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軍事才能怎麼樣?為什麼三次北伐都功敗垂成?

此生不悔入中華


桓溫軍事才能在東晉無出其右者,即使放眼當時的全中國,他也屬於優秀的軍事將領。

桓溫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將領素質上看,桓溫的軍事才能在東晉無出其右者,即使放眼當時的全中國,他也屬於優秀的軍事將領。可是他三次北伐所遇到的對手也都不是省油的燈。苻健是前秦奠基之主,雖然軍事能力略遜一籌,但仍以堅壁清野的戰術挫敗桓溫。後來的慕容恪、慕容垂兄弟更是一時之選,慕容恪十幾歲就已隨父征戰,東敗高句麗、西破宇文部,後趙亡後又消滅冉閔使前燕吞併河北,前燕皇帝慕容俊死時,東晉大臣彈冠相慶,桓溫卻說:“慕容恪尚存,所憂方為大耳。”慕容垂是慕容俊和慕容恪的弟弟,其才能連慕容恪也自嘆弗如,在其執政期間甚為倚重,第三次北伐時,慕容恪已死,前燕內憂外患,幾乎無力抵抗。桓溫一路勢如破竹。但在枋頭卻忽又逡巡不前,企圖“坐取全勝”。而前燕又啟用備受排擠的慕容垂,以慕容恪訓練的鐵甲騎兵大破桓溫,致其元氣大傷。自此桓溫北伐以失敗告終。

  從政治上看,南渡的東晉朝廷實際是北方南遷士族與江東本土士族妥協下的產物。皇帝乃至皇族都難以掌握實權。士族間的權力爭奪與權力平衡成為東晉政治生活的主題。桓溫的北伐無疑將破壞這種平衡,所以東晉朝廷對其多方制肘。北伐之初即任命殷浩主持大局,以削弱桓溫的影響。桓溫攻下洛陽後曾要求還都,東晉朝廷不予理會。東晉朝廷的不配合使桓溫幾乎是孤軍奮戰,失敗也難以避免。

  從軍事上看,桓溫的軍事才能固然不俗,但其軍隊卻不如以胡人為主的北方軍隊驍勇善戰。南方人的身體素質不如北方人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南遷的北方難民從郗鑑開始就被東晉朝廷有組織的收編。而且由於東晉朝廷與桓溫互相猜忌,所以桓溫的兵源與後勤供給也都很有限。這些軍事上的因素極大的限制了桓溫的北伐。

  從目的上看,桓溫北伐的目的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早在殷浩北伐時他就出兵東進至武昌威脅建康,後又利用殷浩與依附東晉的羌人首領姚襄之間的矛盾整垮了殷浩,藉機獨掌兵權。第一次北伐進攻關中時桓溫又駐兵霸上,企圖坐觀司馬勳與前秦軍兩虎相爭。結果司馬勳敗退,桓溫自己也因糧草不足撤退。第二次北伐攻取洛陽後,桓溫上書要求還都,實際有藉機控制朝廷的考慮,被拒絕後,桓溫只留下毛穆之帶兩千多人守洛陽,洛陽長期駐防兵力不足,結果慕容恪以傾國之力奪取了洛陽近黃河以南的大片領土,桓溫卻只派袁真和鄧遐支援洛陽,自己按兵不動,以期在防禦中消耗其他派系。

  總的來說,桓溫北伐與諸葛亮北伐類似,都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諸葛亮依靠益州,桓溫依靠荊州)。結果綜合實力的差距導致北伐失利。但不同的是,諸葛亮一心為國,北伐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桓溫卻企圖保存個人實力,以期實現其政治目的,所以常常因坐觀成敗而貽誤戰機。客觀上實力不如敵人,主觀上又沒有擊敗敵人的決心,桓溫的失敗可說理所當然。




老李學歷史


眾所周知,我國有上千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紛爭不停,黎民流離失所,生活艱難。濁世出英雄,這期間也降生了許多優秀的將領,好比霍去病、項羽、岳飛等等。不外,今天要講的不是他們,而是另一個精彩的將領,即恆溫。

恆溫是個軍事奇才,接觸很是厲害,而且極具野心。為了擴大國家領土,其不停領導隊伍入侵周邊小國,並憑藉卓越的嚮導能力,樂成打下一片天地。其時,他的開刀工具是成漢這個國家。成漢君王是個只懂吃喝玩樂的昏君,對恆溫來說,是最容易突破的。不外,君王並差別意這次行動。

但心高氣傲的恆溫掉臂君王的阻擋,直接率領1萬精兵進攻成漢。未曾想,成漢士兵的戰鬥力如此彪悍,雙方血戰幾天幾夜,恆溫隊伍傷亡慘重,險些要全軍淹沒了。無奈,他只能下令退卻。然而,耳背的傳令員聽玉成軍出擊。戰鼓聲響徹天空,士兵氣勢高昂,最後竟然靠著毅力將成漢拿下了,連恆溫都以為不行思議。

該傳令員也稀裡糊塗立下大功,救了恆溫一命。恆溫違背君王的下令,若還打敗仗,那真的一命嗚呼了。此外,還成就了恆溫的雋譽,讓其名聲大噪。雖然成漢君王昏庸,但想用1萬軍力拿下一個國家,還是很是艱難的。所以,恆溫威名得以流傳千古。


華嚴


 桓溫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將領素質上看,桓溫的軍事才能在東晉無出其右者,即使放眼當時的全中國,他也屬於優秀的軍事將領。可是他三次北伐所遇到的對手也都不是省油的燈。苻健是前秦奠基之主,雖然軍事能力略遜一籌,但仍以堅壁清野的戰術挫敗桓溫。後來的慕容恪、慕容垂兄弟更是一時之選,慕容恪十幾歲就已隨父征戰,東敗高句麗、西破宇文部,後趙亡後又消滅冉閔使前燕吞併河北,前燕皇帝慕容俊死時,東晉大臣彈冠相慶,桓溫卻說:“慕容恪尚存,所憂方為大耳。”慕容垂是慕容俊和慕容恪的弟弟,其才能連慕容恪也自嘆弗如,在其執政期間甚為倚重,第三次北伐時,慕容恪已死,前燕內憂外患,幾乎無力抵抗。桓溫一路勢如破竹。但在枋頭卻忽又逡巡不前,企圖“坐取全勝”。而前燕又啟用備受排擠的慕容垂,以慕容恪訓練的鐵甲騎兵大破桓溫,致其元氣大傷。自此桓溫北伐以失敗告終。

  從政治上看,南渡的東晉朝廷實際是北方南遷士族與江東本土士族妥協下的產物。皇帝乃至皇族都難以掌握實權。士族間的權力爭奪與權力平衡成為東晉政治生活的主題。桓溫的北伐無疑將破壞這種平衡,所以東晉朝廷對其多方制肘。北伐之初即任命殷浩主持大局,以削弱桓溫的影響。桓溫攻下洛陽後曾要求還都,東晉朝廷不予理會。東晉朝廷的不配合使桓溫幾乎是孤軍奮戰,失敗也難以避免。

  從軍事上看,桓溫的軍事才能固然不俗,但其軍隊卻不如以胡人為主的北方軍隊驍勇善戰。南方人的身體素質不如北方人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南遷的北方難民從郗鑑開始就被東晉朝廷有組織的收編。而且由於東晉朝廷與桓溫互相猜忌,所以桓溫的兵源與後勤供給也都很有限。這些軍事上的因素極大的限制了桓溫的北伐。

  從目的上看,桓溫北伐的目的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早在殷浩北伐時他就出兵東進至武昌威脅建康,後又利用殷浩與依附東晉的羌人首領姚襄之間的矛盾整垮了殷浩,藉機獨掌兵權。第一次北伐進攻關中時桓溫又駐兵霸上,企圖坐觀司馬勳與前秦軍兩虎相爭。結果司馬勳敗退,桓溫自己也因糧草不足撤退。第二次北伐攻取洛陽後,桓溫上書要求還都,實際有藉機控制朝廷的考慮,被拒絕後,桓溫只留下毛穆之帶兩千多人守洛陽,洛陽長期駐防兵力不足,結果慕容恪以傾國之力奪取了洛陽近黃河以南的大片領土,桓溫卻只派袁真和鄧遐支援洛陽,自己按兵不動,以期在防禦中消耗其他派系。

  總的來說,桓溫北伐與諸葛亮北伐類似,都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諸葛亮依靠益州,桓溫依靠荊州)。結果綜合實力的差距導致北伐失利。但不同的是,諸葛亮一心為國,北伐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桓溫卻企圖保存個人實力,以期實現其政治目的,所以常常因坐觀成敗而貽誤戰機。客觀上實力不如敵人,主觀上又沒有擊敗敵人的決心,桓溫的失敗可說理所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