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有房”和“无房”哪类人多?你属于哪种?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安土重迁一直是根深蒂固的,自古以来就有“衣锦还乡”的典故,不管在外边怎么打拼,到头来始终是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盖房投资亦或办点小生意,不管哪一种方式,都想要为自己挣点面子,为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做点贡献。

在当下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少人年轻时为了求学,常年居住在外,成年之后为了事业,更是不回老家,所以家乡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不过,不管在哪里,能买套房子,始终是大部分的心理皈依。对于年轻人而言,房子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居住,更是一种资产和城市资源拥有的象征,房子与落户、城市福利、社会公共资源都挂钩,有了房子才算是在这座城市扎稳脚跟。

目前中国,“有房”和“无房”哪类人多?你属于哪种?

一、哪几类人会拥有多套房产?

在不少人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奋斗的时候,不少人早已有了二套房、三套房,这样的例子早已数见不鲜。其实买二套房和多套房的人目的无外乎两点:一种人是看到了前些年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走向和房价的高歌猛进状态,所以向买房投资、买房赚钱,手上有了钱就买套房子,等着过几年房价上涨之后,转手卖掉能小赚一笔。

另一种人是手上有了钱,不过无奈没有投资渠道,随着腰包越来越鼓,股市早已不敢沾惹、其他投资渠道又太过陌生,不敢触碰。在普通人的眼中,唯独房子是相对保值、增值的投资产品,至少前些年已经得到了证实,眼见为实嘛,所以有了闲钱就买套房子。

不管属于哪一种购房者,只要具备了自己居住以外的房产,都被统称为“多套房”,唯一的区别、也是最大的区别是,奔着投资赚钱买房的去的人,往往心急如焚,总想着快进快出的赚钱模式,温州炒房团、山西炒房团才应运而生,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了,它们可以通过推动一座城市的房价涨落,从而赚钱。很明显,这是违反市场经济基本秩序的,所以一直被房地产调控所不允许,哪里有房价异常,哪里就有房地产调控,二者如影随形,从海南房产至今,一波接着一波,房价的上涨与调控的严厉程度,总是此起彼伏。

目前中国,“有房”和“无房”哪类人多?你属于哪种?

不过,随着房住不炒的落实、在差异化调控策略下,各地稳步推进多样化的调控手段,目前炒房团已经消失殆尽,市场上剩下的仅仅是个别仍然小打小闹,思维停留在几年前的炒房思维,买房赚钱的时机已过,提醒这部分买房人需要看清大势所趋。

二、目前中国,“有房”和“无房”哪个人数多?看完我不淡定了!

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自己买了一套房,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的小梦想,并且也算是拥有一定固定资产的人,那么如果手上有了余钱,买了二套房的话,算什么水准呢?在中国,目前拥有二套房的人有多少,什么比例?这一点,没有最新的准确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前几年的一项金融报告调查看出一二。

根据一项金融产品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金融能力报告》公开的数据来看,家庭的多种收入中,工资收入是占据主要来源的,资产收益在家庭收入中占得比重是最低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工作挣钱,而年龄稍大一点的人则更倾向于投资挣钱,报告显示45岁以上的人在理财方面欲望更加强烈。

目前中国,“有房”和“无房”哪类人多?你属于哪种?

就目前的情形来看,看似大家都热衷于买房子,其实,我国的居民在买房与存款二者当中,更加倾向于存款,也就是说手上有钱了更多地是扔进银行,而不是买房子或者用于其他支出。根据这份报告显示,随着近些年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人们的存款意愿逐渐下降,有83.81%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减少家庭存款,也更加愿意购买房产。

根据数据显示,不少人越来越把房产作为重点支出对象,《中国居民金融能力报告》数据展示中国家庭房产拥有率是83.43%,也就是说有房者和无房者的比例大约是8:2的关系,并且拥有两套房以上的家庭占到了40.07%。在这其中,有超过50%的家庭其房产价值占到了整个家庭财产的一半以上31.99%的家庭把房子当做了一种重要的投资手段。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三、目前在中国,买了2套房子,属于什么水准?刚需怎么买房?

很多人认为,如果是刚需买房,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基本都用来还房贷的话,那个人家庭资产房子自然占据很大比例,所以这部分房产占比高的应该是刚需族。其实不然,房产价值占到家庭总资产80%以上的家庭,基本上都是拥有多套房的人,这些人更多地分布于上海、广州、北京、江苏、福建等房价较高的城市。

目前中国,“有房”和“无房”哪类人多?你属于哪种?

我国家庭房子拥有率在3年前就已经超过了83%,按照这个比例来看,到2019年应该不会少于这个数字,也就是说在10个家庭当中,有8个家庭是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这个比例中,有超过40%的家庭是处于拥有二套房子的水平,这充分说明,随着居民收入的越来越高,买房子在大部分家庭是可以实现的,钱包鼓了,自然买房就有了底气。除此之外,传统观念的“存钱”思想也逐渐被买房等其他的“存钱”方式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