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城市的“創新”?

前言

目前,中國城鎮化已進入高速增長期,我國規模城市總數達到世界首位,城鎮人口數量已佔據總人口數的60%。在取得了這些成績的同時,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卻愈發突出,宏觀經濟與城市的發展問題聯繫也愈加緊密。城市債務增加,金融風險壓力巨大,城市轉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應當如何認識城市的發展規律?如何做好對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如何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增加就業和進行產業的空間佈局?如何避免更嚴重的危機和風險的發生?這些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尋找出解決的方法和答案。

於此背景之下,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設立《城市百問》欄目,利用我中心優質學術研究力量,試圖解答城市發展、城市政策、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種種問題,並將就城市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我們的分析方法,供讀者參考。

希望所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在本欄目下留言,提出有關城市的各類問題,以便我們及時解答交流。

編者

(往期回顧:城市攤大餅與沿邊緣擴張 | 城市百問)

總第三十期

李鐵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最近關於公園城市的話題在城市規劃圈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成為了熱點問題。就我個人理解,提出公園城市的理念,主要是針對很長一段時間裡,城市政府在城市建設和規劃中,更多地關注房地產的開發,而忽視了城市的綠化建設。當我們看到城市高樓林立的時候,在城市中很難找到可以棲息的綠色空間。水泥森林替代了綠色森林。而且在人口日益膨脹的城市,現有的少數公園也人滿為患。白天中老年人尋求休閒娛樂和鍛鍊的場所,還要跟“佔領”公園的各個團體協調佔用時間,甚至起早搶佔公園的空間。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城市,城市的老齡化問題開始顯現,少年兒童需要娛樂的場所和空間,家庭需要假日生活放鬆的生態綠地,城市居民的需求越發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缺少公園的城市顯然已經不適應城市未來發展的要求。

我記得在幾十年前,我們對城市的認識不外乎三個要素,公園、百貨商場和電影院。對於進城的農民來說,可能最大的享受就是可以進城看場電影,到百貨商場裡買點兒東西或者是攜家人和孩子逛逛公園。十幾年前我曾經在黑龍江省的一個農場小鎮做調查,當地領導領著我去參觀佔地500畝的街心公園。其實這個小鎮總面積也就1個多平方公里,四周都是林地,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儘管周圍都是天然公園的環境,當地政府仍然在小鎮中心投入幾百萬建設了一個人造的公園。其實這個小鎮並不缺乏綠地,只是人們對於小鎮公園的嚮往還是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認為既然開始了城鎮化,就要向城市看齊,鎮子裡也就應該有一個公園。從經濟的角度看,這個公園的建設似乎有點兒浪費。但是看到這種遠離大城市的小鎮居民對公園的樸實認識,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生活的城市。隨著城鎮化的高速發展,人們在提高自己城市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在追憶以往城市空間中曾經存在的、一心向往的公園,可以讓城市多一份恬靜,少一些當前的喧鬧。當沒有生命的鋼筋混凝土和水泥森林佈滿了城市的幾乎所有角落時,我們希望城市更生態,更綠色,有更多的綠地和公園,來緩解城市立體化所帶來的壓力。

談到公園城市,很容易讓人引起聯想,到底是增加城市的公園數量,還是使得城市自身就變成一個大公園?很多規劃師想象中的城市藍圖就是實現田園化的城市。但是在現實中,由於城市空間的開發過程大多已經結束,在舊城區和已經形成的房地產開發空間內,要通過拆遷來建設一定規模的公園因成本太高几乎不可能。許多城市只能在尚未開發的城市邊緣地帶重新規劃出一個巨大的生態空間,來滿足城市建設公園的設想。我們在許多大城市和中等城市都能看到,在城市的邊緣地帶建設的十幾平方公里的生態公園,距離市中心較遠,城裡人過去並不太方便。也有一些極端的案例,例如在廣東佛山的一個鎮,居然將城市公園和水系建設在離城市主城區十幾公里遠的地方,交通也不是特別方便。這樣的公園只能作為景觀,供上級領導參觀欣賞。可是花了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投入,卻很難讓更多的城市居民受益。

提出公園城市,既要追憶歷史,也要考慮到中國城鎮化進程所面臨的特殊歷史階段,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的承受能力。而重中之重就是要以人為本,這是公園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要根據各類城市居民的需求,滿足人們對綠色空間的要求,通過更為簡潔方便的模式,讓城市居民就地就近地享受公園空間帶來的城市樂趣。在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大大小小的公園可以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每一個閒置的微小空間都可以改造成不同規模的公園,以方便城市居民的利用。人們步行出門走不太遠,花費很少的時間,就可以享受到公園的樂趣。按照這種公園的規劃思路,在現有城市中以最適用的方式來改造,就可以增加無數個“口袋”式的城市公園。而不必把大量的生態綠色資金投放在景觀工程中,雖中看卻並不實用。

公園城市,要使公園的公共性得到充分體現。我們現有的城市發展模式中存在著大量與房地產開發項目結合在一起的綠色空間。這些綠色空間被大院所封閉,受益者只是購買了小區住房的社區居民。這種房地產大院的內部公園的管理模式,已經喪失了城市公園的公共屬性。我們可以看到,在許多城市,並不缺乏綠色空間和綠地公園,但是被一個個大院圈著,與社會隔離,而造成了更多的居民所期盼的公園環境的缺失。如果要回歸綠色空間的公共屬性,讓所有城市居民都能享受綠地公園,或許在未來的城市開發過程中,政府應該對開發商提出明確的要求,把綠地空間還給城市的所有居民。

公園城市的設想也要照顧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對於大量進城務工就業的農民來說,在繁忙的工作閒暇時間,需要有一塊休憩的綠色空間,作為生活內容的重要補充。雖然他們可能居住在城中村,甚至住在企業的集體宿舍內,但是作為城市最重要的建設者,他們需要享受到城市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在他們生活和居住的“城中村”,應該是政府在城市建設中必須要考慮的空間。投入可以不要太高,公園的規劃和設計也不需要高大上,只是滿足城鎮化過渡期間這些農民工最基本的需求和渴望,也是公共服務最重要的內容,也應該被列入公園城市最主要的議題之中。

提倡公園城市,並不是要在城市建設中大搞公園工程。畢竟城市的土地價格昂貴,城市的要素聚集需要通過規模效益來實現,這也是城市的價值所在。假如我們錯誤地理解公園城市的理念,放大公園城市的建設尺度,搞大投入和大拆遷,不惜成本地建設城市公園,代價還是需要城市居民來償還。畢竟建設的資金來源依靠城市的稅收。而城市的收入又必然依賴於產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則需要降低各類成本才能增加城市活力和產業競爭力。近些年許多城市過度放大城市的視覺效應,在城市中心不惜血本引進昂貴的樹種,建設過於豪華的街道公園,大搞面積過大的綠色生態空間,等等。而這些成本的資金來源又必須依賴於土地的出讓,依賴於房地產的過度開發,造成了地方債務的增加。這些教訓都值得我們吸取。所以公園的建設要因地制宜,要力行集約節約,要提高投入效率,要使更多居民受益,要真正遵循以人為本的導向,才能真正地體現公園城市的精神實質。

公園城市是市民可以休憩的空間,在強化綠色生態視覺效果的同時,更要注重公園的可利用性。市民到這裡遊玩,還會產生更多的需求,例如休閒、運動、餐飲和各種方便的服務等。要滿足不同階層的市民需求,要增加公園的各種服務功能,也要增加公園可以容納的就業空間,讓進入公園的市民可以得到更為豐富的服務,而不能僅僅當做一種視覺的滿足。近些年,許多城市的建設,更多關注的是視覺效果,忽視了使用的功能,忽視了方便的服務,更忽視了每一個空間內都可以通過增加服務內容來增加城市的就業機會。如果我們在建設公園的過程中,充分地考慮到了城市發展中居民需求多元化的變化趨勢,可能我們的規劃和設計思路就會更接地氣,更以人為本,更能讓城市迴歸自然的本質。

往期回顧:

第二十六期 如何改造“城中村”?

第二十七期 “戶改”可以釋放城市以及國家的經濟活力

第二十八期 城市商業街改造,為什麼大多都失敗?

第二十九期 城市攤大餅與沿邊緣擴張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