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諾貝爾獎來看中日科技科研力量的差距!

如何看待中日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差距?有時候你不服不行!下面是中國21世紀以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是包括華人華僑之內的!

從諾貝爾獎來看中日科技科研力量的差距!

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 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 拉斯克獎。2015年10月,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2月14日,榮獲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選《時代週刊》公佈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性科學家。

從諾貝爾獎來看中日科技科研力量的差距!

莫言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憑藉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從諾貝爾獎來看中日科技科研力量的差距!

高錕

高錕(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於中國上海,祖籍上海金山,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華文媒體譽之為“光纖之父”、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

從諾貝爾獎來看中日科技科研力量的差距!

錢永健

錢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杭州臨安,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先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從諾貝爾獎來看中日科技科研力量的差距!

高行健

高行健 祖籍江蘇泰州,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代表作有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

從諾貝爾獎來看中日科技科研力量的差距!

2001年,日本政府在當年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提出這一目標前,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曆史中,日本僅有9位得主。

200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野依良治還認為,日本政府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結果他本人則成為這一目標的“開門紅”:自2001至2018年,算上少數取得外國國籍的日本人,獲諾獎的已有18位,距“50年30個”的目標已經實現大半。

以下是這18位獲獎者的基本信息:

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因其對“不對稱合成”的貢獻,獲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天體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因在“探測宇宙中微子”領域做出的貢獻,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家田中耕一,因開創“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法”,獲2002年諾貝爾學獎。2008年,物理學家南部陽一郎(美籍)發現了“亞原子物理學中自發破缺對稱機制”,而物理學家小林誠和益川敏英發現了“破缺對稱”的起源,並因此預測出“自然界中至少三種夸克家族的存在”。三人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同年(2008年),有機化學家、海洋生物學家下村脩,因其對“熒光蛋白質”的長期傑出研究,獲諾比爾化學獎。2010年,日本化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做出貢獻,獲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2012年,生物學家山中伸彌,憑藉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上研究的突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4年,日本化學工程學家赤崎勇、工程學家天野浩、電子工程學家中村修二(美籍),憑藉“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的發明,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015年,日本物理天文學家梶田隆章,因發現了“中微子震盪”,並證實“中微子具有質量”,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的學生。2015年,日本天然有機物化學家大村智,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日本作家石黑一雄(英籍)獲得諾比爾文學獎。最後就是剛在10月1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本庶佑,獲獎理由為“發現抑制免疫反應剎車的癌症療法”,對消滅癌細胞領域帶來重大突破。

從諾貝爾獎來看中日科技科研力量的差距!

日本人連年斬獲諾獎,離不開日本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常存的危機意識以及對培養年輕科研人才的重視。希望中國也能對科研加大力度!這樣才能保證中國的國力經久不衰!

各位小夥伴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