆朝達到了最盛,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懲治的範圍之內,乾隆朝是為發軔。其文字獄的株連,也遠遠超過了“大清律”的規定。《四庫全書》開館期間,發生了50多起文字獄案,大多是從修書得到眼線。和紀昀一起擔任總纂、總校的大員,或被嚇死、或被罰光了家產,除紀昀以外,無一人得到善終。紀昀本人也曾幾次被牽連進相關的文字獄中,頗有幾番險象叢生。他也被多次記過,出資賠寫訛錯書籍。所以,在這樣的政治高壓下,知識分子被異化、被扭曲是難免的。[29]

個人作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閱微草堂筆記》

《紀文達公遺集》

《我法集》

《四庫全書》

《評文心雕龍》

《歷代職官表》

《河源紀略》

《鏡煙堂十種》

《畿輔通志》

《沈氏四聲考》

《唐人詩律說》

展開全部

[30]

史籍記載 聽語音

《清史稿.紀昀傳》[31]

《國朝漢學師承記》[32]

《清稗類鈔》[33]

《東華續錄》[34]

《嘯亭雜錄》[35]

後世紀念 聽語音

紀昀墓地

紀曉嵐故居遺址和墓地均位於滄縣崔爾莊鎮。其故居遺址座落在滄縣崔爾莊村內,今尚存一眼古井。在鎮南約四公里北村村南有墓地一座,神道碑和墓碑各一通。乃為紀曉嵐之墓。神道碑碑文是:“皇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近年紀氏後人及當地政府部門,正籌化修復紀曉嵐墓園及故居展館和紀念館。[36]

紀昀墓地

紀昀紀念園

坐落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鑑湖西南側的嵐園,也是為了紀念紀曉嵐而修建的。該園始建於1921年,當時楊增新主政新疆,因敬仰紀曉嵐,曾親自尋訪紀曉嵐在新疆的遺蹟,在整修迪化(即今烏魯木齊)城西鑑湖公園時,在園內一併修建了一排長廊平房,取名為“閱微草堂”,還請當時著名書法家張景州題寫了門匾,以紀念紀曉嵐謫居新疆兩年之事。新疆解放後,鑑湖公園改名為人民公園。2008年人民公園改建時,在“閱微草堂”的基礎上,修建了嵐園——紀曉嵐新疆紀念園,2009年正式落成。嵐園佔地4000平方米,由三個功能不同的小院組成,有門亭、水榭、連廊、碑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