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讓年輕的腳步抵達更遠的地方

創新,讓年輕的腳步抵達更遠的地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的機器人“越障救援”大賽中,一名大學生在調試機器人。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根據教育部統計,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自創辦以來,累計有947萬名大學生、230萬個大學生團隊參賽。2019年,118所部屬高校、932所地方高校的3.84萬個項目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參與學生人數共計16.1萬。

创新,让年轻的脚步抵达更远的地方

第六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為熱衷於創新的青年提供了交流平臺。新華社發

根據《亞太青年創業報告(2019)》,在中國,參與過早期創業活動的青年佔比為14.9%。中國被評為亞太地區創業生態系統最良好的國家之一。

【聚焦·青年創新】

對未知世界密密匝匝的好奇,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在不斷試錯中勇敢往前走……這是青春最美的樣子,它迸發出的種種特質匯聚在青年人身上,讓他們註定成為社會上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的群體。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的航路不可能永遠風和日麗,但巧的是,他們正好不畏懼,即使前方有風浪、有旋渦、有險灘。青春的意義正在此。

時代浪潮為新一代青年人的思緒插上翅膀,給予他們翱翔星際的無限可能。“這屆”青年人似乎並不在意身上的“標籤”,他們明確自己生在最好的時代,處於最美的年華,擁有大好的機遇。他們想要揚起帆、迎著風,向遠處突破一點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逆著重力,向上努力跳一跳,用創新的力量、跳躍的思想,描畫一張屬於這個時代的華美藍圖。

他們深信,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這充滿勞績又富有詩意的人生便值得回憶。

1、學以致用 跨學科協作激發更多可能

3月20日,從武漢回來的金爍終於把藏在心裡的壓力悄悄釋放了一些。從2月23日開始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他作為清華大學聯合中國醫師協會組建的遠程醫療隊成員,一行六人為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前線送去了一批科技抗疫的“硬核”武器,其中的“新冠肺炎智能診斷系統”就是金爍主要參與研發的。

踏上這趟征程,源自大年初五那天他與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博三學生王博的一次討論。1989年出生的金爍是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胰中心的外科醫師,醫工結合項目的研發讓他與專攻醫學影像深度學習的王博結下緣分。2019年11月,二人因為合作開發的“智能精準肝膽手術規劃系統”一同走上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第四屆科技創新大賽的頒獎臺,這為他們共同研發新冠肺炎智能診斷系統奠定了基礎。

在最初對研發新冠肺炎智能輔助診斷系統的討論中,他們不是沒有擔心過可行性的問題:心肺領域不是金爍的專長,突然轉向新冠肺炎與現有研究規劃相關性不高。但疫情波及廣泛、患病人群龐大,武漢前線醫護人員承受的巨大壓力讓同為臨床醫生的金爍坐不住了——如果把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處理方面的功能與臨床診斷融合,或許可以減少人力付出,縮短診斷時間,分擔一線醫護人員的壓力。“這是最需要我們去做的工作”,他和王博達成一致意見。

當看到了一線可能,那種把念頭轉化成現實的衝動就再也按捺不住。在院方協調下組成的專家團隊進一步為系統制定了詳細的功能方案,隨著一線武漢天佑醫院、雷神山醫院和中南醫院的參與,第一批帶有核酸確認結果的首次診斷肺部影像資料從武漢傳到北京……“那幾天我們停掉手頭所有的事情,只為了這一件事‘拼命’”,十個晝夜的系統研發令金爍記憶猶新。雙方團隊在23萬張胸部CT影像中,標註了21萬張肺部輪廓、近2萬張炎症區域、18萬張肺部血管,進行了9種算法、共30餘次的迭代工作,測試準確率超過98%,最終系統達到可以在10秒內完成診斷、分型及定量。2月23日晚,金爍隨中國醫師協會和清華遠程醫療隊帶著包括新冠肺炎智能診斷系統在內的10多件重型設備,坐上了前往武漢的綠皮火車。

金爍在武漢戰疫一線連夜調試系統的時候,航天科工二院206所應用物理技術中心34歲的高級工程師臧金良正在實驗室中游走於微系統的世界裡,從這個“微小的世界”中窺見著不同生物和化學反應過程重現的奧秘,探尋著病毒早期檢測的可能。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能夠讓試劑在手掌大小的芯片上實現多種生物反應過程,減少人為干擾、簡化操作人員難度,或許以後我們可以把各種在專業生物實驗室的檢驗過程簡化,如同現在日常監測血糖那樣,在家裡就可以完成。”臧金良介紹說。微流控芯片被形象地稱作“芯片上的實驗室”,作為在微電子、微機械、生物工程和納米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全新交叉學科,疫情讓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微流體技術,其中臧金良關注的就是如何讓微尺度流體的運動更加有效、提升反應效率。

“我們不僅關心生物技術在航天領域的運用,也在把專業技術優勢向民用領域拓展,讓更多成果走入生活。”在臧金良看來,如果微系統是重構世界的一個入口,那麼他的團隊就像一群手握鑰匙的人,在小結構、微液滴、納器件之間穿梭,努力開啟未知世界的大門。

2、向陽而生 因需求生髮無限創意

說起自己的專業,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研三學生裴佳佳在言語間透露出的滿是熱愛。“可以說我的專業改變了我,讓我用更加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尤其是專業實踐激發了我們團隊很多服務社會的靈感。”

研二時,學校開設“適老化科技與醫養結合”暑期選修課,“我記得老師們最常說的話就是‘大膽地去想,有了好的創意,不怕難實現’。”在這堂課上,裴佳佳和她所在團隊的同學們接觸到了智能化、醫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們自由結組也催化出不同的“化學反應”,這成為一群90後大學生孵化和落實自己想法的契機。

智能手機的普及令定製化的出行方式成為可能,但在這一場智能化的浪潮中,老年人似乎被落下了。“老年這一人生階段伴隨著身體機能弱化,但老人自尊自立參與社會生活的需求沒有改變。”裴佳佳和她的團隊希望能夠通過科技的力量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這也是他們設計“老年人一鍵式自助打車”創意產品的初衷。

為了瞭解老年人在打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裴佳佳和隊友在暑假期間走訪學校附近的幾個社區。“我們發現很多老年人在心理上對眼花繚亂的電子產品存在抗拒,很多時候碰到空車不停只能乾著急,他們對於好懂好用的便捷式打車系統都很期待。”深入調查後,“一鍵式打車系統”創意應運而生。

“我們希望藉助城市現有出租車管理、調配平臺、站點設備和車載終端,為老年人把一般化的智能打車流程簡化,他們只需要在安裝有一鍵式打車系統的站點刷卡,調配平臺就可以安排車輛,乘客還能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支付方式。”團隊的設計將最令老年人“頭大”的手機點選、地圖定位等流程還原到線下,更加符合老年人的使用習慣,同時吸納了現有出租車調度平臺的優勢,使老年人能夠享受到線上調配出租車帶來的便利,產品得到了很多老年人的認可。

“在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虹霖老師的指導和一些專家的幫助下,設計創意不斷完善,那段時間我們積極準備路演、參加青年創新比賽。”裴佳佳和隊友們深知,這樣的一鍵打車系統還只是一項為老年人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創意,如何落地則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參與的活動讓更多人關注到老年人的需求。

這些需求就是青年人不斷創新奮進的動力。在武漢,經過48小時的系統調試,終於解決了網絡兼容問題的金爍長出一口氣。但他和醫療隊沒有馬上離開武漢,而是繼續深入到武昌區和鄂州市政府及衛健委、街道、多家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康復隔離區及社區衛生中心走訪調研,從醫護人員的實際工作中不斷髮現新的技術需求,並向後方實時反饋、協調。如今,從武漢回來的金爍仍沉浸在武漢那種整個城市為了一個目標努力匯聚強大力量的氛圍中,這一切給他帶來歷練之後的沉穩、繼續前行的底氣。

3、心之所往 因為渴望所以敢試敢為

有夢想,還能找到從夢想通往現實的路徑,是“這屆”年輕人最大的幸福。

1993年出生的張嵩昊,是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公司眾多程序員中一個“扎眼”的姑娘,也是同事口中“那個隻身來到合肥追夢量子計算的人”。談到自己的選擇,她臉上滿是那種只有站在距離夢想最近的地方時才會散發出的幸福感。“合肥在量子計算等很多方面都處於領先位置,對我來說難以抗拒。”這座被稱讚為“養人”的城市,是張嵩昊夢想落地的地方。

“雖然大學讀的是計算機專業,但我一直對物理很感興趣,大三的時候接觸到量子力學,就著了迷,找書、蹭課都是我常乾的事。”2015年,張嵩昊從哈爾濱師範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在天津找到一份金融行業軟件開發的工作。“可能因為總是想著吧,所以2017年在朋友圈看到本源量子的招聘信息,感覺心裡小火苗噌地一下又燃了起來”。

“從投簡歷到面試,我心裡還是挺忐忑的,倒不是因為要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主要特別擔心錯過機會。”好在,張嵩昊和公司彼此“看對了眼”,2017年11月她正式成為本源量子的一員。“公司由中科院量子信息實驗室博士團隊創立,我可以零距離接觸院士、教授,與量子計算‘大牛’面對面溝通,在工作中學習是件幸福的事。”張嵩昊對現在的狀態十分滿意——當媽媽還在擔心女兒在兩千多公里外的陌生城市舉目無親時,她已經牽頭6人團隊,開始打造公司核心業務之一的量子計算雲服務平臺了。

和張嵩昊一樣,因為心中一個念想願意跨越千山萬水的人,還有寧波圖靈奇點智能科技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王桂豔。

這幾天,王桂豔的團隊完成了他們落戶寧波後的第5個項目——為寧波供電公司設計的區塊鏈工程管理平臺投入使用。平臺通過“一鏈辦理”解決了工程建設中紙質圖紙、文件流轉審批方式耗時長、易出錯、數據易丟失等弊端,尤其是疫情期間,其便捷的操作性讓區塊鏈技術的優勢被更多人看見。

2011年從清華大學軟件學院畢業後,王桂豔進入北京一家外企從事研發工作,但始終是個心裡藏著創業夢的80後。2015年年底,互聯網大潮下,王桂豔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校友開啟創業之路,他們把目光聚焦於區塊鏈技術的研發應用。“區塊鏈很酷,我們想通過一個個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案,展現出它真正的價值。”2018年年底,經過寧波市江北區駐京招商引智聯絡處的接洽,王桂豔的團隊把公司正式落戶寧波。

“寧波是個支持和認可新興技術的城市,在這裡我們得到了企業服務、人才政策、客戶推薦等多方面的支持,一年來處處有驚喜。”王桂豔喜歡這個城市,用她的話說,“人生兜兜轉轉,最終總是走向自己內心最強烈的渴望”,在甬江邊上她為自己的渴望找到了一片天。她和團隊研發的區塊鏈相關技術已經應用於寧波產業發展的多個領域。

80後、90後沒覺得自己多麼獨特,他們正像60後、70後一樣,在新時代裡體味人生的每個階段。這個月,臧金良的小家庭迎來了新的成員,這位理工男沒想到自己也會在產房前流下“老父親般的淚水”,這位“老父親”已經在心裡偷偷作起了打算:“希望他也能對物理感興趣,我想讓他體會到沉浸於科研的生活是多麼幸福。”

(本報記者 李笑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