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2600年,鄆城從歷史中走來!

六千多年以前,鄆城地區便已有人類居住,探索生命的真諦。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飽經戰火,忍受災難,一路坎坷前行。時代在變遷,前行的路變得越來越寬廣,鄆城2600年的歷程,清晰記載著在這古老的土地上依然鮮活的生命力。

6000年前肖堌堆古文化遺址

肖堌堆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鄆城縣李集鄉大楊集村東約300米處,遺址西距黃河1500米。其主要文化內涵表現為大汶口、龍山、嶽石、商、周、漢文化的遺存,是古代人類聚居之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殘片說明,至少在距今六千年以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鄆城境內便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

2600年前,鄆城誕生

春秋時,魯成公四年冬(公元前587年),魯國為加強防禦,築城名鄆。這就是鄆城得名的起源和由來。據《春秋左傳》載:“成公四年冬城鄆。”《鄆城縣誌》述:“周、春秋,魯成公四年冬城鄆。鄆為魯西鄙,地臨曹、衛,嘗聚軍於此,以防侵軼。”又云:“鄆始於春秋。”

2000年前黃泥崗遺址

荏苒2600年,鄆城從歷史中走來!


黃泥崗遺址,位於鄆城縣城東三十五里黃堆集村。黃堆集古稱黃泥崗,是北宋末年梁山農民起義英雄晁蓋、吳用、白勝、阮氏兄弟“智取生辰綱”的地方。曾出土草泥磚、支紋瓦等文物,經考古鑑定屬漢代文物,此證明漢代即有人在此居住。

1000年歲月的唐塔

荏苒2600年,鄆城從歷史中走來!


鄆城之魂,據《縣誌.古蹟》載:“此塔建於五代唐,原名‘觀音浮屠’,在觀音寺內。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河決滎陽,七月鄆城、濮州同淪於水,城中唯見司馬坊半截和塔,自是塔淤沒二級,但直壯麗仍為可觀。”塔上燕子,於清明節後,繞塔飛鳴,故又有“荒塔燕子”之稱,為鄆城十景之一。

400年前萬人堌堆義軍公墓

荏苒2600年,鄆城從歷史中走來!


萬人堌堆義軍公墓(俗稱萬人堌堆),位於武安鎮飛集村西南500米處,系明天啟二年徐鴻儒起義軍部分將士聚葬處,義軍約七千人,聚屍一處。萬人堌堆義軍公墓,是鄆城人民反抗明王朝封建統治的見證,是統治者殘酷鎮壓農民起義的罪證,對於研究我國古代農民運動和對廣大人民進行教育都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穿越歷史的鐵幕,鄆城濃縮的千年文明,隨處可見,隨處可聽。古老的鄆城唐塔,屹立千年,見證鄆城時代變遷;水滸文化依稀記載鄆城人的豪爽、真性情;“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古箏之鄉”無不訴說著鄆城人民的智慧與格局。他們就像璀璨的星斗,既照亮了鄆城的天空,也輝煌了中華民族的歷史。

江山之景,四時之色,皆在心中,鄆城從歷史中走來,千年傳承,代代不息。海鴻集團匠心力作——鄆州府·錦門,為傳承鄆城歷史文化而來,以獨特的文化再現手法,不負鄆州待千年,再現2600年鄆城繁華的府邸盛況,有了它,便讀懂了鄆城這座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