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發展是最大的國家金融安全保障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管濤)

繼2017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集體學習之後,7月中旬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下步金融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頂層設計。認真貫徹落實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就要牢牢抓住金融發展的"牛鼻子",這是維護金融安全的最大保障。

管濤:發展是最大的國家金融安全保障

一、金融發展滯後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貨幣供應快速擴張,M2與GDP之比大幅飆升,受到廣泛詬病。然而,M2是存款,是重要的金融資產。從國家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看,以資產或者金融資產與GDP之比來衡量,中國並不高:從資產/GDP看,截止2013年底,美國、日本、英國和加拿大分別為15.9、18.9、21.4和15.4倍,中國為11.6倍;從金融資產/GDP看,美國、日本、英國和加拿大分別為11.6、13.1、17.5和10.7,中國為6.0倍。

更為重要的是,簡單以資產或金融資產與GDP之比衡量資產泡沫可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為發達國家的比例普遍較高,恰恰反映了經濟成長過程中,其金融和非金融財富的積累。而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能只有經濟增長的流量,而缺少財富積累的存量。儘管2008年危機以來,受經濟刺激政策影響,中國金融業的擴張速度加快,經濟增長和就業對金融業的依賴程度加深,但這沒改變中國金融體系發育不足的現實。

金融發展滯後是當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誘因。中國間接融資主導的金融體系導致,銀行體系有很多錢,卻花不出去,而國內企業和項目又缺投資,到處去找錢。BAT公司市場在中國,上市卻在海外,就成為國人的憾事。2014年之前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持續"雙順差"也與國內金融體系不夠發達,不得不依賴海外籌融資有關。同時,資產與負債是鏡像關係,住戶部門主要金融資產是存款,指望公司部門的主要負債是股權顯然不切實際。每次國際金融危機,都是中國經濟乘勢而上的難得機遇。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不貶值奠定了人民幣新興強勢貨幣的地位;本輪全球金融海嘯,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則大幅提升了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我們不可能只要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卻不要經濟刺激產生的副作用。在現有金融市場格局下,中國經濟增長難以擺脫對信貸的依賴,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非金融企業槓桿加速上升、債務風險積聚的問題。

金融發展滯後也是國內滋生資產泡沫風險的溫床。從世界範圍看,經濟高成長過程中大都伴隨著本地資產(包括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這種情況在中國可能尤為突出。由於中國的金融市場欠發達,可投資的資產過少,較多的流動性追逐有限的投資機會,造成了股市牛短熊長,房市越調越漲。本輪危機以來,在全球低利率、寬流動性的大環境下,中國的影子銀行急劇膨脹,亂搞同業、亂加槓桿、亂做表外業務等市場亂象屢禁不止。在正規金融服務覆蓋不全的情況下,前些年國內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金融脫媒盛行,又滋生了新的金融風險隱患。

二、加快金融發展上升為中國的國家策略

在2017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中指出,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紮紮實實把金融工作做好。維護金融安全,要堅持底線思維、問題導向,強化安全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金融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會議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李克強總理進一步指出,金融是國之重器,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圍繞前述"三位一體"的金融工作主題,服務實體經濟是根本目的,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是核心目標,深化金融改革是根本動力。

此外,會議還提出要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國際上類似的機構通常只關注金融穩定,而中國卻同時兼顧了金融穩定和發展兩方面的職責,這充分考慮了中國金融發展滯後的現實國情。

三、加快金融發展要始終堅持發展與規範並重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陷於"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怪圈,金融業的正常發展經常受到干擾。這次會議圍繞三項任務部署的五方面金融工作就體現了發展與規範並重的辯證統一。

服務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根本宗旨。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和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都表明,金融脫離實體經濟,自說自話、自我循環,最終難以持續。會議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要加快金融供給側改革,更加註重供給側的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動能轉換,進一步發展直接融資,改善間接融資結構,降低金融中介成本,才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反過來,金融業緊貼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發展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防控風險是金融發展的永恆主題。針對出人意料的"黑天鵝"(小概率風險事件)和熟視無睹的"灰犀牛"(大概率風險事件),會議強調,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三大金融風險點,會議明確解決之道,一是推動經濟去槓桿,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二是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三是把所有金融業務納入監管,規範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通過築牢市場準入、早期干預和處置退出三道防線,把好風險防控的一道關,將有助於切實保障金融市場穩健運行。

深化改革是金融發展的根本動力。會議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要遵循金融發展規律,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在具體措施上,一方面強調,要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完善外匯市場體制機制;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優化股權結構。另一方面也強調,要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避免短視化行為;完善風險管理框架,強化風險內控機制建設,加強外部市場約束。對於深化金融改革的一些重大問題,要加強系統研究,完善實施方案。

加強監管是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國內出現的一系列金融亂象和市場動盪,都暴露出監管方面的不足。沒有科學、有效、適度的監管,任何發展都可能是曇花一現,甚至是誤入歧途。為此,會議強調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包括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加強監管協調的機制化建設;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以及地方政府屬地風險處置的責任;督促金融管理部門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和信息共享。

擴大開放是金融發展的重要助力。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但是,金融開放與貿易開放的經濟影響與政策應對有別。近年來市場形勢的變化,使得我們可以更好全面總結金融開放的經驗教訓。本次會議在堅持人民幣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業對外開放、"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方向不變的同時,特別強調了穩中求進,以及注意合理安排開放順序,這有利於在擴大開放進程中更好防範金融風險。

四、主要結論

第一,金融欠發達仍是中國金融的主要矛盾,金融發展是中國最大的政治。中國需要通過發展的方式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化解運行中的風險。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金融支持,防控金融風險也需要回歸服務經濟的本源。

第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解決了金融"是什麼"(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實體經濟的血脈),以及"為什麼"(為實體經濟服務)問題的同時,還從頂層規劃了未來中國金融發展"做什麼"(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擴大金融開放)。金融發展要遵循金融規律,避免拔苗助長;要處理好發展與規範的關係,規範是手段,發展是目的,始終堅持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不可偏廢。

第三,對於本次會議過於悲觀或者樂觀的解讀,均有失偏頗。從短期看,即便在"防風險、強監管"的政策環境下,金融發展也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如突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將抑制監管套利和金融脫媒,但將促進正規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發展。從長期看,堅持迴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和市場導向的工作原則,有助於國家金融安全的長治久安,這是實現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第四,當前在高度重視"防風險、強監管"重要性的同時,要避免過度監管的傾向。這有可能形成金融抑制,扼殺金融業的競爭力。同時,違背金融發展規律的監管,要麼可能效果不好、事與願違,要麼可能引爆風險、誘發危機。

(注:本文成稿於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發表於《中國金融》2017年8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