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看了那麼多育兒書,還是沒教育出理想中的“優秀孩子”呢?

順勢教育頑石張


書本的作用我們都知道是傳導知識的,但是能不能接收到知識並真正的理解運用知識那就得看人了,就像學生的學習一樣,同樣的老師教同樣的學生,就是有學習好的跟不好的。這是一樣的道理。就育兒書這方面來說,因為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思維不同,還有就是不能“對症下藥”,很容易造成家長放棄教育出“優秀孩子”的理想。


其實,想要教育出理想中的優秀孩子,當家長的必須自己先得是個優秀的人。因為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是對孩子最能夠起到直接教育作用的。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本的知識寫的再好,也是理論上的,用實際行動來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現實總是喜歡打臉,多數人做不到以身作則的來教育孩子,只會“照本宣科”式的按照育兒書的表面內容來教導孩子,真正的精髓卻不去進行深入理解,把思維永遠固化在如何教育好孩子,從不去思考,如何把自己先變成優秀的家長,沒有這種覺悟的人想要教育出像樣的孩子,那基本是痴人說夢。


梵文儒傑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初為人父時的種種經歷。俗話說“頭娃照書養”,在孩子出生的前前後後我買了十幾本育兒書籍,比如《育兒大全》、《如何培養天才寶貝》、《早教寶典》等等,藉著初為人父的興奮勁,我每天鑽研著這些寶典,並積極付諸於行動,今天曬太陽補鈣,明天喝蘿蔔水補維生素,好好的娃兒被我折騰得今天感冒,明天腹瀉,三天兩頭地看醫生。



我相信很多家長和我一樣,初為人父人母時都喜歡照書養娃,但是真正又有幾個人成功了呢?

實際上,我們都犯了食古不化的毛病,學來的理論嚴重脫離了實際,每個孩子都是性格鮮明的個體,豈能用幾本所謂的寶典千篇一律地教育得了呢?若想真正地用好育兒書籍,我們需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寶寶使用不同的方法。

書籍給我們的借鑑畢竟是有限的,而孩子的成長是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生長環境。孟子的母親是偉大的,她為了使孟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最後孟子學有所成,他的母親功不可沒。這說明了社會環境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所以我們要向孟母學習!


家庭環境同樣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在自由民主的環境裡成長的孩子能充分認識自我價值,其獨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都會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允許孩子有話語權。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把他們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平和地與之交流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訓斥他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父母的言行、思想 觀念和文化素質無時不刻地影響著孩子, 可以說從孩子身上, 我們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我的父母雖是普通的中國農民,卻給我們從小樹立了許多做人的榜樣。有一年旱災糧食不夠吃,遠房的表叔來我家借,雖然自家不夠,但父親果斷地把糧食借給了他家,兩個姐姐私下裡嘀咕他的做法,父親對我們四個說,只因為表叔在我家建房時曾幫助過我家,這讓我們從小明白了做人要懂得知恩圖報。



總之,孩子的教育不可能是憑藉一兩本書所能照搬照套而成的。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把成人擺在成才的前面,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他們走在正確的成長道路上!

--------------------------------

本文是我一家之言,不喜勿噴,如果你喜歡這篇回答,就隨手關注我吧,你的支持必將讓我加倍努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我妻子除了特別勤勞外似乎沒有太大的優點,她有些任性。在人生規劃、家庭生活、孩子教育上,我們都有較大的分歧,兩個孩子夾在我們中間,心裡也是矛盾的。我自己忙於工作忙於未來的職業規劃,疏忽了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我常對兒子說,李曉晨,今天語文學什麼了,數學學什麼了,今天不高興,同學欺負你了?我們一起學唐詩、三字經,聽少兒音樂。我跟你一起做作業。我對女兒說,如果你願意,我可以跟你一起學任何科目,在家的時候。畢竟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我們家長要以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去指導孩子。不要讓孩子的思想輸在起跑線上。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李新全春華秋實


現在很多8090後的父母在育兒方面都顯得非常的焦慮,似乎每一個家長都希望把自己孩子培養成最優秀的人,因此現在很多家長也非常熱衷於在育兒專家所寫的書籍,裡面尋找最佳的育兒方式。然而為人父母其實在我們看來也是一個一路升級不斷進化的過程,僅僅依靠讀育兒書,卻不一定能夠幫助你成為一個好的家長,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書上寫了1000種育兒方式,孩子卻一樣都不按套路走

過於迷信育兒書籍上的教育方式,凡事都照本宣科,把這些專家的話奉為經典,作為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照搬照套。可是往往發現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或者從不按書本上講的方式發展成長,讓本著優秀的教育育兒理念一絲不苟執行的家長感到深深的無奈。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於,書本的理念是呆板了,孩子的個性和成長卻是差異的,沒有哪一個育兒專家的話和經驗,是可以照搬照套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的,只有根據自己孩子的天性和實際,不斷的摸索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是專家的話沒有道理,而是太講道理了而忽略了實際。書本中的經驗可以參考,卻不能照做。

做一個瞭解自己孩子的父母勝過10個專家

有人說過天底下好的父母是一個瞭解自己的孩子的父母,真正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是父母,因為天底下沒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能瞭解自己的孩子。我們只要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應該幻想出那麼多焦慮的育兒方式,或者照本宣科的書本上的經驗。在你對自己孩子不夠深入瞭解的時候,所有的育兒經驗這是別人的經驗。

其實培養一個孩子就像照顧一株需要開放的花朵一樣,你既不能急於讓他開花也不能因為它慢慢開花而焦急,育兒其實是是一個心理成長的過程,你只有瞭解他,熟悉他,陪著她一起慢慢的長大,從容淡定的日常生活中觀察瞭解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耐心以及最重要不變的父母的愛。因此學會做一個瞭解孩子的父母,學會懂得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教育好孩子前先教育好自己

教育孩子不跟結底就是言傳身教的教育,當孩子的教育出現迷茫的時候,大人應該仔細的剖析自己的心態和教育行為上的失敗之處。而不應該義務責怪孩子不接受自己的教育方式。其實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是在反映著父母的點點滴滴的行為。

家庭的教育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和性格。良好的家庭氛圍、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溝通都有助於孩子優秀習慣的養成,也決定了孩子能否通過父母的教育培養出一個健康而積極向上的完整的人格。要讓孩子變得優秀,根源都要來源於父母同孩子一同成長,不斷的修煉。所有的言傳身教都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教育好的。書本上的專家的話是不能夠替代父母自己利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的成長的。


小學英語點點通


家長看了那麼多的育兒書,可是現實中國還是教育不出理想中的“優秀孩子”,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之所以這麼說,我們可以從幾點來分析:

1,育兒書說的是一種理論,我們讀到的是文字,可看到的卻是理想中的好,也就是說會把文字的一點好擴及到多點好。由此認為我們可以用這個理論來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更好,這一般是一種想象。

2,實際生活是複雜的,並不是和書中說的一模一樣,所以這就有一個家長的理解力、領悟力以及執行力的能力和水平問題。

也就是說,理論和實際的距離相隔的就是一個踐行的過程,而這個踐行的效果受到的影響因素很多,不以家長的意志為轉移。

3,家長“理想中的孩子”也只是一種理想中形象,和現實是有距離的。就如我們去看一個風景,往往有一種“看景不如聽景”是一樣的道理,這和人的聽、視以及認知和生活態度都有很大的關係。

有的人習慣於挑剔現實,總是認為別人家孩子更好,自己家孩子表現的不管如何好,而家長看到的還是缺點,這是父母的教育觀有問題。

理想中的孩子可以說是完美的、不接地氣的,是看不到缺點的;現實中的孩子是正常的、鮮活的,有缺點的。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理想的小孩,他只能存在於理想中。


快樂庭院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她有自己獨特之處,不可能人為的修改其樣子。育兒書上講的也不見得都是對的。所以即使看了很多育兒書,也不會教育出自己“理想中的優秀孩子”。

首先,孩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就像一粒種子,她有自己獨特的發現模式,很大一定程度不受外力作用,就像她是一粒蘋果種子,無論你怎麼修剪灌溉,她都結不出桃子來,你所能做的就是定時施肥灌溉,提供她成長所需的陽光,養分,和適當的呵護。比如我家大寶,她天性愛動,坐不住,我開始很焦慮,引導她畫畫,想讓她靜下來,結果可想而知,總是不歡而散。後來,我就順其愛好,讓老公帶她拍氣球,踢足球,跑著玩。

其次,很多育兒書講的也不一定正確。因為孩子是獨特的,就不可能用一個方式去管理各種各樣情況的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正道,育兒書說講的,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式,可以結合自己的孩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比如,育兒書上講,夜奶不好,需要斷。可是,我家大寶就是斷不了,不讓吃就哭鬧不睡覺,我也焦慮過,怕影響她的睡眠,可是後來我發現,她就是沒有安全感,晚上吃幾次母乳會睡的更香,不然更頻繁的夜醒。後來就順其自然,後來大了,斷奶之後,就一覺到天亮。

所以,那些照著育兒書培養孩子,很多培養不出自己理想中的優秀孩子。

以上是個人觀點,有不同之處歡迎留言討論😊





米小兔談育兒


這個提問很好,很有討論的空間。讀很多育兒書與“優秀孩子”之間的關係。

教育孩子,要讀書,要充實自己,這個觀念是沒錯的,是很有必要的。可是,是讀教育的書,就可以教育出好孩子嗎?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首先聲明,本人不是教育專業,更不是教育專家。只是願意探討這個問題,願意閱讀這方面的專著,外加對教育孩子有自己的心得體會而已。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細緻的、需要耐心、細心和愛心的事情。

做為父母,孩子出生,就要用心來呵護。每天仔細觀察新生兒的睡覺、吃奶、排便,更要留意孩子哭鬧,玩耍等的規律。要掌握規律性。細心的媽媽爸爸,會通過孩子不同的哭聲知道他是要什麼,是餓了,還是要排便了,還是要換尿布了。通過睡覺,吃奶,排便等知道孩子是否正常。

陪孩子時候,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知道。要跟他聊天,跟他說話。分別不同日齡讓孩子辨別聲音,辨別顏色和遠近。這些都是早期教育的內容。

不要因為自己的心情起伏而對孩子耍態度,心裡留下陰影,會害他一輩子。

隨著月齡增長,感情就會在教育中突顯出重要性。我們無需去看什麼教育方面的書,只要回憶一下,你自己小的時候,希望父母是什麼樣子,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你不要是一個父親和母親,而要是一個朋友、哥們兒、姐們兒。孩子接受你,而不是怕你,你的教育就成功一半了。因為,只有這樣,你說的話孩子才能發自肺腑的,而且是心悅誠服的接受。

剛剛說的是交朋友。下面說正面形象問題。有句很經典的俗語,就是你想要孩子什麼樣,你就做給他看。想想看,你希望孩子文質彬彬,愛讀書,好學上進。可是你一天打牌喝酒罵大街,孩子在你的薰陶之下,會是你希望的那個樣子嗎?記得十餘年前,我在溫州的一個老闆,夫妻倆男的喝酒,女的打牌。家裡的事都是鐘點工做,女的也不去看婆婆。他家就一個獨子,當時十一二歲,有一次孩子對我說,她媽督促他學習,他就不學。我委婉的問他,為什麼,他說,她媽去打牌,他就不學習。夫妻倆總是說孩子不願學習,很煩惱,可是就是沒有什麼辦法。因為我喜歡孩子,這個小男孩兒也是蠻可愛的,每次他來公司,都要到我辦公室跟我聊天。有一次,他對我說,瑞安市有一個藏書樓,裡面有好多書。我就對他說,等你有時間,我帶你去參觀。後來他多次催我帶他去藏書樓,當我覺得吊足了他的胃口時(這時已經是至少二個月以後了),我用一個下午時間,帶他去參觀藏書樓。那個地方我去了不只一次了,很熟悉。我讓他仔細的看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圖片,每一段文字。那裡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對一個孩子來說,雖說不會看懂很多,可是對他是有衝擊的。看完藏書樓,在門口,我自己買了幾隻毛筆和字帖,也給他買了幾隻筆和兩本字帖。第二天,孩子的爸爸,我的老闆找我,對我說,要我以後多帶帶他的兒子。還說,孩子回家就打電話給他,讓他拿廢報紙回家,他要練毛筆字。還對我說,他們每天對兒子說學習都跟放屁一樣。而我只帶他出去一個下午,他就主動要求學習了。

對孩子來說,父母這個榜樣太過重要,你的示範做得好,孩子就會好,做的不好,孩子基本上就是廢了。當緊,當緊,切不可輕忽。

再說要有童心。孩子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什麼事他都要搞明白。如果你跟孩子一樣,有一顆真誠的探索者的童心,你就會與孩子達到共鳴,就會激起孩子的興趣,引導就不會是大問題了。

樹立信心,培養自信心,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教育孩子第一重要的是自信心和自信的培養,學習成績和其它技能都在其次。這往往被很多家長和老師忽略。其實這很好理解,試想,一個人學歷很高,可是做事沒有自信心,那麼,這個人能做成什麼大事呢?沒有自信,一生都會一無所成。所以,本人主張絕不可體罰孩子和學生,打罵就更加不可。這些行為都是打擊孩子自信心的重武器。有一次跟一位執教多年的中學數學老師聊天,我提出我的觀點,就是樹立信心要優先於學習成績。對方非常贊同,而且說,在學校他們做的往往是剛好相反。

還有一點,也是至關重要。就是讓孩子自主的去做事,不要怕他做錯。錯了可以修正,可是不做事連修正,改過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培養孩子自立的必要手段。這裡說的做事,不是單指家務,家務其實還在其次,重要的是身邊的人際交往等。

這些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如果就能有意識的去做,到孩子上學的時候基本上就成型了,再注意引導,可以說就是給孩子的一生打下了好的基礎。

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每次帶她出去時,看街上的牌匾,標語,就教她認上面的字,問她認識那個,不認識哪個,再大一點兒,就讓她辨別哪個標語的句子寫錯了,錯在哪裡。時間長了,她就會自己去看,去辨別哪個對,哪個錯,反過來告訴我。到她十二三歲的時候每要談起家裡或者外面什麼事該怎麼辦的時候,她都能一二三四的說出一些見解。那麼小的孩子,當時對一個親戚家開的影樓經營方向上提出的意見,到現在看還有一些具有指導意義(女兒現在三十歲)。

讀一些教育孩子的專著是有意義的,可是更要結合實際。也不要太過相信專著,教育是與人溝通,需要理論,可是這個事的本身更是感性的。投入感情更加重要。


夭夭灼灼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咱們家長看了很多優秀的育兒書,但是也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逐漸的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

另外,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和配合。我們不能一邊要求孩子怎麼樣,而自己卻做不到。比如我們要求孩子讀課外書,寫作文。當孩子做這些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拿起書,靜靜的陪孩子一起,創造良好的氛圍。如果孩子看書,我們在玩手機,就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這就是以身作則。

現在還有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報興趣班。一報就幾個,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其實,既然是興趣班,首先要孩子感興趣才行。孩子有了興趣,才能好好學,才會有效果。不管孩子學什麼,一定要堅持,家長要鼓勵,不能半途而廢。我家小寶從六歲開始學輪滑,現在已經學了兩年多了,除了下雨室外不能練習,我們每週末和寒暑假都堅持。現在他是我們市有名的輪滑小將。孩子有了成就感,就會更努力的學習。

在學習上也是一樣,我們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優劣勢來進行教導。優點要表揚,要堅持,不足要及時糾正和加強。給孩子信心和信任。

我們家長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也許他不會開花,那是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小風車媽咪


看書只代表你當時知道了有這樣的育兒方法。

但是這個方法有沒有在你的腦海中留下印象,有沒有讓你把它落實到實踐中,有沒有做到知行合一?這才是關鍵!

如果我們只是把書讀完了,然後就放在一邊,但是書中教我們的方法,告訴我們的育兒經驗,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沒有去反思,沒有去思考它跟我們現實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係,沒有去思考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究竟掉過哪些坑,針對書中所介紹的這些理念,我應該著重的去做哪些改進?

我們只有不停地反思內省,向內看見自己,不停地去消化吸收我們從書中所學到的這些理念。我們才可能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那孩子才能在你優秀的教育引導下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可能一天都可以看完一本書。但是一群人才可以走的更遠。彼此相互支持、相互鼓勵才能讓我們堅持到底。

所以我們在學習的同時,不妨加入一些討論小組,大家互相學習,互相鼓勵,一起同行,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棒的。

歡迎您和我一起學習同行!


涵涵媽媽育兒


為什麼我看了很多武功秘籍,和人打架還是瞬間被秒?功夫從來是練出來的,不是看和吹出來的。兒童教育也需要家長實實在在的與孩子,家人的相處過程中不斷的總結提升,尤其是自身價值觀方面的變化,對周圍人的影響才是最大的。而這方面,市面上涉及的書極少,大部分都只是提供一些刻板的手段,讓家長去模仿,而很多家長盲目的崇尚權威,今天看這個專家,這篇文章講的在理,明天覺得那個好像也對,但究竟真相是什麼,卻不願花精力思考。比如頭條的文章見到最多的回覆就是收藏了、轉發了。好像這樣一操作知識就變成自己的了。我敢確定,一般這樣回覆的家長就是那些看了很多,甚至遇到問題還能頭頭是道,但唯獨自己的孩子教不好的那種。

最近幾年大家都懂了育兒的重要性,於是一幫嗅覺敏銳的商人就開始拿這個割韭菜,反正大部分人也不具備思辨能力,市面上到處都是一些偽概念的育兒書,甚至一些沒有養育過孩子,日常工作也不接觸兒童的人也能做網紅出書指點眾生,這樣的情況下看的越多人越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