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羊雜碎好吃,但羊雜碎的來歷你知道嗎?

羊雜碎來歷有兩個說法,一說來自党項人部隊,一說來自成吉思汗部隊。

相傳,党項人在從鄂爾多斯“地斤澤”發動奪回銀州的戰爭中,在榆林附近被宋軍圍困在荒山野嶺處,糧草已盡,部隊的供養陷入嚴重危機。

你知道羊雜碎好吃,但羊雜碎的來歷你知道嗎?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部隊的後勤人員把原來屠宰的羊的頭、蹄、下水貨等早已丟失在山溝的荒野的"廢物"利用起來,把羊肝、羊心、羊腸、羊肺、羊肚兒等下貨用水洗淨,然後用刀亂剁成碎塊,匯在一個大鍋裡,放入鹽,煮熟以後,因沒有蔥和缺少應有調味品,有一個伙頭軍無意將野地裡採來的野香菜,洗淨切成碎塊放到鍋裡。

等把這鍋湯燒好,軍隊裡眾將官、士卒經過品嚐食用後,都稱讚此湯的味道堪稱一絕,味道好極了!比平日裡吃的燒烤羊肉等佳餚還要好上幾倍。

於是,這種獨特的做法與吃法的食物,在西夏軍營中傳開了。

你知道羊雜碎好吃,但羊雜碎的來歷你知道嗎?

這種滋補身體又經濟實用且不浪費的吃物傳到了民間,經過民間廚師多年來不斷地整理、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陝北民間各地餐桌上極具民族風味特色的一道佳餚菜——羊雜碎。

此後,這道深受各地廣大群眾歡迎的美味佳餚,從陝北傳到陝南,傳入中原及全國各地,尤其是甘肅、寧夏、青海等當初大夏國範圍內的地區,流傳至今。

燴羊雜碎是一道著名傳統小吃,寧夏區內各地均有製作,以吳忠市的製作獨特、歷史悠久而素負盛名,故又稱吳忠風味羊雜碎。

1994年5月,吳忠羊雜碎曾被評為“全國清真名牌風味食品”。

你知道羊雜碎好吃,但羊雜碎的來歷你知道嗎?

羊雜,又稱“羊下水”或“羊下腳”。在我國食饌中,有“下水不上宴”之俗,至清代繼“滿漢全席”之後興起的“全羊席”,或曰“全羊大菜”問世,始以改觀。

羊下水本來是不被人們重視的東西,但經廚師的精心改良烹製,對帶有關鍵性的羊肺處理加工得特別仔細,所以下腳料變成了美味佳餚。

在寧夏,羊雜碎既是風味小吃,又是宴席上人們喜愛的傳統名餚。

原料:新鮮羊雜碎1副(包括羊頭、羊肚、羊腸、羊蹄、羊心、羊肝、羊肺),香菜、蔥、姜、蒜苗、精鹽、味精、紅油、羊肉湯。

你知道羊雜碎好吃,但羊雜碎的來歷你知道嗎?

製法:羊頭、羊蹄用火燒盡殘毛,羊腸、羊肚翻去殘渣。洗淨後連同羊心羊肝一起下鍋煮熟,拆去骨頭,分別切成條或段。羊肺用洗去麵筋的稀麵糊灌好後,也下鍋煮熟,切成長條。然後將切好的各種熟料放在羊肉湯裡略煮片刻,撒上蒜苗、香菜,滴上紅油盛碗即成。

特點:紅潤油亮,肉爛湯辣;紅綠白三色相間,色彩絢麗,飄香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