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為什麼沒有稱帝?

曹子建1987


桓溫是東晉明帝的女婿,東晉中期的權臣,他很有能力,逐漸掌控了東晉軍政大權。他有實力取代東晉建立新朝,最終卻沒有實現,原因有:

一、桓溫想通過北伐來樹立絕對權威。開局很好,最終失敗,影響了他的權威。

二、桓溫沒有得到江東王、謝等豪族的支持。謝安、王坦之等人一直破壞桓溫取代東晉的謀劃。

三、桓溫自己在稱帝問題缺乏自信和果斷。他甚至寄希望於東晉簡文帝禪位給他,沒有強行取代東晉,給了東晉喘氣之機。

桓溫猶豫不決中浪費了多次良機,由於年事已高,他不久去世了,故終生沒能取代東晉稱帝。


羽書遲


"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一個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應該遺臭萬年。這是東晉桓溫的豪言壯語,這個典故出自於他。

公元347年,桓溫平定四川的成漢政權,廢德陽郡,改立了遂寧郡,取義“息亂安寧”之意,隨之安寧。四川

遂寧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四川遂寧桓溫騎馬雕像)


桓溫在東晉的戰功。

桓溫年少素以豪爽聞名,他的父親被蘇峻之亂的韓晃殺害。桓溫發誓要為自己的父親報仇,當時的主謀只剩下江播,331年,桓溫得知江播去世,假裝弔唁,準備殺死江播的兒子,此時他只有20歲。江播的兒子們知道桓溫要復仇,也在葬禮上準備了兵器,結果桓溫將江播的三個兒子殺死,報了父仇,從此聲名遠播。(桓溫形象圖)

後桓溫娶了東晉晉明帝的南康長公主,成了駙馬。

一、西征成漢。公元345年,桓溫出鎮荊州,很快掌控了東晉長江上游的兵馬。桓溫打算出徵四川的成漢政權,因為當時成漢政權的皇帝李勢荒淫無道,民怨沸騰。通過分析採取直接攻取成都的方案,用一萬精兵速戰速決,預估北方的後趙來不及分析局勢就已經結束了。

346年年底,桓溫上書討伐成漢,不等批覆就直接開進四川。三戰三捷後,桓溫的兵馬已經到了成都城下。成漢政權聚集可能的兵力與桓溫的晉軍決戰,戰事非常焦灼,作戰的將領們害怕了,決定擂鼓撤退,擂鼓的士兵卻錯將撤退鼓聲敲成了進攻的鼓聲,手下將領趁機督促士兵進攻,大敗成漢軍隊,並且佔領了成漢的都城成都,摧毀了周圍拱衛的小城。從出征到平復不到四個月的時間,347年3月17日成漢政權滅亡 。(成漢政權圖)

桓溫控制了八州的勢力。

二、三次北征。東晉皇室特別忌憚桓溫,為了牽制桓溫,他們任命殷浩北伐,卻屢屢失敗,桓溫藉此完全控制了話語權,桓溫要北伐,建功立業。(桓溫北伐圖)

1.354年北伐前秦。這一次桓溫在襄陽出兵佔據了關中,兵峰直抵長安,因軍隊糧食補給不足而撤退,前秦軍隊趁機追殺,此次北伐前勝後敗。

2.356年,桓溫上書繼續北伐。目的是遷都洛陽,修復晉朝皇帝陵園。這一次羌族首領姚襄正在圍攻洛陽,桓溫到來後,撤軍與晉朝軍隊對峙。桓溫在伊水與姚襄對戰,打敗了姚襄,收復了洛陽,拜謁帝陵,並遷移歸降的三千人家到江南定居。

3.北伐前燕。369年,桓溫再次北伐,進攻目的地是前燕,同第一次一樣,前期桓溫獲勝,並與前燕軍隊對峙,在決定性的戰略未能達到目的後,桓溫撤退。前燕慕容垂(後燕建立者)率領騎兵追擊,桓溫大敗而回。

桓溫北伐的目的樹立威信,好謀奪東晉的江山社稷,結果是差強人意。

桓溫弄權意圖稱帝

第三次北伐結束後,手下的將領和謀士們認為不能再北伐了,要控制朝局。當時的皇帝是司馬奕(晉廢帝),桓溫指使手下說司馬奕是陽痿,不能生孩子,他的後代都是別人的,並且在後宮養了不少的男寵。桓溫派人收繳了玉璽,廢了司馬奕。

司馬昱是司馬睿的幼子,已經50多歲了,桓溫立他為帝(東晉簡文帝),在位8個月。桓溫的意圖是讓他即位,死後禪讓帝位給他。司馬昱臨死時也不說禪讓這樣的事情,氣的桓溫不行。

朝堂上有王氏人員支持立太子司馬曜(東晉孝武帝),力排眾議才做上皇位。桓溫打算讓皇帝賜給他九錫,九錫是皇帝賜給諸侯最高的獎賞,有九件物品:

車馬、衣服、秬鬯(jù chàng)、朱戶、納陛、弓矢、斧鉞、虎賁 、樂縣。

這九件皇帝賜給的物品代表各種不同的意義。歷史上王莽、曹操、司馬昭等都接受了九錫,得到九錫後篡位是比較容易的,桓溫也是希望得到九錫後馬上篡位做皇帝。

他的想法早就已經被人看透了,當時他已經病重了。意圖和目的已經被瞭解,病重的事情也知道了,當時王氏和謝氏這兩個門閥士族是反對桓溫的,但又不公開,謝安當時是這樣處理的,答應桓溫,賜給他“九錫”。不過一直拖延,說九錫這樣貴重的賞賜一定要精緻,需要時間做好才給他,目的很明確,就是等桓溫病死。果不其然,桓溫沒有等到“九錫”就病死了。

後話

桓溫在已經掌握了東晉實權的情況下,直接篡位當皇帝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東晉的皇帝權利不是很大,所謂郡輕而臣重,權利把持在門閥士族手裡。

桓溫不想和司馬司馬昭那樣篡奪帝位,就是不想模仿他們,當時他曾經這樣說:

"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

這裡的文景二帝,指的是司馬師和司馬昭,也就是說他已經取得了和司馬師、司馬昭一樣的權利,不做皇帝司馬師、司馬昭會笑話他。接著就說出了最出名的話:

"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他打算做皇帝,可是他的生命不給他時間,最後病重而死。

不過後來他的兒子桓玄403年得到了九錫,篡位成功,建立了“桓楚”政權,桓溫被追尊為楚宣武皇帝。這個政權存在了幾年時間,被劉裕率領的北府軍消滅了。

死後20年,桓溫被自己的兒子才追尊為皇帝。


穿越再現彼岸


公元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惜敗,退回江東,壽陽城居然投敵,桓溫大怒,收集殘部,先攻破前燕和前秦的聯軍,再長期圍困壽陽,最後收復城池,生擒叛徒,盡誅滅其族;

公元370年11月,恆溫與長期執政的司馬昱在塗中城(安徽滁州)會面,從346年一直把持朝政達24年的司馬昱,此時也是儲君(365年被封為琅琊王);兩人商量了什麼,歷史書上沒有記載,嚴重懷疑這次神秘的會面和廢立皇帝有關係;

372年1月6日(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桓溫已經60歲了,他廢掉了司馬奕(東晉第7個皇帝,後稱晉廢帝);迎司馬昱為帝(後稱東晉簡文皇帝),理由是司馬奕是同性戀,他的兒子都是男寵所生,晉書也有記載:是恆溫手下”郗[chī]超建議他行廢立的;反正後來東晉內部清洗了一批王公和貴族,一時謠言四起,符堅都懷疑他要謀朝篡位,東晉從皇帝到大臣都以為桓溫要自立為皇帝了;

讓我們看看,晉書和資治通鑑所謂桓溫試圖謀反的證據,皆為莫須有的朝廷密探傳聞:據溫性儉,每燕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或臥對親僚曰:「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眾莫敢對。

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嘗行經王敦墓,望之曰:「可人,可人!」其心跡若是。

時有遠方比丘尼名有道術,於別室浴,溫竊窺之。尼倮身先以刀自破腹,次斷兩足。浴竟出,溫問吉凶,尼雲:「公若作天子,亦當如是。」

晉書上靠譜的記載則是,司馬昱曾經試探問過他手下最信任的”郗[chī]超,桓溫是否要謀反,”郗[chī]超以一家百口性命擔保,讓司馬昱放心;事實證明,後來桓溫立司馬越之後,不僅沒有發動政變,而且很快就離開南京都城,回到前線駐地;朝政則由王坦之輔助,王坦之雖然在桓溫手下曾做過參謀,但出了名的,是司馬昱的死黨,因此行廢立,讓天下人疑桓溫欲作亂,很有可能是司馬昱自導自演的一場戲;

372年的9月,司馬昱做了8個月的皇帝后病死,其立的太子司馬曜也順利繼位,桓溫反而是舉薦了,素來不肯攀附其的家的名士謝安為顧命大臣,對朝廷完全沒有任何干預;

(373年2月),桓溫入京朝見新皇帝司馬曜,當時謠言四起,建康人心浮動,又有人說桓溫帶兵要誅殺王坦之、謝安,晉室的天下要轉落他人之手。但實際結果是,桓溫朝拜新君和皇陵後,14天后就回到了姑孰駐地,期間為司馬曜清理了支持廢帝復辟 尚書陸始下廷尉而已,他就繼續為東晉守衛國門,373年7月,為國盡忠的東晉第一猛人桓溫去世,享年62歲;他不僅當年揹負了時人太多的質疑,直到今天還被歷史的曲解,他死後,其弟恆衝接任揚州刺史重任,375年又將兵權交於謝安,所以恆溫兄弟之忠誠,可鑑天地,隨著他的去世,東晉也是夕陽西下,前秦此時開始暴起!

公元367年,前燕重臣慕容恪去世,慕容暐等貴族一直非常的奢靡,日廢萬億,國內又連續多年發生水旱災害,當時的尚書悅綰上奏盡罷 軍封蔭戶,以前燕防止人口隱匿,以充實國庫。慕容暐同意後,悅綰調查後,釋放了二十多萬戶,令朝野震驚,引發了前燕貴族的不滿,有人暗殺了悅綰,從此貴族開始迅速的腐敗,國庫更加空虛。

公元369年,桓溫知道前燕國力衰弱,於是發動第三次北伐;雖然最後撤軍,但前燕軍力也是被打的七零八落與東晉兩敗俱傷;

而前燕國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以及太后等原先是打算逃回遼東老家的,沒想到慕容垂等人居然能打敗桓溫,所以,當他們看到慕容垂成功,就感覺到羞愧,反而想誅殺慕容垂;

慕容垂少年時差點被立為太子,所以慕容儁和慕容暐一家對其長期懷有敵意,也不足為奇;

慕容垂提出獎勵麾下有功將士,但被置之不理。慕容垂大為不滿,多次當庭據理力爭。太后可足渾氏素來嫉恨慕容垂,之前就謀害過他的老婆,因此與皇帝和太傅慕容評相謀,欲殺之而後快!


雲在青天建盞


首先說不是他沒有稱帝,而是他沒有自身能力不夠,做事差了點火候。

他的野心從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的帝位,迎司馬昱入朝,擁立為帝,是為晉簡文帝中可以看出,這是歷史上所有篡位之人的固定步驟。

鹹安二年(372年)七月,簡文帝病重,急召桓溫回朝,並在一晝夜內連發四道詔書。桓溫仍推辭不肯入朝。簡文帝只得傳下遺詔,讓桓溫攝政,效仿周公。但侍中王坦之卻據理力爭,將遺詔中的“攝政”改為“輔政”,依照諸葛亮、王導舊例。隨即,簡文帝駕崩。桓溫原以為簡文帝臨死會禪位給自己,或讓自己攝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憤不已。

寧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溫患病,病漸沉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並多次派人催促。謝安、王坦之見桓溫病重,以袁宏所撰錫文不好為由命其修改,藉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溫姑孰病逝,終年六十二,至此錫文仍未完成。

由此可見他的最終目的是要代晉的。但為什麼沒有實行呢?

原因在於桓溫此前先後敗於灞上和枋頭,十五年內兩次使國家軍隊遭受重大打擊,其所統帥的部隊精銳損耗殆盡,而此時由謝安掌控的京口北府兵勢力開始興起,這是一隻由南渡北人所組成的軍事集團,實力強橫,正是基於忌憚,他才沒有敢走武力奪權。


愛歷史的小鵬友


桓溫是東晉的中興名臣,開創了一個桓溫時代,但終其一生也沒有篡奪司馬家的江山,不是勢力不夠強,而是大勢所然也。

整個東晉一朝,都是建立在南北兩方士族的支持下維持統治的,士族一直牢牢把持著朝政。當時形成了一個脆弱的平衡:司馬皇族、士族、地方軍閥三者相互制衡,誰都沒辦法徹底消滅對方。雖然南北兩方的士族之間也有矛盾和鬥爭,但中央朝政一直被士族所掌握著,可士族基本上沒有強大的軍權。地方軍閥雖然擁有強大的軍隊,但多數出生寒門,不受士族待見,無法把持朝政。司馬氏作為大家公認的領袖,起到了維持統一,協調各方的作用。

桓溫雖然手握重兵,也確實發兵首都逼宮意圖篡位,但在當時的情形下,即使攻下都城自立為帝,但得不到士族的支持,他如何掌控這個國家?很有可能是他自立為帝的那天,也就成了這個國家分崩離析的一天。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才有了後來謝安一席話勸退桓溫大軍,桓溫僅是索要九錫而已,從而避免了國家的動盪。





大師兄翡翠原石


感謝“歷史中簡堂竹林第八閒”的邀請!

桓溫根本因為沒有稱帝的條件,不是說成為了權臣就能稱帝。

一:恆溫是個有血性的真英雄,是個熱血男兒,以收復國土為已任,有將帥之才,卻無帝王之心。

這是桓溫沒有稱帝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壓根就沒有想過要稱帝。恆溫出身還是比較好的,名臣之後。桓溫早年具有俠義忠孝之氣,因為單身仗劍報得父仇,從此名聲大揚。後成為了晉明帝的女婿,由此平步青雲,一步步升官。

因為才能出眾,鎮守荊州,開始了其人生的轉折。他以微弱之兵出兵討伐四川的成漢割據政權,竟然一舉成功,為東晉收復大片國土,從此名聲大揚。

此後,桓溫以荊州為根據地,開展了三次北伐,只有第二次北伐,收復了河南。其它兩次因為遭到朝廷掣肘,沒有取勝,甚至最後一次還損兵折將。

很多人會說桓溫就是一個權臣,可以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他要北伐成功,就得保持獨立的軍事地位,甚至要把東晉的軍權全部抓到手裡,從而集中力量北伐。

北伐失敗後,桓溫利用軍權廢立君王,確立了自己在朝廷的權威。可是,這個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了,老了。

二:當時的政治局勢,桓溫沒有稱帝的政治條件。

桓溫不是大傻瓜,也不是野心勃勃的殘暴之人,桓溫不是董卓,最多就是一個曹操,況且比起曹操,他還差得遠。桓溫不會利用軍事強權,強迫登基稱帝,因為這不得人心,即便稱帝了,又能怎麼樣,只會把國家搞亂,只會失去人心,身敗名裂。

桓溫與苻堅是南北雙雄,王猛和謝安是千古名相。王猛和謝安剛開始都在桓溫的幕府中擔任過職位,成為桓溫的謀士,桓溫也很看重他們。然而,最後他們都辭別桓溫,另尋他主。說明了桓溫不是一個可以成就帝業的人。

大分裂依然是當時政治現狀。北方如此,南方也是如此。桓溫手裡只有兵權,兩次北伐失敗後,名聲也不如以前好。一直以來,桓溫都是待在荊州,總領東晉大部分的兵權,並未掌握東晉朝廷的政權,所以說他還不如曹操。朝中大臣畏懼他的兵權勢力,但並不是他的人,他帶兵入朝最多就是一個董卓。

當時的東晉,政治局面類似蔣介石時期的軍閥割據,面對北方外敵,各個軍閥在擁兵自重的基礎上,也會服從朝廷的調令,對抗外敵。桓溫奪取帝位,最多就是一個蔣介石,甚至還不如蔣介石。

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還處於矛盾狀態,北方士族掌握中央政權,南方士族則掌握地方政權。這就是桓溫只能掌握軍權,卻無法掌握政權的根本原因。

桓溫死後,苻堅一統北方南侵,發動淝水之戰,被謝安擊敗。桓溫雖然將軍權交給他的弟弟桓衝,但是桓衝以及桓氏將領,在面對北方入侵的情況下,也得聽從謝安的調遣,甚至很多桓氏將領戰死疆場。

謝安死後,桓溫之子沒有政治才能,依靠手中的兵權奪取帝位,建立了桓楚政權。很快,其它軍事力量,就勤王攻打桓楚政權,南方士族掌握地方政權也是支持勤王之兵,而桓楚政權即便兵多將廣,也因為沒有政治支持,手下的將領叛變,僅僅七年時間就被勤王兵馬徹底滅掉了。

桓楚政權的結果已經充分說明了桓溫沒有稱帝的原因。桓溫可以看到這樣的結果,但是他的兒子沒有那樣的遠見。


青青說文明史


一方面桓溫還要繼續做晉的臣,一方面感覺不是時候,尤其是有司馬昱和謝安在,司馬昱就是後來的簡文帝。謝安就是後來的謝太傅,也稱謝公。而他被稱為桓宣武,也稱桓公。

在《晉書》和《世說新語》中有例子為證,恕不贅述。


人生如詩14


桓溫沒有帝王之相。以王猛、謝安之才,絕不滿足於權臣參謀,所以他們才是棄桓溫而去的原因。

桓溫(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

桓溫終不能登基稱帝,有許多原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得力輔臣。


輝118720461


有許多事,不是想做就能做,很多都言不由衷


亂世塵緣3


將才,相量。為後世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