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本文较长,重点介绍了中美俄在五代机研发中的一项秘不外宣的绝技,以及六代机的发展与商业前景,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耐心读完,没办法一写刹不住车了)

近日,印度媒体《商业标准》报道称,英国力邀印度空军联合研制六代隐形战机“暴风雨”,并计划性能要远超中国的J20,FC31。

2月18日印度航展开幕,英国国防部官员和英国国防制造商将和印度进行对话,商谈联合研制六代机的事宜,第六代战机预计在2035年到2040年间服役,有趣的是,英国和印度表示“还未确定六代战机的性能和配置,但一定会远超中国的J20,FC31和美军的F22”

除了英印之外,法国和德国也在计划联合研发六代机,2019年初,西班牙也宣布加入德法,三国共同研制未来“第六代隐形战机”,不过,这些国家都“跳”过了五代机,直接跨一代研制六代机,德国机械杂志称要争取“赶中超美”

实际上,六代机的具体性能指标,连美国都不清楚,目前有能力研制五代机的就只有中美两国,其中美国现役的F22和F35在设计上都还存在缺陷。

不可小觑的英印联合研发的六代机

看到以上报道不少军迷一定会笑的合不拢嘴,印度连三代机都造不好一下子就造六代机了?这不是个乐子吗?

其实不然,认真的说从现在起到2035年和2040年还有16年到21年的时间,想想二战才打了多少年就诞生了那么多的新科技新武器?还诞生了原子弹,这是二战开始谁都没有想到的。

这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因为中国已经有了歼20和歼31就故步自封不求进取了,假如我们志得意满被赶超也是分分钟的事儿,万不可懈怠。

从被赶超的角度,现在的英国这款虽然还只是在图纸上的六代机“暴风雨”就有确实很先进的连美俄中三国都没有的技术。比如,就在美国和俄罗斯以及中国已经传出的六代机概念图上(官方和非官方的都有)这三国的六代机都没有英国“暴风雨”六代战斗机的“喷气襟翼”和全新概念的“矢量喷气机动”概念,我们如果注意看英国“暴风雨”六代机的机翼就会发现,“暴风雨”既没有前缘缝翼,也没有后缘襟翼也没有副翼。暴风雨的机动完全靠机翼的喷气来控制,这些技术是美俄中三国目前还不完全掌握的,而这些先进技术在经验的积累上都不如英国。比如英国的鹞式战斗机早在1966年就首飞了,鹞式战斗机的飞马发动机就掌握了借助发动机风扇向前输出矢量喷气推进的技术,这个技术迄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了,确实是暴风雨战斗机机翼矢量推进和机动的绝活,绝对不可小觑!

有人说,这算啥?中美俄要在六代机上实现“暴风雨”这样的喷气矢量技术是分分钟的事儿,那就错了。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或者说现在不开始研制,16年后或者21年后落后的很可能就是中美俄。

不过,英国这些技术发现也是通过中美俄三国在五代机上的大量实践突然“醒过来”的结果,最终能不能实现还是个未知数。

梨子的滋味

毛主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有道是“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

中美俄在五代机(中国称四代机)的研制中获得了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机动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中美俄在对五代机4S的追求中深知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机动实现和获得过程的艰难。

这个梨子吃的不容易,是坚持不懈深度探索的结果。

中美俄在探索的实践中得出结论:隐身不是绝对的,预警机和米波雷达可以探测到隐身飞机,虽然探测的距离被大大缩短,仍然可以探测到。

超音速也不是五代机的绝对优势,三代机和四代机也可以短暂的超音速飞行。

但是,五代机的超音速机动就是五代机的绝对优势了。这是因为三四代机在超音速状态下只能进行1-2个G的机动,再高的高G三、四代机就会丧失机动性,说白了就是会散架了,三、四代机在设计上就没有考虑超音速机动,三四代机主要是超音速冲刺,超音速机动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当然也与当年技术上达不到有关。

而五代机在设计上就考虑了最高6个G的机动,这不但反映在机身设计的应力承受上,还直接反应在超音速状态下处理气动翼面失效和必须加装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推力矢量解决方案上。

这是因为,战斗机的气动翼面在亚音速和超音速条件下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翼面在超音速条件下,翼面的气动效率将突然降低70%,通俗的说就是飞机将变的十分笨拙,操控起来“不听话”了。如果飞行员频繁的在亚音速和超音速之间转换,平时训练出来已经十分熟练的“肌肉记忆”就变得不可靠,甚至因为不断的冰火两重天而导致坠机,这是非常可怕的,而高G的超音速机动还可能导致机身溃散和断裂。

所以,五代机强调加强应力结构的同时,特别强调电传操作系统系统的设计,特别强调“飞火推矢量一体化”电传操作系统,用计算机既能领会人的意图又能纠正人的误差。

简单说,就是在超音速的条件下,推力矢量喷管将起到战斗机机动的主要作用,而超音速条件下的飞机的各个翼面气动作用将降到次要作用。

民间有句俗话叫“不生孩子不知道娘的肚子疼”,美中俄三国在五代机的研发和设计中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推力矢量喷管,应该叫“英雄所见略同”或者说叫“不约而同,殊途同归”。美中俄三国作为过来人在设计中历经酸甜苦辣,积累了丰富的4S经验,特别是超音速机动和超音速巡航的设计经验,这些极其宝贵的经验就是梨子的滋味。

设计的过程如此艰辛,具体的工程实现过程也就各自保密,不会再泄露给这个“超音速机动俱乐部”以外的国家,要想吃到梨子,还要自己去尝尝,三国都做到了密不外泄。

超音速机动对三四代机究竟有什么绝对的优势?

比如发射空空导弹可以获得更远的动力射程,依靠超音速机动规避导弹等等,非常多。

一定要形象的形容,就好比一个在岸上的武士用长矛与一个在水里的武士用匕首厮杀,用网络语言说,这场景美的不敢看。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YF23失败的真正秘密

最近国内某军事论坛再次隆重纪念当年折戟沉沙的YF23,晒出当年YF23的“熊姿”,其实就是没有明白美国空军为什么没选YF23的根本原因,这些貌似内行的网友对YF23当年的落选耿耿于怀,惋惜的要落泪。

其实,当年美军没有选择YF23,是因为YF23根本就没有推力矢量喷管,YF23也没有“飞火推矢量一体化”的操作系统。

记住,YF23是没有“飞火推矢量一体化”的操作系统,不是没有“飞火推一体化”的操作系统,少了一个“矢量”,就差之千里了。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简单说,在美军看来YF23只能超音速巡航,但是不能超音速机动,这是重大缺陷,是颠覆性的设计问题。

有确凿的资料显示,诺斯罗普公司在最后的竞标中已经完全放弃争取YF23成功的可能

,甚至连军方要求的自投资金进行最后的测试也没有再投入一分钱,其实诺斯罗普公司已经看出来,美国空军已经彻底放弃了YF23,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超音速机动的能力,诺斯罗普感觉剩下的试验就是陪太子读书。

在竞标的决战决胜阶段没有再投一分钱,这在世界战斗机竞标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实就是已经感觉到没戏了。

YF23失败的致命原因美国空军到今天仍然在严格保密,美国空军不愿意把这个秘密公开,就是想误导后来者,特别是中俄,但是中俄都没有上当。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有趣的倒是美国空军没有为YF23的落选哭泣,国内一些YF23迷们却为了YF23哭的泪流满面,真是笑掉大牙(还有点可怜)。

这里要着重的说一下英国的“暴风雨”,笔者还是要赞一下英国,英国究竟还是一只老狐狸,早已经从中美俄三国五代机的设计实践中嗅出了味道,英国的“暴风雨”六代机设计不但具有推力矢量喷管,更是彻底的将推力矢量引入全机身和机翼范畴,英国在未来战斗机的设计上算是真的“醒了”(中美俄还在保守各自的秘密,隐藏获得的技术诀窍)。

据报道,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已经在射流控制技术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可以通过采用气动升降舵实现飞机的俯仰控制。

2004年该公司牵头发起了一个“无操纵面飞行器综合多学科研究”(FLAVIIR)项目,主要集中于探索气动布局和操作,控制系统等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为期五年的通力合作,初步研制出了世界一流的射流飞行控制技术,堪称航空史上一大创举。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在此基础上,BAE系统公司针对未来作战飞机的发展需求,与曼彻斯特大学合作研究一种飞行控制新概念,无需襟翼和副翼就可以提供更好的控制能力,同时减轻重量和维修维护成本。

2017年9月,BAE系统公司成功地完成了“岩浆”(MAGMA)无人验证机的第一阶段研制工作,通过采用机翼循环控制和射流推力矢量等技术来操纵飞机,

希望为未来设计更加隐身的飞机铺平道路。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在六代机中采用机翼循环控制和射流推力矢量的重要性,英国的这些探索也会带动中美俄在六代机的研发中对这一先进的技术成果的技术应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中美俄在五代机的研发中已经对超音速机动颇有心得。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2018年珠海航展上歼20总师杨伟回答记者提问推力矢量喷管问题时,颇为得意又捎带讥讽的说“你怎么知道我没装呢?”

杨伟话里话外的涵义是,五代机装推力矢量是基本要求,提出这个问题对于业内人士就是个笑话。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图 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是为歼20推力矢量应用专门研制的试验机

真正能弄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人再怀疑歼20装没装涡扇15,说没装的,基本都是外行。

可以说,没有推比10以上的发动机和推力矢量喷管就不是五代机。

可以说世界上真正弄懂了五代机奥秘的只有三个半国家,半个就是英国。而中美俄三国通过大量的实践也真正搞清楚了五代机的真髓,为未来发展六代机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不客气的说,没有这些实践的国家想一下子攀爬到六代机的高度,仍然停留在盲人摸象的阶段。

最后说一句,中美俄三国的五代机在超音速机动使用的推力矢量发动机上,F22是二元喷管,中俄是三元全向喷管,其中以中国歼20的aven喷管为最优!

六代机的盖子什么时候揭开?

但是,再次把话说回去,中美俄目前在六代机上即将应用什么技术都是捂着盖着的,届时等三国的六代机揭晓时很可能和现在的F22、歼20、苏57一样,各有千秋,却又千差万别。。

最近有专家披露,中国将要设计和研发的六代机有许多全新的概念,整体感觉的的确确与现在的五代机拉开了代差。简单说,跑在最前面的中美俄三大国在研制六代机的道路上基本遵照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国家的特有优势。

这是因为一向引领全球战斗机发展的美国目前在六代机的研发上还没有拿出一件像样的新技术。山寨和比照、模仿美国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这次,中美俄居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目前看,中美俄仍然是全球六代机的领头羊,领头的中美俄三国在六代机上仍然保持了“高大上”的特征。

这个高大上是建立在一个大的体系上的,这个体系许多国家并不具备。

高是六代机对于目前的五代机技术要达到高不可攀的高度,大就是大型化,有点像食肉动物食物链大型化的狮虎熊,上就是都要依靠天基系统以及网络中心化这个巨系统做文章,而这个天基系统又是其他国家所不可能具备的,代表性的就是GPS、北斗、格洛纳兹定位系统和天基的侦察、警戒、数据链传输系统。

这三个国家在发展六代机上还有一个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高超音速飞行器尖端材料技术积累的优势,比如曾经大量的发射过洲际导弹和返回式卫星和飞行器,大量试验过高超音速飞行器。

比如涉及到洲际导弹再入的超高温陶瓷材料,陶瓷、金属结合技术,耐超高温无线电透波天线罩高温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功能梯度结构,飞机极端高温环境下陶瓷与金属连接技术。

成像系统,机头整流罩。发动机燃烧室部件,氧化铝纤维织物和单晶陶瓷等等的只有大量发射过洲际导弹和返回式再入飞行器才涉及的尖端技术,没有大量的已经获得的实践经验,没有尝到梨子的滋味,要想搞六代机也是极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外,获得这些材料的技术突破需要百亿千亿级别的大投入,成千上万高素质人员几十年的潜心研发,这些都不是一般国家能做到的,即便像英法这样的国家,也不可完全做到这样耗费巨大的投入,至少短板很多。

英国战略核潜艇上的三叉戟D5洲际弹道导弹是美国的。

法国的M51弹道导弹2016年刚刚打到8000公里。

高超音速飞行器方面。

美国的HTV-2,20马赫两次全部失败,美国陆军的“先进高超音速武器”(AHW)两次发射,第一次成功,第二次干脆自己爆炸在发射架上。

中国的WU-14,10马赫七战七捷。

俄罗斯的先锋,27马赫,一次6000公里发射成功(简单改造的洲际弹道导弹)。

欧洲的英法在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上完全是空白。

世界其他国家,全部是零试验。

中国的成功在于有了先进的JF12爆轰风洞,可以模拟10马赫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以及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飞行和点火试验。

目前,真正能叫做是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试验成功的只有中国一家,美国和俄罗斯虽然也在临近空间试验过高超飞行器,但是仍然是类似洲际导弹弹头加了小翼的弹头(被称为双锥体和多锥体),高升阻比的真正高超音速飞行器仍然都是空白,虽然美国的X43和X51A也属于高升阻比高超音速飞行器,但是速度都没有超过6马赫。

俄罗斯的先锋高超音速洲际导弹其实也是洲际导弹弹头加了几片小翼,末端的弹道有俯仰和横向机动的变化。

真正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应该接近全程类似“打水漂”那样的利用高升阻比气动外形呈现“钱学森弹道”的那种机动飞行的飞行器。

所以,未来的六代机,谁在临近空间积累的技术越丰厚,谁就是六代机标准的制定者。

六代机绝对不是升级版的五代机,而是结合了最先进空间技术的新的跨代型的新一代飞行器。

有专家对六代机理论性能进行了总结:

6代战机将有8大新特征:超级隐身、超高空、超高速、超高G、超高速导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组合式冲压发动机、激光武器或者微波武器等射线武器。

根据某专家设想,6代战机不仅是飞机,也是邻近空间飞行器,外形更像滑翔水飘弹,高升阻比升力体滑翔体特征明显,飞行更节省能源,而且高度隐身,是航空技术的新探索。设想有7大新特征:超高空、超高速、超高G、超高速导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组合式冲压发动机,全频段隐身。

一、超高空。现在战机飞行高度一般20公里以下,15--20公里。例如:F22实用升限19.8公里,F35实用升限18.3公里,也有些战斗机实用升限15公里。6代机实用升限20-80公里,名副其实超高空,当然也可以在几百米、几千米飞行。不仅是飞机,也是邻近空间飞行器。因为飞机的空域在20公里以下,邻近空间飞行器空域在20--100公里。实用升限80公里,现役防空导弹都打不上,反导导弹也不能拦截。

二、超高速。5-10马赫,大概每秒340米是1马赫,时速高达6000--1.2万公里。

三、超高G。六代机分有人和无人机,无人机超音速条件下的机动至少可达50G,六代机的无人机战机可以像武林高手一样躲闪空空导弹。六代机的有人机超音速机动能力可达6个G,再高没有必要。

四、超高速导弹。超高速导弹速度5--10马赫。而且6代战机本身速度就高达5-10马赫,对导弹能起加速作用,能让导弹飞更远距离。例如:刚发射时就算导弹发动机还没来得及开机,初速也能达到5--10马赫。采用多模制导系统,抗干扰能力非常强,例如导弹上装5种制导系统,干扰了这种干扰不了那种,同一瞬间总有一种制导方式能突破干扰。

五、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因为超高空、超高速、超高G,只能是无人机。不过,中国这几年人工智能突飞猛进,肯定可以弥补无人驾驶不足。

六、组合式冲压发动机。高性能的涡喷发动机+火箭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三者组合。在中低空采用涡喷发动机达到3-4马赫,火箭发动机接替后加速到6马赫,点燃超燃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点燃后以10马赫进行高超音速巡航。

七、高度隐身性能,全频段隐身,包括米波雷达隐身。

八、激光武器或者微波武器(其他射线武器),据报道,英国的“暴风雨”型六代机就准备装备激光武器,我们也不能落后,激光武器和微波武器我们有成功的范例,甚至已经出口到外国。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图 暗剑的气动外形完全符合六代机的基本特征

反隐身雷达不可能阻挡隐身飞机的发展。

反隐身雷达最近一段时间被说的神乎其神,好像反隐身雷达就是隐身战斗机的终结者,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读和误判。

首先,反隐身雷达的作用是有距离限制的,反隐身雷达的架设高度决定了反隐身雷达的探测距离不会超过600公里,600公里以外仍然什么也看不见,隐身战斗机可以在600公里外发射导弹,避开雷达的探测,甚至直接用硬杀伤摧毁雷达。

反隐身雷达设备庞大,移动困难,隐身战斗机完全可以在反隐身雷达的探测距离外发射反辐射导弹摧毁反隐身雷达。

反隐身雷达的属性是防御性的,说穿了仍然是被动防御,受到攻击性武器的制约。

米波反隐身雷达不具备制导能力,不能制导地空导弹攻击隐身战斗机和轰炸机。

最重要的是,六代机将具备全频段隐身性能。

六代机背后巨大的商机

当人们将目光都集中在六代机高大上的武器属性上时,真正的高手早已经瞄准了六代机背后的巨大商机。

比如串联式一体化的“涡喷+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可以将飞机的速度提高到5-10马赫的高超音速,这种发动机技术一旦实现,既可以应用在军用飞机上,也可以应用在民用客机上。

美国空军科研人员认为,美国可能在2020年代初装备高超导弹。但是用于攻击及侦察监视任务的高超飞机,则需等到2030年或者是2040年代。但美国空军负责采购技术和后勤的助理部长。萝卜表示,希望通过激进高超武器原型机制造和验证项目加速这一进度,该项目包括空射反快速响应武器(ARRW)和高超常规打击武器(HCSW)2个方案,美国空军装备司令部(AFMC)司令帕里考斯基上将表示,空军正在加快高超试验步伐,力求跟上中俄发展态势。注意,美国空军打算2030年或者是2040年代实现有人驾驶的高超音速飞机。

这个时间段与歼20总师现在的中航副总经理杨伟所说的2035年中国六代机诞生的节点有重合。

俄罗斯近期突然宣布将在图160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发展超音速客机,俄罗斯虽然没有直接进军高超音速客机领域,但是率先一步在超音速客机领域实现突破,并积极的积累超音速客机的经验,也是对下一步研发高超音速客机的一种实践和探索以及积累。

另外,欧洲各国也在努力攀登高超音速客机的高峰,比如英国“霍托尔”、美国“东方快车”单级空天飞机方案和德国 “桑格尔”双级空天飞机方案。

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方案都一一破产了,关键技术上都栽了跟头止步不前,特别是超燃冲压发动机以及耐高温材料等。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六代机发动机的研发上中国走在了前面。

2017年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也对外宣布,成功完成了高超音速下的氢氧燃烧推进实验,实现了氢气在速度近3000米/秒(约10马赫)空气中持续五毫秒的自主燃烧,这标志着中国超然冲压发动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发展的又一大技术突破。

据“环球时报热点”2018年8月3日16:40消息:中国成功测试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 可破美国反导拦截!

最大的亮点,世界上首次成功的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

新闻稿中用了“该院利用了三年的时间,研制了国内首款乘波体气动布局的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

外国如美国其实已经试验过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比如美国的HTV系列,如下图。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要说的是,研发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这样设计理念的国家只有2个,一个是美国,一个就是中国。从图上我们就能看出,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不仅仅是作为“弹头”为研发出发点的,他的远期设计直达未来可载人飞行的高超音速飞机,也就是未来可以用堪比洲际导弹这样高速度进行洲际飞行的空天飞机。

比如,以10马赫的速度,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民航机从北京到纽约只需要1个小时10分钟。

2018年8月3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研制的星空-2号飞行器在西北某靶场缓缓升空,经过近10分钟飞行后,完成主动段转弯、抛罩/级间分离、试飞器释放自主飞行、弹道大机动转弯等动作,按预定弹道进入落区。

其实,这次试验是对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各项技术的分学科项目的分别试验和验证。我们从这些措辞中就能强烈的感受到。

试飞器集成了疏导式热防护热系统、内外力热测量系统及转捩流动测试系统等,采用航天科工四院某款火箭作为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助推系统,将高超音速飞行器投送到预定高度,并分离自主飞行,实现高度30Km,马赫数5.5~6飞行窗口自主飞行400秒以上,完成气动力/热、分离干扰、自然转捩/人工转捩等8项科学问题数据测量。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介绍,星空-2飞行试验项目创新性强,技术难度大,挑战了多项国际前沿创新技术难题:

1.首个乘波体布局飞行器工程化,并高超声速飞行与稳定控制技术;

2. 首次疏导式热防护技术飞行性能验证与工程应用;

3. 低空(约30Km)高动压高超声速抛罩分离技术;

4.基于微涡发生器(MVG)技术的火箭/试飞器级间分离流动稳定控制;

5.乘波体高超飞行器大机动转弯飞行控制与制导技术等。

中国的这次试验是世界上首次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成功试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美国确实进行过世界首次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但是试验了2次都没有成功,中国成功了,所以就是世界上此类项目首次成功。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中国之所以走在了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前面(美国在各种报告中承认现在在追赶中国),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JF12爆轰风洞有关。

JF12爆轰风洞之所以先进,不在风洞可以吹出10马赫的风速,美俄欧洲的风洞还可以吹出27到30马赫的风速,而在于可以吹出高高空10马赫速度下产生的高温,这就是先进所在了,而且还必须是纯净的高温风速,这就难上加难了。

能够在地面千百次的验证和模拟高高空状态下的速度和温度,就可以千百次的积累高升阻比飞行器的气动外形和飞机本身的结构应力等极端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就可以千百次的修正错误和积累经验,而不是盲目的进行冒险和撞大运似得发射试验,这才是中国成功的秘诀。

美国的HTV-2就是吃了这个亏,一口想吃成个胖子,结果铩羽而归。

中国已掌握六代机关键技术 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曙光在前!未来高超音速飞行器和高超音速飞机的第一抹曙光仍然将首先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不远的近中期,以六代机为技术牵引的中国高超音速战机和高超音速客机也将首先由中国突破,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前景啊!

歼20总师杨伟说过,至少2035年前歼20还有更大的发展。杨伟还说过,未来的航空装备中国将是规则的制定和引领者。这其实已经宣示了中国六代机大致诞生的时间,算起来也就再有十五六年的光景,一个伟大的中国时代就要来临了,我们期盼着等待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着,这一天必将光辉灿烂和无比的美好!

咱们还说最后要说的那句话吗?当然要说!

厉害了,我的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