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大臣桓溫光天化日殺人,為什麼不被判刑反而能步入仕途?

小牧童


公元331年,一個縣令的葬禮之上,秘密地準備了許多武器。此時,一名前來弔喪的人走了進去,不一會,逝者的兒子被殺,他的兩個弟弟弟弟也被殺。殺人者叫做桓溫,逝者是江波播,逝者的兒子名為江彪。此事在當時還被當做美談。

殺了人不用判刑,還步入了仕途,成為了美談,這是為何?原因在於這是當時的社會氛圍決定的,他殺的人是仇人。

這些還得從一場叛亂說起。328年,東晉爆發了一場內亂,桓溫的父親桓彝率軍抵抗,結果被叛軍殺害。恰好江播參與了謀劃。十五歲的桓溫知道了這件事之後每天都是“枕戈泣血”,尋找機會報仇。329年叛亂被平定,但是江播卻沒被追究責任,桓溫決定自己尋找機會。就在苦苦等待機會的時候,卻傳來了江播死去的消息,但仇不能不報,他還是決定行動,於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

殺了人之後,不僅沒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得到了忠孝兩全的美名。此後人生也是開始走向巔峰。由於皇帝對桓彝的賞識,愛屋及烏,自然對他的兒子也會特別關照,再加上桓溫好爽,又是美男子一枚,朝廷也需要忠孝的人設,所以不久之後,桓溫就迎娶了皇帝的女兒——南康公主,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並於335年當上了琅琊市長(琅琊內史),愛情、事業兩豐收,開始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桓溫開始不斷往高級幹部行列發展,平成漢、攻四川。三次北伐,於東晉可謂是不世之功。隨著功勳的發展,內心開始變得膨脹起來,對權力的追求也是越來越大,終於有了廢立皇帝之舉,並希望通過此舉最後自己稱帝。但老天似乎不給他機會。373年,只能帶著遺憾離世。

殺人就能得到高官?沒那麼簡單。那麼為何殺了人不用判刑反而能進入仕途呢?這裡要明白的是他殺的是誰。殺得是仇人,尤其是殺父仇人。“子不復仇,非子也。”儒家非常重視孝道,可謂是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看來,為父母報仇是很正常的,如果不報仇,反而是不孝的行為。為父母報仇是孝道和“禮”的體現。以禮治國,有時,“禮”還超越了法,所以,殺人於法不合,但確實符合“禮”的要求。漢朝之後,儒家成為了正統思想,大家都按照這一套去辦事。所以,不少殺人者因為“忠孝”而得到廣泛傳頌。孔子曾對學生說,遇到仇人,應該馬上想到就是殺他,“復仇無罪”。同時,東晉是個門閥氏族社會,貴族權利很大,良好的選官制度還未形成。


協虎戰爭史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桓溫這個人物。

桓溫是誰呢?東晉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東漢名儒桓榮之後,宣城內史桓彝長子。桓家在桓彝時期,躋身江左八達。桓彝還曾與明帝密謀評定王敦之亂。

一、殺的是誰

桓溫其父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叛軍韓晃殺害,而涇縣縣令江播也是謀劃人之一。那時尚且年幼的桓溫就勵志要報父仇。

幾年之後,江播去世,留有三子。在三兄弟為父守喪的時候,桓溫去尋仇了。桓溫假扮前去弔唁的人,混入喪廬,手刃了江彪,並追殺其二弟。

二、後果怎樣

你以為他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相反,他不僅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由此為時人所稱許。最後不僅坐了大官,而且還娶了公主,成為人生贏家。

三、為什麼沒有受懲罰

第一個原因,晉是篡位而來的,一直提倡孝道,以孝治國。而桓彝所殺之人是殺父仇人之子,所以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受提倡的,反而如果你不去報仇,別人還瞧不起你。

第二個原因,桓家是名門望族,在那個沒有科舉制的年代,想當官就是舉孝廉。所以這種豪門貴族的權利非常大,甚至凌駕於法律之上。


不羈得有學問


古代有“殺人有禮,復仇無罪”的傳統。桓溫是報殺父之仇,按此傳統,屬於無罪。

這個傳統由來已久,《周禮》就說“凡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意思是說如果死者當誅,則死者親人不得復仇,復仇者要被處死。而這句話包含的潛臺詞就是——如果死者無辜,那麼死者親人就有復仇的權利。

此後的儒家對復仇的言論則更多,如《禮記》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殺害兄弟的仇人一旦遇到,不管手裡有沒有武器,應該立刻報仇;至於殺害朋友的仇人,則不能跟他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裡。

儒家聖人孔子也鼓勵復仇,留下這樣一段記載。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
曰:‘請問居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

這一段是孔子的高足子夏和老師的對話,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

子夏問:“對殺害父母的仇人應該怎麼辦?”

孔子回答說:“睡在草墊子上,拿盾牌當枕頭,不去做官,決不跟仇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不論在集市上還是在朝堂上,只要一遇到仇人,應該馬上動手殺他——如果沒有帶兵器,也不能返家去取,赤手空拳也要上!”

子夏接著又問:“那麼,對殺害親兄弟的仇人又該怎麼辦?”

孔子回答說:“不和仇人同朝為官。如果自己奉國君之命出使外國,在外國遇見了仇人,不能跟他動手,要以公事第一。”

子夏又問:“那麼,對殺害叔伯兄弟的仇人又該怎麼辦?”

孔子回答說:“自己不帶頭報仇,如果死者的親兒子或者親兄弟找仇人動手,那就拿著傢伙在後邊助威。”

這是儒家經典裡的經典語錄,是孔聖人的話,把殺父母之仇、殺兄弟之仇、殺叔伯兄弟之仇的報仇方法講得清清楚楚。

孔聖人都如此說了,而且將各種復仇的方法都交代地清清楚楚,後世讀書人若不去報仇實在是不像話了。

可見古代文化傳統中鼓勵復仇,尤其是復血親之仇。如果一個人連父母之仇都不報,別人會看不起你,認為你不孝,沒有勇氣,如果你報仇了,會得到別人的稱讚甚至是為你宣傳為你說情。

所以桓溫“殺江彪而報父仇,無慚孝義”,不但沒有罪,反而得到士林的稱讚。


微史春秋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桓溫。字子元。生於公元312年。東晉宰相。大司馬,一等公爵。桓溫有一句名言,“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當遺臭萬年” 這話和曹操的那句寧可我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此話並不可取。這是獨夫民賊的的哲學思想。

桓溫是典型的高幹子弟,其父是桓彝,是一等男爵,對東晉忠心耿耿,深得晉明帝司馬紹的信任和重用,在擔任宣城內史(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當時軍閥蘇峻發動軍事叛亂,各地府縣分分投降,但桓彝拒不投降據城死守。但寡不敵眾宣城失陷。桓彝被蘇峻部將韓晃所殺,桓彝為國捐軀時年僅五十三歲。由於兩晉得國不正,朝廷裡的忠臣良將屈指可數。對於這位忠心為國而捐軀的官員自然大加表彰。追封桓彝為廷尉。

此時桓溫年僅十五歲,年僅雖小,但志比天高,一心就想給父親報仇。桓溫經過仔細查訪,終於查清殺害父親的兇手的真正凶手和主謀是涇縣知縣江播,就在桓溫準備報仇的時候,江播病死,而江播的的三個兒子也已經得到消息。在給父親發喪的時候,也是暗中戒備,以備不測。但報仇心切的桓溫懷揣利刃前往靈堂。桓溫以弔喪的名義進入靈堂,突然拔出短刀一刀刺死江播的長子江彪刺死,就在眾人驚之際。桓溫又將兩個兒子給殺了。至此,老江家算是絕根了。而為父報仇的桓溫給天留下了忠孝雙全的美名。

東晉明帝司馬紹本身對桓彝印象很好。而且桓溫天生俠骨心腸。龍顏日表。而朝廷也需要宣傳這樣的忠孝之人,以宣揚忠孝禮義。晉明帝立即下詔,詔桓溫為駙馬,把皇后的女兒南康公主下嫁桓溫,值得一提是桓溫和南康公主感情很好。襲一等男爵爵位,官拜徐州刺史。

從此以後,桓溫走上東晉高等官員行列,滅成漢,三次北伐。於東晉有再造之功,後來生出篡位之心。應當說有成功的機會。但蒼天不佑。桓溫病重於公元373病逝。時年61歲。


清水空流


是不是中國古代鼓勵血親復仇?

中國古代歷史漫長,各個時段律法所規定都有不同,大致如下:

在春秋戰國時期,復仇之風氣十分盛行。《春秋公羊傳》稱:“君弒,臣不討,非臣也;子不復仇,非子也。”秦朝以法家思想一統天下,血親復仇無疑是對皇帝權力的蔑視,所以崇尚法家思想的秦朝是嚴厲禁止血親復仇的,必須依法辦事。漢代秦以取天下後,經過初期的黃老之學,到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講究以禮治天下,而“孝”是倫理的核心道德。古代官員對斷案有很大的自由度,儒家經典很多時候在律法之上,官員採用“春秋決獄”的判案模式,復仇者常常因“忠孝”之名,免於償命,在漢朝、宋朝不乏其例,甚至官員還因此得到稱頌。

儒家所突出的報仇行為,是遵從某種道德倫理的要求,比如父母被害的子女希望報仇是正常的想法,如果不去報仇,反而說明這個子女缺乏孝的品質。可見,那個時代“為父報仇”關係到道德,是實踐儒家倫理的“禮”的行為。中國古代禮和法是長期並存的兩個系統,甚至禮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在法的地位之上,因此儘管殺人行為應該按照法律處理,但是復仇行為卻被視作禮的範疇而被允許,復仇還沒有被法律所吸收,成為法律的一部分

因此,處於晉代的桓溫為父報仇才會被人稱讚,到近代蔡東藩在《兩晉演義》中還這樣評價他:“殺江彪而報父仇,無慚孝義-----”桓溫後來還娶了南康長公主為妻,加拜駙馬都尉,並襲父爵為萬寧縣男。鹹康元年(335年),桓溫出任琅琊內史(相當於太守)。後加輔國將軍。成為權傾一時的大臣。


謝流石


首先要知道桓溫為什麼殺人,和當時晉朝的社會背景,恆溫為父報仇,而仇人是叛亂幫兇,東晉政權是士族門閥,科舉還沒有出現。所以不能用現在的觀點看古人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