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乡愁第一人,乡愁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

他是中国乡愁第一人,乡愁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

生命的消逝有时候不过是瞬间,总在说浮生若梦,梦本就过于虚幻。日如一日的岁月中,又会觉得人生过于漫长。前路茫茫,不知下一步该迈向哪里,又会归于何处。面对生命中的背井离乡,我们思家的情绪总是在蔓延,侵蚀着自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道尽了迟暮之年,回归家乡的无奈之情,我不禁想起了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先生1927年出生于福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辗转上海,重庆等地。22岁来到了台湾,到1971年,他已经离开了大陆20多年了。思乡心切,家国天下,让他提起笔赋诗一首,落下最后一笔,他热泪盈眶。这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年少时读《乡愁》,只是觉得朗朗上口,而今再读起,便会控制不住游走的思绪,任泪水肆意流淌。一枚小小的邮票,携带着挥手泼墨的文字,把乡愁带回了母亲身边。一张窄窄的船票,在碧波中航行,把乡愁带到了妻子身旁。一方矮矮的坟墓,在冷风中驻守,几抔黄土,隔绝了母子二人,乡愁成为了永远无法圆满的梦了。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为了一道天堑,成为了诗人的一道伤痕,一个古老民族的伤痕,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这乡愁,该去哪里化解?

他是中国乡愁第一人,乡愁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背井离乡大有人在,乡愁变成了一条条看不见的、编制的密密麻麻的网络,是一通通的电话,是看见的见、摸不到的影像,是一列列火车,是一班班飞机······任时光变换,科技发展,乡愁依然是我们心底最深的眷恋。暮色四合,一轮弯月在空中挥洒清辉,犹记得故乡的月光,能照亮前方的黑暗,能指引回家的路,为何此地的月亮会黯淡无光呢?故乡的人儿,是不是此刻已经坐在了院子里,那一棵树是否已经枝繁叶茂了呢?她是否和孩子们一起抬头望月,那月亮一定比我看到的明亮吧!

余光中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将乡愁作为一个长期写作主题的人,不但写了众多的关于乡愁的诗,也写了许多关于乡愁的文章。当我翻阅《我们那短暂而又漫长的生命》时,才明白乡愁不单是他的写作主题,更是刻在了他骨子里,融入了他血液中的情感。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生命的真谛,在这个浮躁的尘世间,让灵魂找到归属之地。

为了生活,我们总是行走在路上,不停地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拖着疲惫的身体,望着堆积成山的工作,总会不住的问自己,为何生活会如此的负累?可是,我们本不需要这么累的。逍遥尘世,扶摇而上,我们是可以像雄鹰一样的翱翔天际,也可以像鱼儿一样潜行海底。这就是余光中先生在开篇就告诉我们的。

他是中国乡愁第一人,乡愁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

可是,面对着那一幅幅地图,他仍旧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走进地图,便不再是地图,而是山岳与河流,原野与城市。走出那河山,便仅仅留下了一张地图。可是隐藏在这张地图上的,还有那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一直到天边的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人长达万里的一面哭墙,可历史流转,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也尝到了屈辱的滋味。长城属于中国每一个人,也属于作者,所以长城的每一砖一瓦,都是他的乡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辗转在各处,故乡成为了心上的一道伤疤,一不小心,就会碰的血流不止。就像他《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说的:“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们的生命是母亲给予的,是母亲用鲜美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母亲的地位无人可代替。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五十年的政治,五千年的文化,中间那道浅浅的海峡,终究成为了横隔在心头的尖刀利刃,划下了永难愈合的伤口。也成为了余光中先生心头的念念不忘,不管是身在何处,高山绿树,每时每刻都牵引着他思乡的情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呢?那更是深深地眷恋。纵使理智不在,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她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孩子。

他是中国乡愁第一人,乡愁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

行走在各地,侵入血脉的文化,总让他感到自豪。以至于他每次在吟诵完自己的英译诗之后,都会朗诵几首中国的古体诗。一词一句,抑扬顿挫间,都沾染了乡愁。平平仄仄,一呼一吸间,都浸润了恋。正如他所说,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他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他有四个女儿,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深爱他的祖国。但是他也有为人父的一面,充满了慈爱与无奈。他也怕精心呵护的花朵,有朝一日被某一个小伙子采了去。可这也是没有办法呀?他用幽默的笔调写尽了一个父亲的担忧,因为终身大事“事先无法推理,事后不能悔棋”。他说:我不稀罕抱一个天才“混血孙”。我不要一个天才叫我Grandpa,我要他叫我外公。一句简单的话,体现了余光中先生对汉语的挚爱。中英文,虽然都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远远不如外公二字让人感到亲切。这也是他的乡愁。

他说他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浪子,山中岁月太长了,太静了。高高在上的岑寂,令他不安。他说一场大浩劫正蹂躏着东方,多少族人在水里、火里,唯独他学桓景登高避难,过了两个重九还不下山。他带四个小女孩去攀登落基山,走到姐妹潭。几个小女孩接连许了愿望,他也把一枚硬币握在手边,面西而立,心中祈祷:希望有一天能把几个姐妹带回家去,带回她们真正的家,去踩那一片博大的后土,能看看长江黄河,赏黄山峨眉山·····

他是中国乡愁第一人,乡愁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

这本被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我们那短暂而又漫长的生命》,共分为三个部分,而乡愁几乎贯穿了全书。余光中先生不愧为第一个将乡愁作为一个长期写作主题的人,他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生命短暂,稍纵即逝;生活多艰,日复一日。但我们仍旧要诗意的活着,有趣的活着。行在路上,心自安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