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臨終與周武王一席話,為易經核心思維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易道廣大,潔淨精微,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儒家、道家皆奉為經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是研究宇宙間事物發展規律的學問,是宇宙的本質法則,其核心“八卦”則是宇宙萬物運化的最高標誌,是具有陰陽屬性的表現符號。

易經核心思維有變易思維、居安思危(憂患意識)思維、重時思維、重位思維、簡易思維、效仿推演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

既包含了“歸納法”與“推演法”為主體的思維,又包含了“類推思維、類象思維”與“交合思維、互變思維”為核心的思維模型,這是一套非常完備的思維體系。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這讓後人學會了觀天道以立人道,讓後人學會了精神內斂。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周文王臨終與周武王一席話,為易經核心思維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周文王臨終與周武王一席話,為易經核心思維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周文王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64卦和384爻,並作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版本稱為《周易》。

周文王臨終與周武王一席話,為易經核心思維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周文王在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身邊,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讓他謹記在心。這段話,為《易經》的核心之一。《保訓》書簡出土時,專家們各抒已見,各持已見,專家至今琢磨不透。原文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保(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隹(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授厥緒。嗚呼,祗之哉!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歸中於河。微持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詳。”

周文王臨終與周武王一席話,為易經核心思維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以上這段話,周文王說出了易經的核心:求中。

什麼是“中”?

怎樣能做到“求中”?

北京故宮中和殿裡面懸掛著一塊匾額,寫著“允執厥中”,這裡的“中”字和“求中”的“中”,是同一個意思。

周文王臨終與周武王一席話,為易經核心思維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我們現代人理解的“中庸之道”是狹義的,真正的“中”在易經裡是一個最佳位置,一種最佳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道”本源的狀態。

可以對照“乾卦”來理解。

乾卦的6條爻,依次往上,對應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主卦的九二和客卦的九五,就是周文王說的“厥”,厥中。

九二:為陽,為偶,位中,但不正;

九五:為陽,為奇,位中,又正,叫中正。中正是最好的位置,自古以九五為尊。歷代的人,都把天子、皇帝稱為“九五之尊”,就是這個道理。還有我們平時熟知的黃金分割點。我們知道的洛書九宮,大家可以看到中間的數字是1-9的中間數字5.

周文王臨終與周武王一席話,為易經核心思維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周文王說的“求中”,舜的“厥志”,都是指修帝王之道。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中”呢?可以用逆向推理。

物極必反,是“中”的反面,如果我們事事能做到避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我們就是做到了“中”。

後來漢代命名的“未央宮”,未央,也是求中的意思。求中方可長存,可惜歷代帝王都懂得“求中”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所以歷史總是改朝換代,起起落落。

“中”是道,放之四海而皆準。大道至簡。

比如:不悲不喜,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是中;一個人吃飯,不能吃得太飽,那就是求中;一個人說話,留點餘地,那就是求中;一個人做事,不能做得太絕,那就是求中;故宮中和殿掛了一塊“允執厥中”匾額,以此提醒皇帝要謹記。正所謂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話不可說盡,利不可佔盡。

周文王臨終與周武王一席話,為易經核心思維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周文王臨終之前留下的這段話,舉了舜如何求中的例子,就是告誡周武王,要謹記求中,不偏離“道”源,方可避免盛極而衰。

問:這裡的求中和中庸之道是一個意思嗎?

原文:“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意思就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基礎)。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緒,不讓情緒失控,讓情緒在一個合理的度裡變化),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正所謂易經思想:觀天道以立人道。

“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做人要有價值,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君子務本。

一個人,無論身居何位,如果能時時、處處做到“允執厥中”,順應了“道”的規律,就能人事諸濟,正所謂: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