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電影還記得嗎?是什麼電影?

挖電影


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電影裡面最早的是成龍的《蛇形刁手》,對於裡面的電影情節已經基本記不清楚了,只是朦朧的記得有好幾種武功,像鶴的,蛇的之類的。

那個時候父母在縣城跑客運,我在老家農村上學,每到週末去縣城玩,記得那天是父親不知道從哪裡那來一個二手的VCD,和一些光碟,對於那個VCD感覺應該有個10斤重,對於那時候瘦小的我,搬起它來非常費勁,但是對它很喜歡,每天都會看電影,那個時候我大概在9歲左右,可能是由於成龍的電影情節簡單打鬥精彩,很喜歡看。感覺那個年代,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很喜歡動作片(真正的動作片,非島國動作片),童年和青春期時代,伴我們成長的是港片了,80到90年代的港片可以說是伴隨了一兩代人的成長,各種槍戰的打鬥場面和那種兄弟情看的熱血沸騰!


ILS賣火柴的7歲小男孩


從小生活在冀東農村,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村裡還會組織播放電影,那時候大多數都是地道戰,地雷戰,以及抗美援朝的一些老電影。具體第一次看的電影名字是啥,我也記不清了。

那時,家家都有一臺黑白電視機,卻看不了幾個臺,也就是中央電視臺,河北電視臺,天津電視臺最清晰。大多數都是在夏天的時候,縣裡組織下鄉放電影,晚上在村裡架上一塊“布”。一盤盤交卷,街道里人頭攢動,我們淘氣的孩子都會坐在附近人家的廂房上,門樓上,孩子們當然對電影裡的劇情不感興趣,更多的是喜歡小夥伴們在一起的熱鬧。對於大人們來說,這些電影臺詞可能早已爛熟於心,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是也一人拿個菸捲津津有味的看著,邊看邊大聲對邊上的人高談闊論。他們之間根本不用劇透,比導演還清楚下一個鏡頭是誰出場。

1999年我虛歲7歲,我家買了第一臺彩電,從中央衛視擴大到了北京衛視等周邊城市的電視臺,又買了一臺VCD那時候特別流行周潤發等港臺明星武打動作電影,周圍鄰居碟片互換。印象裡我家對門在97年98年左右買的VCD。冬天的時候,滿滿一屋子人在他家看武俠片。

07年前後是我們村互聯網風靡的時代,大批90後家裡辦了寬帶組裝裝上了電腦。各種電影隨時看。再到現在移動通信的發展,人們可以時隨地看電影。也可以到電影院看新上映的電影,慢慢的電影在我們心中已經沒有了那種稀奇神聖的地位,對於電影也越來越挑剔,慢慢的區分出了自己喜歡的類型。不再和原來一樣,只要是有畫面有聲音,只要是個電影都能坐在炕頭上聚精會神的看完。

時代發展,淘汰了一些東西,也失去了一些東西,很慶幸我趕上了那個美好的年代





乾造價的


第一次看電影至今難忘。我大概6、7歲,是個白天,我們大隊中學教室放電影。當時教室外面已經圍了很多人,爸爸抱著我穿過人群,把我放在教室窗臺上,我一隻手摟著他的脖子,一隻手扶著牆,趴著窗戶玻璃,透過沒遮嚴的窗簾,裡面有點暗,跟看大戲似的,也擠滿了人,教室前面掛著的大銀幕上,人影動來動去,喇叭裡傳出人影說話的聲音,帶著音樂《對世上只有媽媽好》。我那時小,不知道是什麼電影,後來我長大些了,村裡白事放露天電影,聽到熟悉的歌,哭的眼淚汪汪,我才知道電影的名字《媽媽再愛我一次》。



十郎


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機會幾乎沒有吧,就記得學校組織了一次,在裡面也只顧聊天或者出去逛街了,根本就不記得看的任何一個畫面了,有印象的應該是初中那次在操場上放的《暖春》了吧,好多同學都哭了,我天生不喜歡悲劇,總是有一眼無一眼的看著,悲劇只喜歡自己默默看著,默默流淚。
電影主角叫小花,是個孤兒,為了擺脫養父母的虐待,逃出了家裡,暈倒在隔壁村子村口,被爺爺收養。爺爺有一個兒子叫寶柱,兒媳婦叫香草,多年未孕並且對小花的到來表示極度反感,本身他們就為沒有孩子而鬧心,小花的到來使得香草多次鬧事,剛開始試圖把小花送走,因為騎車摔倒而作罷,隨後他們就分家了,各吃各的。


爺爺為了讓小花上學,擺脫山裡的生活,編竹筐讓她上學,小花努力上學考第一來回報爺爺,雖然夫妻倆對她不友善,但是小花也沒有記恨,做好吃的,把最好的端給他們,香草為了想生孩子,要吃螞蚱,小花放學後就去抓螞蚱,爺爺誤以為她逃學,當十幾瓶螞蚱擺出來的時候,香草特別後悔,感動中接納了小花。
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吃了頓飯,沒想到最大的淚點在最後:村長組織村裡人給他們捐錢捐糧,告訴大家寶柱也不是老人的兒子,也是他撿來的,為了他,老人終身未娶,在場的人無一不感動,寶柱香草更是跪了下來。小花最後考上了大學,但是選擇了留在大山裡,幫更多小孩學習。

老人和孩子的組合,總是能激起我們許多的淚點,後來也拍了一個電視劇版本的,我記得也看了一遍,真的是處處都是淚點,這部劇顯示的是愛超越了血緣,讓我們看到了任性中最淳樸的一面,大概我不會重溫吧,因為淚點太多。


蝦蝦蝦蝦米兒


記憶中,模糊的第一部電影是在大劇院,後來母親下放,回到農村,在農村當時記得六三年上大水,一片澤國,我在姥姥家居住,我姥爺的房子,地勢較高,沒有淹,門口的大水順街而過,後來上學,再後來趕上文革,遷往我老家,記得第一部很清晰的是《紅燈記》,那是露天影院,我們跟著大人,奔跑十幾里路去看電影,再後來是《智取威虎山》隨著文禁的放開《列寧在一九一八》《地道戰》《地雷戰》八大樣板戲,電影版的《紅色娘子軍》《小兵張嘎》《雞毛信》《偵察兵》《野豬林》《豔陽天》《決裂》《盤石灣》《渡江偵察記》外國電影《橋》《賣花姑娘》等等一系列電影。

總之那是個純真的年代!


狼煙一九三一


我看的第一部電影是白毛女。當時剛解放,大概是五二,五三年時候,村裡說要在戲樓上演電影。那時剛剛經歷舊社會的農村,幾乎都沒有看過電影,起初還以為電影就是燈光照射的燈影。天不黑,人們就早早的排好座,等待著開演。攏黑的時候,只見一輛大車(即牛拉的鐵腳車)拉來了演放傢什支在戲樓前的空地上,戲樓上則撐起來一塊大白布,放映機用光打在上面來回調整,下邊早就等不及的孩子們用手在光線中變化各種花樣投放在白布上,互相逗著笑著,在玩笑中等到電影開始。

電影開始了,裡面的人是出乎意料的清楚(和燈影相比),而且還會說話,話音聽得不是太懂(沒有聽到過普通話),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呢?記得大車來的時候沒有拉他們啊?我們幾個六七歲的小朋友爬上戲臺到幕布後邊一看究竟,竟然也沒有這些人,這薄薄的幕布他們是如何鑽進去的呢?這問題一直困惑了我好幾年。

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笑話一樣的故事見證了祖國的飛速發展,經歷過這個歷程方感到祖國變化巨大。


沁水之陽


小時候,(1981年)我6歲,去舅舅家,他們村大隊部會議室看電視,一間土瓦房像學校的大教室,裡面隔著小房子留個了小窗口上面放著一臺日本造的彩色24英寸大彩電,電視打開,電燈就拉滅了,屋子裡擠滿了黑壓壓的人,那是我第一次看電視!

電影,小時候最愛看農村片,《生財有道》《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記得有部電影叫《為什麼要生我》,那是今生第一次感動我的電影,喜歡看電影畫報,至今我也沒明白什麼彩色遮幅故事片裡“遮幅”是什麼意思!呵呵!難忘的童年!


路上有朋


看到你的問題,真是滿滿的回憶。

可能不是第一次看的電影,但在我的記憶裡最清晰,就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特別是老師追著車子奔跑的那一幕!

那時候可能讀小學一二年級左右吧,電影放映員是用馬揹著膠片機過來的,一年可能也就來兩三回;雖然是學校組織的,但村人聽到,大家都過來圍觀,不到一會球場圍滿了人。







V視知新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第一部電影是於榮光和楊麗菁主演的《東瀛遊俠》,我記得那時候我才剛上小學,我是在我們村裡廟宇的神明慶典看的這部電影,以前只要我們村裡廟宇祭拜的哪座神明過生日,就會請人來放電影,那時我們村的村民就會拿著椅子到廟宇的廣場上大家坐在一起看電影,開商店的會叫他們的親戚拿些東西來賣,這是我出生起看的第一部電影,當時我還不太懂事,看見於榮光飾演的倭寇亂殺人,為什麼沒有人要殺他報仇,長大後再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才明白其中的原委。


福建情人145652


作為一名七零年代生人,我記得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閃閃的紅星》。

這部電影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由李昂、李俊執導,祝新運、趙汝平、劉繼忠等演員主演,並於1974年10月1日上映的。

這是一部紅色革命電影,故事發生在江西蘇區革命根據地,少年潘冬子(祝新運 飾)的父親響應號召,參加紅軍抗擊敵軍去了,只剩下母親與東子相依為命。母親也是抗敵的積極分子,從小耳濡目染的冬子雖然只有11歲,也立下了決心長大參加紅軍對抗日軍。一天,反動地主胡漢三前來捉拿東子的母親,眼看形勢危急,冬子媽決定留下來掩護其他群眾撤退,不幸被俘並英勇就義。目睹了媽媽被敵人殺害的慘況,冬子決心用自己的力量為母親報仇。冬子憑藉自己機智勇敢與敵人周旋,暗中幫當地的游擊隊送鹽送信。在與敵人的鬥爭過程中,冬子漸漸成長起來,也終於在隊伍上和父親見面了。最後,潘冬子終於戴上那顆閃閃的紅星,成為一個真正的紅軍戰士。


雖然年代久遠,但這部電影的內容和那句熟悉的“我胡漢三又回來啦”的臺詞讓人永久難以忘懷。

不知其他小夥伴們,有沒有和我一樣,人生的第一部電影是《閃閃的紅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