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姜文的母親為何一生不與兒子和解?

王明碩


看過姜文參與演出或導演的唯一作品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對這個人物最直觀的感受來自於近年來其參加的竇文濤的談話節目。這檔節目裡,直接間接的感受了大院子弟的作派,參雜著天下我有、藐視一切、有粗魯有狡黠、似闊疏又小我、貌似無私實際唯我、高度自信又極為虛脆等等各種各樣的色調,以至於使人不由聯想起清末晚期的旗人,就差腦袋上拖根大辮子了。至於其與他孃的關係,類似情況比比皆是,無非心有心結或內中有疾,從古至今乃至今後,也難以化解和控制。這也許就是人類社會的悲劇亦或是色彩!某種意義上,悲傷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缺失了它,生活可能就少了一些自品和回味的內容。突然想到,姜文為何不就他至今琢磨不透的生命愴痛,創作出一部真正有意義的作品呢,說不定由此一舉奠定在國產電影史上的地位。當然,這就需要姜大導演以真正的生命思索、坦誠的自我評價和人文悲憫思維的修養予以鋪墊和支撐。


行看風雲


如今的姜文在影視圈名利雙收,圍繞在他身邊的人絡繹不絕,他搞定了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大片,卻始終“搞不定”自己的母親。縱使姜文揚名立萬,卻始終得不到母親的表揚和理解,這也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姜文從小就是在外婆家長大的,他的母親前後經歷了2段婚姻,在生下姜文之後又改嫁到了第二個男人家,在這之後才有了姜文同母異父的弟弟姜武。不知道是和姜文的父親還是和他是長子的身份有關,母親從小就對他特別嚴厲,嚴厲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別人的母親對孩子眼裡的時候不忘關心孩子,而姜文的母親對待他除了嚴厲之外從來沒給過他好臉色。

比如家裡的粗重活從來都是姜文做的,洗碗做飯甚至幹家務都要他來完成,稍微做錯事就免不了一頓打,而弟弟姜武似乎和他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待遇。姜武在家裡就是個受寵的孩子,平時做錯事或者失敗了,母親還會鼓勵他讓他繼續加油,這種待遇在姜文身上從來沒有過。所以姜文後來一直說,自己心底裡其實一直是個很不自信人,因為他從來沒得到過母親的肯定,每天還要擔驚受怕會不會捱打。

姜文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他沒有因為母親的做法而和她對立,然而處處都想做事討好母親。比如他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一定是第一時間告訴母親,當年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也是第一個和母親說的,結果後者直接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根本不關心姜文考的怎麼樣,直接把錄取通知書扔地上然後就讓他幹活去了。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對他冷暴力,讓姜文十分難過。

即便是後來姜文做了大導演賺大錢了,想要效仿朋友給母親買套房,結果迎來的還是母親的冷漠回應,姜文徹底沒轍了。如果是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姜文的母親對他嚴厲了這麼多年也該到頭了吧,一輩子幾十年對姜文從來沒有過好臉色,讓兒子大半輩子處在不安和不自信中,這就是一個母親該做的?

說實話,我很同情姜文,別說是他,估計所有人都搞不定這樣的母親。

關注頭條號“星途迷影”,看更多精彩點評。

星途迷影


談不上和解兩個字,因為姜文和母親的關係並不僵化,只是姜文單方面在節目中說“我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處不好與母親的關係,她老是一種不高興的樣子,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讓她開心”。而母親的這些“不高興”更像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期盼。

1963年姜文在唐山的姥姥家出生,童年時期也是在姥姥家度過。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姜文母親帶著他改嫁,在嫁給第二個男人後不久弟弟姜武出生,姜武之後還有一個妹妹姜歡(圈外人),弟弟妹妹的到來讓姜文感覺到做老大的苦惱,母親經常會讓姜文幫忙洗衣服、做家務,還要帶弟弟妹妹出去玩,做這些在姜文眼中很普通,因為他想幫母親分擔一些事情,所以他從不抱怨或反抗。

或許是家中長子的身份,母親對姜文寄予很大希望,並且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只要教育好老大那麼老二、老三就不會歪,所以姜文小時候經常被母親“教訓”。

有一次半夜十二點多了,姜文又被母親叫起來打,並問姜文錯了沒有,即使沒錯姜文都要說錯了,哪怕自己不知道錯哪了,相反弟弟姜武卻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姜文的母親曾說過,姜文小時候很直愣,幹什麼全在明面上,而弟弟姜武小時候有點“蔫淘”,看上去老老實實的,有時候犯了錯,還不覺得是他,總以為他是好孩子。

姜文回憶小時候自己被母親打,弟弟站旁邊樂。

一次姜文出去玩的太久,回家被母親訓斥“去哪了”姜文“玩去了”,啪一巴掌給扇那屋去了,一會兒姜武回來了,“去哪了”“媽,你看這是一樹叉對吧,我去把這個樹叉找來”“找樹叉幹嘛”“燒火,咋家爐子點火的時候需要這個”這時候母親也不生氣反而笑著說“滾滾滾”,明知他是胡說八道,但也下不去手打他,所以姜武嘴甜小時候少捱打。

以為小時候不優秀,故而考上中央戲劇學院的姜文,在高興之餘也不忘向母親“邀功”,但母親只留下兩句“跟我說這個幹嘛,你那一盆髒衣服還沒洗呢”,看著手裡的通知書,再看看母親遠去的背影,姜文有些難過,從小到大母親從未對自己誇獎半句,他認為是自己不夠優秀所以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成為母親的驕傲,但事實卻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美好。

直到成為大導演也賺錢了,還幫母親買了房,本想討母親歡心,但母親卻如往常一樣平淡如水,看不出一點高興勁。

隨著年齡的增長,姜文也成為父親,漸漸的理解了為人父母的不易與艱辛,多少間能理解母親這般“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尤其是母親去世前兩年,他拍電影間隙母親會給他塞紅包,看著鼓囊囊快被撐爆的紙皮,他突然明白母親的一輩子都為了他們幾個,不在溺愛下長起來的姜文很知足。


影視控


沒有大家分析得那麼複雜,其實,當姜文到了他媽媽的年齡自然懂得那個年齡人的感受,特別提示一下的是傳統的中國老人。我五十歲之前給父親買房子、陪他出國、給他買最好的衣服、下各種特色的館子,只希望他表揚我一下,可是見面的第一句,總是劈頭蓋臉的指責,我曾經委屈過、不知所措過,但是,隨著自己的年齡的增加,終於明白了人的能力下降時複雜的心理以及不想表達的內心世界。他現在89歲了,每年千里迢迢的回去就為了讓他在喝酒的時候罵上我幾句,我謙卑地、討好地,他高傲的教訓我、牢騷幾句當下,此時,他開心的像個孩子,我釋然了所有。


一生嚮往自由的鳥


“我跟我媽的關係一直處不好,我一直想處好”


“最近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處不好呢,我特別想處好”——姜文

奇怪的家庭環境造就奇怪的姜文性格

姜文是出生在河北唐山,童年就是在唐山姥姥家度過的,之後才是一路輾轉,貴州、湖南、北京。

姜文有一個弟弟姜武,一個妹妹姜歡,對於姜歡大家不熟,但對於姜武大家肯定聽說過,姜文姜武,長得像雙胞胎一樣的親兄弟,但其實,姜文姜武,是同母異父的孩子。

姜文的生父是誰,母親為什麼改嫁,姜文自己閉口不談,網上也沒有資料,姜文口中的父親,就是現在的父親,一位老英雄。

姜文小時候也不叫姜文,叫姜小兵,名字不是家裡人給起的,生薑文的時候,正趕著爸爸不在家,媽媽忘了給他起名,接生的醫生就隨口起了姜小軍。

有意思的是,弟弟姜武也是同樣的待遇,弟弟出生的時候,爸爸又不在家,媽媽又忘了給弟弟起名字,就隨著哥哥姜小軍起了姜小兵。

名字其實家裡長輩早就給起好了,姜文姜武,但一直沒機會改過來,也叫習慣了,一直到10歲他們轉學到北京,趁著人生地不熟沒人認識,就立馬改過來了,算是終於正名了。

姜文的媽媽雖然是老師,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但對於自己家孩子,好像真的不怎麼上心。

姜文自己描述自己家庭氛圍的時候都匪夷所思

說家裡一直很歡樂,嘻嘻哈哈,媽媽成天拿爸爸開心找樂,從來不會糟心過日子,而且包括弟弟妹妹在內的家人,一般能用武力動手絕對不哭哭啼啼。

這種奇葩解決問題的方式,這種有意思的家庭,造就了姜文以後的另類性格。

媽媽對姜文非常嚴格。

可能這就是中國家庭的母親,慈母多敗兒,好的媽媽就應該是嚴厲嚴肅認真的。

家裡三個孩子,姜文媽媽覺得要管好三個孩子,必須要把老大管好,姜文作為長子,管好了,其他的都好辦,所以姜文和弟弟妹妹遇到不一樣的待遇。

身為教師,媽媽不能打學生,但作為母親,姜文媽媽是真打姜文,定下的近乎苛刻的日常規範,讓姜文叫苦不堪。

吃完飯洗碗,必須洗的乾乾淨淨,但凡有一點不乾淨也一定要回去沖洗。

有時候就算姜文洗乾淨回來,媽媽依舊讓姜文出去重新洗

理由是姜文以前經常洗不乾淨,給媽媽留下的印象就是這個壞印象,所以這次也必須要再回去沖洗一次……

姜文內心估計是崩潰的,這是沒抓到把柄,要是被媽媽抓到小辮子,發現有一點不認真地方,那才是真正的“家法伺候、道德淪喪”

姜文最怕的不是捱打,而是捱罵,劈頭蓋臉的數落,叨叨叨,一說就是大半天。

用姜文自己的話說,是自己挨數落打都是有預約的,大半夜經常媽媽突然想起什麼,姜文就被莫名其妙拉起來打一頓,媽媽還問:“你知道自己錯哪了麼”

然後就是一整夜的數落。

姜文是真的不敢不認真。

姜文和母親沒有矛盾,所以不存在和解

在許知遠邀請姜文做客訪談,姜文說自己這輩子最失敗的,就是和母親的關係。

“我跟我媽的關係一直處不好,我一直想處好”

“最近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處不好呢,我特別想處好”

和朋友吃飯,朋友說,給媽媽錢,給媽媽買房子,朋友媽媽很高興,姜文學會了,也給媽媽買房子,可姜文媽媽並沒有很高興,還不樂意去住,就住在老家的木頭房子裡。

給姜文鬱悶夠嗆。

自己考考上中戲了,本以為媽媽這回高興了,通知書拿回家,媽媽看一眼,啪,扔邊上,說那有一盆衣服沒洗,別跟我聊這個,洗衣服去……

姜文不知道怎麼讓她看見自己就高興,真不知道怎麼處理。


要說媽媽一直苛刻,但也不是。

弟弟姜武考北京電影學院,三次落榜,當媽媽知道以後一句數落沒有,就說了一句鼓勵話:“沒事兒,兒子,明年再考,你是最棒的。來,幫我切豆腐"。

媽媽就是對姜文嚴厲。

而姜文似乎一直得不到母親的認同,或者說就算得到母親認同,母親也不會去鼓勵和讚美他。

媽媽太自強,一直知道姜文需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卻很少在乎姜文的感受。


這讓姜文很困惑也有點不自信。

媽媽並不討厭姜文,姜文也不埋怨媽媽,兩個人雖然不似別人家孩子親密,但肯定沒有矛盾,所以和解談不上。

在姜文媽媽看來,對待姜文認真嚴厲的做法,就是應該的,姜文也理解,雖然盡力改善失敗了,但不代表姜文對媽媽有怨言。

姜文媽媽有時候叫姜文“大牲口”,在姜文看了這是愛。

姜文後來拍《陽光燦的日子》裡邊的斯琴高娃原型,就是媽媽,動不動就打孩子,惡趣味,有點誇張,但肯定有媽媽影子,起碼在姜文看來。


不過後來媽媽看了這電影之後病了,可能是明白了兒子怎麼看待自己,但沒有道歉,姜文也沒有讓媽媽道歉的意思,後來在姜文理解中,媽媽當時的做法是對的,確實是為自己好。

而媽媽病好以後,也開始有些改變,雖然生活中依舊對自己沒有太多熱情,跟自己聊天也無非是吃好喝好,但看到別人打孩子,也會出聲制止,可見對棍棒教育,媽媽也知道是非對錯。

遺憾的是,直到媽媽去世,姜文也沒找到辦法讓媽媽高興一些,媽媽也沒說過什麼特別熱情的話。

姜文大概也知道,這就是中國家庭的母親吧。

許多人標題黨,總拿姜文失敗的家庭和挫敗的母子關係說事情,好像姜文和母親關係永遠是水深火熱,永遠的矛盾重重,其實並不是。

一個不善於表達愛,只會遵從內心,用自己的辦法教育孩子。

一個缺少自信,一心努力奮鬥,想聰明一點強大一點去得到母親肯定。

一個不說,一個想聽。

僅此而已。

天底下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媽,又有幾個真正恨自己媽媽的孩子。


四斤


由於小時候父母忙於做生意,我基本上除了上學就是大馬路、大雜院,同學家玩大的,你完全可以說我是個野孩子。因為家裡根本就沒有人,我在家裡沒意思,很缺乏父母的愛。所以長大後我基本上是個很生硬、冷淡的人。我到現在只有一個朋友,過年我家也沒有什麼人來拜年。

我大兒子由於出生時候缺氧,有中到重度的感統失調,小時候特別鬧人,夜裡一個小時吃奶一次,白天只要睜著眼就讓人抱著,即使抱著嘴裡也是哼哼唧唧,就連上廁所都要抱著,我洗澡,家人抱著他在門口等著;我一直抱到他兩歲。

他成長的過程中小病災不斷,養大他我費了很多超出常人的金錢和心血,也經常會感到不耐煩,不知道在看的網友能不能理解,我對孩子的愛已經幾乎被孩子成長的這些磨難磨光了----人家都說望子成龍,我確實對他有過望子成龍的期待,現在對我兒子已經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我只能祝他以後人生坎坷少一點,能找個好工作,好配偶,順利度過這一輩子。

我對他現在只能做到生病及時治療,物質豐富什麼用品都比別的孩子好,讓他進最好的學校,他有成績的時候會鼓勵,經常給他母愛的嘮叨,答應他的事一定做到,在他需要我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現。但讓我說對孩子有多深的感情,真的沒有,我認為這樣折磨大人的孩子毀了青春和生活,我對他的母愛只剩下一種習慣,一種責任,但是我會繼續堅守。

我不用孩子回報我,只希望孩子長大以後對媽媽是一種溫馨的,有溫度的回憶。至少親情能在合格線以上。不要像姜文和他媽媽一樣尷尬,有心結就好。


荒山上的月亮


原生家庭一定要和解嗎?

今天在頭條看了一個關於和父母和解的問題,稍微有感而發想談談自己的拙見。

我爸爸媽媽是49年生人士,文化革命開始的時候他們17歲,那個時代結束是76年,我在那年出生。他們應該算是老三屆吧,時代蹉跎了這一代人,他們那十年的經歷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想象更不能深刻去理解吧。

同樣的時代也會造就不同的人,我爸和我媽就很不同。時代把我母親造就的非常扭曲變形,她什麼都不相信,什麼事情都非常要強爭強好勝,表面上對人熱情誠懇,熱心善意,滿嘴也是仁義道德,但是回到家沒少說別人的壞話,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兩面的,對我和我爸也是極盡狹隘刻薄,我爸和女同事說話她知道了就會去單位找我爸領導,要不就是在家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找來痛訴我爸。

我小學五年級他倆離婚了,我覺得我爸早都受不了了。但是我判給了我媽,我爸覺得我是女孩媽媽照顧比較放心。結果我媽對我非打即罵,各種謾罵侮辱,罵著罵著就扯到我爸身上,覺得她這輩子都是毀在了我爸身上,然後就又怨又罵的發洩在我身上,尤其我上了初中,幾乎每天捱罵,三五天就捱打,我還是班上的前三名,班幹部,老師們都非常喜歡我,可是我在家裡活的一點尊嚴自信都沒有,家裡除了做飯,家務活都是我做,假期連飯也都是我做,她說是鍛鍊我,這方面我倒是不怨,可是經常是我作業還沒做完啊,幹著家務被她各種謾罵,說怎麼幹不好怎麼幹的慢,有時候自己越罵越氣就上來打,等她完全發洩完,晚上八九點了,我才開始學習,她去看電視,聲音還特別大,要不就是來幾個狐朋狗友在那虛偽的聊天,等人家走了又說各種對人家的不滿。

這種水深火熱的日子沒把我逼死逼瘋,我要感謝老天爺給我天生樂觀善良的性格,感謝初中我最好的閨蜜們,每天聽我口若懸河講昨天晚上我媽怎麼發飆折磨我,講的我都和他們一起笑到不行,可是我每次都說,其實我昨晚真的很慘,我哭了一晚上,她們笑完也還是很關切的問我,你要不要去查一下,你到底是不是你媽親生的?我也每次都斬釘截鐵的說,絕對的,我長得實在太像我媽和我爸了,誰見都知道。也好在我那些好朋友家庭都比較和諧,她們也都有純真善良的心地,所以感謝蒼天感謝我的同學朋友們對我的厚愛和陪伴,那些年如果不是我那麼留戀學校生活留戀那些我喜愛的同學們,我怕我早都赴黃泉了。

直到我大學畢業,我媽這期間接過三次婚,也都離了。每次有新的老公的時候就會對我忽略一些,雖然她是想體現我的多餘,可是我反而可以透口氣,結果她又離婚了,剛離婚她總是對我特別好,還說:媽媽幸虧有你,不然媽媽怎麼活下去。等過兩天她就恢復了,沒多久又結婚了,然後就各種嫌棄我忽略我,好在她結婚的這幾個人都很好,人家和人家的孩子反而對我比她對我好。那時候我想,他這樣做也對,我們這種結合家庭,他這樣做是不是有利於家庭團結呢,可是我看下來人家對我好人家對自己的孩子更好啊,為啥她就只對我不好對別人的孩子反而更好呢?我一直帶著很多疑惑,但是那些年我卻始終相信她這都是為了我好。

那些年我超愛看青年文摘,很多雞湯文學,簡直就是我內心暖流的重要供給,我一直告訴自己,現在的社會比起文章中那些好的太多,經歷這些苦痛肯定對我有好處,我甚至覺得這一定是上天在塑造我成為一個偉大的人,我要珍惜自己的經歷,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後知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也” 每次都在心中默背。瞧瞧,這就是雞湯洗腦的結果。但是確實是這種信念在支撐我,當然後來越來越大,我也開始明白,留在這個家我就是死路一條,所以我奮力學習考大學都很順利,甚至後來還去了德國留學。

有一點是我媽特別要面子,由於我一直名列前茅,這方面她總覺得是自己在外面炫耀的資本,當我說我要去德國留學可以打工自給自足,她非常支持,就是不願意掏錢,最終是同意給我投資一萬塊學語言,不然沒法申請學校。但是她說了去了德國不許再要錢。直到現在我再沒拿過她的錢,連我生兩個寶寶她都躲得遠遠的,生怕我們讓她幫忙帶孩子。

這樣的母親你們覺得怎麼尋求和解呢?如果必須完全妥協的和解又有啥意義呢?

起先我一直追求和解,她來我家,我有時間就帶她到處玩,去好吃的地方吃飯,帶她旅遊。從有了寶寶我家一直請家政幫忙,就怕累到老人,可是我越對她好,她越是情緒化,最後總要找個由頭爆發,每次來我家,兩個月就開始找事罵我訓我跟我吵,還總想動手的架勢,最後我老公都懶得理她了。而且她一直重男輕女,可惜只有我一個女兒,從小她不論什麼原因開始大罵我都會扯一句要是個男孩啊就咋樣咋樣。然後就是一堆陳芝麻爛穀子,豆腐三碗三碗豆腐的數落若干年前和我爸的各種恩怨,數落我怎麼不好,說她們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年輕人要自己過好自己的,說她們過去老人都幫不了他們,生活多麼艱難都是靠自己,你們現在這麼好的生活了為什麼還要拖累老人,莫名的還會說我們的那點積蓄也就夠養老,你們也不用老想著,以後當然都會給孫子的,bla bla…… 各種怨憎會。

剛開始我也沒在意,我覺得誠心就能打動,下次她不生氣了想來我又讓她來,可是同樣的戲碼總是反覆上演。我懷二寶的時候,挺著大肚子她還在我家撒潑打滾,那次我公公婆婆都看不下去了,後來我們都感覺到,我越是對她好,她越覺得我們有所圖,她不想回饋別人的好,所以她有負擔有壓力了,就產生了負面牴觸情緒,就要擺脫,就要怨,就要回到那種全世界欠她的狀態她才安心。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讓她來了,她也沒要求來,我們二寶都快三歲了,她始終沒來過。

我自從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以後,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個問題——孩子更愛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是與生俱來的,是沒有功利心的,父母對孩子反而有功利心,父母對孩子的愛的無私程度完全取決於其自身的道德水平個人素質,或者說德行。如果德行不夠,就會搞成功利的愛,因為你對孩子有付出並且有期待有要求,你培養他你會希望他優秀,你餵養他你希望他長高長漂亮,可是孩子對你的愛沒有任何希望,他只是希望和你在一起,什麼都跟你在一起,這才是純粹的愛是真愛。

即便我媽這樣對我,我有了孩子仍然希望她和我們生活在一起,離近點就行,我都是請家政的,我不是要他們為我帶孩子,包括我公婆,我覺得我老公一定願意和父母在一起,老人肯定也願意看著孫子孫女,這叫天倫之樂。我請家政甚至也可以請個全天保姆帶娃也可以,不是一定要他們帶娃,主要是讓一家人在一起。

這就是我從自己做兒女的心情結合我的孩子們的心情理解的。所以,在父母和兒女的關係之間,如果搞不好,大多數是父母的責任多,就算說遇到了不懂事的兒女,那這麼不懂事的兒女是你們做父母的一手培養的,不應該怪兒女,應該自己負責到底,自己種下的果實自己消化。總之,父母是因,孩子是果,父慈子孝,上行下效,養不教父之過,教育方面我們的古代哲學裡面都有很成熟的理念。基督教裡面也是告訴你,“孩子是上帝託管在你這裡的財產”,這一句非常有深意,孩子不是你自己的私人財物,可以隨意取用支配,是託管在你這裡的他人的財產。這個“他人”我覺得要理解為孩子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兒女做起的,大家想想,誰能接受“我不是獨立個體,我是我爸媽的私有物,他們讓我咋樣我就咋樣,我不是自己的,是他們的”?

中國傳統哲學講究長幼有序,父母是長,子女是幼,位居順序高的是父母,他們如果居高臨下,霸道不講理,或者固執己見,子女們有什麼辦法呢?現在很多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緊張,尋求和解的時候都把責任全推給子女,只對子女提要求,就只能子女完全順義父母才能和解,最終都是讓兒女妥協。具體情況當然很多,我暫不細講。但是,長幼有序,也應該是父母先退讓妥協才對啊。再者就從人權本身講,從咱們現代教育理念來講,只讓子女妥協這也是說不過去的?這還不是因為那些父母完全不肯接納孩子的不同個性,但是孩子又想和父母處好,最後還是孩子妥協啊。

這種和解其實不是真的和解,這是子女們退讓,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愛,本來我們想要父母理解我們給我們純粹的愛,但是父母不肯理解,他只接受用他的方式和你相處,他不在乎你的感受,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所以,只能子女妥協。試想一下,我們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從他們很小我們都是儘量和孩子溝通,理解孩子,用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愛孩子教育孩子,這才是真愛。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談戀愛的雙方,如果對方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你相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愛你,根本不管你是否喜歡或者對方的方式讓你開心不開心,那如果你受不了你會妥協接受這樣的戀愛嗎?所以人們會選擇彼此都能接受的對象在一起,可是父母為啥不行?因為你沒得選。

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以孩子為主(當然這裡面又有很大的話題今天不展開),那我們那些完全不能為了孩子妥協的父母是不是可以被對比一下,我覺得這些父母心中最重要的是面子和自己的感受,至於愛到底是個啥,他們沒想過,可能是特殊時代造就吧,我們就不討論了,但是這是事實,所以,凡是隻有一方妥協的和解都是虛假和解,子女只是求個心安、盡孝罷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父母是因,子女是果,父慈子孝,上行下效,愛是對等的。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只是緣分一場,是一場關係相對綁定比較緊的緣分,但是隻要是緣分就需要珍惜,有人說感情就像銀行,你想花錢首先要存錢,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也一樣,並不是取之不竭隨便揮霍都消耗不完的。都要珍惜都要多存錢,才能多花錢。如果父母和子女關係不好還特別難和解,那麼主要責任在父母那邊,做子女的也無須太自責,管好自己照顧好下一代,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的更主要的責任,社會是靠下一代來支撐的,下一代始終是真正的未來。而老人,他們本身的使命是更好的幫助好下一代下二代,有助於傳承這是他們的使命,當然不幫也沒關係,那就自己照顧好自己,而且整個社會也在養他們,現在的社會福利越來越好就是為了讓年輕人有更多精力和能力培養下一代,所以,大家終歸是緣分一場罷了,珍不珍惜完全取決於雙方。

敬告各位父母包涵我們自己:緣分不易,各位父母,且行且珍惜吧。

歡迎大家討論

補記:我自己因為這種家庭以及和母親的惡劣關係,曾經嚴重抑鬱了很多年,通過自救我也走出了抑鬱,後來我也通過了解父母的成長和原生家庭知道她自己的成因,母親從小她母親對她也非常粗暴嚴苛,她奶奶非常重男輕女,所以她把自己承受的一切苦痛轉而都發洩給了我,我也是她是不是情緒化的發洩對象。

而我想說的是,這些都不重要,不用去怨父母對自己不好,也不用太奢望一定要和父母達到一個很好的相處模式,我是說父母和子女關係也和平時我們遇到的其他關係一樣,都是相互的,處不來就不要強求,順其自然。最重要的,做好自己,自己做個好父母,不要把怨恨傳遞到下一代,讓我們自己都真正獨立起來,不要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就要在怨恨和追求和解的路上越走越遠,要放下,立刻放下,一切隨緣。

我自己閱讀了很多育兒書,最喜歡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個體,尊重他人,我對孩子的教育幾乎沒有受到自己成長的影響,我對社會,對於愛人都是用很健康很陽光的心態面對,尤其是我有了孩子以後,我立志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美好的童年,其實我也想和孩子一起重新過一次童年,這對我來說是最好的療愈。我從曾經的恐懼、悲觀、怨憤、不解、痛苦中走出來了,我覺得現在很好。我們本來也都成人了,不用糾結在自己和父母的不良關係中,更加不要因為這種不良關係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影響自己和愛人和孩子的關係。能和解自然更好,但是和解不了就順其自然就好了,這沒有什麼,父母也只是過客而已。


Yohannayuan


許知遠:“ 迄今為止你生活了這麼多年,生活中充滿這些東西,對你會造成失敗感嗎? ”

姜文:“失敗,那就太多了,失敗,比如說吧,我經常看見別的見著她媽又摟又抱的…………我跟我媽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我一直想處好。”

相傳,春秋有個鄭莊公,他母親很不喜歡他,偏袒他弟弟,就在他繼位的時候,他母親竟然串通他弟弟,要殺他篡位,結果刺殺失敗,他弟弟拔刀自殺,他母親也被抓了起來。那個時候鄭莊公就立下了誓言,說今生今世,不到黃泉絕不相見。

後來鄭莊公後悔了,挖地道挖到了一個叫黃城的地方,挖出了一眼泉水,他就在那和他的母親相見了。
有人說,其實鄭莊公的母親在那次兵變中其實已經離世了,鄭莊公的黃泉相見不過是自己編造的一個彰顯孝順的故事罷了。

挖一道黃泉,編導和自己母親的相見,這其實都不是要和母親和解,其實是要和自己和解。

就像我明明知道如何放下,只是到了需要表達出來的那一刻,我還是放不下。

晴雲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

姜文在家同排行老大,其下還有弟弟姜武,妹妹姜歡。父親姜洪齊是名軍人,平時沉默寡言,頗有正氣之風,母親高陽曾是一名音樂教師。

(網絡上有傳言說姜文的母親是後來改嫁給姜洪齊的,查閱了一些資料,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相關的採訪進行佐證,所以這裡對姜家的討論不會涉及改嫁一事。)

自古以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中,母親其實是慈祥、溫柔的代言人。但近代以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作祟,越來越多的母親顛覆慈祥的形象,衝破傳統的牢籠,用幾近苛刻的方式教導子女。

姜文的母親高陽也正是堅信慈母多敗兒的嚴母代言人,姜文在採訪中曾談到過這樣幾件小事。

1. 吃完飯必須洗碗,而且必須洗乾淨,但凡有一點不乾淨,就會讓姜文重新洗。

2. 母親不常打他,但是會有劈頭蓋臉的數落,甚至有時候會在半夜被母親拉起來數落一番。

3. 姜文考上中戲時,母親也並沒有顯露出多少開心,而是讓姜文去洗衣服。

4. 朋友建議買房可以會讓母親開心,結果姜文的母親卻不願意去住,反而就愛住內務部街。

姜文說自己其實是一個自卑的人,的確,從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出來的長子,怎麼可能不自卑呢?

在今年爆火的現象級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備受母親的寵愛,是全家人的中心,但是其實並不盡然,他的身上其實揹負著和姜文一樣的東西,蘇明哲考試總是拿第一,最終的夢想還是出國留學,可是這一切是他想要的嗎?他只是在向母親想培養出來的優質長子目標靠攏,他愛面子,充大頭,也不過是自卑的另外一種表現。

調皮的孩子向母親索要愛的方式,是打翻泡菜罈子;懂事的孩子向母親索要愛的方式,是不斷成為最優秀的孩子。

董卿說,“我父親對我的嚴厲和苛刻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這樣的教育方式的問題是,我會經常出現一些自卑的情緒……我要做得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覺得踏實。“

姜文何嘗不也是這樣,我很難想象像姜文這樣的人,會說出“我其實一直很自卑“這樣的話,也很難想象董卿也會和姜文有一樣的感受。

嚴苛的家庭教育環境將一個孩子的天真爛漫足足得生吞活剝掉,但善花怎麼能夠結出惡果?

搴幃拜母河梁去, 白髮愁看淚眼枯。

說姜文的母親不愛姜文,我是不敢苟同的。在老人家去世前的兩年,姜文的母親曾把姜文拉到一旁,從兜裡掏出一個信封,姜文說,那個信封已經快要裝滿了,甚至都快頂破了,而且裡面的錢大部分都是紅的。

老人黝黑的臉在昏暗的燈光下被照得熠熠生輝,粗糙的雙手不斷得將攢下的錢鋪開弄撐,有時候碰上太過於褶皺的,她甚至還要將它們放在床鋪之下,壓一壓才好。今日,大兒子又送了錢來,老人家用得了什麼錢?還不是又攢下來塞進那個被撫摸了無數遍的信封之中,人總是會預見一些事情的,當老人把那厚厚的錢交到大兒子手中時,就如釋重負,這輩子該有的,大兒子已經靠著自己得到了,老人沒有什麼好給的,也只有這個信封了。

不管是考上中戲也好,還是拿到各種電影節的獎項時,姜文幾次頗具驕傲的時刻都不曾讓母親的笑容展現,他說,“我跟我媽的關係一直處不好,我一直想處好。“

但同時姜文也有說過,母親曾經對他,是無原則的護犢子,她其實很愛他。

在《新大頭兒子》的電影中其實也聚焦了這一社會熱點,圍繞培養孩子到底應該成長還是成才進行探討,圍裙媽媽就像是姜文的母親,崇尚“精英教育模式”,而小頭爸爸則選擇“快樂學習法則”,這兩種方式究竟是哪一種好?我們沒有辦法去證明,夾雜了愛的公式,怎麼做都是對的,不管是董卿的父親還是姜文的母親,我們都很難去指責他們,這樣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

老一輩人心中其實是有一種特殊的控制慾,現在的年輕人心中,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們和而不同反而是人間大愛。但是在老一輩的家長眼裡,這其實是無法容忍的事情,吃苦瓜這件事情,一直是圍繞我和我家人之間的問題,他們總說吃苦瓜健康,我也總是笑著說知道了,但是筷子絕對不會伸向苦瓜的碟子,不吃這樣簡單的事情,在我家人眼中不可容忍,因為在他們眼裡,為你好,你就必須的吃。到最後,是我用一吃就吐的七葷八素的模樣贏得了這場苦瓜之戰的勝利。

問題其實並不是苦瓜好不好,有沒有營養,因為苦瓜好,我知道,我只是不願意吃而已。這樣的事情在家庭中其實會發生很多次,提煉出來的觀點就是,“你究竟有沒有按我說的做?我不在乎你是否會有成就,我只在乎你是否按我說的做了。”

而針對這樣的觀點產生的矛盾來說和解其實過於的苛責,因為沒有人知道高陽老師是否曾經在看兒子的電影時露出過笑顏,或許在某個入睡前的夜晚,高陽老師也曾甜蜜的笑過,她也知道,即使兒子現在沒有按自己說的做,過得其實也特別的好。

就像當時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時,高陽老師也是看了姜文送來的書,給了姜文自己的看法與意見,推薦了夏雨,而姜文也是聽了母親對夏雨的評價後才定下夏雨演男主角。或許在某個時刻,她已經和自己和解,放下了心中的期待,接受了姜文自己的追求,只不過這些是姜文不知道罷了。

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過大的矛盾,這問題也不過是我們千萬家庭中的縮影罷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姜文的母親已經走了。圍繞他們兩個人的情結已經打不開了,而我們呢?我們的情結呢?就像是《都挺好》中石天冬對蘇明玉說的話一樣,你已經沒有辦法和你母親和解了,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是你也可以選擇放下。

探討別人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收穫些什麼,這樣的探討才是具有意義的。

黃渤說,“年輕的時候不懂父親,後來想懂父親,父親卻已經糊塗了,如果能夠再回去,我只想靜靜的陪著他。”


四月辣椒


我的童年也是這樣的長大的,甚至更為嚴重,我的父母感情非常不合,我父親是一個不愛表達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個愛無能的男人,我父親在他童年的時候,他的父親經常打他和弟弟,沒有理由的打。所以我父親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也不懂真正的愛是什麼?我母親更是如此,嬰兒時期都被送走,好不容易回到北京,回到父母的懷抱,母親總說她醜,其實我母親非常漂亮,父親也是不懂得愛子女,所以我母親也沒得到過愛,但是就是這樣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生了我們,但是我們的出生也沒有得到過愛,我母親因為得不到父親的愛,覺得是因為我們的存在造成的,經常語言侮辱和打罵,甚至每次半夜和父親打架或者我和姐姐到錯就會趁著我們熟睡的時候突然叫起來打一頓,那段時間我們就像活在人間地獄,甚至想睡個好覺都成了我兒時的夢想,一直影響到今天。後來我父親去世了,我母親更加變本加厲,直到有一天姐姐還手才結束了虐待。從小我就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一個對自己好的母親,但是,我知道,這就是我的命運,無法更改的命運。我母親現在就沒有跟我們道過謙,甚至,她的婚姻又一次失敗她都無法和對方去道歉,雖然對方也有問題。我覺得是一種逃避的表現,童年的遭遇,一生要治癒,我母親也是可憐人。有時候我覺得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瞭解自己才決定婚姻決定要不要生孩子,孩子不是你的私有產物,首先他是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想清楚了再選擇生與不生,就像現在的我,非常清楚自己無法給予孩子很多的愛,不是不想給,是沒有得到過,而先愛自己,學會愛,才能有一天去生孩子,不然,就算自己走後,對於孩子,將會是下一個悲劇的輪迴!


熊寶波波


如今的姜文在影視圈名利雙收,圍繞在他身邊的人絡繹不絕,他搞定了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大片,卻始終“搞不定”自己的母親。縱使姜文揚名立萬,卻始終得不到母親的表揚和理解,這也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姜文從小就是在外婆家長大的,他的母親前後經歷了2段婚姻,在生下姜文之後又改嫁到了第二個男人家,在這之後才有了姜文同母異父的弟弟姜武。不知道是和姜文的父親還是和他是長子的身份有關,母親從小就對他特別嚴厲,嚴厲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別人的母親對孩子眼裡的時候不忘關心孩子,而姜文的母親對待他除了嚴厲之外從來沒給過他好臉色。

比如家裡的粗重活從來都是姜文做的,洗碗做飯甚至幹家務都要他來完成,稍微做錯事就免不了一頓打,而弟弟姜武似乎和他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待遇。姜武在家裡就是個受寵的孩子,平時做錯事或者失敗了,母親還會鼓勵他讓他繼續加油,這種待遇在姜文身上從來沒有過。所以姜文後來一直說,自己心底裡其實一直是個很不自信人,因為他從來沒得到過母親的肯定,每天還要擔驚受怕會不會捱打。

姜文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他沒有因為母親的做法而和她對立,然而處處都想做事討好母親。比如他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一定是第一時間告訴母親,當年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也是第一個和母親說的,結果後者直接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根本不關心姜文考得怎麼樣,直接把錄取通知書扔地上然後就讓他幹活去了。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對他冷暴力,讓姜文十分難過。

即便是後來姜文做了大導演賺大錢了,想要效仿朋友給母親買套房,結果迎來的還是母親的冷漠回應,姜文徹底沒轍了。如果是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姜文的母親對他嚴厲了這麼多年也該到頭了吧,一輩子幾十年對姜文從來沒有過好臉色,讓兒子大半輩子處在不安和不自信中,這就是一個母親該做的?

說實話,我很同情姜文,別說是他,估計所有人都搞不定這樣的母親。(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