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速遞
現在的課堂教學是教書而不是用書教。教師的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鑽研教材的結果,來源於教師的主觀。這是一個不該忽略而被很多教師忽略的維度。實踐證明,這也是妨礙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環節。
“一節課應該怎麼上?”
這是一個教師職前準備不足、職後發展失之偏頗的命題。坦率地說,我們的師範教育接地氣不足,給學生的是很多教育的原理,而圍繞“上好一節課”的實踐能力,師範大學重在方向的引領,缺乏能力的訓練。
三個維度決定一節課應該怎麼上
第一個維度是教材。教材承載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決定這節課應該怎麼上。
第二個維度是學情。教學目的指向學生,實現教學目的要搞清學情,不知道學生在哪裡,只追求學生到哪裡,何談有效教學?
第三個維度是教育的時代特點。不同的時代教同樣的內容,教同樣年齡的學生,教法相同還是應該不同呢?農耕經濟時代一節課如何上,與工業經濟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相比較,有同也有異,同的是教材內容,不同的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對接班人的不同要求。
中國的課堂教學,書本中心的味道很濃,從目前的課堂呈現來看,三個維度中,教材決定一節課怎麼上相對比較清晰,學生在哪裡、時代特點要求到哪裡,這兩個維度都有所忽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是教書而不是用書教。
教師的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鑽研教材的結果,來源於教師的主觀。走進學生髮展為本的課堂,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問題反映“學生在哪裡”。教學設計不應源自教師的主觀,而應依據來自學生的客觀。好課堂的美,不是完美,而是缺陷美。這是一個不該忽略而被很多教師忽略的維度。實踐證明,這也是妨礙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環節。
現在回憶起來,幾年前,美國人在教育網站上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孩子就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孩子退休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想讓孩子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收穫幸福人生,和工業經濟時代、農業經濟時代一樣還是不一樣?上千萬個美國家庭捲入這場討論。他們的選擇結果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是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的時代。
美國人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幸福人生離不開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有效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正確思想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變革能力。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美國人的幸福人生離不開這幾種能力,在中國難道不是這樣嗎?這一場討論啟示我們:教育是有鮮明的時代性的,優秀的教育是屬於時代的。
想通大道理才能做好小事情:一節好課由三個維度決定,只有明晰了三個維度的座標,才能上好一節具體的課。從這個角度看,重視教育就要重視課堂,關注教育就要關注課堂,領導教育就要領導課堂。絕對不能學問越高離課堂越遠,職務越高離課堂越遠,那是教育發展的誤區。
課堂教學過程應注入兩個要素
中國是人口大國,但還不是人力資源強國。承擔人口大國發展成為人力資源強國重任的是中國的基礎教育,有什麼樣的課堂就有什麼樣的國民素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人口眾多卻人力資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陷入了誤區。
第一個要素
承擔人力資源重任的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注入問題要素。
一個民族的創新變革的能力,說到底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問題意識與能力要從課堂中來。課堂不能沒有問題,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無疑時導向有疑,有疑時導入無疑的過程。
學生獲得新知的過程,不意味著要教師全部講授。通過有效預習,新知識可以分成兩部分,學生看得懂的新知識和學生看後起疑的新知識。看後起疑的新知識就是問題,問題是有效教學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教師不知道學生在哪裡的原因是不知道來自學生的問題,課堂只能是演繹推理的教學。當一個教師重複學生已會的知識的時候,這個課堂的高效就要受到質疑。
全國各地許多教師問我:“我也想讓學生提問,我給了他們時間,他們提不出問題,白白浪費了時間,怎麼解決?”發現問題的能力靠的是遺傳基因嗎?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於後天的訓練,沒有有效的訓練哪有發現更好問題的能力呢?
從我在全國11個省市實踐的情況看,更值得我們重視的不是學生提不出問題,而是面對來自學生的諸多問題,教師理論準備、專業素養和課堂駕馭能力不足,篩選不出最有價值的問題。
我曾經在海南聽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司馬光砸缸》。
上課到第13分鐘,生字教學結束以後,小朋友主動提問,提的第一個問題是“小朋友掉進缸裡以後,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司馬光也是小朋友,司馬光為什麼沒慌?”那天是10月21日,6歲的孩子,入學不到兩個月,已經能發現最有價值的問題。
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那天的執教者是海南大學本科畢業生,被孩子們問住了,因為大學裡沒講過“司馬光為什麼沒慌”。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不要懷疑孩子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如何面對孩子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教師的專業教學素養將是一個有力的挑戰。
第二個要素
課堂要注入的第二個要素是合作。新加坡政府把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讓500萬新加坡人學會合作,作為新加坡持續繁榮的立國之本。當新加坡把發現合作的價值當作立國之本的時候,我們炎黃子孫似乎不應該再把合作置於教學之術的低水平上了。集體智慧永遠高於個人智慧,一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不代表四到六個人不能解決,讓學生從小在老師的帶領下誘發合作的需要,參與合作的過程,享受合作的成果,養成合作的習慣。
課堂是由教材、教師、學生三個基本因素組成的。教材是教師無法選擇的,學生卻是有差異的。同一間教室裡,有差異的學生拿著無差別的教材,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
教材是標準的,標準是重要的;學生需要合適的學習內容,合適比標準更重要。面對相同的教材、有差異的學生,讓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都實現發展,課堂需要第三個要素——合適。
常識告訴我們,讓有差異的學生都得到發展,是在最近發展區裡實現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最近發展區是不同的。在這種前提條件下,如果是“教書”,一定會出現好的學生吃不飽,學困生消化不良的現象;如果是“用書教”,一切就會另當別論了。
課堂需要結束“教書”,走進“用書教”,給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設置“伸出手來夠不到,跳起來能夠得著”的目標。如果我們能控制合適,課堂上就不會出現厭學現象。厭學說到底是學習目標不合適造成的。
從實踐出發,我認為:一節好課是問題引領的課,是合作探究的課,是控制合適、走出“教書”、走進“用書教”的課。
兩個途徑幫助教師走進好課堂
改變教育就要改變課堂,改變課堂首在改變教師。改變教師,全世界都使用的相同的方法是教師入職後的繼續教育。從人民群眾熱切希望提高教育質量的角度看,改變教師、幫助教師的目的是為了成就學生。
改變課堂的方法是短線,短線著力於當下;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是長線,長線著眼於未來,有效的繼續教育要既抓長線也抓短線。
15年來,我在中國大地上實踐“中國好課堂”活動,成功地幫助1400所中小學改變了課堂。在這個過程中,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沒有教師不想把課上好,沒有教師不想把學生教好,這是我們評價當前教師隊伍的出發點和歸宿。
相信大多數教師有教育理想,有道德良知,有實驗精神,這是我們幫助教師的出發點。尊重人、研究人、滿足人才能提高人。因此,幫助教師也要用教師喜聞樂見的形式。
教師們不是生活在概念和理論中,他們每天接受的事情都是具象的,引導教師轉變課堂行為,要針對教師的特點。
教師們這樣評價只有抽象沒有具象的繼續教育:學習中聽得熱血沸騰,回到講臺上一頭霧水。幫助教師在實踐中成長,讓教師潛能釋放的、有效的繼續教育,才是適合的、有意義的繼續教育。
中國教育界重視繼續教育的大方向是對的,然而對什麼是合適的繼續教育方式研究不夠。這個合適既要有抽象的引領,也要有具象的指導;既要有思想引領,也要有教學行為的具體幫助。必須針對教師們想要在課堂上實現教學目的、卻不知道自己的學生在哪裡、陷入“教書”卻走不進“用書教”的現狀進行突破。
途徑之一
通過有效的教研,幫助老師養成二次備課的習慣。第一次備課備教材,備教材是為了指導學生有效預習。目前指導有效預習的方式有導學案,有10分鐘微視頻,有問題發現法等,這都是指導學生有效預習的手段。重點在學生有效預習以後,教師要能夠通過有效預習的檢查,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結果毫無疑問會三分天下:
一是全班都對的,全班都會的不需要老師講,全班全會的問題老師還要掛在嘴上就不是高效的課堂。
二是有人對有人錯的,有人對有人錯的要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糾正錯誤,擁抱成功。
三是個別問題全班全錯的,全班全錯的,合作討論的基礎不存在,老師應該在引導啟發的前提下講授。基於學情的掌握,教師進行第二次備課,基於學習目的導出最佳問題,設置問題解決的路線圖。
這樣的課堂就不是“胸中有書、目中無人”,而是高效率的好課堂。當然,二次備課“幫助老師,成就學生”是一個過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但是好的課堂從來不是追求完美的,中國好課堂的價值取向是追求缺陷的美。
途徑之二
對“合作與合適”結合的研究。基於合作,需要課堂實現理念與行為的轉變。現在的課堂,老師是教班的,未來能不能從教班走向教組?老師要把學生組織起來,引導有領導力的學生爭當學習小組長,形成小組文化,課堂植入即時評價、有效激勵的元素,這樣我們的教師就能結束教班,走進教組。
基於合適,需要提高教師讀懂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能力。一門學科知識點有多少,能力要求是什麼,這是國家標準,國標是相同的;學生的起點不同,知識點不等於合適點,合適點在哪裡,這是校標,是因校而異的。基於國標,基於知識點與合適點,圍繞每一個合適的知識點,要研究題型有幾種。
題目是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在農耕經濟時代,因為信息閉塞,學海無涯苦作舟可能是正確的。今天在雲平臺大數據的時代,強調學海無涯苦作舟是誤人子弟。學海無涯更需良師導航,老師“下海”概括出題型,才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讓學生在良師的帶領之下,走向成功的彼岸。
因此,控制合適本質上是提高教師讀懂教材的能力,通過兩次備課,讀懂了學生,既讀懂了教材又明白了學生在哪裡的教師是良師,更是恩師。
閱讀更多 白丁智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