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如何進行常規水稻品種的提存復壯?

響水大米


關於常規水稻,桂農通的理解就是雜交水稻之外的,農村流傳下來的傳統水稻品種。

現在,到處都是雜交水稻的天下,常規水稻種植已經很少,只有少量的農村人還在堅持種一部分。主要因為常規水稻與雜交水稻對比產量比較低。

一般的常規水稻畝產有500斤以上就不錯了,達到800斤以上的少之又不;而雜交水稻畝產可以達到1000公斤,也就是2000斤!相差不止一點點哦。

在追求產量與數量的當今農業中,當然大家都選擇種雜交水稻的多了。對於常規水稻,其實還是有不少人懷念著,因為常規水稻產量雖低但更好吃。

關於如何常規水稻的稻種進行提純復壯(題主應該將“純”字誤寫為“存”字了)?桂農通有這麼幾個觀念與大家一起交流:

第一,按照目前的品種研發水平,農民不需要自己來搞這事了。當前,我們的種業水平已經非常先進,水稻的品種研發技術已經非常厲害。

最有名的就是袁隆平院士,搞出了超高產的雜交水稻,種出了海水稻,他的團隊想要搞什麼樣的水稻品種提純復壯不行?關鍵是有沒有對常規水稻品種引起重視。

桂農通認為,如果國家重視這些常規品種,提純復壯的事就交給專業團隊來幹就最好了,沒必要再折騰農民。

第二,如果有心農民也可以自己留一點常規稻種。如果沒有人重視,那隻能農民幹這個事了。常規的水稻品種,桂農通認為就象是民族的文化遺產一樣,如果沒有人重視保護起來,以後將會有不少常規水稻品種慢慢消失。

前不久還在網上看到過一則消息,說是我們國家不能一味或是全部都推廣雜交水稻品種,也要保留一部分有優良特性的常規稻種。

對於農民來說,雜交水稻就是不能自己留種,必須年年都到種子公司或企業去購買,想種什麼不想種什麼,農民必須受制於種業企業。這是一個有點危險的信號。

至少對於農民來說是有後顧之憂的。萬一哪一天種子公司全部將稻種全部提價了,農民還是得買它的稻種,因為那時已經沒有常規稻種可種了。

我記得農村人對於常規水稻的留種(也可以叫土法的提純提純復壯)是這麼幹的:

水稻成熟的時候,人工專門到稻田裡,挑一些穗型長、穀粒飽滿、穀粒數量比較多的稻穗,單獨地撥回來,單位找一個東西曬幹,然後單獨脫粒,再單獨用容量保存起來留用。整個過程都要注意不能混雜別的穀子。

常規水稻用種比雜交水稻多,一般每畝用種少則幾斤、多則十幾斤,而雜交稻用種1斤左右就夠了。因此在留種的時候要適當地考慮多留一些,以留有餘地。

第三,常規稻種在口感及香氣上,其實並不輸於雜交稻。為什麼現在還有一些農村人對常規水稻情有獨鍾?原因就是吃起來往往會更香,更軟,口感更好,唯一的缺點就是產量偏低。但往往好的東西都比較稀缺,這一點倒符合商品特徵。

桂農通覺得,一些常規水稻品種經過農民種植多年,更切合當地種植習慣及水土環境,作為一種補充,適當的進行提純復壯,進行局部地區的少量種植,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仍不失是一條種糧的好路子。你說呢?

更多三農問題解答,歡迎關注“桂農通”,謝謝您的點贊與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