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對岸的光榮與夢想-臺灣特色的半導體之路(五)硬剛IBM

前文講了臺積電在兩岸窩裡鬥中脫穎而出,現在它的舞臺是全世界!

首先,它碰到了號稱"藍色巨人"的IBM。

就在昨天(2018年10月28日),IBM宣佈以340億美金收購Redhat,自稱"改變了一切,成為世界第一的混合雲(Hybrid Cloud)服務商"。

海峽對岸的光榮與夢想-臺灣特色的半導體之路(五)硬剛IBM

今天,跟微軟的越來越硬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IBM變得越來越軟了。

可是你要知道,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國際商用公司)是PC時代的開創者,硬盤和DRAM的發明者,"深藍"的創造者,以硬件著稱的百年老店。早期它的芯片技術不知道比Intel高到哪裡去了(操作系統也領先微軟好多年。。。)它的微電子部門曾經作出很多了不起的創新,包括 銅介質,SOI,沉浸式光刻,鍺硅,HKMG。。。這些做半導體器件的人那可是如雷貫耳。你知道很牛就對了。

早期IBM微電子基本上是IDM,生產的東西自己用,包括飛往火星的探路者火星車的CPU(Power1,1990年),和"深藍"的CPU(Power2,1993年)。可是因為用量實在太小,為了養活自己,IBM微電子進入了代工領域並曾奪得第三名的位置(而且是專注於先進製程哦):

海峽對岸的光榮與夢想-臺灣特色的半導體之路(五)硬剛IBM

並一度想要搶奪臺基的大客戶NVIDIA,Qualcomm,Broadcom和威盛。可是沒過幾年,爆出IBM微電子良率過低客戶轉單的事情。之後,IBM轉換策略,聯合三星,Globalfoundries,新加坡特許半導體等組成了Common Platform Alliance(通用技術平臺聯盟),試圖分擔研發成本,同時分散供應鏈(芯片廠商可以在聯盟成員中生產,類似於上篇講的T-like)。聽起來不錯吧?可是聯盟在28納米時跟臺基有個著名的"Gate-last" / "Gate-first"爭論,類似於剝雞蛋的"大頭黨"和"小頭黨",總之各執一詞。結果呢,以臺積電豪取28nm絕大多數利潤收場(早期2010年接近100%市佔,2017年也有70%,客戶包括蘋果和AMD)!至此IBM微電子神話破滅,通用技術平臺破產,Globalfoundries收購了IBM微電子和特許半導體,現在也在尋求被收購。以在0.13um和28nm工藝大戰中大勝,臺基內部被尊稱為"蔣爸",現任中芯國際獨董的蔣尚義在2010年的發言來為這場戰役結尾吧。"我相信目前仍堅守 Gate-first陣營的廠商在22nm製程節點將被迫轉向採用Gate-last工藝。我不是在批評他們,只是認為他們最終會改變觀念的。" 就是這麼自信!

海峽對岸的光榮與夢想-臺灣特色的半導體之路(五)硬剛IBM

一直尋求讓大象跳舞,瘦身轉型的IBM,歷經百年仍然市值1000多億,可謂了不起。只是科技圈的人眼中它早已喪失了領導地位。當年要靠它拉一把的小兄弟,現在已是它難以企及的巨頭了,Intel 2000億,微軟8000億。被華爾街控制,被職業經理人操盤努力追求高盈利的同時,是不是也喪失了什麼?而一直死磕,保持戰略定力和堅強信念的臺積電笑到了最後!而海峽這邊的我們,也不能做投降派啊!

今天本來還想一起寫Intel,想想算了不勉強了,這麼精彩的故事還是單獨再開一篇吧!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