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怎样发展重工业的?

小龙虾14849935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联建国以后,经济建设的目标明确:先强国,再富民。

也就是一切以发展军事工业为核心,建立强大的军队,然后再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以这个为基础,苏联的经济建设并不考虑人民的生活水平。

西方社会是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经济建设首要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就是苏联和西方最大的不同。

话又说回来,苏联的底子还是不错的,比中国、印度这种强百倍。

由于苏联的故意导向性宣传,很多人不知道沙俄也是工业强国。

一战爆发前,沙俄的工业总量是世界第四或者第五位(统计方法不同),只排在梅德英之后,和法国差不多。

就钢铁产量来说,1914年法国钢产量280万吨,沙俄为470万吨。

自然,沙俄的工业技术较差,总量毕竟摆在这里,工业实力还是不错的。

苏联站在沙俄的底子上,工业发展还是有很雄厚基础的。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就是工厂的工人,一个锅炉工。要知道,保尔生活的仅仅是乌克兰和波兰边境的一个小城市而已,也有大型工厂。

为了发展军事工业,苏联有两种选择。

第一,慢慢来,缓慢的发展,等待农业、轻工业一起同步发展。

等到农业、轻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开始逐步将它们的剩余转到军事工业方面。

如果这么发展,人民生活会有明显提高。

单纯农业的提高,可以直接体现在人民的饭桌上。

但这种方法太慢,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

第二,忽视甚至挤占农业、轻工业

将发展他们的社会资源全部抢占过来,发展军事工业。

这种情况下,军事工业会有迅速的发展,代价是人民生活就没太大变化,甚至还会倒退。

但苏联就是这么做的。

资料上这么写:苏联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本质上是强制“预留”农业生产剩余,供养重工业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重工业则为轻工业和农业提供生产机械。

但是,在初期阶段,重工业对于农业和轻工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只是单纯的索取。

说通俗点,这就是中国的剪刀差。

这种剪刀差,其实是抢夺农民创造的财富,用于其他方面。这必然会引起农民,尤其是富农的严重不满!

斯大林明白,俄国农民是不好对付的,这样一搞肯定反叛。

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并没有发展重工业,而是搞集体农庄。

搞集体农庄的目的,是消灭以往农村的形式,消灭富农,让农民没有反抗的能力。

结果,这一阶段,苏联各地农民暴动,成为燎原之势。

斯大林多年后回忆:我一生最艰难时期,不是德军打到莫斯科城下,也不是列宁突然去世,就是对付这群富农们。

农业集体化的代价是,农村受到重创。

沙俄的1914年,全国粮食产量为8000多万吨,而苏联竟然在1952年才超过这个产量。要知道,早在二战时期,苏联已经实现了重工业化,军事工业绝对不亚于德国、英国,农业却衰败成这样。

而西方认为,沙俄1914年的粮食产量也是苏联篡改过的。

实际上,在1914年沙俄的小麦产量是2800万吨,麦类产量是8500万吨,谷物产量是8710万吨,加上马铃薯,则总产量为1亿2300万吨,而不是8000多万吨。

这样来算,苏联1965年粮食产量也不过如此。

所以,苏联时期是所谓国强但民不富,苏联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西欧相差非常大。

直到苏联解体时也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卖给我们苏27吧?

俄罗斯用先进的重武器,从中国换走的是什么呢?

是无数的农产品和日常用品,就是今天的义乌小商品。

在中国人看来,这些东西哪里能够和高精尖的苏27相比?

但俄罗斯人认为,这些东西比苏27要重要得多。

大家明白萨沙的意思了吧。。。苏联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它的经济必然崩溃。


萨沙


总得来说,苏联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的农民阶级的剥削上的,因为要实现高速的工业化,首先需要大量的金钱,而经历了一战和国内战争的苏联早已经一贫如洗,只能依靠地上种出的粮食和开采出的原材料去换钱。为了掌控全国的粮食,苏联强制性的建立了集体农庄,从而可以通过出口大量的粮食来换取苏联急需的资金,用于进口机器和引进技术。这样的代价就是苏联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日用品和粮食极度匮乏,生活水平远远低于欧洲国家。



苏联绝大部分的资金都用来进口机器,在1932年,英美两国全部出口机器设备的一半都是苏联购买的。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苏联以高薪大量招募那些失业的外国技术人才,到1932年已经有1810名外国专家和1万名外国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

在苏联发展的重工业中,国防军事工业被放在了最优先级的位置上,在战前的13年里,苏联的工业总投资是1850亿卢布,而国防拨款则高达1701亿卢布,这也解释了为何苏联军队会在短短十年之内从一支以民兵为主的落后军队发展为一支实力仅次于德国的现代化军队,仅从装备规模来看,甚至还远远超过了德国。德国从1939年便投入战争,直到1941年全军的坦克总数也不超过6000辆,而一直处于和平的苏联在战争爆发时其坦克总量高达20000辆。



在整个苏联人民的巨大牺牲下,斯大林高速发展计划得到了实现。从1926年苏联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开始,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在一战前工业排名仅世界第五,产值仅相当于德国的五分之一,并在一战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沙皇俄国的基础上,苏联的工业产值直接越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虽然在工业质量上仍旧和那些工业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至少保证了足够庞大的工业规模,这对即将到来的残酷的卫国战争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战略论


苏联建成了其重工业体系,主要通过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没收资产阶级的财产和帝国主义在俄罗斯的投资、贷款;二是苏联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出口,来换取外汇资金支援建设;三是通过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输血;四是通过吸引外资来获得重工业所急需资金和技术。

十月革命过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来自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围堵。

要想战胜帝国主义,苏联必须要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来加强国防力量。而要发展军事工业,则必须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

重工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回报期漫长,因此,初期发展重工业需要庞大的建设资金。

苏联既没有殖民地来吸血,也不可能发动战争来掠夺资源,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苏联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最终建成了自己的重工业。

一是没收资产阶级的财产和帝国主义在俄罗斯的投资、贷款。

苏联旨在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强调没收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财产,全部纳入公有制的范畴。

列宁号召:“形势的关键在于尽量坚决地实行国有化,实行没收,打击和打倒资产阶级。”

十月革命后,苏联有计划、有组织地没收资产阶级的资产,以及帝国主义在俄罗斯的投资、贷款,集中投放到重工业领域,形成了初期的建设资金。

二是苏联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出口,来换取外汇资金支援建设。

苏联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几乎全部资源的国家,其自然资源储存非常丰富,通过这些自然资源的出口,获取了大量的外汇。

比如,苏联没收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该石油公司出口占了欧洲相当大的石油市场。

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930年,苏联的石油生产已经达到了1700多万吨。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出口到欧洲,换取了宝贵的外汇资源,用于重工业投资。

另外,苏联的西伯利亚、远东和乌兹别克斯坦储藏着丰富的黄金,通过出口大量的黄金,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资金,密集地投入到了重工业领域。

三是通过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输血

苏联通过对农产品的低价收购,形成了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差。把农产品的利润转移到了工业品上面,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

四是通过吸引外资来获得重工业所急需资金和技术。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萧条,欧美的资本和工业品急需找到出路。

这个时候,苏联向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家伸出了橄榄枝,吸引他们到苏联投资。

苏联的第一家汽车厂,就是由苏联跟美国福特公司合资,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汽车生产企业。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乌拉尔拖拉机厂和坦克厂。

苏联不仅获得了美国的资本,还得到了美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苏联筹集到了庞大的重工业建设资金,并通过五年计划统筹安排生产,迅速的建立起了苏联庞大的重工业体系。

而正是这个完善成熟的重工业体系,使得苏联有实力来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并最终战胜了法西斯。


一丹流青


在列宁指挥下,打败十四国武装干涉,清除了国内高尔查克邓尼金叛乱后,苏联军队在华沙城下遭遇失败。不得已对外革命要转向国内建设。而实际上在党的高层,并不认为还处于农业国的苏联能够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托洛茨基在内,党始终认为,只有不断向西发动革命,迫使西欧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才能在西欧帮助下,苏联建成社会主义。而列宁并不这样认为,所以提出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理论。随后在列宁个人威望下,战时共产主义,这个被托洛茨基称道的经济政策转变为布哈林的新经济政策。在两年的时间里,新经济政策缓慢的改变了严重创伤中的苏联经济,但更多的限于轻工业,作用还不是很明显。1924年列宁去世,接过指挥棒的是斯大林。在清理掉政敌之后,斯大林认为必须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没有重工业,没有飞机大炮是无法抵御资本主义进攻的。斯大林在一次谈话中讲到,看看我们东方古老的邻国吧,它没有重工业,列强们只要愿意,几艘军舰就可以踏进这扇门。

然而发展重工业首先必须要有资金积累,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发展的道路无非是对外掠夺,包括奴隶贸易,黄金掠夺和殖民地掠夺。而这些,在二十世纪初的苏联都不具备。奴隶和黄金都没有了,殖民地也被瓜分了。世界其他国家敌视苏联,也不可能存在外资引进。那只有一个办法,对内索取。即在分配领域只进行最低限度的配给,节省下来的钱放入投资,对农民采取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只给农民留下口粮,其余全部征收,只给予最低补偿。斯大林抓住一战后德国美国与英法西方国家的矛盾,积极推动与德国美国的贸易,采购了许多新技术和生产线,在国内推行几十个重点工程项目。就这样,斯大林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农业国改造成一个工业国。苏联从用犁的国家变成用拖拉机的国家。苏联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开展了各种建设领域的竞赛。在西方资本主义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候,苏联经济一枝独秀。

当然这种分配领域的问题短时间,人民是可以忍耐的,长时间就受不了了。苏联的轻工业和农业并没有像重工业一样快速发展起来。但必须说明的是,即便如此,也要比同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更好。

在二战到来时,苏联这种经济的问题被掩盖,因为战争的特殊时期,计划经济的作用展现出来,也为苏联扛过第二次卫国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后重建中,这种模式也很有效。而斯大林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本人也发现了自身经济模式的问题。但在冷战的环境下,很难改变这一方针。也正当斯大林看到亚洲革命不断成功,社会主义形势一片大好后,要准备着手改变时,突然去世。经济调整和变革的任务落在了下一代领导人手里。

接手的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都进行了改革。而赫鲁晓夫因为本人知识水平受限,改革乱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而继任者勃列日涅夫本身就是一个妥协产物,苏联经济已经开始被利益集团掌控,改革的阻力已经是非常大。加之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没有改革的想法,在改革派柯西金下台后,苏联经济陷入停滞状态。急需的轻工业农业没有资金投入,庞大而无法消化的军工企业越来越大,最终畸形的经济把苏联拖垮。


唯爱者夏


靠着强大政体,在依靠压榨农业的剪刀差来促进工业发展。



简单说发展工业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人才

二是资金

三是执行力

技术需要研究,人才需要培养,都要钱。


苏联依靠强大执行力压榨农业,只給农民基本口粮,其余全部拿去变成资金 ,支持工业发展。

整个苏联依靠强大政治体制,掌控整个苏联各个环节。整个国家制定工业目标,然后所有人开始围绕这个目标行动。

通过压榨农业的资金,用来投资工业 ,培养人才积累技术。政策上全力支持,给地给人。


基本上整个社会除了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全部用来发展工业,与工业相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