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有房”和“無房”哪類人多?你屬於哪種?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安土重遷一直是根深蒂固的,自古以來就有“衣錦還鄉”的典故,不管在外邊怎麼打拼,到頭來始終是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蓋房投資亦或辦點小生意,不管哪一種方式,都想要為自己掙點面子,為自己的家庭和家鄉做點貢獻。

在當下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不少人年輕時為了求學,常年居住在外,成年之後為了事業,更是不回老家,所以家鄉的觀念也越來越淡薄。不過,不管在哪裡,能買套房子,始終是大部分的心理皈依。對於年輕人而言,房子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居住,更是一種資產和城市資源擁有的象徵,房子與落戶、城市福利、社會公共資源都掛鉤,有了房子才算是在這座城市扎穩腳跟。

目前中國,“有房”和“無房”哪類人多?你屬於哪種?

一、哪幾類人會擁有多套房產?

在不少人為了自己的安樂窩奮鬥的時候,不少人早已有了二套房、三套房,這樣的例子早已數見不鮮。其實買二套房和多套房的人目的無外乎兩點:一種人是看到了前些年房地產快速發展的走向和房價的高歌猛進狀態,所以向買房投資、買房賺錢,手上有了錢就買套房子,等著過幾年房價上漲之後,轉手賣掉能小賺一筆。

另一種人是手上有了錢,不過無奈沒有投資渠道,隨著腰包越來越鼓,股市早已不敢沾惹、其他投資渠道又太過陌生,不敢觸碰。在普通人的眼中,唯獨房子是相對保值、增值的投資產品,至少前些年已經得到了證實,眼見為實嘛,所以有了閒錢就買套房子。

不管屬於哪一種購房者,只要具備了自己居住以外的房產,都被統稱為“多套房”,唯一的區別、也是最大的區別是,奔著投資賺錢買房的去的人,往往心急如焚,總想著快進快出的賺錢模式,溫州炒房團、山西炒房團才應運而生,這已經不是小打小鬧了,它們可以通過推動一座城市的房價漲落,從而賺錢。很明顯,這是違反市場經濟基本秩序的,所以一直被房地產調控所不允許,哪裡有房價異常,哪裡就有房地產調控,二者如影隨形,從海南房產至今,一波接著一波,房價的上漲與調控的嚴厲程度,總是此起彼伏。

目前中國,“有房”和“無房”哪類人多?你屬於哪種?

不過,隨著房住不炒的落實、在差異化調控策略下,各地穩步推進多樣化的調控手段,目前炒房團已經消失殆盡,市場上剩下的僅僅是個別仍然小打小鬧,思維停留在幾年前的炒房思維,買房賺錢的時機已過,提醒這部分買房人需要看清大勢所趨。

二、目前中國,“有房”和“無房”哪個人數多?看完我不淡定了!

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自己買了一套房,基本實現了住有所居的小夢想,並且也算是擁有一定固定資產的人,那麼如果手上有了餘錢,買了二套房的話,算什麼水準呢?在中國,目前擁有二套房的人有多少,什麼比例?這一點,沒有最新的準確數據,我們可以通過前幾年的一項金融報告調查看出一二。

根據一項金融產品在2015年發佈的《中國居民金融能力報告》公開的數據來看,家庭的多種收入中,工資收入是佔據主要來源的,資產收益在家庭收入中佔得比重是最低的,年輕人更傾向於工作掙錢,而年齡稍大一點的人則更傾向於投資掙錢,報告顯示45歲以上的人在理財方面慾望更加強烈。

目前中國,“有房”和“無房”哪類人多?你屬於哪種?

就目前的情形來看,看似大家都熱衷於買房子,其實,我國的居民在買房與存款二者當中,更加傾向於存款,也就是說手上有錢了更多地是扔進銀行,而不是買房子或者用於其他支出。根據這份報告顯示,隨著近些年的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人們的存款意願逐漸下降,有83.81%的受訪者表示可以減少家庭存款,也更加願意購買房產。

根據數據顯示,不少人越來越把房產作為重點支出對象,《中國居民金融能力報告》數據展示中國家庭房產擁有率是83.43%,也就是說有房者和無房者的比例大約是8:2的關係,並且擁有兩套房以上的家庭佔到了40.07%。在這其中,有超過50%的家庭其房產價值佔到了整個家庭財產的一半以上31.99%的家庭把房子當做了一種重要的投資手段。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三、目前在中國,買了2套房子,屬於什麼水準?剛需怎麼買房?

很多人認為,如果是剛需買房,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基本都用來還房貸的話,那個人家庭資產房子自然佔據很大比例,所以這部分房產佔比高的應該是剛需族。其實不然,房產價值佔到家庭總資產80%以上的家庭,基本上都是擁有多套房的人,這些人更多地分佈於上海、廣州、北京、江蘇、福建等房價較高的城市。

目前中國,“有房”和“無房”哪類人多?你屬於哪種?

我國家庭房子擁有率在3年前就已經超過了83%,按照這個比例來看,到2019年應該不會少於這個數字,也就是說在10個家庭當中,有8個家庭是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在這個比例中,有超過40%的家庭是處於擁有二套房子的水平,這充分說明,隨著居民收入的越來越高,買房子在大部分家庭是可以實現的,錢包鼓了,自然買房就有了底氣。除此之外,傳統觀念的“存錢”思想也逐漸被買房等其他的“存錢”方式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