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

道是天下萬物的共主,是善良人們的珍寶,而不善良的人也可以依靠道來保全自己。美好的語言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使他人仰慕而跟從。遵循道的教化,就算是原本不善良的人也可以被感化而走上正道,哪裡還有什麼沒有用的人啊?所以就算是帝王的尊位、三公的厚祿、再加上前有稀世寶玉後有駟馬乘駕的厚禮重儀,也比不上真正投身於道。以前的人為什麼把道看的很珍貴呢?不是因為說道有求必得、有事必應、有禍可解、有罪可免嗎?所以它才贏得了天下的推崇和重視。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

賞析:

本章主要說“道”的可貴,因為“道”是“萬物之奧”。善人是遵循“道”的人,善就是循道而行。循道而行不僅對自己長久有利,而且最終造福於人群、社會。所以“善人”最大的寶物當然就是“道”。不善人就是不能遵循“道”的人。第二十七章上說“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又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不善人在“道”的角度來看也是“潛在”的善人,是未覺醒的“善人”。不善人違反“道”所以當然會招來種種災禍,但只要他能夠及時醒悟,用“道”來保護自己,也能減輕甚至消除災禍對自己的影響。對不善人說,“美言”是更重要的事情。儘管“道”本身是“信而不美”的,但是為了教化的方便,就得使用“美言”。美好的語言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從而願意聽、能夠接受,因此才能產生有效的思想和語言的交流。在教化“不善人”上,是“身教重於言教的”。不但要有美好的語言去開導他們,更用美好的行為去引導他們。有“道”的人自己美好的行為可以使他人仰慕而跟從,讓迷失的人們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標、人生的方向。“不善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他們先天的因緣和後天所處的環境所決定的,最根本的還是因為長期沒有接觸“道”的機會而迷失了本性。已經擁有“道”的人相比而言是幸運的,而還沒有擁有“道”的人是不幸的。對待那些不幸的“不善人”我們怎麼可以拋棄他們呢?拋棄他們只會讓他們越來越不幸,有“道”的人是不忍心看他們繼續沉淪於無邊生死苦海的。因此,通過教化引導讓他們迴歸到“道”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道”是客觀存在的宇宙根本法,它是無偏私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遵循“道”就會得益,違反“道”就會遭殃。不論原來是“善人”或是“不善人”,只要願意服從“道”,就可以得到“道”的保護。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