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要殺開國功臣劉伯溫?

微斯


歷史上,那些統領四方的開國之君,在功成名就之後就過河拆橋,這樣的事列已經數不勝數。從“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越王勾踐,到卸磨殺驢,殺盡功臣的漢高祖劉邦,再到朱元璋。

究其原因,他們無一例外,是畏懼一個有才能的人,不再忠心於自己,為了防止以後出現這樣的事,就要殺死對方。

當然,乍一看劉伯溫之死,根本不能怪朱元璋,因為這事兒是胡惟庸乾的,朱元璋可沒下令殺他。但事實上,這事兒,朱元璋脫不了關係!

當時朱元璋一統天下,劉伯溫居功至偉,其在民間的名聲,甚至於蓋過了諸葛亮。

<strong>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姓朱的心裡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建業以後,對他的防備心愈來愈烈。夜長夢多,他心中卸磨殺驢的心思就起來了,有了這想法,後續就是做計劃了,怎麼才能讓劉伯溫自尋死路呢?

唯一不讓別人嚼他舌根的方法,就是激將法了。

<strong>

先是給這一等一的功臣,封一個配不上他的官職,一個比公爵侯爵都低一等的誠意爵。

劉伯溫心裡明白得很,人家不與他計較,你不就是想讓我生氣,自亂分寸以下犯上嘛,我偏不上這個當。這劉伯溫不按他想的來,給朱元璋急的啊,雖然心裡已經處死劉伯溫七八百遍了,可沒有罪名,他也不好拿人家怎樣。

劉伯溫也深知帝王心的可怕,小心翼翼的走好每一步,終於找到機會讓他離開京城。在洪武四年他就告老還鄉,擺明的讓朱元璋知道,自己不貪你的權也不貪你的位,你就讓我好好的在家養老吧。

朱元璋想的就不一樣了,他認為劉伯溫之所以不犯錯,只因為在京城有那麼多眼線盯著他,他不敢作亂,這次告老還鄉還不知道要出什麼么蛾子。於是他表面一陣惋惜,同意他回老家,背地裡還是觀察他的一舉一動。

劉伯溫也還算爭氣,偏就一丁點的錯也不犯,安安穩穩規規矩矩的,你能把我怎麼樣吧。朱元璋盯了這麼久也打算放棄了,皇上不急太監急,這丞相又來出風頭了。


胡惟庸把朱元璋的心思都看在眼裡,心想你要是不方便做那就我來擔這個罪吧。於是就編造罪名,強行給劉伯溫定了罪,不僅如此,還讓他面經聖上,謝聖上不殺之恩。劉伯溫給氣的,到了京城人就倒下了,這還逃不過被殺的結局,胡惟庸戴著望病的名義,把毒藥給他端來了,這毒不能馬上置人於死地,但人喝下就活不了幾天。

劉伯溫以為自己逃過了,但回了鄉沒幾日就死了,說到底這胡惟庸還是通過揣摩聖意才殺的劉伯溫,要是朱元璋沒有那個意思,胡惟庸也不敢擅自做主,毒殺劉伯溫。


說起來,這謀略過人的劉伯溫,成在謀略,敗在謀略,要不是自己謀略過人也做不了朱元璋的功臣,要不是自己謀略過人也做不了朱元璋的眼中釘。


白話歷史君


朱元璋和劉伯溫在一起打天下的時候屬於英雄惜英雄,劉伯溫也是個大能人,朱元璋想到的事情他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事情他也想到了,這讓朱元璋很是忌憚劉伯溫,但是從根本上還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鬥爭才有了朱元璋非殺他不了的理由。



喜歡明史的都應該知道,幫朱元璋打天下的大部分都是淮西將領,李善長,湯合,常遇春,徐達,藍玉,李文忠,鄧愈等,除了李善長都是能征善戰的厲害角色,明朝建國以後朱元璋分封六公都是淮西子弟,而且還封李善長為明朝開國丞相,六公之首也是李善長,淮西集團也就以李善長為首,而劉伯溫只被封了誠意伯,還是伯爵裡面俸祿最低,的,李善長的俸祿是劉伯溫的幾十倍,相反朱元璋並沒有讓淮西集團做大的意思,封劉伯溫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對劉伯溫也是大力提攜,至此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和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開始了正面的交鋒,當他看到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反而像局外人一樣等著看好戲。

李善長有個心腹叫李斌犯了罪,劉伯溫也以這件事向李善長髮難並把事情也向朱元璋報告了,李善長就向劉伯溫求情,並說京城好長時間都沒有下雨了不宜殺人,劉伯溫就說殺了李斌天就下雨了,雖然說劉伯溫通曉天文地理到也有算錯的時候,殺了李斌以後也沒有下雨,李善長就向朱元璋打小報告說,京城好長時間沒有下雨,他還要殺人這下惹怒了上天不下雨了,朱元璋對劉伯溫也頗有微詞,後來以劉伯溫為首的言官集團也向朱元璋說一些李善長的壞話,一次兩次朱元璋也沒往心裡去,後來越看李善長越不順眼。罷免了李善長的丞相,朱元璋就召見劉伯溫問丞相的人選,第一個提到了劉伯溫的門生楊憲,劉伯溫反駁,提到胡惟庸劉伯溫支持,最後朱元璋說其實我想讓你做丞相,劉伯溫是個文人,也就有文人那些毛病,我知道我自己是丞相的最佳人選,但是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看見什麼說什麼,容易得罪人,你讓我做丞相以後你有什麼問題我也就直接說了,朱元璋從這裡就對劉伯溫厭惡了。


最後劉伯溫實在是在京城待不下去了就請求朱元璋讓他告老還鄉,朱元璋也就批准了,但是淮西集團李善長鬍惟庸不想放過他,編造謠言在朱元璋跟前說劉伯溫的不是,劉伯溫看著實在沒辦法就想著朱元璋對我這麼不放心我還不如就在他眼皮子底下,至少能保住性命,但是這次他想錯了,有次他得病了,朱元璋專門派胡惟庸帶著醫生去給劉伯溫看病,沒過幾天劉伯溫就死了,後來胡惟庸案逼死劉伯溫也成了胡惟庸鐵定的案子,那些醫生也指認是胡惟庸指使他們給劉伯溫下毒的,但是作為朱元璋他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和劉伯溫是死對頭,反而讓胡惟庸去給劉伯溫看病,這其中的問題想必大家都能看出來吧。


給我小驚喜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提起朱元璋,十有八九會把他和屠殺功臣聯繫在一起。

朱元璋殺功臣是鐵板釘釘的事實,誰也無法洗白,但我們不能因為朱元璋殺功臣的“劣跡”,就把所有功臣的死全都讓他背鍋,比如說劉伯溫,根本不是朱元璋的鍋。

朱元璋沒有誅殺劉伯溫的必要

劉伯溫本是元朝官員,後不堪元朝暴政,歸隱田園,朱元璋聽說他的大名,派人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劉伯溫自追隨朱元璋後,便為大明出謀劃策,盡心竭力,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把劉伯溫比喻成“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大加褒獎。

朱元璋取得天下後,劉伯溫以輔佐之功,僅被封為伯爵,次於公爵、侯爵,這跟劉伯溫不是朱元璋的嫡系,半路加入的經歷有關,但劉伯溫一向淡泊名利,對此並不介懷。面對朝廷高層的爭權奪利,劉伯溫儘量迴避,反而在次年便告老還鄉,遠離政治漩渦。所謂“淮西黨”和“浙東黨”的明爭暗鬥,劉伯溫很少參與其中,何況浙東黨也不是淮西派的對手。

劉伯溫無黨無私,又淡泊名利,他告老還鄉後每天喝酒下棋,口不言功,當時已經60歲。對這樣一個低調、老實,沒有個人勢力又沒有野心的老人,朱元璋完全沒有必要下殺手。

劉伯溫之死很可能是胡惟庸手筆

劉伯溫和胡惟庸的私怨,應該是起源於一段君臣對話。李善長辭職後,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選徵求劉伯溫的意見,連續問了楊憲、汪廣洋等幾個人,劉伯溫都說不合適。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

劉伯溫說:“宰相好比駕車,不小心的話就就會翻車,我怕胡惟庸把車開翻了。”

當劉伯溫的這句話傳到胡惟庸的耳朵裡,他本來就是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劉伯溫自此成為他的眼中釘,儘管劉伯溫已告老還鄉,胡惟庸還是找了一個藉口成功攻擊劉伯溫,把劉伯溫牽扯進來。

劉伯溫不得不再度進京,上書待罪並留在京城。到洪武八年時,劉伯溫患病,朱元璋派已是丞相的胡惟庸前去慰問,胡惟庸讓御醫給劉伯溫開了藥方。

劉伯溫按方抓藥服用,結果病情反而更重,朱元璋只好派人護送劉伯溫回老家。

劉伯溫自知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留下遺言後不久便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

後來胡惟庸的同黨塗節告發胡惟庸謀反,稱胡惟庸毒死劉伯溫,這便是劉伯溫被毒死的正史記載。後人認為,如果胡惟庸毒死劉伯溫屬實,那麼必定是受朱元璋指使。這樣一來,朱元璋便成為毒死劉伯溫的幕後元兇了。

但作者認為朱元璋應該沒有授意胡惟庸毒死劉伯溫,因為劉伯溫當時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且有病在身,就算不殺也活不了幾年,也就是說朱元璋缺乏殺害劉伯溫的動機,朱元璋一定程度是替胡惟庸背鍋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答:所謂“朱元璋要殺開國功臣劉伯溫”只是陰謀者論斷、小說家言。

按照陰謀論者的說法,劉伯溫是個謀比張子房,智壓諸葛亮的能人大牛,既能興人國、亦能覆人國,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子孫坐穩龍廷,就狠心把他殺害,免除後患。

在民間傳說裡,“火燒慶功樓”、“燒鵝殺徐達”等等駭人聽聞的奇聞怪談就是這麼來的。

事實上,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真沒有多重要。

我們用事實來說話好了。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最初所擬名單裡並沒有劉伯溫的名字。

封賞結束後,過了二十天,朱元璋覺得工作有遺漏了,匆匆補封了兩名位列於公、侯之下的三等伯,劉伯溫才得以排在了被封功臣中的最後一名:誠意伯。

這一年,劉伯溫已經六十歲,跟了朱元璋十年,這不容易才混到這麼個象徵性爵位,業績應該不是太出色。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在之後的一次祭奠孔子活動上,朱元璋沒有安排劉伯溫參加。劉伯溫卻在活動儀式結束後,站在了領受祭肉的行列。

朱元璋當場發話:你劉伯溫不是在學聖人之道嗎?你都沒參加祭奠,卻來要享受祭品,學禮學到哪裡去了?

末了,朱元璋還下令停發其一個月俸祿。

劉伯溫斯文掃地,顏面無存,於洪武四年(1371)以病老致仕,歸鄉隱居。

浙、閩交界有一個名叫談洋的小地方,經常有走私鹽販聚集,治安不好。

退休後的劉伯溫閒不住,覺得應該在青田設立談洋巡檢司,讓長子劉璉上奏其事。

以左丞相掌管中書省事務的胡惟庸是劉伯溫曾經的政敵,其抓住機會,指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刻劉伯溫,說:“談洋這個地方踞山臨海,有王氣,劉伯溫想佔來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請求設立巡檢司來驅趕百姓。”

胡惟庸這一誣陷,上綱上線。

劉伯溫趕緊入朝當面向朱元璋交待問題。

朱元璋見了劉伯溫的衰樣,也沒怎麼為難他,反倒多番慰藉。

劉伯溫就沒有急著返鄉,在京師住了下來。

洪武八年新年,劉伯溫體感不適,卻仍和京官參加元旦的早朝,並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

正月下旬,劉伯溫感風寒,病重,臥床不起。

胡惟庸不知是過意不去,還是不安好心,送來醫生診治。

劉伯溫服過藥後,卻感覺病情加劇。

三月下旬,劉伯溫病情惡化,朱元璋於是頒發《賜歸老青田》詔書賜歸田裡。

詔書中,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功過進行了一次總結,並特別強調自己對劉伯溫的一切安排和處置都是符合“國之大體”的。

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劉伯溫卒於家中。

從劉伯溫的死亡過程來看,說他是善終鄉里也是成立的,何來朱元璋殺害之說?

但是,陰謀論者咬定,劉伯溫是胡惟庸派來的醫生下毒藥毒死的,進而又說,胡惟庸派醫生下毒,幕後主使就是朱元璋——這真是腦洞大開!

其實只要仔細想想,劉伯溫已經是六十開外的老人了,而且是多病多悉的身體,又手無寸權寸柄,患此重病,就算延醫求藥,也是去日無多,朱元璋和胡惟庸何必要多此一舉要下毒殺人以授人口舌?!

最後補一筆,劉伯溫的名聲在後世如此隆厚,主要是其子孫的高超運作。


首先,劉伯溫次子劉璟早早就在老家青田縣城的一座道觀裡為老爸建立了祠堂,為此捐出了115石的田租。

弘治十五年(1502),劉伯溫九世孫劉瑜又動用重金,通過好友給事中吳仕偉嚮明孝宗請求重建劉基祠堂於處州府城。此舉當時雖未獲準,但朝廷卻同意將原有祠堂按建制擴建成廟,並御賜給“誠意伯劉公廟”一塊“翊運祀碑”,還詔授劉瑜為處州衛世襲指揮使。

由“祠”改“廟”,並且是統治階級的行為,意義非同小可,劉伯溫從此一躍而成為當地神祗。

到了正德九年(1514),劉氏後裔又依靠廣泛的人脈,把祖先運作成了“太師”,諡號文成。

當時朝廷對劉伯溫的讚譽之辭為:“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好傢伙,在朱元璋封功臣中排名在第三十七位的劉伯溫竟然成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到了嘉靖十年(1531),劉伯溫的同鄉、刑部郎中李瑜向當時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說劉伯溫應當陪著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孫也應該像中山王徐達的後代一樣世襲爵位。

此議很快得到了嘉靖朝君臣的同意。

在此基礎上,成書於嘉靖年間的演義小說《英烈傳》又加了一把火,把劉伯溫塑造成一位能呼風喚雨、料事如神的神算軍師。

關於劉伯溫事蹟的造假神化,到了明末,談遷、許重熙等人覺得太過、太火,曾提出過種種批駁。

近代歷史專家,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的楊訥也著作有《劉基事蹟考述》,對神化劉伯溫事蹟一一作出考辨。

一句話,劉伯溫,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朱元璋沒有非要殺劉伯溫的理由。

事實上,劉伯溫也不是朱元璋殺害的。

  


覃仕勇說史


朱元璋想要責罰李善長,劉伯溫就勸說:他雖然有過錯,但是有很大的功勞,威望也高,諸將的調和得靠他。朱元璋說:李善長不是一直跟你有矛盾嗎?而且三番兩次想要害你,你怎麼還為他說好話呢?我想讓你擔任丞相。

劉伯溫說:這萬萬不可,丞相就像朝廷的棟樑,一定得巨木才行,如果換上比較細小的,那麼房屋是會倒塌的,我跟李善長沒法比的。

後來,李善長辭官回鄉,朱元璋想任命楊憲為丞相,而楊憲與劉伯溫的關係很好,劉伯溫卻極力的反對,劉伯溫說:楊憲雖然有當丞相的能力,但是他沒有做丞相的度量。做丞相之人,內心要像水一樣平靜,處事得公正公道,楊憲做不到。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怎麼樣,劉伯溫說:汪廣洋的氣量比楊憲還小,更不合適。朱元璋又問胡惟庸怎麼樣,劉伯溫說:丞相好像是駕車的馬,我很擔心他會將馬車給弄翻了。朱元璋又說:那我還是覺得你最合適了。

劉伯溫說:我完全不行,我這個人眼裡容不下沙子,而且不喜歡比較繁雜的政務,如果讓我勉強做這個位置,肯定不會讓您滿意的,大明天下人才那麼多,只要您用心留意即可,但剛才的那幾個確實不大合適。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得了風寒,朱元璋就讓胡惟庸帶著太醫前去看望,太醫給劉伯溫開了藥,劉伯溫照單吃了一個月,非但沒有變好,但感覺肚子裡面像有石頭一樣,十分痛苦。

二月,劉伯溫抱病去見朱元璋,跟朱元璋說是胡惟庸帶著太醫去探望他,但是他吃了太醫開的藥之後更加的不適,朱元璋聽了之後,沒有什麼表示,只說要寬心養病,四月,劉伯溫病逝,終年六十五歲。

雖然後面胡惟庸案裡,認定劉伯溫是被胡惟庸害死的,但是從給劉伯溫開藥的太醫,還有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態度來看,再加上胡惟庸也不至於如此明目張膽的,確實十分的蹊蹺,所以有些史學家認為,這個太醫是奉朱元璋的旨意的。


歷史簡單說


劉伯溫,浙江青田人,他精通天文,歷史、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簡直是個神人,是朱元璋奪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謀士,明朝開國元勳。這麼有本事,功德無量的超級功臣,朱元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呢? 朱元璋的鄉土觀念很濃,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將領大部分都是他的老鄉淮西人,明朝建立後,加官進爵,論功行賞最多的也是淮西人,而劉伯溫是浙東人,是外鄉人,不入主流,受排擠,也因此淮西派與浙東派矛盾重重,派系鬥爭日益公開化。


劉伯溫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朱元璋想不到的事情,劉伯溫也能想得到,許多事情都考慮在朱元璋之前,而且對事情的判斷力都比朱元璋準確。恰好朱元璋又是個心胸狹窄,小肚雞腸的人,把一個事事比他強的劉伯溫長期留在身邊,就像一顆未爆彈,他怎能放得下心,要是哪天劉伯溫將他的謀略用在謀反上,那豈不要了朱元璋的命。與其後患無窮,不如先發制人,要先下手為強,除掉而後快。而劉伯溫口直心快,有時口無遮攔,言多必失,朱元璋經過幾次試探劉伯溫,最終動了殺他的決心。


劉伯溫有功不貪名利,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不居功自傲,適時急流勇退,被傳為佳話,在民間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通天下劉伯溫”,把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是對劉伯溫莫大的肯定,只可惜,好人命短,生不逢時,時不再來呀。


遺產君


一直以來,人們都喜歡拿諸葛亮和劉伯溫來作對比。兩人都是足智多謀,登高望遠的智者。古諺雲: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論才智,兩人或許不相上下;論成就,劉伯溫則遠在諸葛亮之上;諸葛亮襄助劉備西取巴蜀,三分天下得其一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全取天下,一舉奠定大明後世兩百多年基業長青。若論軍事才能,劉伯溫更強於張良,他助朱元璋僅用8年便驅逐蒙元,掃滅群雄,底定天下;論治國理政才幹,劉伯溫不輸張良,大明之所以有276年的國祚,劉伯溫居功至偉......

劉伯溫博通經史,尤善象緯之學。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而名揚天下。他智慮深遠,有人所難及的分析判斷能力,被後世譽為諸葛亮、魏徵再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明史》記載,劉伯溫第一次見到朱元璋時,就遞給朱一份《治國十八策》,朱元璋一看,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大有醍醐灌頂之感。這《治國十八策》,好比諸葛亮的《隆中對》,讓朱元璋目標明確,不再迷茫。此後,朱元璋東征西伐、治國理政、招賢納士、駕馭臣下都按照此策的套路來行事,從未超出此書的範圍。

每遇大小戰事,或戰況緊急委決不下時,朱元璋便召劉伯溫暗室密謀。激戰鄱陽湖、圍攻蘇州城,劉伯溫運籌帷幄,統領全局,一次次幫助朱元璋以弱勝強,大獲全勝。每一次攸關生死存亡的大戰役都像一盤棋局,在劉伯溫這位博弈高手的指令下一步步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在劉伯溫的佈局與指導下, 出身卑微、起自蓬蒿的朱元璋才得以登基稱帝。

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全面採納了劉伯溫在《十八策》中制定的有關政治、軍事、經濟、律法、吏治、教育等諸多方面的治國方略,在皇帝的位置上幹得遊刃有餘,開創了大明王朝的兩百多年基業。

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之一,先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後授弘文館學士,封誠義伯。和那些被封侯賜爵的功臣比,一個“誠義伯”的封號顯然配不上劉伯溫為大明立下的卓越功勳。主要是因為他為人謙遜低調,淡泊名利,從不居功自傲 。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劉基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謙讓,不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食邑、俸祿也比別人少得多。由於他性格剛直,嫉惡如仇,不久就遭到了丞相李善長、胡惟庸等淮西集團舊人的忌恨,這些人在背後不斷攻訐他,遂逐漸失去了朱皇帝的信任。洪武四年(1371年),心灰意冷的劉伯溫告老還鄉,退出了暗流洶湧的政治舞臺,時年61歲。

劉伯溫回鄉(浙江青田)後,每日飲酒、賦詩、弈棋自娛,絕口不談政事,言行異常謹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的暗算。胡惟庸唆使他人誣陷劉在家鄉強佔有“帝王氣”的墳地,引起朱元璋的疑忌,遂被削奪了俸祿,致使劉伯溫憂心忡忡,引咎赴京,以消除元璋疑慮,此後再也不敢返鄉。後來他抑鬱成疾,胡惟庸假裝關心,派太醫前來診療,誰知他吃了太醫開的藥後,病情反而加重,朱元璋知道後派人護送他回家。不久,他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劉伯溫卒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終年65歲。

以上說法,是正史所載。關於劉伯溫的死,民間始終相信他是被朱元璋逼死的。據說朱元璋是得到了劉伯溫的鼎力相助這才得到蒙元天下的,登基稱帝后,對劉伯溫逐漸有了猜忌之心。劉伯溫前知500年,後知500年,這樣的人活著對朱家江山絕非好事。於是朱元璋便指使胡惟庸不斷找茬,最終害死了骨鯁之臣劉伯溫。

當然,以上只是野史記載或民間傳聞,只能作為一種補充,那麼歷史上劉伯溫到底是怎樣死的呢?

一直以來,關於劉伯溫之死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劉伯溫確實是胡惟庸害死的,是胡下的毒。後來,胡惟庸案發,是因為有人告密,說胡惟庸陰欲謀反,那人還在告密信中羅列了胡的種種不法勾當,其中一條最觸目驚心的證據就是胡惟庸毒害了劉伯溫。胡惟庸被誅殺後,這封告密信的主人現了真身,原來是胡惟庸身邊的一名心腹。但也有人認為,胡惟庸並未謀殺劉伯溫。至於告密信,或許是栽贓陷害,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常有的事。另一種意見認為,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謀殺了劉伯溫。因為1375年時,劉伯溫憂鬱害病,胡惟庸帶御醫去探視他,其實是朱元璋命令他去的。或許朱元璋讓他不知不覺的借治病除掉劉伯溫。還有學者認為,劉伯溫是正常死亡,沒有人害他。劉伯溫身體一貫不好,年老後更是多愁多病,肝肺都有病變,他的死是正常病故。因為歷史記載含混莫名,劉伯溫的死因一直是個謎。個人更傾向於被朱元璋所害,朱元璋開基後為子孫“削棘”大肆屠戮功臣,通過胡惟庸、藍玉、郭桓、空印案先後屠殺了十餘萬人,大明廟堂竟為之一空,他豈能輕易饒過堪稱“ 雄才偉略,國士無雙”的劉伯溫呢?


鐵馬冰河wu


劉伯溫既不是朱元璋殺的,也不是胡惟庸殺的。當然,後世傳揚的朱元璋殺劉伯溫的說法,其真實意思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殺劉伯溫”。換言之,這兩種說法殊途同歸,最後都是胡惟庸下的毒手,它們的區別就在於朱元璋有無殺害劉伯溫的主觀意圖。

這兩種說法顯然缺乏基本的常識。根據宋濂的回憶,劉伯溫於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三日離開南京回鄉,彼時他已經患上“霜露之疾”;劉伯溫死於四月十六日,據離京日期有73天的時間。所有指控胡惟庸毒殺劉伯溫的歷史材料,都認為下毒時間是在正月。

請問有哪一種毒藥能讓人存活七十多天呢?答案當然是沒有的。相對而言,宋濂的“霜露之疾”說法更具可信性。

由此可見,劉伯溫被朱元璋所殺的說法在事實上是不成立的。只是由於朱元璋厭惡胡惟庸,要分化宰相的權力,所以搞出胡惟庸大案;至於毒殺劉伯溫一節,正是這場冤案的“罪證”。但是,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給胡惟庸羅織的罪名,卻最終反噬到了他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洪武年間,朱元璋與劉伯溫的君臣關係非常淡漠。劉伯溫之所以遭到朱元璋的冷待,原因在於他有出仕元朝的黑歷史。劉伯溫於至順四年(1333年)九月考中元朝進士,並於至元十六年(1336年)出任江西瑞州路高安縣縣丞。這一政治髮際的背景,使劉伯溫在明初遭到政治冷遇。

例如,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十五日,李文忠取得征討北元的大捷,凱旋而歸時,百官要齊集於奉天門拜賀。然而,朱元璋竟然下令,“凡北方捷至,常試元者不許稱賀”,這就使劉伯溫等人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

在這種政治氣氛下,劉伯溫被迫退出朝廷是必然的結果。


HuiNanHistory


朱元璋並沒有直接殺死劉伯溫,但劉伯溫之死確實和朱元璋有莫大的干係,為什麼呢?

明朝建立,天下穩固之後,曾經那個與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劉伯溫已經失去用武之地,有些人可以共苦難但不可共富貴這點范蠡曾對文種說過,作為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許當時不能理解或者不想相信這句話,但隨著天下穩固之後朱元璋的種種做法,讓劉伯溫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

比如劉伯溫晚年偶感風寒,這時他的政敵胡惟庸帶著御醫前來給劉伯溫診斷,胡惟庸劉伯溫是信不過的,但御醫不是一般人能指派的動的,劉伯溫默認是皇帝對他的格外關愛,誰知御醫的藥也不靠譜,劉伯溫吃後病情加重。對此劉伯溫向朱元璋表達了自己的疑惑,結果朱元璋聽完之後,只說了一些不鹹不淡的寬慰話。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從朱元璋這次的表情中再加上其他一些功臣的遭遇讓他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自己已是多餘,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己也逃脫不了這個輪迴。現在朱元璋礙於情面念及舊情沒有直接處死自己,若是自己不知好歹,不知進退,可能就要禍及家人了,因此為了家人考慮,劉伯溫知道自己該上路了。

回去之後,劉伯溫不再治病而是默默地等死,結果真如他所料,他死之後,朱元璋再沒有追究他的家人,所以說劉伯溫雖不是朱元璋直接殺死的,但劉伯溫之死確實是朱元璋造成的。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朱元璋毒死劉伯溫,有待考證。

關於劉伯溫之死,存在三種說法:一是胡惟庸毒死,一是朱元璋害死,一是病逝。

不管是胡惟庸毒死,還是朱元璋害死,必然都與朱元璋脫不了干係。因為劉伯溫懂醫術,只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如果真是朱元璋要劉伯溫死,那劉伯溫必然心裡是清楚的。可問題來了,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時,婉轉向朱元璋表示服用御藥不適的情況,換言之,如果劉伯溫知道朱元璋要他死,但他也沒必要把此事告訴朱元璋。

根據推測,劉伯溫“以饞死”的可能性大。

劉伯溫被胡惟庸所陷害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劉伯溫本來就體弱多病,如此一來,病情加重,歸家居一月而卒。

劉伯溫病重之時,胡惟庸已經大權在握,劉伯溫對他構不成任何威脅。當然,朱元璋對劉伯溫兒子說,劉伯溫乃胡惟庸所害,是為了胡惟庸案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