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乡愁”诗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这首诗的人寥寥无几

一首好诗之所以能打动读者的心,并不是因为它高雅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诗人的每一个字都在替曾经的你我诉说。

洛夫的名字,可能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听。他和余光中同年出生,余光中凭借着那首被收录进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乡愁》,让所有国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但是洛夫却被很多人遗忘在了角落。实际上他的头衔多到"吓人",被誉为"诗魔"、台湾最著名的诗人、华语诗坛领军人物,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他的那首《边界望乡》一点儿也不比余光中的《乡愁》差——

他的“乡愁”诗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这首诗的人寥寥无几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由于全诗篇幅稍长,在此只能展现其中的一部分诗句,还请各位读者朋友见谅。)

他的“乡愁”诗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这首诗的人寥寥无几

洛夫二十一岁之前一直生活在湖南省的衡阳市,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的时候因局势变动,不得不随军远赴台湾省。离开的时候,他原以为自己不久就可以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谁知这一别就是将近四十年。从1949年到1988年,在分别的这四十年里,洛夫无时无刻不想念着家乡,可再次相逢之时,他已是花甲之年。

他的“乡愁”诗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这首诗的人寥寥无几

1979年元月的时候,大陆方面提出了"三通"的提案,无数渴望祖国统一的人都在翘首盼望那一天的到来,已经在台湾停留了整整三十年的洛夫更是如此。洛夫也是如此。但是由于一系列复杂原因,这一提案迟迟未能真正实行。就在那一年的三月,洛夫去应邀去香港大学发表演说,闲暇之时,心中苦闷的他便和好友余光中来到了香港落马洲。

他的“乡愁”诗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这首诗的人寥寥无几

虽然距离故国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路程,但是洛夫却只能透过望远镜里的山河轮廓一解思乡苦。近在咫尺,却恍如天涯。如果说思念是一种病,那么在洛夫这里,思念过度会让人"内伤",以至于在看到故国的一寸山河时,伤痛多于喜悦。所以回到台湾后,他便将心中的无奈与伤痛化成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边界望乡》。

人们将洛夫和余光中并称为台湾诗歌的"双子星",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偏于婉约,那洛夫的"乡愁"则可以用"外刚内柔"来形容。虽然他的诗是从家国层面出发的,但同样也适用于无数在外求学或工作的"异乡人",因为洛夫记录的是所有思乡者的心境——越是靠近家乡就越是紧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所以个人觉得洛夫先生的"乡愁"更接地气,读完他的诗,你一定不会后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