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91):外交出訪,為啥派個管地圖的局長?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91)

李世民抓修史的事,算提前給自己作個小結。接下來,他又開始琢磨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貞觀十七年(643年)七月,房玄齡呈上新修的《實錄》。九月,外交部接待了一位神色匆匆的訪客。

庚辰(九月四日),新羅遣使言百濟攻取其國四十餘城,復與高麗連兵,謀絕新羅入朝之路,乞兵救援。

新羅是當時朝鮮半島上一個國家。半島的形勢是高句麗佔據北方,新羅和百濟分別在東南和西南。這三家爭鬥不斷,大概是個縮小版的三國演義。李世民從前就給他們調停過糾紛。現在新羅又派人來告狀,說那兩小子揹著唐朝在搞事,妄圖以武力改變地區現狀。老大你趕緊派兵,不然我以後恐怕連報信的機會都沒了!

輕鬆讀史之大唐(191):外交出訪,為啥派個管地圖的局長?

半島三國

其實李世民關注東北方向很久了。前面介紹過,貞觀五年他就派人前往高句麗,收葬隋朝陣亡將士屍骨。貞觀十五年,又派國防部測繪局局長(兵部職方郎中,掌天下地圖)陳大德出使高句麗。這陳局長估計走之前領了鉅額的專項經費,每到一個地方就給當地領導送上厚禮,說:“我這人沒別的愛好,就喜歡遊山玩水。此地有何奇絕之處,麻煩找人帶我轉轉。”藉機觀察山川形勢,同時摸摸當地民情。這一路還聯絡上當年隋煬帝徵遼時,遺留當地的中國人,跟他們宣傳國內形勢:你們故鄉親人都很好,不用掛念。‘數日後,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等於為唐朝培養一支第五縱隊。

陳局長回國後,估計帶著測繪局的同志們加班加點,繪製出一批軍用地圖。一比五萬、十萬的不一定有,五十萬、一百萬的應該沒問題。當然,這些機密事項史書裡是看不到的。但外交活動,派一個管地圖的國防部局長去幹什麼呢?還帶那麼些錢,不可能都陳局長自掏腰包吧。

史書只記下陳大德不痛不癢一句話,說他向李世民報告:“我軍殲滅高昌國,對高句麗震懾極大。這次我去,接待比平時明顯高了個檔次。”

李世民的回答就很有意思了,他說:“高句麗佔據的地盤,原先就是中國土地(漢武帝曾在朝鮮半島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我搞幾萬兵拿下它不難(此處具體談了一個水陸並進的作戰方案),只不過現在中原老百姓還未恢復元氣,不想讓他們太辛苦而已。”

你說李世民一天到晚不知有多少大事要忙,專門抽時間接見一個司局長的機會有多少?而且還跟他講這麼一大通,又是作戰計劃、又是(絕密的)戰略企圖。要說陳局長沒帶著特殊任務去、沒拿點象樣的東西彙報,真是打死都不信。

輕鬆讀史之大唐(191):外交出訪,為啥派個管地圖的局長?

漢四郡

恰好,這時新羅主動上門救援。李世民估計也沒和底下人商量,直接擬了道詔書給高句麗:“新羅一向守規矩,你跟百濟趕緊的退兵。要不聽招呼,我明年可就發兵了哈!”(‘新羅委質國家,朝貢不乏,爾與百濟各宜戢兵。若更攻之,明年發兵擊爾國矣!’)

他發這個詔書也很有意思:挑頭打新羅的是百濟,他不找百濟找高句麗,怎麼看都有點找藉口的意思。

不過,出兵遼東在當時算是個禁區。隋朝滅亡,徵遼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地方多山嚴寒、易守難攻,經濟又不發達。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屬於多它不多、少它不少。對應中原王朝的態度,是有錢有閒就打一打、沒錢沒閒就拉一拉。

貞觀時期的唐朝,內外形勢相對穩定,算有點閒吧。有錢就完全談不上了,主要是人口太少。農耕社會,有勞動力才有產出。貞觀六年,馬週上報告說‘現在人口才隋朝時十分之一’;李世民去世後三年,財政部給高宗李治上個報告,說全國有戶三百八十萬、大概兩千來萬人,仍然不到隋朝的一半(近九百萬戶、四千六百多萬人)。

李世民那時候幾場對外戰爭勝利,國家勢力範圍急劇擴張。西邊搞到青海新疆,北邊管到內外蒙古。地打贏了當場就可以佔領,人口(及國力)的增長可沒辦法一天完成。靠這區區兩千萬人(勞動力人口還更少),那時候又沒有機械化設備,支撐下來已是捉襟見肘。要不然,李世民為什麼一聽說西突厥軍重返西域,就後悔派兵佔領高昌?這時候再到東北開闢新的戰場,搞不好就就有崩盤的危險。

其實不僅僅建國初期,整個唐代,怎麼支撐東西兩線作戰,始終是個老大難問題。由這個問題,甚至牽扯出一系列更嚴重的後果。當然這是後話,起碼貞觀時期,絕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反對用兵的。李世民直接下詔書說要打,肯定沒經過中央班子的統一研究。

那麼,他為什麼對這個事如此起勁呢?

李世民做事,一向謀定而後動。處理國家大事,也一貫善於聽取群眾意見。尤其隋煬帝犯下那些錯,更是整天掛在嘴邊,說大家要吸取教訓,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最嚴重的問題上,鐵了心要走楊廣的老路?

前人對此有種種解釋,有的說好大喜功,有的說為子孫安邊,都有道理。但最根本的,應該和李世民性格有關。和所有偉大的領袖人物一樣,李世民的性格特點是積極進取、永不滿足。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根植於中國文化深處、一種開拓進取的衝動。沒有這種衝動,單憑所謂的保守、中庸,是不可能造就出,一個屹立數千年文明的。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