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姜文新片《邪不壓正》?

WangYao祖國君


7.13上映的《邪不壓正》是姜文導演“民國三部曲”的結尾篇,在經歷了《讓子彈飛》的好評爆炸和《一步之遙》的莫名其妙後,觀眾對這一最終話還是充滿了期待,期望導演能迴歸水準,狠狠讓大眾開一次眼界。不過可惜,在經歷了首週末的重要考評後,影片打分定格在了7.5分左右,這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說也許還算成功,但對於姜文導演的商業片來說,差強人意。


和同檔期口碑與票房齊飛的《我不是藥神》相比,《邪不壓正》在上映前的心理預期要高出對方許多,然而觀影后的共鳴和思考卻少了許多。一邊是反應社會問題的揪心之作;一邊是有著強烈導演個人風格的狹義大片,兩者一對比,觀眾還是落著淚給藥神買了單。


當然,民國第三部比起第二部的不知所云,還是讓觀眾看明白了許多。情節主線簡單明瞭,人物的愛恨情仇也非常容易理解,甚至影片的畫面和背景音樂等細節都經得起推敲,可以反應背後製作團隊的高水準。只是只是,姜文導演實在沒有給人驚喜,一樣的匪氣、一樣的包袱、一樣的荷爾蒙,即便加上彭于晏的號召力,三部下來大家也都有點看膩了。


當然,也可能是劇本本身在精彩程度上比不過《讓子彈飛》,在人物設置上,彭于晏飾演的主角李天然在角色魅力上反而遜色於姜文飾演的藍清風和廖凡飾演的反派朱潛龍。即便仍然有大段精彩臺詞和幽默的段落設置,導演能力的最終呈現也還是止步於此了。


民國三部曲唱罷,不論如何,還是很期待姜文可以開啟一下個篇章的序幕,倒是很想看看他導的現代劇,把那種帶著匪氣的純爺兒們風格融合進現代生活,想來也挺好玩的。


魔都新鮮事兒


【邪不壓正】姜文的選擇,做自己還是迎合別人?

▌01

做自己還是迎合別人?

對一個電影導演來說,這是個好問題。

電影藝術是個特殊藝術,鉅額投資,幾年打磨,熬盡心血,一朝上映,但是票房還是未知之數?

票房成功了姜文就成功了嗎?或者說票房失敗了姜文就失敗了嗎?肯定不是。

電影好與不好,只有票房可以衡量?也肯定不是。

但是也沒有哪個導演部部電影都鉅虧,還能混得下去的。誰給你投資呢?

拍自己想拍的,表達自己要表達的?

還是拍觀眾喜歡的,表達觀眾要釋放的?

哪怕是知名大導演,也得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自從《讓子彈飛》大賣,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覺,似乎藝術與商業這一兩難選擇在姜文身上可以得到完美的統一,連姜文自己也號稱要“站著把錢掙了”。

從這裡就不難看出中國電影界一直以來的一個糾結,是要藝術還是要商業。

在傳統的中國精英式電影導演的概念裡,商業跟藝術似乎是對立的,只有藝術是站著,而商業要掙錢,就需要彎腰,甚至下跪。

為了取悅觀眾所做的努力是沒面子的,是低級的,而只有以自己超前於大眾的理念引領風潮才是高級的,有範兒的。

很明顯,姜文屬於超有範的。

對姜文自己而言,他是不屑於為了迎合觀眾去拍電影的。

在與高曉松的對談中,姜文表示好的導演就是私貨多,沒私貨看什麼?

《讓子彈飛》大賣,藝術與商業的平衡。

《一步之遙》,就是姜文典型的拍自己想拍的,投資鉅虧。

這部《邪不壓正》,姜文縮回來一點,回頭在找藝術與商業的平衡感。

越是知名大導,越有執念,要拍自己想拍的。但是有時候觀眾買賬,有時候不支持你。

重金投資的大片,在電影圈,可能更多的考慮藝術與商業的平衡。

既要有自己的私貨,獨特的見解思想風格,又要照顧觀眾的喜好。

平衡,對姜文來說,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方式?

有沒有隻拍藝術片特好特受歡迎的,也有。

有沒有隻拍商業片特好特受歡迎的,也有。

如果你是導演,你會怎麼選?

如果你是觀眾,你會更喜歡什麼樣的電影?

▌02

做自己還是迎合別人?

對一個創業者來說,這也是個好問題。

創業也是門特殊藝術,調查研究,打磨產品,熬盡心血,一朝上市,但是市場還是未知之數?

產品好與不好,市場可以衡量?是的。

這就是創業的特殊之處。

做為一個創業者,打造一款自己想做的極致產品,去吸引用戶?

還是以用戶為中心,打造一款用戶需要的產品?

在科技界,有兩個著名的代表,代表了兩種選擇。

蘋果喬布斯的極致產品與亞馬遜貝索斯的以用戶體驗為中心。

一個市值全球第一,一個市值全球第二。

兩個極端的企業,兩個極端的創始人,兩個極端的選擇。

如果你是創業者,你會怎麼選?

如果你是一名用戶,你更喜歡哪家公司?

▌03

做自己還是迎合別人?

對個人來說,這也是個好問題。

人生是最特殊的藝術,不知道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到哪裡去,十月懷胎,哭著出生,一路艱辛,一路成長,但是人生還是未知之數?

不提成功不成功,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

你過得好不好,誰可以衡量?

你自己。

你是願意做自己?還是迎合別人?

迎合父母、迎合親戚、迎合老師、迎合社會、迎合公司、迎合領導、迎合同事、迎合客戶,迎合工作,迎合粉絲......

有很多人,一輩子這麼迎合過來了,也挺好。

也有很多人一直在做自己,特別在這個時代,新事物層出不窮,有更多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活得精彩,挺好。

也有這一類,該迎合的時候迎合別人,該做自己的時候做自己,不走極端,在兩者之間找平衡,也挺好。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

▌04

做自己還是迎合別人?

愛因斯坦說過,在提出問題的角度往往無法解決問題。

我們試著思考下邊的問題。

我是誰?什麼是自己,什麼是別人?什麼是主體,什麼是客體?

如果“自我”本身就不存在,我們說的“做自己”又是什麼?

我們到底會把什麼,認同為是“自己”的一部分?

科學研究證明,人體是由40萬億到60萬億個細胞組成的。

在整個人體中,每分鐘有1億個左右的細胞死亡。

也就是人每天有1440億個細胞在更新,每天你都更新0.28%的你自己,每年你身體的細胞大概會整體更新一遍,你早就不是一年前的你了。

你隨時在死去,又隨時在新生。

高僧一行禪師,有段精彩開示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我有一張十六歲時拍下的照片。那張照片裡的人真的是我嗎?我並不是很確定。

那張照片裡的男孩到底是誰?如果那個男孩就是我,為什麼他長得不像我?

那個男孩仍然活著,還是已經死了?

他和現在的我不大相像,但也不相異。有些人看了那張照片之後,認為那個男孩已經不存在了。

人是由肉體、感受、認知、思維作意和分別意識組合成的,自從拍下那張照片之後,上述的一切早已改變了。

照片中那個男孩的身體已經不再是我的身體,因為我已經是七十多歲的人了。感受不同,理解也不同了,就好像我已經和那個男孩不相干了。但照片裡的男孩如果不曾存在,我也不可能存在。

我就是一種延續,如同雨承繼了雲一樣。如果你深深凝視著那張照片,你會看見我當時已經是個老人了。

你不需要等五十五年才看見。檸檬樹開花的時節裡,你也許看不見什麼果實,但如果深觀的話,你會看見果實早已存在了。只需要再多一個條件——“時間”,你就能看見檸檬了。檸檬早就在檸檬樹上了。眼前的這棵樹雖然只看得見樹枝、樹葉和花朵,但如果檸檬樹有足夠的時間,它將會以檸檬的形態展現自己。

自我只是一個幻象,根本沒有自我的存在。

▌05

那什麼是別人?自我與別人,主體與客體,又是什麼關係呢?

高僧一行禪師還有一段關於雲的精彩開示。

問一問雲:“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未生之前,你在哪裡?”

或者你可以問雲:“你幾歲了?能不能告訴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深深地諦聽,你也許能聽見它的回答。

你可以想象一下雲誕生的景象。未生之前,它是海里的水。或者它本來在河裡,後來變成了水蒸氣。它也可能是太陽,因為陽光製造了水蒸氣。當時風也應該在場,是它幫助水轉換成了雲。雲不是無中生有的,不斷在變化的只是形式罷了。

事物並不是無中生有的。 雲遲早會變成雨或雪或是冰。

如果你深入地觀察雨,你會看見雲。

雲並沒有消失,它化成了雨,雨化成了草,草化成了牛,牛又化成了牛奶,然後又成了你嘴裡的冰激凌。今天你如果吃冰激凌的話,給自己一點時間凝視眼前的那個甜筒,然後說:“嘿!雲兒!我認出你了。”

這麼做,會使你洞悉和了悟冰激凌及雪的真正本質。同樣地,你也會在冰激凌中看見大海、河川、高溫、太陽、草及牛。

深觀之下,你根本看不見雲的生日和死期。真相只不過是雲化成了雨或雪。死亡這件事並不存在,因為事物永遠在延續著。

雲承繼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陽的高溫,而雨又承繼了雲。 在未生之前,雲早就存在了,所以,你今天如果喝牛奶、喝茶或是吃冰激凌,請隨著你的呼吸,凝視一下眼前的那杯牛奶、茶或是冰激凌,然後跟雲朵打聲招呼。

雲的開示說明了佛教認為自我與別人都是由因緣合和而成,並不存在一個自我,也同樣不存在一個別人。

消除主體與客體的對立觀念,你才能與宇宙真正融於一體。

▌06

佛經上常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

無條件的愛護眾生,這叫無緣大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們生命真正的共同體,這叫同體。同體大悲,愛護別人跟愛護自己,是一樣的。

高僧淨空老法師有段開示。

一棵大樹是一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樹的一片一片葉子,好比是我們個人。

這一片葉子跟那一片葉子什麼關係?生命共同體,同體。

我再舉一個比喻,我們這個身體,一個身體,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身上每一個細胞共一個身體;

我們每一個人就好像每一個細胞一樣,不能說左手這個細胞,跟右手細胞兩個要打架,一打架就自己害自己。

所以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慈悲心就生起來了,你才能真正關懷一切眾生,超過一切族類,不同的族群你也會愛護他,不同的宗教你也會愛護他,為什麼?一體。

▌07

看到這裡,對做自己還是迎合別人,我相信你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拍電影也好,創業也好,個人過自己的人生也好,做到無我無相的境界確實挺難,

那到底要怎麼下手去做呢?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願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是悟空,佛系居士。專注認知修煉,突破人生瓶頸。

用佛法做第一原理,跨越個人成長的認知業障,到達第二曲線彼岸。


認知禪


提到姜文的電影,無論是作為演員還是導演,都給人很特殊的感覺,既有作為演員和導演應有的專業性,也賦予了很多他自己的個性,如同他這個人,雖然不是標準帥哥,卻別有味道越來越有魅力,除了身材長相聲音中充滿著粗獷的性感,還有很多脾氣和痞氣,更有很多個人理想主義和粗獷爺們難得的細膩。

《邪不壓正》有很明顯的姜文導演和主演電影的風格和色彩,與之前的電影特點幾乎一脈相承,特別是之前三部曲中的《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風格題材高度神似,但又有所超越。

《邪不壓正》一如既往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底蘊,與其他愛國抗戰題材的相比,既有很鮮明直接的抗日主題,但切入主題的方式,不是以傳統的直面戰爭,而是由家仇上升到國恨,以一條比較神秘的線索折射戰爭和國人保家衛國的精神。

《邪不壓正》還有很多姜文電影的特點。比如姜文低沉沙啞磁性的聲音總是縈繞貫穿電影始終,給電影增加了一層神秘灰暗的色彩。

雖然大的故事線索很容易搞清,但很多情節的進展非常快,演員說臺詞彷彿是為了烘托緊張氣氛,但總給人感覺很急促很趕,像是在背臺詞播音,節奏太快,沒有給觀眾片刻反應消化品味的時間,所以觀眾經常說姜文電影看不懂。

姜文導演的電影讓不少觀眾覺得晦澀難懂的,除了劇情和臺詞節奏快,還因為姜文總是在情節中設置了很多埋伏,讓人物的角色和風格不斷反轉,看似更加神秘精彩刺激,讓精彩把觀眾繞暈。比如《邪不壓正》中姜文飾演覺得好好壞壞直到最後才揭曉,讓人捉摸不透,裁縫巧紅的真實身份和遭遇到最後也沒揭曉,潛伏在她身邊的華北第一影評人的身份等等,都讓人物關係更加錯綜複雜,剪不斷理還亂。

在用人和電影元素方面,姜文的習慣和手法一直比較獨特,不主打顏值不愛鮮肉帥哥,但啟用的演員都很有魅力。彭于晏在電影中無處不在的健壯、性感甚至各種暴露,充滿了男性荷爾蒙魅力誘惑,總是在屋頂上像貓一樣奔跑翻滾,讓觀眾大飽眼福。而廖凡雖然不帥,但演戲很有張力,而且有自己獨特的性感和魅力。

而姜文不僅善於駕馭男演員,充分挖掘彭于晏和廖凡等身上的特質,把戲中兩大女主角運用得恰到好處。

在選美女方面,這幾年姜文不知道是沒老婆周韻迷暈了,或者有所顧忌,或者是習慣,電影中基本上不用正當紅的年輕漂亮女星,而是用周韻和許晴兩個不老女神來撐整部電影的顏值、氣質和性感。

姜文再次充分挖掘了很少出來演戲但卻是中戲畢業的周韻的魅力和演技。不知道是因為周韻身份特殊,姜文刻意美化,或者也是周韻古典端莊保守的氣質決定的,劇中的人設,沒有任何美貌和性感誘惑,雖然人到中年,周韻看起來還是那麼年輕清純,無論形象還是氣質都沒有在娛樂圈大染缸浸染過的油膩浮華,演技也是很紮實沉穩的,看了這部電影,相信很多觀眾更喜歡周韻了。

但與此同時有點心疼許晴。現實中許晴是有些公主病的不老女神,四十多歲了還有少女做派,但這幾年她在電影中卻儼然成了性感武器,在《老炮》中就和馮小剛有些激情的對手戲,沒想到她演這種看起來還挺放鬆。在《邪不壓正》中,姜文繼續挖掘了許晴這種老來俏的性感,並且調動許晴很放得開,不管是和彭于晏的對手戲中各種挑逗,還是和廖凡的激情戲中,無處不在散發性感魅惑引誘元素,成為這部戲的性感擔當。而這部電影諸多冷幽默冷搞笑,乾脆利落直接,各種調情暗示的段子,都由許晴之口說出來。許晴飾演的鳳儀,雖然漂亮風流過,但追愛不成,在亂世中迷失,結局也是自己了斷,讓人感嘆唏噓。看完這部電影,對許晴做出的犧牲,心疼五秒鐘。


李守智


編按:《邪不壓正》昨天上映,姜文給我們呈現了一部內容豐富的龐然大物,電影可從多層次、多角度去欣賞和解讀。本文作者從影片中“父與子”的關係,分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精神症候。

《邪不壓正》上映前,姜文與許知遠對談。許知遠問姜文,為何你的電影始終在處理歷史?你對歷史的迷戀是怎麼來的?姜文給了一個十分精闢的回答:“歷史對你來說,是一個可藉助的東西。但你表達的一定不是歷史本身。”

《邪不壓正》的故事發生在七七事變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但正如姜文所說,電影並不是在表達歷史。李天然的復仇、尋父與身份抉擇,並非是一個20世紀的歷史事件,而是當下中國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故事。

李天然特殊的成長經歷,使得他擁有了師父、美國人亨德勒和藍青峰三個精神“父親”。這三個高度象徵性的父親形象,承載了三種並不相容的精神傳統。李天然不斷找尋/找到父親的過程,也是他自我確證和自我成長的過程。

李天然的師父,一箇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地主,被日本人的槍打敗了。師父一家被滅門,象徵著地主階層治下的傳統中國,被列強徹底毀滅。從這場浩劫中死裡逃生的年輕一代,再也不可能成長為一個傳統的中國人。李天然唯有改頭換面,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李天然的師父被朱潛龍用槍殺害時 圖片來源:豆瓣

在故事展開的時候,李天然的師父已經死去了十五年。十五年的美國教育,把李天然變成了一個現代人。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為師父報仇。在象徵意義上,他是要為那個被列強毀滅的傳統中國報仇雪恥。但他也意識到,報仇不可能讓師父復活,那個傳統中國已經遠去了。十五年過去,作為李天然養父的師父,那個傳統中國,早已成為了一個念想和符號,而並非是實在的所指。

初回北平,李天然成為了一個“美國人”。在協和醫院當醫生的李天然,無疑是許許多多新中產的投影。在八十年代後成長的年輕一代,和李天然一樣,大多在美國文化的薰陶下長大。“美國爸爸”這個詞,更是一度和“香蕉人”(認同美國文化的黃種人)關聯在一起。美國爸爸要他將仇殺案訴諸法律,要他忘卻傳統中國這個父親,要他將滅門之仇、民族之恨,理解為創傷應激障礙。但李天然畢竟不是香蕉人,他無法忘記他的師父。但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報仇,因為他有任務在身——來自新父親的任務。

身份曖昧、註定要受到諸多解讀的藍青峰,在我看來,是現代中國的建立者,是一個左翼革命者。藍青峰要抗日,但他卻不相信蔣介石。在1937年的中國,除了國民黨,還有別的抗日力量嗎?只有延安的工農政權。他要朱潛龍投靠“我們”,在觥籌交錯間,“我們”被解釋成了辛亥革命的元老,但是,“我們”這個詞語真正呼應的,是“普羅大眾”,是proletariat。藍青峰的人,都以黃包車伕的面貌出現。在近代史上,中共地下黨很早就在北平組織黃包車伕罷工。黃包車伕作為北平城裡最貧窮的勞動者,是典型的無產階級。

所以,當日本人控制了北平城後,根本一郎在藍青峰眼前,像演戲般屠殺黃包車伕,正是在炫耀軍國主義碾壓底層勞動者的力量。此時,搖晃飄忽的鏡頭語言,藍青峰目瞪口呆的絕望表情,表現出藍青峰的絕望之感。熟悉左翼革命歷史的人會明白,這不僅僅表示藍青峰的計劃失敗了,這更是左翼革命者所信賴的群眾力量的失敗。在隨後趕來的記者的扭曲報道中,更是將歷史記憶隨意改寫,將底層人民抗日的歷史顛倒為成為漢奸的歷史。

作為工農政權代表的藍青峰,必然要“殺掉”李天然的美國爸爸。亨德勒對李天然感情至深,可他也隨時流露出對中國人的鄙視。藍青峰養了他們十五年,但是他依舊充滿優越感地說,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只是猴子。他無法理解藍青峰讓兩個孩子為國犧牲的舉動,甚至以此來侮辱藍青峰。毛澤東形容司徒雷登說:“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藍青峰殺掉亨德勒,正是1949年司徒雷登回國事件的同構。

李天然的美國爸爸亨德勒 圖片來源:豆瓣

對於藍青峰這一代人來說,為了讓中國能繼續存在,犧牲自己、孩子、下屬都在所不惜。但作為他的孩子的李天然未必這麼想。

李天然要為傳統中國復仇,但他卻不知道仇人不僅是根本一郎和朱潛龍。武俠故事、復仇傳奇,在姜文這裡被推到了更高的高度:對於一個遭受侵略和壓迫的民族來說,仇人究竟是誰?藍青峰知道,他們的仇人並非根本一郎和朱潛龍兩個人,而是整個日本軍國主義和中國的漢奸群體。這不僅是李天然個人的仇恨,這是國仇家恨。

李天然的三個父親,一個是僅僅剩下符號和一些念想的、由地主所代表的傳統中國,一個是文明卻又殘忍的美國爸爸(這個美國爸爸是靠中國人養活的),一個是代表著20世紀革命傳統的藍青峰,正是今天的中國人面對的三個精神傳統。在八十年代以來的歷史中,這三個精神父親彼此碰撞,糾纏不清。每一箇中國人,都身處這三個傳統之中。電影將複雜的歷史,濃縮於簡單的復仇故事中,在把故事講好的同時,還能清晰展現出三種傳統的衝突與立場。姜文不凡!

李天然拿槍指著藍清風 圖片來源:豆瓣

在電影臨近結尾,李天然原諒了藍青峰,他告別了美國爸爸,開始理解革命者藍青峰。藍青峰在車上,“駕車涕泗流”,哭得一塌糊塗。在某種意義上,這是為《讓子彈飛》裡孤獨的、遭遇背叛的革命者張牧之流的淚。

還是要重複福柯的那句話:“重要的是講述神話的年代,而非神話所講述的年代。”但如果按照主流的敘事,處在崛起時刻的中國,並非適合講述1937年的故事,或許講述1945年會更正常一些。如果不是為歷史感傷,究竟還有什麼樣的現實,會讓失敗的、極度悲情的藍青峰在今天這樣一個時刻被再現呢?

在電影中,雖然殺了根本一郎和朱潛龍,但是李天然不可能阻止北平淪陷,也不可能阻止漢奸、偽軍遍地。李天然依然無法讓人們相信,是朱潛龍殺了他的師父一家。而藍青峰,也會被新的日本軍官汙衊為漢奸。也就是說,他們的歷史,實際上依舊是被抹黑、顛倒、篡改的歷史。李天然依舊要以狗的姿態,跪倒在長城下。

在今天中國人的三個精神父親中,作為革命傳統的藍青峰,和影片裡一樣,同樣是被顛倒了歷史,塗改了記憶的形象。背靠著藍青峰這樣的革命者長大的一代人,卻頗為認同美國爸爸的身份。更弔詭的是,已經失去了實際所指的那個傳統中國,正在被懷念和宣傳。

《邪不壓正》以含蓄的方式提醒我們,這是一個國家崛起的時刻,同時也是一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低潮的時刻,是一個工人和農民被奪權、汙衊和壓迫的時刻。正是在這樣一個雙重時刻,藍青峰嚎啕大哭,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而新的戰士李天然,才剛剛開始理解藍青峰的追求和理想,依舊還站在房頂,不知何去何從,不知如何行動。

美編:黃山


土逗公社


抱歉,我真沒覺得這部電影"很姜文"

01.

剛看完《邪不壓正》,個人評價:不好看。

看到有些人看完說:電影很姜文!

特別爽,特別姜文。

我還沒看過《俠隱》這部小說,單純這部電影來講。

一點也不特別。

也不覺得"很姜文"。

至少跟以前姜文的電影相比,這部劇沒有亮點。

你當初有多愛姜文的片子,現在就有多討厭這部片子。


02.

先來看這部劇簡介:(以下簡介來自豆瓣)

七七事變前夕,華裔青年小亨德勒(彭于晏 飾)從美國遠赴重洋,回到闊別十數年之久的北平從醫。

然而他真正的名字叫李天然,十三歲那年曾親眼目睹師父一家遭師兄朱潛龍(廖凡 飾)和日本人根本一郎(澤田謙也 飾)滅門。

僥倖逃生的天然被美國人亨德勒醫生送往大洋彼岸,接受了極其嚴苛的訓練,而今他懷著絕密的任務踏上故土。

亨德勒父子租住神秘男子藍青峰(姜文 飾)的宅子,藍是當年辛亥革命的參與者,他與現為警察局長的朱潛龍過從甚密,卻又以殺死李天然為籌碼,暗中慫恿朱除掉根本一郎。

復仇心切的李天然尋找到了仇人,而亨德勒醫生則全力阻止養子冒險。

在這一過程中,交際花唐鳳儀(許晴 飾)與裁縫關巧紅(周韻 飾)也捲入了男人的勾心鬥角的漩渦裡。

翻譯成簡易版:報仇。當初師兄怎麼殺死師父一家,現在師弟回來以牙還牙殺死師兄。

就這樣。

至於絕密任務,我是沒看出哪裡絕密。

好像絕密任務就是報仇。

其實,電影開頭很抓人。

下雪的北平,然後廖凡扮演的朱潛龍跟日本跟田到師父家做客, 表面上是看望師父,實際上是要挾師父把地轉讓給日本人,種鴉片。師父不從,這一大家子人立刻死,一把火殺死師父家。

結果一個小男孩身上染著火,逃出來。

背景音樂和開頭確實先聲奪人,讓我很想知道後面劇情走向。

但是,後面劇情走向就莫名其妙。

我都不知道要怎麼寫。

比如,姜文扮演的藍青峰清這個角色,他的出路是哪裡?他代表哪一派?他也不舉事,影片前半段朱潛龍問藍青峰圖個什麼,自己當總統?

沒有答案,說自己不是這料。

所以,他到底幹什麼?代表啥?他把李天然培養成專業特務,幹啥?

只知道他住在所謂"曹雪芹在這寫過《紅樓夢》”的12處大院兒裡,貌似是李天然真正的"養父"。

再比如:周韻扮演的巧紅為啥要幫李天然,結局是說把李天然當做小白鼠,看到李天然報仇了,覺得自己也能報仇。

這這這動機,我也不知道說啥好。

至於她跟亨德勒什麼關係,為什麼亨德勒一死,這麼激動,一口咬定是李天然殺的。後面為啥要幫李天然?她到底是什麼身份。

不知道。

反正一團亂,亂到你都不知道每個人物代表什麼意義,想要傳遞什麼。

給我的感覺就是:人物不豐滿,不立體。

整部劇看完之後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有就是彭于晏肌肉還有許晴美腿了。

至於這部劇拍出北平的樣子。

抱歉,我是一個俗人。真沒看出哪裡有那個年代北平樣子。

03.

同樣是報仇,前段時間看韓劇“武法律師”,李準基扮演的奉尚弼是一個律師,小時候親眼看到母親慘死,兇手是法官大人車文淑。

18年來,他的唯一動力是為母親報仇。這是他首要也是絕對任務。

後來回到家鄉報仇,女主角河在伊問他:”你想當一個什麼樣的律師?“

奉尚弼說:”我不知道,至少現在當律師是為了幫媽媽報仇,等仇報了我才會想自己要當什麼律師吧.”

結局奉尚弼用法律武器幫助母親報仇,家鄉的法律體系也變得公正,不再是車文淑的法律時代。

奉尚弼也找到自己當律師的目標,回到首爾跟女主角一起抓住更多的壞人。

整部劇能看到奉尚弼復仇之路和成長之路,正義戰勝邪惡。

而這部電影,主題是報仇,但是這個仇報好後,後續怎麼樣,不知道。男主角也沒看到哪裡成長了。


04.

就這樣,真不寫不下去了。

總之一句話:論主題沒有《我不是藥神》這麼深刻;論內容,不新穎;論人物,沒有亮點。

總體來講:中規中矩。

只是把一個故事講清楚。

有些搞笑的梗,我個人有點難以接收,感覺像是“自嗨”。

最後,我不接受任何扛精反駁。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這是喜好問題,難不成要服從於你的喜好才行。

憑什麼?


迪迪乾貨


《邪不壓正》果然還是你沒看懂啊!

文/葉秋臣

【電影 邪不壓正 影評】

最近好多人都說,不喜歡姜文電影的人是因為你沒看懂。

也有好多人問葉秋臣,你怎樣看待不喜歡姜文電影就是沒看懂的說法?

看姜文的電影,根本不需要看懂。

《讓子彈飛》如此,《一步之遙》如此,《邪不壓正》也如此。

我完全不否認《讓子彈飛》是一部驚人之作,如果說我喜歡《邪不壓正》這部電影,大概也是因為太喜歡前者的原因。很多細節,很多場景,很多人物,都與那一部成功之作太過相似,觀影時也總會召回曾經的記憶。還記得當初我是這樣評價《讓子彈飛》的:此片最成功之處在於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不同閱歷的人看到的內容都各有不同。

現在的我,也完全認同以上說法。這個評價的意義在於即便你沒看懂內裡的深意,但依舊覺得那是部好的喜劇片。你走進電影院,它讓你開懷大笑了,你不必對電影多出過多的解讀,你只享受了電影帶給你的快樂而已。幾乎所有看《讓子彈飛》的人,都能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而這些理由不盡相同,但對它是好電影的定位卻並不影響。

簡單來說,就是看沒看懂,都覺得是好片。而《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似乎沒做到這一點,這也是姜文電影最受爭議的地方。

《一步之遙》初初上映時,我還沒得空去看完全片,已經有人迫不及待與我討論。那時我曾爭辯過,如果你覺得不好看,可能是沒看懂吧,等我看看再說。

結果看完了,我也變得一臉疑惑。

我努力說服自己,可能是我資質平庸,及不上他那般的高深。

後來我慢慢想了很久,才發現選擇去解讀姜文的電影,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侮辱。

我何必非要強求自己看懂了呢?

何必非要滿足自己分析電影細節的征服欲呢?

好像我沒看懂,沒將所有情節的設計說明白就很丟臉一樣,其實根本沒必要如此較真。

本身他就只想給觀眾講一個故事而已,這個故事裡的所有情節並不是完全嚴絲合縫的,裡面有一些設計可能就是臨時起意放進去的,你想把所有劇情捋清楚說明白,湊成一個完整的圓形,似乎是不可能的。比如葉秋臣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要安排許晴跳下城樓那個情節,為什麼要把周韻出走作為結局,不是這些劇情不重要,而且想不明白前後銜接的關係。

我寫影評一貫的想法是把這部電影講明白,比如《寒戰2》和《記憶大師》,裡面某個情節是為了哪個結果做鋪墊,哪句臺詞裡面藏著什麼深意,為什麼這些人物的選擇影響了結局的走向。但姜文的電影不能走這樣的套路,他只是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你看爽了,這部電影就成功了,至於評價,本就荒誕,他不care。

我有三個幾乎必看的演員,只要他們主演的電影一定會買票捧場。一個是徐崢,一個是黃渤,還有一個是姜文。如果說一直買票支持姜文票房是一種安慰的話,那本質上可能只是自己不願意承認國產片能看的作品是越來越少了。我也慶幸,2018年他們三人都有作品上映。徐崢的《幕後玩家》有點粗有點虛,但總歸沒讓我太失望。《我不是藥神》熱度爆棚,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是雙豐收。而黃渤的《一出好戲》也即將上映,我很期待。姜文呢,還是用他熟悉的味道在講一個荒誕的,血腥的,充滿隱喻和深意的故事。裡面有他對這個社會的吐槽,在臺詞裡表現出來,擲地有聲,猶如他電影中每一下磕頭那樣的低沉有力。

我聽不懂你說的中國話。(演員說的臺詞明明每個字我都認識,怎麼拼在一起我就糊塗了?)

就是為了這點醋,我才包了這頓餃子。(餃子還是電影?)

傳說歸傳說,官方認證才重要。(過度解讀都是傳言,但官方才不會給你準確的答案)

寫出來的,那能叫心裡話嗎?(藏在肚子裡不拍的,才是我想說的)

一半,總比等著好。(有些話只能說一半,還有一半沒法說)

還等什麼呢?(還不去買票嗎?)

中國缺的是(好)電影

只要姜文這樣一直拍下去,我還是會一直看下去的。不是為了看彭于晏總愛飛簷走壁的美好肉體,也不是為了光看打戲就看得自己好疼的那種痛感。

只是想看一個並不是想當然的世界,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

是非顛倒,黑白不分。

都是活的不明白的人,卻都還是透著那麼點明白。

看過電影的我現在才敢評論。

五個字,電影挺好看。

六個字,電影不夠好看。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葉秋臣


《邪不壓正》的開篇太酷,少年李天然目睹師兄朱潛龍勾結日本人,槍殺師父全家,而他憑藉躲子彈的本領闖出火海,被美國醫生亨德勒所救……有人說《邪不壓正》的昆汀勁兒十足,大概指的就是這一段。



但姜文是姜文,在接下來的故事中,觀眾可以看到熟悉的姜文“套路”,也能感受到姜文的變化。《一步之遙》後,姜文有所妥協,故事變得簡單易懂了,情節不繞彎子了。別的電影通常都把好戲往後押,姜文則是把精彩的部分往前提,即便如此,到結尾的時候,故事仍力道未失,在節奏上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


用“屋簷上”與“屋簷下”的兩個視角,來看待《邪不壓正》別有趣味。屋簷上是天藍雲白、青春跳躍、情感肆意;屋簷下是勾心鬥角、生死轉眼、江湖陰險。姜文用這兩個視角,把張北海的原著《俠隱》與自己的風格無痕跡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實用“熱鬧”與“安靜”,也可以清晰地分割《邪不壓正》,哪些是為了取悅觀眾而刻意的設計,哪些是姜文極其想要的個人表達。在“熱鬧”方面,很容易找出一些特定的場景,比如彭于晏在片中身披一件紅色披肩的“裸奔”,許晴在電影裡與廖凡的激情戲,近乎於惡作劇的“屁股上蓋印章”……



但影片最大的“熱鬧”,仍然來自姜文獨特的語言迷局。姜文是擅長隱喻的高手,而隱喻的主要手段又是使用臺詞,這一點曾在《讓子彈飛》中達到極致,在臺詞上的反轉迂迴,以臺詞比照情節比照歷史比照現實,給觀眾留下豐富的解讀空間。


《邪不壓正》依然延續了《讓子彈飛》的傳統,只是隱喻沒那麼悠遠綿長,於是在臺詞的迷局設置上,姜文又多下了一些功夫,整個觀影過程中,觀眾是被姜文式的臺詞帶著飛奔的,當然,為了緩解一下這種上天入地般的快節奏,時常還有會警察局長的“反清復明”梗、“小亨德勒大夫”給唐鳳儀“打針”梗、李天然與藍青峰的相機“自拍”梗……這些帶有穿越色彩的荒誕段子,到了姜文電影裡,有了別樣的味道,也帶來不少心照不宣的爆笑,有人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姜文什麼時候變得這麼無厘頭了?”


比起“熱鬧”,《邪不壓正》的“安靜”部分更值得體會。張北海的《俠隱》是安靜的,寫出了一個活在他記憶中北平的市井生活與風土人情。張北海筆下的北平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姜文印象深刻的北京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間的距離,並沒有阻隔他們對這座城市的喜愛與懷舊,正陽門車站的雪、護城河圍繞的北平內城、天安門旁的牌樓、東交民巷、南池子、內務部街……《邪不壓正》復活了一個古老城市的過去,這個城市讓人嚮往又惆悵。


李天然按照藍青峰的安排,躲在鐘樓生活的場景,也充滿安靜的味道,平日李天然在鐘樓裡吃飯睡覺撞鐘,閒了的時候飛簷走壁去找關巧紅談個含蓄的戀愛,這個戲份無比接近《陽光燦爛的日子》,恐怕也是中年姜文放不下的青春情結……設想一下,如果把《邪不壓正》有關復仇、打鬥等熱鬧的戲份全部刪掉,只剩下與青春、愛情、城市有關的安靜戲份,那一定也會帶來獨特的觀感。


《邪不壓正》調用了歷史,影射了歷史人物,有厚重的“大義”作為價值觀鋪墊,但無需糾結要不要全部搞明白這些,《邪不壓正》終歸還是姜文製造的一場銀幕宴席,觀眾主要消費的,也是這位被譽為“最有才華”導演所給出的兩個多小時的娛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邪不壓正》的確提供了充裕的選擇空間,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邪不壓正》的熱鬧已經比較富裕了,至於門道,那是留給有心者額外的樂趣。


韓浩月


三個爸爸和一個兒子的故事,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誰是親爸?

用四個字形容這部電影是:視覺享受;用一個字總結這部電影是:美!姜文把這部電影拍的太美了,單從畫面和構圖,我覺得必須滿分;

關巧紅和李天然第一次的碰面,關巧紅背對著鏡頭,拄著柺杖走在衚衕過道,兩邊是綠油油的爬牆虎,太美了;

李天然多次的在屋頂上飛簷走壁,整個北京城的屋頂錯落有致,最遠的就是高高的城牆,人穿梭在其中,太美了;

李天然火燒日本鴉片倉庫,他回到鐘樓和關巧紅一起看著火氣沖天的場景,整個北平城的夜景,太美了;

電影開場山上的雪景,以及李天然從美國回來之後,北平城的雪景,衚衕裡的雪景,天地白的一片祥和,不知道導演是不是有暗喻其實當時整個北平暗流湧動呢,太美了;

看完電影,久久散不去的感受就是美;畫面美的很精緻,感覺隨便截一張圖都能當作背景;人美的血脈賁張,不論是彭于晏/許晴/周韻的顏,還是她們的身材;構圖美的沒毛病,感覺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非常對稱,強迫症患者看也絕對不會抓狂;

說完畫面,再來說說人物吧;

李天然:單純,正直,聽話,唯一所想就是報仇,就像我在標題裡面說的,三個爸爸和一個兒子,李天然就是那個傻兒子,師父(第一個爸爸)在的時候聽師父的,師父不在了,聽亨德利的(第二個爸爸),亨德利死了,聽藍青峰(第三個爸爸)的,他其實沒有太多自己的主見和判斷力,基本上是別人說什麼他做什麼,但是唯一不變的是報仇;其實我還挺擔心的,關巧紅走了,藍青峰也跟他兩清了,接下來他會幹什麼?他需要一個人的帶領;

關巧紅:跟李天然一樣,是天生的有情有義之人,從她做手術,每天蹬自行車一個小時,你就知道這樣的人沒有做不成的事情,所有她能成北平第一裁縫,她能走到哪裡錢就灑到哪裡,如果沒有她,李天然的仇或許就沒有辦法這麼順利的報仇,其實她就像是李天然的心靈導師一樣,讓李天然擺脫內心的恐懼,一步一步的成長,最後她走了,她應該是報仇去了!

唐鳳儀:那個時候,其實很難想象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知女性,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託於男人身上,即便她自己家財萬貫,她依舊想依附於男人,她美,真的很美,她懂得怎麼利用自己的美去吸引男人,當時,當她心心念念想要依靠的男人死了之後,她可能心死了,所有最後選擇了跳城樓;

藍青峰:其實這個人很神秘,到最後也很神秘,我始終不太清楚他所謂的大業究竟是什麼,是反清復明?還是抗日?他是怎麼擁有那麼大的勢力的?他的這份大業謀劃了這麼多年,為了這份大業還損失了自己親兒子的命,到底是為了什麼?

反派就不多說了,反派就是反派,他們的壞一開始就被昇華了,後面印象很深刻的一點兒是當藍青峰和根本一郎交換情報的時候,根本一郎把僅有朱潛龍名字的漢奸名單給了藍青峰,不得不說,這真的把日本人的狡詐展現的淋漓盡致,藍青峰這個老狐狸都被戲弄了;

拋開這兩點,我覺得其實這就是一個很老套的復仇的故事,順便把時代背景詳細又美麗的展現出來;故事情節有些地方又有些許的說不通,但是我依舊覺得還挺好看的,畢竟畫面和人物塑造已經這麼完美了,一點點小瑕疵還是可以忽略的,單衝畫面我想二刷,真的是一種視覺享受;

另外還想說的一點是明明應該很緊張很刺激的李天然和朱潛龍的決鬥場面,卻成了電影裡面笑點最密集的幾分鐘,其實這部電影的除了剛開始的幾分鐘的緊張和刺激之外,餘下的應該都是比較緩,應該怎麼形容呢,不論是整部電影的畫面抑或是配樂,都是很一派祥和,並且欣欣向榮,不是傳統的復仇影片的血腥和野蠻,或許這就是屬於姜文自己的東西!


喵喵喵77


【一】

如果你沒看懂《邪不壓正》,那你也沒資格給《邪不壓正》打差評。

以下5個安置於主角身上的隱喻,你看出來幾個?

1.許晴的臀

許晴的臀,很誘人,也上了幾次熱搜。

有了許晴的臀,還有彭于晏的胸什麼事?不礙事。

一邊去吧您嘞!

那許晴的臀,在電影裡到底有什麼作用?僅僅是一種女性身體的符號、供男性把玩的象徵嗎?

這麼想,那你就俗了。

許晴的臀,與導演的惡趣味、與博人眼球的視覺設定,那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事實上,許晴的臀,在安排許晴的結局時,有重要作用。日軍進城時,正值許晴跳下城牆,不跳則已,這一跳,不偏不倚,正砸在某位得瑟日軍的頭上,完成了“一屁股坐死人”的偉大壯舉。

對於自己的臀,許晴飾演的鳳儀一直頗為得意,不僅在屢次誘惑彭于晏時,提臀開撩,在慫恿彭于晏與她私奔時,也說願意為你生下整個“亨德勒帝國”(中國古代文化裡,一直認為臀與生育的關係密切)。

但導演為何將許晴的臀拍得那麼極致誘惑,卻又讓許晴自殺、讓臀撞擊日軍而亡呢?

許晴的自殺,代表了女性意識的覺醒,此前她屢次被廖凡飾演的朱潛龍欺辱,男人們在酒桌上高談闊論其“臀”,觥籌交錯間都是被物化女性的悲哀。其後,“臀”承載了女性自殺時意識的覺醒,臀的撞擊,但代表了女性崛起的力量。甚至在男人們還沒從戎抗日時,女性已經為首殺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2.裸體彭于晏的“裸奔”

姜文非常覬覦彭于晏的肉體,這點毋庸置疑。他不僅在片場被拍到把玩彭彭的大胸:

還在節目裡點明其肉體的觀賞性:

如果你認為雞賊的老薑,只是為了色誘觀眾的話,那又錯了。

首先,我們看看彭于晏的角色,叫什麼名字?

對,“李天然”

與他對應的仇人之名——“朱潛龍”。我們直到,廖凡飾演的朱潛龍,一直想當傀儡皇帝,所以姜文會送來他“先祖”的畫像,兩人聊天間,姜文也說我的人可以幫你(成“龍”)。名義上是北平警察局局長,一個“潛”字,充分彰顯了廖凡的野心。

廖凡這個角色,複雜,狼子野心,全體現在名字裡了。而李天然的純粹、正義、不與俗世合汙,自然也體現在名字裡。自內憂外,自精神到肉體,他都十分純粹,天真無邪,廖凡總是深藏於黑暗,而彭于晏卻敢衣不蔽體、上房裸奔,逼得許晴喊出“布魯斯李”那樣氣壯的名號,當之無愧的正義化身。

裸奔的他,燒掉日本人的鴉片倉房;裸奔的他,手刃殺師仇人;裸奔的他,感化了周韻,向這個汙濁的世界傳遞著絕對的正能量。

3.周韻的腳

周韻的腳,最全片裡最為明顯的一個隱喻。但這份隱喻,卻與許晴不同,無關於女性意識。

當年她父親遇害,而彼時脆弱的她無力報仇,於是,希望治好自己的小腳,變成一個有力量的正常人。

在亨德勒大夫的救治下,她的小腳在治癒之路上初有成色,卻始終只好了一隻,久久未愈於另一隻。

好,也不好,隱喻的是周韻“復仇之決心”。她在前期欺瞞彭于晏,說自己沒有報仇,是因為仇人一直沒有出現。最後卻赫然袒露真相:原來仇家早已現身,只不過面對仇人時,自己再次迴歸脆弱,面對面呆若木雞。她的復仇之心,如同她的病腳一樣,她希望它們好,卻又一直好不了。自己的內心,也在好與不好,行動與不行動之間猶豫,一直煎熬。

大家很清晰地注意到,在彭于晏完成仇殺後,周韻的腳,也於一夕之間全然康復,彷彿從未病過。與此同時,她告訴彭于晏,我終於可以去報仇了。

這份隱喻,讓我們看到了脆弱者的成長。十分動容。

4.姜文的牙齒

姜文那一口能把黑了說成白的,能忽悠彭于晏、利用廖凡、欺詐根本一郎、顛倒乾坤的絕世好牙,在電影最後被悉數拔光。

這一幕,也成就了全片最令影迷不適、最痛苦的一幕。

普通觀眾會疑惑,姜文都被抓起來了,也被徹底毒打了,但是啥都沒說,“拔牙”這一幕,在電影裡有存在意義嗎?拔了不等於沒拔嗎?姜文導演是抽瘋了嗎?

勿急,在測評君看來,姜文這口牙,大有象徵。拔牙拔得,也非常有意義。

片名,邪不壓正。誰是“邪”?廖凡/根本一郎。誰是“正”?彭于晏。

為啥兩大呈現二元對立的主角都有了,還包進來一個姜文?還在海報中間?

沒錯!姜文就是那個遊走於正邪之間的,不邪不正,卻“既邪又正”的人。

他痛恨日本人對中國的侵蝕,在招安廖凡時,說“怎麼能幫日本人做事呢”?他寧願去扶持廖凡,讓廖凡這個邪氣透頂再衝天的人,為自己所用。他也全片哄騙彭于晏、殺害亨德勒大夫,甚至想讓彭于晏去送死。

是個好人?那肯定不是!是個壞人,好像也不對!

姜文的角色,一如他那滄桑的臉,是個北平的老混子、老油條,知道厚黑學,知道合理利用才是最大的利益。很多時候,他的臉色波瀾不驚(對著彭于晏哭喪時也十分安定),而他的人設,全體現在一口好牙上。他的心機,全體現在牙齒裡蹦出來的字裡行間。他念叨不停的的十五二十年佈局,也全都憑一口牙齒到處招搖撞騙、顛倒黑白,並引以為傲。

廖凡拔他的牙,當然不是因為他不肯招(如果姜文招了,他“正”的這一面人格就崩壞了,變成小人),而是另一種隱喻,必須要拔:他自以為是的一盤佈局大棋,下到最後悉數崩毀,而自己毫無掌控之力。

在汽車上,對著彭于晏哭訴時,是崩毀之兆的開端。而牙齒被拔時,是崩壞的終結——他再也沒法憑藉這口厚黑之牙,去遊說任何人了。

(寫完這篇文章後,除了刪減片段,姜文與凱文史派西哭訴,說自己棋下錯了,牙齒也沒了。兩人一合計,居然還打算開一個間諜學校,這次非得把嘴唇也整沒)

5.根本一郎留在最後殺掉

許多導演潛心安排的隱喻,在懵懂無知的觀眾看來,也許是空有形式。

譬如——為什麼“根本一郎要留在最後殺掉”?

周韻也問過彭于晏這個問題,彭于晏說,因為根本一郎和朱潛龍兩個人同時殺了我師父,所以我也要把他倆同時咔咔咔。

急躁的觀眾可能就怒了:這TM在攢七龍珠嗎?要拾掇在一起才能實現願望嗎?在這部分觀眾眼中,彭于晏此舉就是作,要不是有主角光環,鐵定把自己作死。而對於姜文的安排,也被批故作形式,搞一套“民國浪漫史”的作風。

因此最後李天然和朱潛龍決戰,被打得半死不活的根本一郎坐在椅子上“被迫觀戰”,在許多觀眾眼裡就成了“神經病”的典範。

但這個隱喻,卻是電影的終極隱喻——國共內戰。

日軍侵略中華時,正值中國軍閥、派系到處生長,日軍當然樂意看到這些混亂,才搞搞偽滿洲國、暗殺張作霖、收攬汪精衛。對於國共,它自然也希望兩方打到不可開交,讓各方勢力吞到魚死網破。但它沒想到,1937年日軍的開戰,反而讓第一次內戰(十年內戰)結束了。

根本一郎坐看李天然、朱潛龍纏鬥,本來以為自己最後可以一刀雙殺,卻算盤盡失,贏家,終歸是代表正義(共)一方的李天然。

兩人死的順序,也扣應了日軍、國民黨的失敗的時間:1945年日本投降,此後3年二次內戰,以國民黨失敗告終。

【二】

如果你看了上面我煞有介事寫出來的5個隱喻,並且覺得有道理。那麼,我很遺憾。

因為看電影時,我並未看出以上任何元素。我痛恨自己編造的文字,似姜文的牙齒一樣,把黑的說成白的,把沒有的說成有的。而且,我還能至少編出10個,每一個對應姜文的一段“譜”。

我也痛恨於《邪不壓正》整體的普通,遠低於個人期望,個人看不到任何亮點(不斷強調個人體驗,防止被噴)。如果片名不叫《羅曼蒂克消亡史》,為啥有那麼大一段嚼之無味的“浪漫周韻戲份”,為什麼有那麼浪漫的復仇?為什麼有那麼一位滿臉呆滯、臺詞到投足全是諷刺意味、作用卻全無的“華北首席影評人”,卻被鸚鵡史航冠冕堂皇地解讀為“彭于晏是看到潘死了,才憤而去復仇,因為他要捍衛人間的單純天真”?為什麼結局那麼詭異倉促,好像《邪不壓正2:周彭愛情故事》好像上映在即?

對於《邪不壓正》,有很喜歡的鏡頭,喜歡的配樂,卻被不喜歡的囫圇劇本給淹沒了,最後只覺得通篇雞肋。而測評君,就是標題裡那個“辣雞觀眾”。

如果一部電影,只能靠粉絲的隱喻解讀撐起所謂口碑的話,那這不算是一部好片子。

電影這種文化載體,當然是有隱喻的。曾經很喜歡岡薩雷斯的《愛情是狗娘》,以及伊朗恐怖片《陰影之下》,花了許多筆墨去解讀其中的“隱喻”,是因為我覺得,真的有,且看得真切——那些小人物的掙扎,那些戰亂之下平民的恐慌,越解讀,越有趣。並且,那些導演也總在各種採訪中,有意無意地透露自己的這些設定,讓你覺得,創作者真的在安排“隱喻”。擁躉亦不會強加於別的觀眾,說這些你沒看出來,你是辣雞。

但《邪不壓正》卻如同一面鏡子,照出裡外兩面,照出眾生。相當多給《邪不壓正》打高分的忠實群體儼然化身“不懂黨”,日常問候是“文文的電影,你看懂了嗎?”

客氣點的會說,“沒看懂的,建議二刷。”性格急點的,“你最好把文文的電影都看完,才有資格評論這部電影。”終結者會比較直白:“電影史/民國史,你都沒看過,你肯定不會懂啊!”

站在制高點的解讀黨、不懂黨(普通解讀黨除外)們不厭其煩地普渡眾生,傳遞文文獨有的電影文化,順便在豆瓣上吊打吊打普通影迷。

姜文拍電影,自己鮮少澄清理念,寧願讓坊間解讀出一萬種答案,面對差評,一句“包餃子餵豬”帶過。但是當你正兒八經詢問許晴的臀是何等高大上的隱喻時,他一般這麼回答:


淘票票


有句話說的好,換個馬甲就不認識你了?這話用在姜文新片《邪不壓正》上正好合適,因為2016年姜文籌拍此片時“電影拍攝製作備案公示表”上還顯示片名為《俠隱》,現在宣佈要於2018年暑期檔公映,名字卻換了,可是不管怎麼換,《邪不壓正》還是《俠隱》。

為什麼非要提《俠隱》,原因就在於《邪不壓正》這部電影是根據張北海的武俠小說《俠隱》改編的。

張北海,1936年出生於北京,1949年隨家人遷往臺灣,1972年到美國紐約定居,並一直在聯合國工作到退休。張北海愛好寫作,但60歲以前,他專注描寫的是反映美國社會生活的散文作品 ,60歲以後,開始將筆觸伸向家鄉北京,《俠隱》是他花了6年時間寫出的第一本武俠小說。

大家都知道,在此之前,姜文曾拍攝過《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而且《讓子彈飛》還成了經典電影作品,只是《一步之遙》差強人意。在姜文心中,有一個情結,那就是要完成“民國三部曲”,而這兩部電影就是其中之二,還差一個,於是,在張北海的侄女張艾嘉協助下,姜文成功購買了張北海《俠隱》的改編權,這就是《邪不壓正》的來歷。

張艾嘉是誰?在臺灣電影界,她的大名可謂如雷貫耳,在大陸,圈內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眾所周知盛名遠播的臺灣電影金馬獎,從2013年11月開始擔任主席的就是張艾嘉。

張北海曾接到多家制片公司希望將其小說《俠隱》改編成電影的請求,但礙於自己對這個圈子瞭解的侷限性,便將此事委託給自己的侄女張艾嘉打理。張艾嘉認為《俠隱》不僅要能準確再現舊北京風情,還要能拍出與傳統武俠片不一樣的新意,思慮再三,她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姜文,姜文從小在北京長大,此前還有成功導演《讓子彈飛》、《一步之遙》等民國劇的經驗,肯定可以精準地把握《俠隱》精髓。她叔叔張北海知道後,對此也表示支持,並稱自己看過姜文的作品,很喜歡。

於是,《俠隱》便這樣落到了姜文手裡,2016年經批准立項並開始拍攝,所有工作完成後,近日,製片方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宣佈《俠隱》將於今年暑期上映,但片名已經改為《邪不壓正》。

張北海的原著小說《俠隱》曾被譽為“老北京的哀悼之作”,反映描寫的那段時期恰恰是民國北平繁華的頂點,所以,在電影中,姜文將通過怎樣的手法重現昔日北平,將是很大一個看點。

《邪不壓正》由曾擔任過《新龍門客棧》、《龍門飛甲》、《投名狀》編劇的何冀平操刀改編,這本身就給觀眾吃了一顆定心丸,而主演裡更是集合了彭于晏、許晴、廖凡、周韻、姜文等人,陣容強大,更使觀眾充滿想象,所以,此片未播便引起廣泛關注,成功可期。

不管擔任導演還是演員,姜文都有經典傳世。當演員時主演的《芙蓉鎮》、《紅高粱》、《春桃》、《有話好好說》,還有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當導演時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讓子彈飛》等等,每一次都不會讓大家失望,所以,相信這次的《邪不壓正》一定會同樣給觀眾帶來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